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在法庭上是这样规定的:如果所有的法官都一致判定某个人犯罪,那么这个判决是无效的。因为都是一样的观点,说明这个案子大家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因而大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具有客观性。如果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有罪的,而另一部分法官认为是无罪的,那么这个判决就被认为是客观的,是有效的判决,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出来,证明大家是从各个角度看问题的,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同样,在作证的时候,至少必须有三个证人出具证明才可以证明这个人是否有罪。因为这三个证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人的犯罪情况,因而他们的意见可以采纳。
善于思考,专心自己的事情,把时间用在你真正需要用的地方,因为衡量人的工作价值不是看你劳动的多少,而是看你付出的实际有效的劳动创造的成果有多少。
沃尔夫森是一个移居美国的犹太旧货商的儿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被誉为金融奇才。他从负债经营开始创立了自己的实业道路。他向人借了10000美元,买了一家废铁加工场,将之变成了一个赢利很高的企业。刚过28岁的沃尔夫森,财产一下突破了百万美元的大关。
1949年,沃尔夫森以21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首都运输公司,这是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一套地面运输系统。沃尔夫森有能力把亏损的企业办成高赢利的企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这一次,还没来得及做到这一点,沃尔夫森就公开宣布,公司将要增发红利。诸如此类的手法,本身并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只是沃尔夫森发放的红利超过公司这一段时间里的赢利。这等于说,他以贴出公司老底的办法,来制造企业高赢利的假象,借此策动人心,让公众产生对该企业的过高期望。
果然,首都运输公司的股票在证券市场被大家看好,价格一路上涨,趁此机会,沃尔夫森将其手中的股份全部抛出,仅此一举赢利竟达6倍。
沃尔夫森兴办的梅里特—查普曼和斯科特公司是60年代兴起的新的实业体,“联合大企业”的第一个,所以被人称为“联合大企业”之父。他曾是美国薪水最高的经理之一,完税前的收人为一年50万美元。
沃尔夫森的实业王国,当然不是完全靠策动人心建立起来的,但也不可否认,策动人心确实加快了其形成过程。
凭借“心理暗示术”,来实现自己推销产品的目的,可以说是犹太人的一个特长,因为他们明白暗示的最大好处在于,暗示者不需要允诺有任何承诺,而受暗示者就可能做出种种“投己所好”的允诺。但既然是自己说的话,事后就只能怪自己话语太多,而与暗示者毫不相干。
4.不同的思路,造就不同的出路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现在的生活是我多年打拼下来的,牢牢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吧,可不能瞎折腾啊,万一亏了我可承担不起了啊!
犹太人:变则通,通则变。我们不能只停留现在的状况,我们要创造新的产业,新的奇迹。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会因不同的思路,而造就了不同的出路。犹太人认为,成功的喜悦从来都是属于那些思路常新、不落俗套的人。当路走不通时,不要再一味顽固,而是要变换思路,要改变陈旧的观念,打破世俗的牢笼。勇于改变才能创新,而只有创新,才能让成功持久。
犹太商人在不改变规则的形式的前提下,却可以变通规则为其所用,这一谋略的登峰造极之举,也许就是“倒用规则”。其基本思路蕴涵在这样的一个笑话之中。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大咧咧地坐了下来。
“请问我能帮上什么忙吗?”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好啊,您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您。”
“谢谢。”
说完,犹太人就准备离开银行。
银行行长一直在旁边冷眼观看,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匆匆忙忙地赶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
“我实在弄不清楚,您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要是您想借三四十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好几家金库,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花6美分。”
这是一则笑话,一则只有精明人才想得出来的关于精明人的笑话,这样的精明,一般人想学也学不到,因为单单是盘算上的精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思路上的精明。
按常理,贵重物品应存放在金库的保险箱里,对诛多人来说,这是惟一的选择。但犹太商人没有囿于常情常理,而是另辟蹊径,找到让证券锁进银行保险箱的办法。从可靠、保险的角度来看,两者确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除了收费不同之外。而且这可能比存保险箱更保险,因为保险箱也可能被别人盗走,或者被别人知悉密码,而放到银行保险箱是绝对安全的,而且出问题的话,还有银行来负责。
其实规则虽然不能变,但是妙用规则、巧用规则确实能够大大地帮助我们。
不过,至此,犹太商人的思考方式还只是“横向思维”,怎样把证券弄进银行保险箱里去,让他们代管而几乎不付钱,才真正用上了“逆向思维”。
通常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进行抵押,大多是为借款,并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物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允许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的问题。
然而,就是这个银行“委托”借款者自己管理的细节,激发了犹太人的“逆向思维”:犹太人是为抵押而借款的,借款利息是他不得不付出的“保管费”,既然现在对借款额下限没有明确的规定,犹太商人当然可以只借1美元,从而将“保管费”降低至6美分的水平。
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在1美元借款上几乎无利可图,而原先可由利息或罚没抵押物上获得的抵押物保管费也只有区区6美分,银行实际上是在为犹太商人义务服务,且责任重大。
这个故事本身当然只是个笑话,但拥有50万美元资产的犹太商人在寄存保管费上精打细算的做法,决不是笑话,借“逆向思维”倒用规则的这套思路,更不是笑话,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尝到了上述银行行长的那股滋味,而且那种滋味更加不堪品尝。
1968年前后,因为日本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而且出现大量的外贸顺差,日元在西方金融市场上日益坚挺而美元则日显疲软。美元与日元的比值出现重大变化的契机越来越近了。日本的外汇储备即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就是重要迹象之一。
1970年8月,日本的外汇储备才达35亿美元,这是日本全体国民战后25年中辛勤工作的积蓄。可是,从该年10月份起,外汇储备开始成亿成亿地向上爬升。先是每月2亿,继之12月份出现4亿美元的盈余,1971年3月出现6亿盈余,5月结余12亿,8月甚至结余46亿。单8月份一个月的外汇积累就比战后25年的积累还多!
于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日本的外汇储备由35亿猛增到129亿,最后达到150亿美元。
对此,虽然有些人也感到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日本政界、新闻界,还有商界中的大多数人,陶醉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中,光往好的方面想:“这是日本人勤劳节俭的象征,积攒下这么多的外汇,全是因为日本人的勤奋工作。”
然而,犹太商人却在不停地调集一切资金,抓紧时机向日本大量抛售美元。他们知道,日元的升值是迟早的事情,只要日本的外汇储备超出100亿美元的大关,这个时刻便会来临。美元一日元汇率如此大幅度地变化,绝对是一个发大财的机会。因此,有些犹太商人甚至向银行贷款来向日本抛售美元,他们预测,即使支付银行10%的利率,仍然大有钱可赚。
反应迟钝的日本政府对于犹太商人的动作却视之如无物,一直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国会只知道辩论这些流人日本的外汇会不会对日本经济造成危害,有些议员还似乎理直气壮地说道:“外国人搞投资,绝对赚不了钱,即使赚了钱,也要纳税。”他们不知道,虽然犹太商人对缴税素来认真,但身在海外,他们也只好趁着机会,“没有办法”向日本政府纳税。
不过,也不能说日本政治家的如意算盘完全地打错了。想在外汇市场上搞买空卖空式的投机是不可能的,因为日本有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从他们眼里看上去如此严密的外汇管理制度、从犹太人那边看过来,却有一个大漏洞,这就是当时的《外汇预付制度》。
在战后特别需要外汇时期,日本政府颁布了《外汇预付制度》。根据此项条例,对于已签订出口合同的厂商,政府提前付给外汇,以资鼓励;同时,该条例中还有一条规定,即解除合同是被允许的。
通过综合利用外汇预付和解除合同这一手段,犹太商人就堂而皇之地将美元卖进了实行封锁的日本外汇市场。他们采取的办法是:犹太商人先与日本出口商签订贸易合同,充分利用外汇预付款的规定,将美元折算成日元,付给日本商人。这时,犹太商人还谈不上赚钱。然后等待时机,等到日元升值的时候,再通过解除合同的方式,让日本商人再把日元折算成美元,还给他们。这一进一出两次折算,利用了日元升值的差价,便可以稳赚大钱。
直到外汇储备达到129亿美元时,日本政府才如梦方醒,意识到有可能中了这种诡计。到8月31日才宣布停止“外汇预付”,不过,还留了一个尾巴,允许每天成交1万美元。此时,犹太商人手中的流动资金差不多利用殆尽了。
最后,当外汇储备达到150亿美元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宣布日元升值,由360日元兑换1美元,提高到308日元兑换1美元。
这意味着,犹太人向日本每卖出买进1美元,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赚取52日元,盈利率大大超过10%,几乎达17%。犹太商人事先的估计没有丝毫偏差。
据事后粗略估计,日本政府的损失高达4500亿日元,平均每个国民要承担差不多5000日元。其总值和日本烟草专卖公司一年的销售额相差无几。其中大部分是给犹太商人赚去的,因为诚如日本商人所言,能如此大规模地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金的,惟有犹太商人。
从这则“日本人蚀本”的实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犹太商人的经营思路基本上与上述笑话中的情形是一致的。犹太商人的成功恰恰得益于“倒用’’了日本的规则,将日本政府为促进贸易而允许预付款和解除合同的规定,倒转为争取预付外汇和解除合同来完成一笔纯属虚假的交易。日本政府由于缺乏“倒用规则”的意识和思路,对犹太商人客观上也就是形式上绝对合法地赚去了它主观上绝对不会认可为合法的利润的行为,显得无可奈何。
逆向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分出阶段重点。这样,你不得不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清楚地区分开来,然后再将逆向思维分别应用到每一个目标中去。
举例来说,如果你说40岁想成为首席行政总监,这是不够的。这个目标太过遥远,逆向思维不能得以有效地发挥。你必须瞄准所要取得的具体成绩,这些成绩才是助你步入高层的高明战术。你想为自己树立怎样的声誉?想对公司成本行业做何种改变?在前进道路上,你想拥有哪些特别的—工作经验?你想在哪里工作,与哪些人共事?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为逆向思维提供了十分具体的目标。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同时,要将长远目标分成一系列明确目标。目标越集中,逆向思维越奏效,为达到目标所需征得同意的人就越少,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就会越短。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犹太人作为一个极为理性、极为务实的民族,有关其经商的笑话实在都是一条条的“生意经”,都是对一切愿意经商的犹太人的一种专业熏陶。
5.挣钱的路径并非一条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现在赚钱不容易了,哪一行都不好做啊,还是好好守住我这份还算说得下去的生意吧。
犹太人:赚钱的手段不只一条,我们摆脱正常思维的束缚,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方法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