“同心的杂碎银川的糕,吴忠的糊饽最耐饱。”小时候就听到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语。那时在省城念书,三天两头肚子一饿,就到西门桥旁买切糕吃。一回生二回熟,日子长了,便知那卖糕的叫马三乎,中等个儿,络腮胡子,高鼻梁,浓眉大眼,真真的“回回相”。此人态度和蔼,热情好客,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他卖糕从不用秤称,一切下去,不偏不倚,要多少裁多少,一点儿不差。真是人常说的手里有“份数”。裁上一块半块,撒点糖就吃起来。只见那糕,白生生,软津津,似粉非粉,又软又甜,清香无比。真是“要想解渴吃雪糕,要想解馋吃切糕”。
银川切糕真是名不虚传,它以洁白清香而著称。那时候条件很差,做糕很不容易。只见马三乎和女儿套着一头小毛驴,拉着一盘大石磨磨江米,把江米磨成面,和成面团,掺上枣子,蒸成切糕,也叫“枣子糕”。每天清早,马三乎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地响着,一边吆喝着:“卖切糕了,甜甜的切糕!”一会儿闪出一些居家妇女来,你一块我一块,争相购买。拿回家去供老人和丈夫、孩子享用。
后来,才知道切糕是回族一种独特的风味食品,在清代就已有之。难怪回族中有“回回腰里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的说法。切糕用江米作原料,江米也叫糯米,《本草纲目》中说它苦温无毒,能“益气止泄,温中散寒,主治消渴,暧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糯米营养丰富,含有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是老弱病残者的美食佳品。阿三有诗咏道:“江米碾细嵌红枣,雪白蒸糕漫洒糖,切片如玉嫩似粉,翁媪食后耐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