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发生一件事情,中关村南大街零公里处竖起“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我不知道知道后来它会对整个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明确的感觉这个东西一定会非常非常有前途。
那时候电脑是很高大上的东西,一般家庭是没有的。我单位的电脑上一直自学c语言,自己尝试编程,曾经做了一个快算24的小软件。我特别喜欢这样安静确定的工作,很有挑战性,特别符合我的性格,我想有一天我可以靠编程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时候的电脑还是奢侈品,组装机也得6000多,而一个月工资也就千把块钱。家里一开始怎么都不同意,后来我解释:单位现在工作都是电脑,不会电脑就会被淘汰,他们立刻就同意了。
有了电脑就拉电话线开始上网,有时候编程累了,就上网聊聊天。那时候还没有QQ,聊天用icq。
很快我就发现,编程这个事情玩玩挺有意思,真要当工作,折寿啊。我很快放弃了编程,开始在网上乱逛。
那时候上网的中国人并不多,网速非常的慢,文字聊天,发发邮件还可以,使用的软件和现在完全不同。安装软件基本都靠光盘,就这一个光盘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想这么贵的东西总要回本,学习一下英语吧。如果能学会英语电脑也不白买,随机在icq上加了好多希望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没事就聊聊天。
我向一个悉尼的女孩发出了第一句“hi”,她回复了一个“你好”。我们就此开始了频繁的联系,她是马来西亚人,叫李素清,在悉尼学钢琴。
她很无聊,我也很无聊,慢慢的我们在一起聊天时间越来越多,而且成了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在时差的捣乱下,我们开始了网恋,我叫她老婆她叫我老公。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着,有一年或者两年,我不知道,但她还是毕业回马来西亚做了一名钢琴教师,那时我们还经常邮件联系,以为会做一辈子的朋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忘掉了Gmail邮箱和icq的密码。
“楼下阿姨说你呢”,妈妈吃饭的时候对我说,
“说什么啊?”,我好奇的问,
“她说,你孩子都这么大了,怎么不给他找个工作?”
“你说什么!”
“我说,小永有工作,在油田上班,正式工!”
我干笑了几下,继续吃饭。
由于工作时间大多在晚上,反而显得时间更多了。加上平时我也不爱外出,所以天天在家附近活动。被认为是待业青年倒也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