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民自古讲卫生,吊罐沐浴净全身,
清除污秽精神爽,身强体壮奔前程。
这是咏赞吊罐的小诗,道出了******使用吊罐的传统习俗。
吊罐,古时叫“吊桶”、“淋桶”。史书记载,始于唐代,由波斯商人传人我国,大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信仰******教的回、维、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民族,都把它做为日常不可缺少的浴具。唐·杜佑《通典》、宋·司马光《书仪》以及《明会典》、《清通典》等文献和史书,对沐浴之俗都有记载和叙述。宋代历史学家吴曾在他的著作《能改斋漫录》中有“所在浴处必挂壶于门”,“挂壶”就成了长安当时澡堂的标志。类似今日西北地区回族饭馆的清真汤瓶牌标志。那时的淋浴澡堂多在长安化觉巷、小学习巷等地。紧靠清真寺周围。古诗云:“雄鸡未晓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宋史中讲得更清楚:“沐,乃洗头,浴,乃洗身。”“陶人提供挂在木架上的瓦瓶,接下潘水,乃煮之,授浴者沐,乃沐。”道出了使用瓦瓶(吊罐)的方法。清宣统《固原州志》记载了回民婚礼习俗:“合卺次日,子妇均先盥沐,用水壶(罐)自顶至足,以水直盥。”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在1415年写成的《西域番国志》中记叙了西域******沐浴的情况:“城市乡镇设淋浴堂,男女各为一所,人各持一水盂,汲温凉净水,从首至足,洗淋其身。”“盂”指的是吊罐。
回族有俗语说:“常洗大小净,百病难发生。”“吊罐是回民家中宝,常洗大净身体好。”“大小净”就是******教对******“清真”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身净衣净去处净”。《古兰经》中说:“信仰的人们呀,当你们起身去礼拜的时候,你们当洗脸和手、洗至两肘,当摩头,当洗脚,洗至两踝骨。如果你们是不洁的,你们就洗周身。”******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训导教民说:“每个成年******每7天大净一次,是对真主的应尽之责。”
回族及其他******民族,沐浴使用吊罐是遵守******教规定,沐浴不能使用复水的禁忌。洗过的水不能反复使用,所以做大小净时不用脸盆和澡盆,而用汤瓶和吊罐,以保持清洁无染,至清至真。洗小净用汤瓶,洗大净用吊罐。洗小净叫洗“阿布德斯”,洗大净叫“换乌苏里”。
******教对洗浴极为重视,“一天没有三把水,不能算是老回回。”洗浴列为礼拜的基础,日常的功课,尤其是对婴儿出生三日后的洗浴、亡人当日的葬埋都要施以洗礼,用汤瓶和吊罐,千万不可延误和拒绝。
吊罐通常使用于清真寺的水房(沐浴室)和普通******家庭,专为******平时、主麻日、出远门旅行、参加婚礼和葬礼,以及过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等重要节日用于洗大净。******在家庭中因房事、梦遗、****、月经和分娩,都要先做小净,尔后做大净。
未做大、小净的人,不准礼拜,不得朝觐天房,不准进入坟地,不准封斋。在回族聚居区,一般家庭中男12岁,女9岁,都开始履行“净礼”(大、小净),担起“法里左”(主命)担子,由家长或阿訇教会沐浴的要领和意义。吊罐由于地域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肚大口小,有的呈圆柱体,有的呈瓶罐形。质地也有不同,古时多为陶、木、砂矸泥质为主,现在以镔铁、铝、木、铜、塑料为主。目前,宁夏几乎全部以塑料吊罐为主,绘有“清真”字样,因它轻巧方便,老少咸宜。一般吊罐直径为20厘米,高约25厘米。罐底有漏水小孔。大净时将热水盛入罐内,有诗咏道:
肚大口小带耳环,灌满热水梁上悬,
木塞一抽水自流,穆民清洁报平安。
在回民聚居地区的******中,还有用汤瓶和吊罐做为女儿的嫁妆,带到婆家的,民间有“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吊罐白帽帽”之说。
吊罐通常挂在室内专用的洗澡间、水房子或室内门背后,高于成人头顶。有的家庭为了美观,在室内墙拐角制作了帷屏,从外面看很像一台大立柜。1993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和****,曾作为风俗常识向观众作了介绍。罐下有一个用水泥做成的浅斜坑,用铁管通向室外,用于排除污水,俗称“水窖子”。用吊罐洗大净,必须按量用水,一般是5—7市斤,多了浪费水,则为“哈拉木”(受禁的)。洗大净要按程序进行:先用汤瓶洗小净(洗手、洗下身、漱口、呛鼻、洗脸、洗胳膊、摩头),洗完之后,用吊罐的水,依照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的顺序,漱口、呛鼻、洗头、肩膀、胸部、臀部、腿部,直到罐水流尽。再洗双脚,擦干全身,穿好衣服,大净才算全美。
回族洗大、小净讲卫生,还包含着道德修养的内容,穆罕默德曾说:“内清外洁是信德的一半。”那意思是说通过了大小净后,驱除私欲,遏止邪念,谨防妄行,净化灵魂。洗手要想到戒绝偷盗,不拿不义之财;洗脸要想到顾全体面,光明正大;漱口时想到不讲坏话、脏话,不造谣中伤;洗耳时想到不听谎言、道听途说;洗脚时想到要走正道,做一个正直的人。以升华自己的人格和道德。
吊罐沐浴对身体大有裨益,身体经过热水的冲洗,不仅清除污秽,而且活血化淤,疏通经络,排除有害物质,增强免疫力,防止多种疾病的发生,能提高工作和劳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