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显预测是《易经》的一个独特的且很重要的预测,意思是当显即出,当隐便伏。如乾卦中说:“飞龙在天”,“潜龙勿用”,龙该飞的时候要飞,如干宝曰:“此武王克纣,正位之爻也。”龙当隐的时候要隐,如《易传》释曰:“子曰龙德而隐者也”,即指龙德不但有飞跃显达的时候,尤其真龙善潜。
什么是隐显预测
当隐不隐,应显不显必败,有大隐者必有大成就,这就是隐显预测的要旨。隐显预测是《易经》的一个独特的且很重要的预测谋略,意思是当显即出,当隐便伏。这一预测记述于《易经》乾卦,即“飞龙在天”,“潜龙勿用”,龙该飞的时候要飞,如干宝曰:“此武王克纣,正位之爻也。”龙当隐的时候要隐,如《易传》释曰:“子曰龙德而隐者也”,即指龙德不但有飞跃显达的时候,尤其真龙善潜。故乾卦以龙的飞潜,比喻圣人应具备隐显预测谋略,这一谋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有些名人喜欢隐居,不遇大事不出山,如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也体现了《易经》龙德的隐显观点。
《易经》遁卦,对隐的重要性作了专门论述。如:“遁卦:遁亨,小利贞。意思是该隐遁的时候要隐,隐显是重要的权宜之计。《易经·系辞》中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即言明智人善于预见形势而知进退。总之,善知开阖,进退隐显是《易经》的一大谋略,无论于政治方面,或社会活动方面,都应掌握好隐显预测谋略。唐朝李泌历事四代君主,屡次用智术躲开奸佞嫉害而又能立德立功的故事,便可证明隐显预测谋略之效用。
李泌自幼就聪慧过人,能文善辩,在开元年间为唐玄宗、张说和张九龄等所器重,称其为奇童。天宝年间,被唐玄宗命为待诏翰林,成为太子唐肃宗的师友。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往四川,唐肃宗即位时,他的左右只有宠妾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两个佞人。当时,李泌与郭子仪是唐肃宗身边的两个杰出的文武辅臣。李泌建议唐肃宗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兵马大元帅,统一指挥平叛作战。他还为唐肃宗制定了两面夹击叛军的用兵计划。
张良娣和李辅国狼狈为奸,阴谋赶走李泌。肃宗次子建宁王李倓得知后,斥责张、李二人的罪恶。二人便进谗言,说李倓想当元帅,谋害广平王。唐肃宗一怒之下,不问真假,也不和李泌商量,便杀死了建宁王。
唐军进入西京(西安)以后,李泌已隐约看到向他逼来的憧憧鬼影,便恳求到南岳衡山隐居。唐肃宗想挽留李泌,但李泌为了勉除自己的杀身之祸,他必须趁早躲到遥远的衡山去。因为在疑忌功臣、听信奸谗的昏君身边,随时都可能招致飞来横祸。
唐代宗即位后,又召李泌到长安,但权臣元载、常衰相继驱逐李泌出京城,唐代宗便顺水推舟,李泌先后被调迁楚州、澧州、杭州,在各地办了许多实事,政绩突出,使那些奸佞小人抓不到一点害他的把柄。
后来,唐德宗猜忌功臣,更加刚愎自用。由于他任权奸卢杞,又昏聩无能,终于酿成藩镇叛乱,外侮不断,几乎倾覆了唐王朝。在十分紧急的关头,唐德宗只好任命李泌为宰相,以挽救危势。
李泌受任后,向唐德宗提了许多有利于国的好建议:切勿加害功臣;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御吐蕃。由于李泌说理深透,竟使自以为是的唐德宗居然接受了李泌的谏诤。
后来,史家评论李泌为国尽职是忠臣,及时远祸是高隐,机智周旋得全身,立德立功又立名。古人有“用行舍藏”之说,指被任用则出仕,不被任用则退隐。有时,时势的需要也是一种无形的召唤和任用。李泌在两次天下大乱时,主动协助唐肃宗、唐德宗,也是一种善于审时度势的大智。
此外,隐显预测在战争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战略上隐与显权谋体现于进攻与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坚守与转移……在战术上,则变化于虚与实,进与退,攻与守的计谋。《孙子兵法·势篇》中曰:“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即用以石击卵,比喻虚实隐显预测战术对决定成败的重要意义。
古代兵谋专著《36计》第2计曰:“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这里的阳代表显露的、公开的或实的,阴则标志着隐蔽的,机密的或虚的,敌阳不如敌阴,即要避实就虚。再如,第21计的金蝉脱壳,则是显隐配合的外为显露,实为隐遁的战谋。第27计:“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即表面不露声色,暗中作紧张的准备,便能势如雷击一样的取得胜利。第32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同样提示虚虚实实的战略战术,脍炙人口的“36计,走为上计”也是一种隐显的权宜之计。
总之,隐的谋略包括机密的、虚的、隐蔽的以及奇的、变异性的谋略,属阴性谋略。显的谋略则含公开的、实的、显露的以及正的、常规性的谋略。
杨力提示
《易经》中说:“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天地变化就是四季变化,有草木荣枯,也同样有贤人隐显。天地闭塞隔绝不通之时,则草木不蕃,贤人隐遁。贤人隐遁时就如“括囊”,言不出,行不显,智不发,身不现;似乎对外不闻不问,其实内养其德,待时而发。括囊无咎是应该的,以致于无誉,只是为了慎之又慎。
当隐不隐,应显不显必败
《易经·系辞》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一个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人物叫祢衡,他与曹操第一次见面时,就把曹营中的文官武将贬得一文不值,比如“荀彧可使吊丧向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为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祢衡说这人不行,那人不行,却认为自己是个能人,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当曹操录用他为打鼓更夫时,祢衡击鼓骂曹,扬长而去。祢衡又接着去见刘表、黄祖,依然是目中无人,见谁贬谁。最后他终于惹恼了黄祖,被黄祖砍了脑袋,再也不能狂妄自大了。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做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趾高气扬的人要获得人生的增长点,就应该向一切尊重人类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尾巴决不是旗帜。我们衡量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从来不看它的尾巴有多么高,要看的是他脚踏实地的能量。其实,一个人只要投入,就很难有翘尾巴的时间,翘尾巴是闲人的专利,因为他们“无事”,所以总想表露自我,从而生出些“非”来。即使你满腹经纶、才能出众,也要懂得适时收敛。过于炫耀自己的能耐,有时反而可能导致人生的失败。
信陵君是魏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知名度极高。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时,忽然传来警报,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放下棋子,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坐在一旁的信陵君,则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于是又接着和魏王下棋。但此时的魏王惊恐不安,无心再下。
不久,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大感惊诧,问信陵君是怎么知道的。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主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因畏惧信陵君的贤能,不敢将国事交予他处理,并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谁要能知道别人都不知道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明,硬装作很愚拙的样子,这样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真正的聪明之人未必是大肆张扬的人。“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隰斯弥乃春秋战国齐国处士,一天,他去拜访齐相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高台向四面眺望。东西北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而且景致都非常优美,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有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