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我初中时代开始,长时间受到心理方面问题的困扰,脑袋里有无数个问题无法解答,受到自己质疑心的攻击,自信心受挫后,我便开始在学校门口书摊上淘起了各种各样的书,希望可以找到答案的书籍,包括心理学的书,狼吞虎咽地阅读起来。
我记得,高三的时候,因为在学校住,我的零花钱多了起来,神经饥饿,可以饱食一顿,饿上好几顿,心理压力大,不规律饮食造就的后果,住进医院。这让我更加困惑。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决定一定要找到答案,读更多的书。用省下的钱,继续在学校门口旧书摊淘书看。曾经花了五块钱,淘到一本黄色硬皮的书叫《基础心理学》。
这本书,我曾经在我某个老师的书架上看到,我很好奇。却无法张口问他借。我的脑子里会有无数的问题,假想出很多,他会问我的问题,我都回答不上来。所以,我觉得,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要自己花钱买上一本一模一样的书。
自从我莫名其妙地在教室哭起来之后,我也觉得莫名奇妙。主要的事件是,我突然想坐在最后一排听课,不想坐在前排的位置上听课了。可是我却说不出口,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我知道所有人都是为了我好,可以这些好意让我无所事从,我感激又感动还自责不已。
“我到底喜欢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开始注意到我,甚至于开始关注高三的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开始让我们写周记。很多同学便不能理解,高三时间宝贵的很,数理化一天无数的不能理解困扰着,只有文科生才需要干这样的活计,理科生为什么也要写周记呢?连我自己也不能理解。
我的脑袋又给我抛出来了很多问号?曾经明明很喜欢上学和很想要读书的我,不想上学了,到底喜欢什么呢?我不读书又能干些什么呢?还可以干些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又该怎么办呢……
我的脑子里每一天,都像有无数个小人在找架打,纠缠不休,必须分出高低,或者一个个被我的行为打趴倒地。然后,一个个又在黄昏时刻,在太阳落下之后,安然息鼓。
那时,高三备考的同学们早读都在努力背诵语文,英语单词,数学物理化学公式方程等等,我也在努力背,脑子凌乱的时候,依旧忍不住拿着《西方伊索寓言》、《名人传》、《圣经》等等很多乱七八糟和高考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书一个劲地读,还摘编在周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心理收获。却不知何时何地那一刻这些都已经刻进了我的血液里,我的骨子里。
大学的时候,我一直渴望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即便后来觉自己活着其实除了增加社会负担,父母负担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用处,便更加饥不择食地读书和出苦力干活。
不读书的时候,脑子里依旧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我便固执己见地致力于深究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为此我喜欢上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的《生活与心理学》、正能量等很多连名字现在也都记不得的书。
在学生生涯时,我一直是一个听老师话的好学生。所以,根据老师们的推荐,我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个没有捷径可以走的路,有时候,读一本书,听一个故事就像是经受一场灵魂的历练。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对我影响特别深刻。
人,活着也就是一口气的事情。一口气喘不上来,就可能死掉了。
故事是这样说的,民国时候,有一个丈夫犯了法,要被执行杀头。然后,他忧伤地找到了当地最有名气的大师说:“我家里有一个貌美又善良的妻子,我舍不得离开她,怎么样才可以活命?”
大师便给他了一个锦囊,告诉他,锦囊里写了一个保命的法子,并叮嘱他:“在刽子手落刀时打开,按照锦囊妙计上面做,然后后面的事情就交给我,一定要保守秘密,不能告诉任何一个人,包括你的妻子。”
这个丈夫听了以后,便很高兴地离开了。回到家里,他安慰自己的妻子说:“自己已经找到了活命的法子了,待到被执行死刑的时候,打开就可以了。”
然后,他每天按时吃饭睡觉,直到法场的时候,执行死刑的时候,他打开锦囊妙计,上面只有一个字:“跑”。
他不知道是吓坏了,还是真的相信了,像风一阵子的跑起来了,不管不顾地跑起来了。
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直接跑回家了。路上什么也来不及看了,什么也来不及听了,跑回家里了。
他的妻子看到他回来了很高兴,并做了可口美味的饭菜,并没有问什么。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第三天,他的妻子实在是忍不住,就问他:你怎么回来了?”
他也忍不住将前因后果告诉了妻子,并说:“我跑回家了。”
然后,年轻貌美的妻子看见丈夫的脖子有一条血线,流出了红色的血液,她的丈夫便死了。
故事结尾告诉我们,人只是活了一口气。
这个故事是我中学时代听我大姐讲的,原版在我的记忆里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而我所讲出来的话,已经沾染了一些世俗的气息,失去了原来的神气,但其中的精神却依旧。
就是这个丈夫活下来是靠得一口气跑回家,刽子手的刀即便曾经划过他的脖子,只要他还可以憋着一口气,他便还活着。
有些情绪和记忆就像“一口气”的事情,你释放了这口气,它就立马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记忆,另一种情绪。所谓的持久性,或许只不过是一种无差别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安慰而已。
走进大学门的时候,我便觉得自己只是活了一口气,灵魂可以呼吸自由的空气。那天,我爸将我和行李送到大学校园门口。他说:“接下来的事情,你自己去办吧,我就不进去了。你弟就只准我送到他们学校门口。”然后便离开了。
嚷嚷吵吵的新生儿,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一丝落寞。迅速开始打量周围的环境,寻求可以寄托的安全感。
大概我天生并不是一个喜欢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说特立独行的性格,而是更容易对环境产生依赖感和亲切感。除非大脑有了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常常让我变的寝食难安,我却无法用言语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