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商帮都不可能重复相同的故事。与粤商、浙商一样,新一代的闽商萌芽躁动于中国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当一个古老的国家尝试着接近市场经济的海洋时,在一个剧烈的转型期,他们的命运与时代变迁紧紧拴在一起。当第一个浪头涌起时,他们第一时间纵身跃上最高的浪尖,为一个时代的到来而开拓,为了战胜各种激流险滩,他们无一不显示出商海健儿所应有的胆色,而当另一个浪头来临时,他们中很多人的身影也往往消失,然后又有新的勇士们接踵而上。就这样,一代代前赴后继、无怨无悔地上演着人生的壮歌。
从某种意义上,一部迄今为止的石狮改革开放史同时也是一代代本土企业家的奋进打拼史。
或许很多年后有人来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还会一次次从20世纪70年代末曾经在整个闽南引起轰动的“八大王”事件说起。从历史的辈分看,他们应该是现代石狮史上最早诞生的一批商人,按照当时的说法,他们是一群最不安分的“投机倒把”分子,是石狮作为“资本主义复辟”典型的主力军。
幸运的是,在一位石狮人的记忆中,我们知道了“八大王”一些更清晰的片段,每个人的故事都按照时代的逻辑自然发展,这是一段不需要任何加工的故事,也是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
“螺丝大王”宋太平:改革开放后成为名噪一时的“胸罩大王”,至今仍在福建一带搞项目开发,且乐此不疲。
“票证大王”卢文远:早在70年代中期,他先后从福建、浙江等地买来全国粮票117400多斤,再倒卖给闽南、广东一带的“投机倒把”分子,获利颇丰。他还倒卖过黄金,据查共计24两,此外,他还贩卖过锡铂、玉石、洋参、尼龙丝等多种稀缺商品,数量不等,改革开放后赋闲在家。
“水产大王”王善炊:1963年,曾经是公社干部的他辞职下海与父亲一起做水产生意,从1972年到1977年,他基本控制了石狮几个重要水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连上海、浙江、泉州等地的鱼贩到石狮来交易都必须先拜他的码头,“****”期间因此蹲“学习班”一年多,改革开放后,其子创立品牌服装公司,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闲时王善炊会到儿子的公司走一走,喝喝茶。
“扑克大王”蔡清河:20世纪70年代,采用代理的方式与厦门、福州等省内外各地扑克厂联系、挂钩、进货,再批发给全国各地的百货商店,并动员人出资办厂,本人不参股,每卖一副扑克抽一分钱,年收入过万。改革开放后,与华侨朋友合作创办石狮第一家牛仔服厂,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资本有限,退出服装行业。
“水果大王”黄国钦:“****”期间主要经营蔬菜水果生意,到河北、山东等地与供销社联系代购水果,然后用火车运到福建漳州批发,再将剩下的水果运回石狮批发,自己也在汽车站对面开店经营。由于从某地一次性购入1万多斤芦柑,还没等出手就成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80年代不涉商海,其子仍经营水果生意,规模不大。
“烟丝大王”林秀碧:“八大王”中唯一的女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30岁左右的她就申请了个体烟酒店牌照,随后做烟丝生意,曾雇工6人,把购进的大包烟丝拆装成小包,批发、零售兼营,同时兼卖烟纸,有一年营业额过万。其子18岁时与父亲一起做服装生意,1994年创办石狮第一家印花厂。
“粮油大王”张鹏飞:70年代从事榨油、卖油生意,与队办厂合作,购花生仁,加工贩卖花生油5万斤,此外倒买倒卖粮票10万斤,获利1万多元,后事不详。
“砖瓦大王”洪肇缠:1976年福州遭遇特大冰雹袭击,民居砖瓦多毁,他迅速抓住商机,联合周边砖瓦厂收购大量砖瓦,车船运至福州后供不应求,一次赚16000多元,正好赶上抓“资本主义复辟”典型,于是因为一次“投机倒把”的生意被带上了“砖瓦大王”的帽子,受到批判。
今天再来重读“八大王”的故事,犹如走进一个个历史的老镜头,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有人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通过“八大王”的故事,我们也同样可以说:“尽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却总是走向一个相似的结局。”
他们都是生不逢时的一批人,与许许多多的石狮人一样,他们天生就具备做生意的头脑,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能小打小闹,尽管如此仍无法逃脱时代的宿命,他们的具体结局虽然各自不同,但随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个人生命中最光辉的那段时间也已悄然逝去,只留下一个个日益模糊的背影。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又是一方水土复活商品意识的先行者,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有了“八大王”的故事,才会有石狮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代企业家的崛起。
或者说,“八大王”的故事始终在延续,对今天的石狮人来说,他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从来就没有无往不胜的幸运儿,但每一次的磨难并不一定意味着毁灭,即使最惨重的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无法从头再来,最重要的是,生活仍然要继续。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功,他就必须具备迎接一次次失败的勇气。
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已经有点被人们说滥了的话题。人们在说起企业家精神时,常常把创新作为第一要素,忽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底蕴。从某种程度上,有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每一个企业家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行为方式无不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正如晋商深受黄土文明的影响,更注重传统和诚信;由于江南文化的影响,浙商更现实,更善于精耕细作;而闽商则由于特殊的际遇,对人生的理解更有沧桑感,更追求个人力量的释放。
中国企业成长30年来,伴随着一个暴利时代的潮涨潮落,第一代企业家们的集体心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曾经因为抓住某一个机会而狂躁,随后又往往因为头脑发热而导致一夜崩塌。也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直到今天,中国企业家阶层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种健全的商业人格,因此我们有必要一次次回首第一代企业家们的故事,回到那一个曾经激情四射而又充满宿命的年代。
当我们今天走在石狮这块逐渐恢复平静的土地上时,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块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会突然刮起一阵创业的狂飙?为什么直到今天这里仍到处是年轻的老板?为什么这里曾催生了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闽商?为什么这里的优胜劣汰是如此激烈,而人们又是那么的乐此不疲?为什么他们谈起以往的失败都不会黯然神伤?
30年过去了,第一代企业家们像一道道闪电划过天空,他们究竟为后来的人们留下了什么?
鸟儿已经飞过,天空了无痕迹。或许他们的精神从来不曾消失,一位20世纪80年代的石狮企业家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过这样一副对联:失败者应该东山再起,成功者准备一败涂地。事实上,他那一次生意上的投入真的赌赢了,但一阵时代的风光之后,他的故事也悄悄结束了。
2008年的一天,一位昔日的商场伙伴突然在厦门撞见宋太平在广场上带着小孙子玩。他看到宋太平满足的样子很吃惊,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宋太平已经是历史了,他一定整天躲在哪个地方自怨自艾,当他听到宋太平又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下一个商业项目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就是典型的石狮人性格,无论经受多少挫折,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永不言败,用闽南话讲,叫“输人不输阵”。也许正是随处可见的磊磊山石塑造了他们的坚硬与倔强,又是浩瀚无边的大海孕育了他们的心胸与气魄,也造就了他们所特有的成败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的时候,不以成败论英雄,大概是给石狮第一代企业家们最好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