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说:“生活是否快乐,完全取决于自己对人生、世界和万物的看法。因此,可以说生活是由思想决定的。”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快乐,只是在于你的感受。快乐的人,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从中发现令自己愉悦的因素,并让快乐影响周围的人。
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
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消蚀。把下巴抬高,使思想焕发出光彩,像春阳下跳跃的山泉。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戴尔·卡耐基研究了一些事业上很有成就的名人,发现这些人都喜欢沉浸于今天的奋斗中,绝少为明天而牵肠挂肚;他们喜欢面对当天的问题满足当天的需求。他们以此正确方式获得了今天,也赢得了未来。
1871年春天,一个在蒙特瑞综合医院就学的年轻人,正在为他的前途而忧心。“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我该做些什么事情?我该到什么地方去?我该怎样谋生?正当他心绪纷杂之时,偶然间,他从一本书上看到了影响他一生的24个字。
这24个字使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医学家,并创建了闻名全球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他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客座教授——这是大英帝国医学界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此外,他还被英王封为爵士。当他去世后,记述他传奇经历的丛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466页。
他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1871年春天,他所看到的那24个字帮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传奇性的一生。这24个字就是汤姆斯·卡莱里所写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913年,一个温暖的春夜里,在开满郁金香的校园中,威廉·奥斯勒爵士向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了讲演。他说:“像我这样一个人,曾经在4所大学里当过教授,还写过一本很受欢迎的书,如此看来,似乎已经拥有天才般的头脑。其实不然。我与在座的各位没有什么不一样,这点我的朋友都可以为我作证。”
威廉·奥斯勒认为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切断过去,埋葬昨天,切断那些会把你引上死亡之路的昨天。明天的重担加上昨天的重担,必定会成为今天的最大障碍。因此,要把未来和过去都紧紧地关在门外。
泰德·本杰明写过这样一段话:“1945年4月,我忧愁得患了一种被医生称之为结肠痉挛的疾病,这种病使人极其痛苦。我想,假如战争不在那时结束的话,我整个人就会毁掉。”
“那个时候,我整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我在第94步兵师担任士官职务。工作是搞一份作战中伤亡和失踪的情况记录,还要帮助挖掘那些在激战中阵亡后被草草埋葬的士兵,把他们的遗物送还给他们的亲友。我一直对自己很担心,担心自己会出事,怀疑自己能否熬过这段时间,怀疑自己能否活着回去抱抱我那尚未谋面的16个月的儿子。我既疲惫不堪又忧愁。瘦了34磅,还差点儿发疯。我眼睁睁地看着双手变成皮包骨头,一想到自己瘦弱不堪地回家就害怕。当时我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常常一个人哭得浑身发抖。有一段时间,也就是德军最后大反攻开始不久,我常常哭泣,我甚至对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都放弃了。”
“最后,在极为糟糕的情况下,我住进了医院,一位军医给了我一些忠告,对我的整个生活都有所改变。在我做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之后,他告诉我,我的问题纯粹是精神上的,“泰德,”他说,“我希望你把生活想象成一个沙子漏斗。在漏斗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颗沙粒,它们缓慢、均匀地通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漏斗,你我都无法让两颗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和这个漏斗一样,当一天开始的时候,有许多事情要我们尽快完成,但我们只能一件一件地去做,让工作像沙粒一样均匀地慢慢通过,否则,我们精神上的和身体上的健康一定会受到损害的。”
“那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那一天起,也就是军医把这段话告诉我之后。我就一直奉行这种哲学。
“一次只通过一颗沙粒……一次只做一件事。”这个忠告在战时拯救了我,而对我目前在印刷公司的公共关系及广告部中所做的工作也有莫大的帮助。我发现,即使是在生意场上,类似战场上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即一次要做完好几件事,但时间却很有限。材料要补充,新的表格要处理,要安排新的资料,地址有变动,分公司开张或关闭……但这时的我不会再慌乱不安。我一再重复默诵军医的忠告,从而使工作比以前更有效率,那种在战场上几乎使我崩溃的困惑、混乱的感觉再也没有了。”
罗勃·史蒂文生说:“不论担子有多重,每个人都能坚持到夜晚的来临。不管工作有多苦,每个人都能完成一天的任务,都能认真、耐心、愉快地活到太阳下山,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在如今的社会里,最让人恐惧的就是,医院里半数以上的床位都留给了精神或神经上有问题的人。他们是被昨天的忧虑和对明天的担忧这两种重担所压垮的病人。如果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能牢记耶稣的这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或者是奥斯勒爵士的那句:“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那他们就都能无忧无虑地在街上散步,过快乐而有益的生活了。
穆圣也说过:“一个人清晨起来,如果生活平安,且有当天的食物,则他等于获得了整个世界。”如果你拥有了上述几个面包,世界就属于你,可千万不能轻视它们。
一位智者如果人身安全,身体健康,并有了一天的生活来源,他才能平静地坐下来,正确地思考问题。智者们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进程,何况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些唾手可得的恩典,是极大的生活保障;人在拥有后才能省出时间,不用去奔波操劳,不用涉身艰难险阻。
事实上,为一些遥远的事情而操劳是十分愚蠢的,它往往使人难以解脱消极情绪造成的种种梦幻。一个人即使遭遇了困境,也不该为了将来而毁了今天。所以人们应该从今天开始,把今天视为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整个未来。
忍不是弱者,让不是输家
用善良的一面去善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就等于是善待了自己,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那么石头也会开花的。
卡耐基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例如谅解,宽容,欣赏别人、乐观、不抱怨等等,他在《人性的弱点》中,开篇第一章便是“学会宽容”,可见“宽容”在他心目中的卓然地位。宽容即是包容,而包容不仅仅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修养,更是集体生活中与人共处的美德。
一位母亲在在失去丈夫后,与女儿相依为命,并含辛茹苦的把女儿抚养长大。当女儿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与同班的一位男生恋爱了。他们爱得纯粹而又专注。男孩来自乡村,是个遗腹子,家中还有一位含辛茹苦的寡母。母亲在女儿的央求下见了那个男孩,并在闲谈中得知他的家庭背景之后,便坚决的拒绝了女儿要与他来往的请求。女儿伤心至极,从此与母亲感情日渐寡淡,对母亲的成见也是日益加深。终于,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女儿不顾母亲反对,义无反顾的跟着男孩去了他的家乡——一座小小的县城。俩人匆匆的成了家,并把男孩的母亲从乡下接到了县城的家里一起过日子。
岁月使这座小城的颜色日渐斑驳脱落,当年那光鲜丰腴的爱情也逐渐被生活的琐碎磨掉痕迹,销蚀的瘦骨嶙峋,惨不忍睹。女孩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感觉幸福在他们的生活中来说,始终是遥远的、不切实际的抽象幻觉。当她满身风尘的赶回母亲的家,看到母亲那熟悉的脸的那一刻,她立刻泪雨滂沱。母亲问她说:“是不是他心里有另外一个更为深爱的人?”女儿无言的点点头。“是不是他总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而不顾你的内心感受?”女儿依然沉默的点点头。“是不是他对那个人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而不管你是不是受了委屈?”女孩惊诧的答道:“是的。”“你嫉妒,甚至怨恨那个人却又无可奈何?”女儿更加吃惊:“是的。”“那个人就是他的妈妈,对吗……”
女儿十分的迷惑,她无从得知母亲究竟是如何未卜先知的:难道母亲去看过她?于是她开口问道:“妈,你怎么会知道?”母亲叹了口气,对她说道:“你的父亲也是独子,由于我和你奶奶之间的关系不好,就导致了我和你父亲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缝,到他去世,我也没有原谅他。一个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也无法沟通的人,我不知道他如何去处理自己、妻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我当时竭力反对你和他交往的原因。”
“妈,我想和他离婚,好不好?”女儿说。
母亲一言不发,只是从果盘里拣了一个一个橘子,递到她手里。她看着女儿剥下橘皮扔在一边,缓缓说道:“我们总是只想着吃掉那金灿灿的橘瓣,可是却忘了橘皮和橘瓣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不管你是否乐意,橘瓣离了橘皮就不能成为完整的橘子。就像婚姻,你不单单是与自己喜欢的人结婚,还要与他身后的整个家庭、背景结婚。你不仅要爱你爱的人,还要爱与他关联的所有亲朋好友。因为他不是纯属于你一个人的,他还有父母与朋友。婚姻的良好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婚前爱情的浓烈度,而是以你与他的家人相处的情况为标准。”母亲说完,意味深长的拍拍女儿的手,“如果你还爱着他,那就回去,学会好好的与他的家人相处,学会包容与忍耐。”
这位母亲用朴实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生活中要拥有一颗包容、忍让的心。假若凡事都能以宽广的心胸来面对,能够以忍让的态度来包容别人的失误,原谅别人的过错,改正自己的错误,生活就会更加轻松,更加完美……
“忍不是弱者,让不是输家。”自古以来,忍让就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弱者和输家。在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弱必定胜不了强,以大欺小也是常见的现象,而失败的一方只好让步认输。因此,人们习惯上往往会认为忍的一方就是弱者,就是输家,其实不然。有很多人在竞争或纠纷中,看似成功战胜了对方,其实他在人格上,在未来的发展上已经输给了别人。
忍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一个人假如拥有忍让的智慧,就能够在面对荣辱的时候宠辱不惊,心静如水。忍让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气度,就像一泓清泉能够浇熄那哀怨、嫉妒的火光。忍让,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冲突为祥和。忍让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假如别人不小心冲撞了你,内心必然会感到不安,这时候如果能够以忍待人,自然会得到他人的感激与拥戴,而不分青红皂白的计较,则会让俩人间的嫌隙越来越深。
忍让,是一种大智大勇的谋略,拥有忍让智慧的人往往不计较一时的高低和眼前的小利益,而是放眼全局,胸怀未来;忍让,是一种无私宽容的美德,拥有忍让美德的人,就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心灵,这样的人懂得去容纳人,感化人,团结人。
拥有忍让智慧的人一定是具有深厚涵养的人。忍让是一种善待别人、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的境界,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心灵的宁静升华与恬淡享受。拥有忍让的智慧,就拥有了一块敲开良好人际关系大门的试金石,不但能够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还能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慰藉。我们没有必要总是和别人斤斤计较,争强斗狠,只要给别人一条路,我们自己的路也自然顺畅许多。
有能力去报复,却放弃报复
如果我们的敌人知道他们是如何让我们担心,让我们烦恼,让我们一心只想报复的话,他们一定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心中的恨意完全伤害不到他们,可是却使我们的生活变成了地狱。
报复人生的这种行为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形态,培根在《论报复》当中说:“报复犹如蔓草,是野性的产物。人性自然地趋向于它,法律和文明却应当剪除它。如果说,一件罪行只是触犯了法律,那么私自报复却是完全否定了法律。”如是这样的话,那么报复人生至少是与文明和法治相冲突的。但是,尽管如此,报复人生有的时候还会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给人带来残酷的快意。那是因为很多人报复人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假如说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迫害人的坏人肯定要受到惩罚,也不需要受迫害者去报复。但是遗憾的是,这样公正的法治社会非常难得。在很多情况下,迫害者不但能够逍遥法外,甚至还会受到社会的庇护。在这时,受迫害的人们只能忍气吞声,眼看着坏人弹冠相庆,毫无顾忌地继续作恶。正因为如此,宽容虽然是一种美德,而报复也会是令人同情和钦佩的。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宽容往往会使恶人恶行有恃无恐,受迫害的人更受其害,那么只有报复才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公义。可能这正是人们为何喜欢侠义之士的原因之一。
卡耐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到了高中后,也一直受到同学的欺负,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报复,以致到开始当推销员时,面对老板说过的伤害的话,他也没有想过要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