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了靖康元年十月二十日,这些时日陆陆续续的来投军的人员已经超过了五万人。
本身在宋时,农民起义就是高发期,山东更是有着这种传统。梁山好汉被招安也才没多少年。穷困又多灾多难的河东两路百姓身体里都埋藏着不安心的基因。
部队的训练已经初见成效,专门安排训练的特种部队也有了雏形,起码可以简单使用各种武器、侦查和通信设备。李岩准备三日后进行一次全军检阅,他这个救国军大元帅应该也要正式亮相了。
两个舅舅都已回来。表哥表姐们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都各有安置。李岩的大舅觉得自己天生就是种地的,离不开土地,李岩先安排在农业科学习,也让他参加了大型农用机械的培训,哪怕以后不用自己驾驶,也要了解现代农业的理念。
二舅做厨师倒不只是为了谋生,也是真的喜欢。李岩给他建了一所厨师培训学校,一座酒楼。提供给他大量的食材,让他发挥自己所长,同时也能教出不少学生。
三舅在阳谷,回来的最晚。在几个舅舅中,三舅脾气最是温和,也喜欢跟小辈打交道,李岩跟他关系也是最好。虽然都是亲人,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衡量标准,也是有亲疏不同的。
“三舅,既然您爱酒,也喜欢酿酒,我回头会给您一些酿酒的书籍,我能做的酒比现在的好太多了。”李岩知道,现在的米酒实在跟饮料差不太多。蒸馏酒据说在宋朝已经开始出现了,估计也是掌握在一些酿酒大族手里,不会外传。
“酿酒有大学问,咱们这的水土酿不了太好的酒,回头我会告诉您几个地方,过一段可以先过去看看,有机会可以收一些酒坊。不过想学好酿酒,必须要识字,您得努力识字了。只要您用心,用不了几年,您就能全国扬名。”李岩笑着说。
一边品尝李岩送他的几种酒,一边说道:“附近州府的糟坊、酒肆我也去过不少,也说不清楚缺点什么,还想着明年去山西看看,听说那边的杏花村特别有名。这回有岩哥帮忙,舅舅就省心了。这些才算真正的酒,我如果能亲自酿出这种酒,此生无憾了。”
李岩笑了笑,给三舅的这几种酒都是后世国内的几大名酒,千年积淀,自然有其道理。
李岩也是个好酒之人,知道很多后世的名酒产地,贵州茅台镇、陕西柳林、山西汾阳、江苏泰州、安徽亳州、四川泸州、四川宜宾。想来能建几个自己的酒厂也是美事。中国酒跟西方的酿酒走了两个不同的路子,有些步骤和条件是现代化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酿酒也极为重视地域、环境、气候、水土等各方面的条件。不过排除掉酒厂为了宣传自己搞出的玄而又玄的东西之外,除了自然条件,酒的成名还非常依赖交通条件。
后世最知名的白酒产区是苏皖豫三省北部交界黄淮白酒带和川黔白酒带。两条商路区域的白酒之所以能出名,除了近现代的商路历史底蕴,当地流传百年的高超的酿酒技术外,再一点就是水运运输经济中压舱石理论所起的作用。
所谓两条白酒名酒带,背后其实是两条中国曾经最繁忙、最古老的商路。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取代水运后,上述两条水运商路消失了而已。商路虽然湮灭在历史烟云中,但是商品化、品牌化的地理产物白酒以及茶叶等土特产商品则留了下来,愈久弥新。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理解,所谓黄淮白酒带背后其实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商路--连接黄河水系(流域)和长江中下游领域(京杭大运河)的汴运河古道。
中国白酒香型,是从第三届(1979年)全国白酒评比会开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共有12大香型。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为四种基本香型;老白干香型、芝麻香型、豉香型、药香型、兼香型、特香型、凤香型、馥郁香型这八种香型是由四种基本香型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工艺糅合下衍生出来的独特香型。
主流白酒主要就是浓香、清香、酱香三种香型,它们采用的窖池截然不同。以川酒为代表的浓香型酒,它们用泥窖——底部和周围都糊上了黄泥。等窖池用久了,泥里面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菌群,而正是这些菌群让白酒有了不同香气和味道。以黔酒为代表的酱香型用石窖,四壁由石块砌成、窖底铺黄泥。而以晋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所用窖池则是地缸。
贵州现在还是蛮荒之地,属于仁怀县,现在地名应该还叫四方井,有个祭祀用的平台叫茅台。茅台村这个名字是元朝的时候才出现,李岩的到来或许能改变国酒的历史。赤水河在茅台镇和二郎滩一带,水势平缓,自然条件、水文条件特别适合酿酒、藏酒,郎酒具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天然藏酒洞群——天宝洞、地宝洞、仁和洞,这种特殊的喀什特地貌简直就是天生为存酒而生,算是大自然的一种别样馈赠。
陕西和山西酒类的历史主要取决于历史悠久的政治中心区域,良好的粮食产区。对于现在的宋朝来说,正处于战乱的边缘。
江苏泰酒现在已经很有名气,历史上有名的雪醅酒这时候应该已经有了。
亳州城乡遍布糟坊、酒肆,仅酒课一项,每年10余万贯,列全国第四位。曾任亳州太守‘自称“醉翁”的一代文豪欧阳修,饮了亳州佳酿感慨万千,写下了“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的千古佳句。至明代,亳州减速店已成为酿酒中心,多产烈性酒、酒质醇美可口。畅销中原大地,糟坊林立,尤以怀氏公兴糟坊所酿最负盛名,当地百姓中至今流传着“涡水鳜鱼黄水鲤,胡芹减酒宴贵宾”的说法。万历元年(1573年),归德府(今商丘)的宁家仁阁老在宁神宗的庆典上,特把“减酒”进贡朝廷,备受青睐。一时“减酒”名震京师。明朝亳州诗人李先芳曾盛赞亳酒之美:“争看玉女散天花,醉倒山翁白鼻”。迨至清朝,亳州酿酒业更为繁盛。全城酿酒作坊达上百家,多数生产高梁大曲酒(俗称乾酒),少数生产小药酒。小药酒以药曲蒸就,盛夏饮用,可以祛暑。乾隆时,亳州酒类繁多,主要品种有状元红、琥珀光、流酒、烧酒、双投酒、竹叶青、豆酒、白酒、老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