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某市的一个小山村,村里住着300多户人家。虽说是小山村,但是在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这里算的上一个“大城市”。村子的中间是一条蜿蜒的乡级公路,南边是一条河。夏天,村里的男孩子经常在河里嬉戏,他们通常是脱得一丝不挂,跳进河里洗澡摸鱼。说是洗澡,其实只是为了好玩儿,通常是洗一会,再到河连的泥坑里滚上一身泥,滚完了再洗、洗完再滚,反反复复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村里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本村及附近村子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学校里秩序井然、书声朗朗。村里的土地贫瘠,光靠耕种,仅能维持温饱,好在村里的山上储存着煤碳,煤炭人开采为村里提供了大里的就业机会,只要肯下辛苦,日子能过得更好一些。那时都是井下开采,而且都是直井,矿工是被一种叫做卷扬机的设备,通过一个钢丝挂上铁钩将矿工顺到里下,开采出来的煤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提上来。这样的工作环境发生事故自然是常的事,塌方、瓦斯爆炸、高空坠物。很多人也因此丢掉了性命,有的人甚至连尸骨都找不回来。
这里的居民大半都是祖籍山东,他们的祖先19世纪闯关东来到这里,经过了100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这个不大不小的乡村,村里共有7个生产队,1队在村子的北边大约2公里的地方,2队——5队分布在公路的两旁,属于村子的中心,6队、7队在河的另一边。村委会就在三队的区域内,所以3队属于中心的中心。
因为相对富裕,十里八村的人还是比较羡慕。很多外村的姑娘嫁到了这里,在这里生儿育女。从大概80年代末开始,村里设置了集市,开市有因定的时间,每到有三有八的日子就是这里的集市。所以有人经常调侃说,三八赶集,四六不懂。因为作者文化水平有限,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没怎么弄懂这名话确切的出处和意思,只知道这不是一名赞美的话。每逢开市日,集市上人潮汹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瓜果蔬菜、服装鞋帽、五金杂物、活禽活畜等生活所需应有尽有。那些伶牙俐齿的中年妇女与摊主讨价还价的场面是最值得驻足的,她们你来我往,争得面红耳赤,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一定会觉得她们是在吵架。你看着会觉得她们一定会一拍两散,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成功达成一致,一边因为买到便宜的商品沾沾自喜,另一边也因为赚到时了利润心满意足。孩子们虽然不买东西,但是他们喜欢这个氛围,在拥挤的人群中来往穿梭,他们觉得趣味无究。
时光荏苒,如今的小山村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息,虽然颠簸的沙土路早已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低矮的土房都变成了光鲜亮丽的瓷砖砖瓦房,甚至还有几处小楼矗立在那里、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前,路连竖起了路灯,然而村边的小河早已干涸,遍布垃圾、集市也没有了以往的喧闹,零零散散的几个摊贩坐在自己的摊位旁边看着手机,偶尔有几个上来询价的老妇人,他们也是心不在焉的随声附和。村里的学校早已拆除,原地建起了村委会豪华的办公大楼。村子里的年轻人基本都搬去了县里、市里或者更远,他们在那里工作、生活,孩子在那里接受教育。现在留在那里的只有宽敞的马路、豪华的建筑和一群垂暮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