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世上的无谓争端多起于芥茉小事,一时不能忍,铸成大祸,不仅伤人,而且害己,此乃匹夫之勇。凡事能忍者,不是英雄,至少也是达士;而凡事不能忍者纵然有点愚勇,终归城府太浅。人有时大愚,小气不愿咽,大祸接踵来。
忍耐并非懦弱,而是于从容之中冷嘲或蔑视对方。
唐代高僧寒山问抬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答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大智大勇的生活艺术,用老子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句话来评论恰如其分。
唐朝的娄师德,是世家公子,祖父历代都做大官,他弟弟到代州去当太守,他嘱咐说:我们娄家屡世余荫,所以难免被人说道。你出去管理,要认清这一点。遇事要能忍耐,他弟弟说,这我懂得,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脸上,我也自己擦掉算了。娄师德说,这样还不行。弟弟又说,那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娄师德说,这才对了。
忍耐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需要健康的心理。忍耐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也不是谁都能学会的。做到了,万物皆备于我;学会了,人格就被提升。娄师德教诲他的弟弟“唾面自干”,实在是毅力的展开和情性的张扬。
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生存的时间越长,忍耐的功夫就越深。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谁都难免经受一段忍辱负重的曲折历程。因此,忍辱几乎是有所作为的必然代价,能不能忍受则是伟人与凡人之间的区别吧。韩信受辱胯下,张良纳履桥端,皆英雄人物忍辱轶事。屈辱能令人发愤,催人奋进,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向上动力。
玄机就在显山露水之机
管理心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一看就诡诈多变的,让人避而远之;另一类则是表面平淡无奇、无“神”的迹象,然而其深处则是包藏了极深的玄机,不易让人识破,只是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山水,让人恍然大悟,叹服不已。这两类心术不能说那一种更高明一些,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用不同的心术罢了。
唐代大臣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以后,又经过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屡建功勋,被封为汾阳王。他身为国家元老,功高几可盖主。
然而,在汾阳王府第里,却与别家府第大不相同,毫无森严壁垒之势,而总是门户大开,任出任入。
有一天郭子仪员工的一位将军求见。当时郭子仪正在侍侯夫人和爱女梳妆,他毫不在乎被人看见,仍不慌不忙,照旧侍侯完毕才去接见。他的儿子们见了,面子上很觉得过不去,便一起约好向父亲劝谏。他们说:“父亲功业赫赫,世所罕有,但却不注意尊重身份,凭谁都可以进入你的卧室,这样没有规矩怎么行呢?”
郭子仪听了这话以后,只好向儿子们讲明他这样做的用意。他说:“你们的心意我又何尝不知道呢?可是你们却一点也不懂我的良苦用心,我们的家现在有五百匹吃公家草料的马,有上千个吃公家粮食的仆人,人口杂多而繁乱。而我自己呢,权势地位、声名财产,什么都已经到了头。往前,我没有什么可以再去追求的东西;往后,也没有什么可仗恃的东西。就我现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像别人家那样大门紧闭,不与外人往来,搞得门深似海,只要有一个人诬馅我,就会有人跟着胡乱猜测,如果传到圣上的耳朵,弄不好全家九族都将遭遇杀身之祸,那时便有口难辨,悔之莫及了。而像现在这样,我们家的四门洞开,任出任入,一切都明白地摆在众人眼里,谁要想加罪于我不是就找不到借口了吗?这正是我的用意所在啊。”
郭子仪一席话,道破了玄机。他的儿子们听了恍然大悟,认为实在有道理,纷纷拜倒在地,深深佩服父亲的深谋远虑。
封建社会官场险恶,政治斗争激烈,像郭子仪那样地位和权势的人,必须时刻提防别人的陷害,而这类陷害往往又是难以预料的,他采取这种开放性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不神之神”的境界。
郭子仪的做法,是对封建社会深刻理解,对封建官场了如指掌,对最高统治者心态透辟掌握后的聪明措施。
其实,由于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对立统一、矛盾变化之中,“神奇”与“不神”往往也是可以统一和转化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有些人往往容易用习惯的旧眼光对事物进行衡量,因而看不到这类特殊事物本身蕴含的神奇内质,只是把它视为平凡的变体而予以忽视,甚至加以嘲弄,直到该事物的神奇内质被揭露开来,露出奇光异彩时,才恍然叹服。
乌龟、蛇头与蛇尾
“忍”是一种大本事,要出忍的本事,重要的在于两点:一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必须忍;二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必须不忍。忍辱是为了精进,策略上的低头为的是再次昂头。但是对于歧视,特别是民族歧视,决不能听之任之,决不可忍。“忍”是有原则的。忍辱精进,先要学会分辨是否能忍。
佛经主张忍辱精进,认为能忍的人不会失败。在佛经故事中讲“忍”的很多,下面再讲两个故事:
一则故事叫做“乌龟的小度”。
很多年前,印度若池的岸边,长着许多茂密的芦苇,里面住着两只雁鸟,它们和池中的乌龟是很好的朋友。
有一年天旱,久未下雨,池水干涸,乌龟非常着急,实在不能再支持下去了。岸上草丛中的雁鸟很同情朋友的遭遇,想帮忙让它迁移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去。雁鸟想了一个好办法,它们找到一根树枝,让乌龟紧衔在口中,两只雁便各执一端,带着乌龟飞行。雁鸟嘱咐乌龟,在未到达目的地时,千万不可讲话。
它们向高空飞行,正当经过一个村庄上空时,忽然被一群孩子看见了,他们很惊讶地望着高空,大声喊道:
“大家快来看呀,乌龟被雁衔去了,太有意思了!”
乌龟在上空,听到下面孩子们的喊叫,认为是在侮辱它,心中顿起怒火,张口厉声骂道:
“我这样与你们有什么关系?!”
乌龟一张口,突然从高空跌下,摔在坚硬的石头上,粉身碎骨。对别人的议论不能忍耐的乌龟,被狭小的度量毒害,断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佛经教人:为人处世,忍辱第一,能忍的人才会生起智慧,有智慧才不会失败。
第二则故事叫做蛇头和蛇尾。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条丈余长的蛇,每天在森林中,自由自在地到处游玩。可是有一天,蛇头和蛇尾争吵起来,蛇尾说:
“蛇头,你太自大了,每次你都走在我的前面,随你的自由往东往西,我只有跟在你的后面,这太不公平了。”
蛇头不服气,也反驳道:“这可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我有眼睛,有嘴巴,你有吗?我当然要走在前面,没有眼睛怎么走路?”
蛇尾说:“我才不听你的什么道理,如果不是我的尾巴摆动,你怎么可能向前走呢?”
蛇头更加傲慢,说:“你算什么,我要往哪里走,这是我的权力,你奈何不了我!”
蛇头的骄傲自大,使蛇尾非常气愤。蛇尾一气之下,便在旁边的一棵树上绕了三匝,无论蛇头怎样用力,它还是牢牢不放。三天以后,蛇饿得不得了,蛇头无可奈何地说道:
“算了,我不同你争了,你放下来吧,让你先走好了。”
蛇尾这下子满意了,大摇大摆地往前走,但是蛇尾上没有眼睛,不知道前面的危险,结果堕入深坑中,在坑中不久就饿死了。
蛇头和蛇尾本来各司其职,互助合作,但是它们不能互相忍耐,才同入灾祸。“恶从心中起,怒向胆边生”,却只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世上很多人生悲剧,都源于对小纠纷、小冲突的不能忍让。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能忍且会忍,乃人生的一大本事。
说到忍,我们想起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孔悟空的本事大不假,金箍棒、筋斗云、七十二变,但只靠这些还成不了大业,孙悟空的本事还有其二,那就是当忍则忍。何为应当忍,就是为了大局,宁愿吃亏受辱,此乃忍辱精进,忍中进取。人若无“忍”的本事,“能”的本事常无用武之地。
齐天大圣孙悟空怕谁?孙悟空不怕天,不怕死,不怕官,不怕妖。玉皇大帝官那么大,孙悟空见玉帝拜都不拜,只不过唱个诺。太上老君道那么深,当悟空找他借粒金丹救乌鸡国国王,老君舍不得给,悟空照样嘲笑老君“小家子气”。如来佛祖法大无边,当悟空听说如来与大鹏有亲,悟空照样笑话如来是妖精的外甥。但是,孙悟空也有惧怕的东西,那就是紧箍咒。
为了管束孙悟空,观世音教唐僧诱骗悟空戴上一顶嵌金花帽。这顶帽上有一条金线儿箍,一戴上就紧套在头上,唐僧一念紧箍经,悟空就头痛,痛得面红耳赤,眼涨身麻,在地上打滚。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足足念了三次紧箍咒,每次都念几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葫芦,十分疼痛难忍。有一次,唐僧被一伙强盗用绳捆起高高吊在树上,悟空打死了歹人,唐僧心疼歹人,心中念起紧箍咒,箍儿陷在肉里一寸多深。
唐僧自以得了紧箍经,全不顾师徒情分,不看悟空的功劳,动不动就念经咒悟空,悟空吃够了苦痛之亏,只得改变斗争策略。人在屋檐下,屋檐太矮,为了不撞脑袋,就要低头。唐僧命令悟空救妖怪红孩儿,悟空若不听唐僧的,唐僧要念紧箍咒;孙悟空若一棒打死妖怪红孩儿,唐僧非气得恨不得把悟空咒死。悟空只能服软,恭恭敬敬地听那呆和尚的话,从树上解下红孩儿。唐僧让悟空背着红孩儿,悟空就顺顺当当驮着妖怪走。好汉不吃眼前亏,悟空服软是为了从长计议,想办法除妖灭魔,不服软不行啊。
人在屋檐下,该低头就得低头,但是低头有两种低头法,一种是心态的低头,另一种是策略上的低头。心态上的低头是“低头弯腰”,完全丧失了人格、志气和尊严,沦落为“屋檐”下的一条狗。吴三桂、洪承畴、汪精卫、陈公博、甫志高之类就是这样的一群狗。策略上的低头,头虽然低下,腰还是挺直的,其人格尊严、道德准则并不放弃。
策略上的低头,是为了顾全大局。孙悟空之所以对唐僧低头服软,就是为了顾全大局,降妖除魔,实现西天取经大志。同时,也是为了以事实教育唐僧,告诉唐僧,你的主张不对,还是我的主张对。
策略上的低头,是为了再次昂头。低头是手段,再次昂头才是目的。越王勾践向吴王低头,对吴王无比恭敬,是为了最后兴越灭吴。在吴王夫差的强权、暴力的“屋檐”下,勾践也可以不低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是谁去完成复国大业?明明“屋檐”比脑袋硬得多,明明金箍比猴头硬得多,一味梗着脖子去碰,恐怕没有什么好的结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日方长。
忍的策略与原则
要出忍的本事,重要的在于两点:一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必须忍,二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必须不忍。“忍”字的本意就是向你提问:当刀刃对准了心口,应该怎么办?其实,我们心口对着的很少情况才是刀刃,绝大部分情况心口对着的是歧视、侮辱和无理取闹。
什么时候该忍:老板在做一件事,尤其是比较重大的事情时,来自老板方面的并不都是赞同之声,有时是嫉妒、无理指责、没事找事地从鸡蛋里面挑骨头,让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丢尽面子。你可以不忍,愤而反击,甚至辞职不干,别人不会把你怎么样。但是,你却可能失去一个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的岗位,也可能使你精心搞起来的项目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你除了争得一口不值什么的“气”,失去的却太多太多。这种情况下还是应当忍。
赫蒙是美国一位著名的矿冶工程师。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在德国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他带齐所有文凭去一家矿业公司应聘,却遇到了老板的歧视。那位老板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文质彬彬又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递上文凭时,老板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不用你,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赫蒙听后,既没有反驳,又没有拂袖而去,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老板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小声说道:“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老板听了后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不妨忍让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忍让其实只是暂时的虚拟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
人在受到批评时最易失去冷静。对待批评,对待言语过激,甚至纯属误会的子虚乌有之类的指责,有的员工能够做到当面不顶不撞不争不辩,有什么情绪和想法等事后再去找老板说明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这样做,虽然自己受了点委屈,但是却不会形成公关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