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振邦
20年前,丁一波的散文《哈大妈的盖碗子》获得了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20年后的今天,他的《论回族茶谚与民俗》又获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次文学评奖二等奖。如今,他虽然年过花甲,六十有三,但仍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跋涉着、拼搏着。他不辞辛劳,不畏疾病,从不停歇。他曾这样写道:“我只有一个信念:搞我的‘黄格郎’,搞我的‘山药蛋’,只要人民群众爱看,只要对人民有益,我就会捡起来,赋予它生命,让它重放光彩。”于是乎,他的格子纸上爬满了黄格郎、山药蛋、盖碗茶、马莲花、泥哇呜等“土货”,散文、小品、故事什么都写。正如宁夏回族作家马乐群对丁一波的创作风格所概括的三个字“回、土、小”,即专写回族,情系乡土,文字精短。对此,丁一波也认为此说法准确、精辟,完全符合他的创作实际。
在当今崇“洋”之风劲吹,庸俗文化泛滥之际,丁一波所创作的黄格郎之类,就像一股股清风,一缕缕清泉,时常突破文坛的沉闷,带来勃勃生机。十几年来,丁一波和儿子丁超在《人民刚侵》、《乡土》、《采风》、《宁夏日报》、《银川晚报》、《华夏文化》、《民族》和《共产党人》等70家报刊杂志发表了800多篇文章。现从中筛选了116篇,大约23万字,冠以《悠悠回乡情》的书名,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个篇章:“风情篇”,既有回族婚丧嫁娶的传统习俗的详尽描绘,又细说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情趣,文体爱好;“饮食篇”,则从生活习俗着眼,在挖掘回族饮食文化精华方面用笔,不但使读者看到了色彩斑斓的回族饮食文化,而且也看到了回族与其他民族以及阿拉伯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历史,回族饮食在色香味形上独树一帜,在全国饮食业,“清真菜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风物篇”中,作者满怀一腔爱祖国爱故乡之情,用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描绘出大好的宁夏山川的风物,人看人喜,人看人爱;“特产篇”,主要突出一个“特”字,作者如数家珍,全力颂扬宁夏山川的各种土特产,独具特色的奇花异草,珍贵药材;“乡韵篇”,是一组抒情的散文,无论记人还是记事、状物还是喻理,都始终贯穿着回族味、故乡韵这一条情感线。亦可以说,这本选集是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作为丁一波和丁超的创作结晶,《悠悠回乡情》还有几个显著的创作特色:
善用掌故,加大了文章的故事性。不少文章,借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交待和描绘事物的来龙去脉,使人读起来生动有趣。如忽必烈寻孙吃麻食,康熙敕封糖醋鱼,唐肃宗灵武遇砟炭,吴王挥笔写诗篇等等,把一些风景、食物、器物,用美丽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传说串连起来,使文章更增加了引人人胜的趣味性。
重用俗语,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在谈到回族喜爱的盖碗茶时,引用“再荒的滩也有马,再穷的家也有茶”,“来客不散茶,不是好人家”等谚语。在说到回民爱养驼,引用“最尊贵的家畜是骆驼,最美好的伴侣是书籍”的谚语,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在谈到回民生活用品时说:“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白帽帽。”“吊罐是回民家中宝,常洗大净身体好。”说到保健长寿时引用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回的盖碗茶。”“常洗大小净,百病难发生。”“不吸烟,不饮洒,盖碗子不离手。”说回族饮食“圆回妇女讲锅灶,蒸炸烹调有绝招。”“油香软,馓子脆,要尝小吃找回回。”“回回腰里两把刀,一把卖牛肉一把卖切糕。”这些谚语生动地突出了回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从而给人以教益。大量的谚语和俗语体现了回族人民的智慧,既是生产的经验又是日常生活的警句。
引用了古今格律诗句,强化了文章的韵律性。如在写黄河鲤鱼时,引用了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的诗句:“晓来人市珍新味,买得开河大鲤鱼。”写宁夏大米引用了清代巡抚黄图安的诗句:“塞上江南名得旧,嘉鱼早稻利同登。”写宁夏发菜引用了湖北现代诗人沙永松的诗句:“使得珍馐无厚味,高居塞北数风流。”文章中引用诗句不但表达简练、生动、形象,而且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在《嫁妆歌》、《乡音》、《乡土唱家巧姐儿》等篇章中还运用了大量的韵文歌谣,从而使文章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富有情趣。更显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选用对联,拓宽了文章的知识性和内涵。在形容吃羊羔肉时用“周八土闻香下马,汉三杰知味停车”,“舌尖未尝天真味,鼻尖已闻至妙香”;写王家饼子店“凤城魁元无双士,利华饼馔第一家”。写沙湖荷花“荷花一来沙湖,塞上夏桂不敢香”。充分调动了民间文学固有的魅力与特色,来为自已的文章锦上添花,这也是丁一波和丁超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方言、土语,甚至经堂语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通俗易懂,又不失高雅气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富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丁一波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是清末贡生,父亲是回族学校教师,他们都是虔诚的******,对回族和******教有较深的研究。在家庭的熏陶下,丁一波爱上了文学创作。1962年《宁夏文艺》发表了他的小说《亲如一家》、《福福》之后,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热情,从此,他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他因“社会关系”遭到了不应有的待遇。师生停课闹“革命”,到处串连造反,他只能蹲在学校里,读些不涉嫌“封资修”的书籍,如药书、辞典之类。他对于《本草纲目》、《中国中草药大典》、《辞海》中的民族章、宗教章和物产章,不厌其烦地阅读,还作了笔记,这为他后来的散文和科普小品的写作,奠定了丰厚的知识基础。
三中全会后,丁一波焕发了青春,创作勤奋,笔耕不辍,为了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全国回族的概貌,他先后到兰州、内蒙古、西安、青海、南京、杭州、安徽、山东、重庆、太原、武汉等省市参观考察。就本区而言,也不辞辛劳,亲自体察回族风情,先后深入到吴忠、固原、海原、同心等县参观访问。对于生他养他的故乡——平罗,1984年在民间文学“三集成”活动中,他和文友足迹遍及全县各个乡镇,从而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了弄清汤瓶、盖碗盅子、油香的历史,去年数九寒天,他在没有暖气的图书馆库房里查找资料,以致发生心肌梗塞,两次住院抢救才脱离危险。就凭他这种追求真知的精神,在宁夏民间文艺界是为数不多的,其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极为可观的。
在此,还需要特别介绍的是《悠悠回乡情》的另一位作者丁超。作为丁一波的爱子,丁超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爱好民间文学,喜好回族民俗文化的研究。自从他在宁夏电大文学创作班深造后,如虎添翼,不断有作品问世,至今已在50多家报刊发表400多篇文章,他创作的《黄河船歌》获得全区第五次文学评奖三等奖,1999年又被选为区民协理事,并担任石嘴山市民协秘书长。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丁一波所钟爱的回族民俗文化和文学创作事业,后继有人。我们期待老凤新声,更期盼丁超的新超越。
公元2000年1月1日
(本文作者系宁夏大学学报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