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项羽相比,其对手刘邦就属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刘邦也看到了,可他只悄悄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此也!”在本意上他与项羽是一样的,都想当皇帝。但他不像项羽那样冲口而出,剑拔弩张地要夺取皇位,而只是悄声赞叹,即便旁人听到,也无关系。他屯兵霸上,明明就是欲攻关中,与项羽抗衡,可在不利于己的鸿门宴上,却俯首贴耳地对项羽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不仅博得项羽的信任,而且诱使项羽将告密者说出。后刘邦与项羽两军对阵,当项羽推出他的父亲要烹杀而逼他退兵之时,他竟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在他灭了项羽后,群请其由汉王尊为皇帝,他还说:“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经三让,不得已才勉为其难。
宋代的吕夷简,以理性著称于世。年幼的仁宗皇帝即位时,他以同平章事之职(宰相)辅政。一次仁宗久病不愈,百官皆忧心仲仲。这天仁宗病情稍见好转,叫太监火速传吕夷简进宫朝见。吕夷简闻命后,在家静坐许久才缓缓动身,一路上还不断同熟人寒暄,一点不着急。进宫后,早等急了的仁宗问他:“我病了好久,今天觉得好一点,急着想见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吕夷简答道:“陛下久病不愈,朝庭内外一片忧虑。今天内侍突然急急出宫,传我火速进宫,我若立即慌慌张张跑来,恐怕会引起臣民猜疑,以为宫中发生了什么不测之事哩。”说得仁宗愈加敬重他。其实,他心里比仁宗还急,巴不得一下飞进宫里,但他却从理智上刻意控制情感,以定臣民之心。对讲话者来说,理性型心理是优于冲动型心理的。只要在紧急关头能够显出果断的气魄,就很受听者欢迎,于言语交际是很有利的。
居高型
这种心理指的是听者凭借某种条件,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如自己是领导、专家、教授、名人,而听众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国、强硬集团的代表,而对方代表的是小国、弱小组织。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非同一般的居高言辞。如果是有意,他会高标自置,旁若无人;如果是无意,但由于其身份特殊,在听者听来,也会产生一种由上而下的压力。这在单向交流中,听者无从与之理会,只得任你去说。如系双向交谈,对方虽有应答之责,但会显得拘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双方沟通交流的效果。
居高型的人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唯我独尊、自负固执,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听。另一种是敷衍塞责、不痛不痒,你听也可,不听也可。沈剑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纪要”中谈道:沈在担任蒋介石的英文秘书兼翻译时,蒋一次宴请来访的外宾,请其中学时的英语老师董显光作陪。席间,外宾问蒋是否曾学过英文,蒋说:“学过,但老师不好,所以没学到多少。”外宾问:“谁是您的老师呢?”蒋扬手指着坐在旁边的董显光说:“这就是我的老师。”董显光窘极,在整个宴会中都显得神色不安,如坐针毡。本来,尊师是中国人的优良品德,蒋介石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因其居高心理支配,老师不老师,也就全不理会了。
这种心理状况,沈剑虹还有一对比佐证:蒋介石与来访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会谈时,“蒋公像是父执一样,侯赛因则是恭敬的子侄”。而“蒋公和美国大使会谈时,总是非常和蔼有礼的。他总是倾听对方的谈话,并且很有礼貌地回答问题”。侯赛因虽贵为国王,但因国小、贫弱,蒋介石便以居高心理相对。而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虽仅一大使,蒋介石就不能居高了。对讲话者说来,居高型的心理如果不加强自我修养,实施自我抑制,是于言语交际十分不利的。
平正型
这是一种既没有无谓冲动,又不着意抑制,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其言辞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是一就说一,是二则说二。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很受人欢迎,即使在某种场合,某个时间会让人不快,暂时影响交际效果,但时间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会醒悟,自然会觉得还是这种人好。在这方面江泽民同志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他虽位尊权重,但与人交际时毫无居高临下的架势,讲话非常平易近人:
1991年12月25日他视察贵州民族学院时,亲切询问一个苗族女学生是哪里人。女学生回答他后,他和蔼地告诉女学生:“我是扬州人。扬州你去过吗?”女学生回答没去过。他微笑道:“啊,有机会请到我家乡扬州看看,三月最好,李白不是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吗?”本来颇有些拘谨的女学生,一下轻松了。谈话人在人际交往中,应当努力具备这种平正型的心理,使自己的言辞获得最好的交际效果。
(2)心理基础
讲话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大凡心理素质好的人,其讲话水平一定高于常人。但在通常情况下,心理素质如果不是处于某种病态,大多是可以调节的。就是说,一个人讲话水平的高低与他个人的主观要求和主观愿望密切相关。
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具有明确的言辞发送目的,并充分认识交谈的意义,使自己的表达行为服从于交际要求的心理。
197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突然发难,要毛远新参与毛泽东文稿的整理,她故作深沉地说:“远新同志给主席当了一年多的联络员,对主席的思想和指示,理解得最深。可是竟有人反对!还说了许许多多不该说的话!”王洪文随即别有用心地挑拨道:“你们知道是谁了吗?”叶剑英啪地一拍胸脯,大声说:“是我!是我叶剑英!”他狠狠地瞪了江、王等人一眼:“我跟着毛主席快50年了,中央还有比我资格更老的同志,他们都对毛主席忠心耿耿,理解毛泽东思想也同样很深很广。难道他们整理毛主席的文稿和档案材料,就不适合?”本来叶剑英并不想讲话。不想江青、王洪文竟如此猖狂,咄咄逼人,一种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使他不得不开口了。
坚毅性
坚毅性是指发送者在言语交际的交谈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表达坚持到底,无论如何都不被外力的影响所左右,坚毅顽强,勇往直前。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既要全力维护自己所表达的立场,又要奋起排除各种干扰自己立场的因素,任凭外力如何干扰,决不改变初衷,有善始,必有善终。坚毅不是顽固。顽固是明知自己所言站不住脚却偏要坚持,对不同的意见,不管是否有理,一概排斥。而坚毅则是深信自己所言是正确的,别人只是一时无法接受、认同,。自己也无法一时加以充分证实,但以后的实践必将会证明自己的正确。
在上例中,叶剑英不同意毛远新留在中央工作,张春桥竟威胁说:“有些同志忘记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了啊!现在各部门都有叶剑英同志的不少说法,我劝你们需要注意了呢!”谁知叶剑英不为所动,呼地站起:“笑话!又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毛远新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硬要留在中央机关,还要列席政治局常委会,难道我们中央再没人了吗?我劝你们这些想办好事的同志,不要着急好不好?等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行了,你们再上,我们还没有死完嘛!”张春桥企图转移视线、扭转方向,但叶剑英心里明镜似的,始终不松口。最后,毛远新还是灰溜溜地回到辽宁。
果敢性
果敢性指的是交谈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需要明辨是非,作出决断时,能够迅速勇敢地以恰当的言辞作出决定。这种心理容不得犹豫、迟疑,也不可能允许讲话人作全面、反复、认真的思虑。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当断不断,必为所乱。有时,即使有很大危险,也在所不惜。果敢不是妄断。妄断是情况不明,毫无把握,乱碰乱撞。而果敢是对情况有所了解,并有一定把握的心理反应。诸葛亮要是不了解司马懿为人多疑,不了解司马懿深知自己平生谨慎、从不冒险的心理,决不会果敢地大开四门唱空城计。
上例中王张江姚“四人帮”在政治局会议上狼狈为奸,大放厥词。他们在力主毛远新留下来的同时,又突然提出江青要进政治局常委会,由张春桥准备三中全会报告。公开亮出了篡党夺权的架势,形势危急。汪东兴给华国锋使了个眼色,华国锋立刻拿出党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敲敲桌子大声说:“同志们不要再吵了,现在双方态度都已经很明确了,有些问题远不是这次会议能解决的。根据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我决定:毛远新同志回辽宁去。三中全会要作政治报告,也应该由我来作,应该由我来准备。至于党中央的人事安排,经政治局讨论后再由三中全会通过。现在,我宣布散会。”说罢站起身,扭头就走。“四人帮”呆若木鸡!
3.3.2博闻强记,扩大知识积累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讲话者能够很好地以言辞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源泉。有的人之所以很有讲话水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1993年4月14日江泽民同志到海南大学考察。在阅览室,他问围过来的学生:“苏东坡在海南时,对这里的文化教育影响很大,你们学校还为他塑了像。你们有谁能背诵他最有代表性的词?”随即,他与学生们一齐高声背诵《水调歌头》。接着他又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些文学知识,有一定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总该读一些吧?巴尔扎克、但丁写了些什么,总该有所了解吧;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也应该知道吧。总之,知识是浩瀚的,不能只限于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中层领导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中层领导者,应当掌握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如:
处世知识
处世就是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必然有牵连。要想使自己的言语达到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就必须掌握交际应酬的起码知识,这样,才能说出与当时的情境适宜的言辞。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因某一细微疏忽讲错话而造成不良后果,导致交际失败,重则祸及身家性命。
曹操出兵汉中,与刘备相持不下,进退维谷。夏侯蕆将军入帐问夜间号令,时曹操正喝鸡肋汤,便随说道:“鸡肋。”杨修听传“鸡肋”号令,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蕆不解,问何故。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于是各营军士皆打点起行装来。曹操闻之大惊,斥责杨修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斩之。曹操杀杨修,后人多有评说。清初毛宗岗说:“杨修之死,在于‘不善处人骨肉。’夫以正直忤操,则罪在操;以不正不直忤操,则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无责焉”(《三国演义》毛批)。他认为杨修是自取其祸,根子就在不善处世,乱讲话。
处世知识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诸如称呼、访友、求职、待客、赴宴、送礼、赠物、寒喧、探病、致歉、打招呼、打电话、问候、介绍别人、自我介绍、拒绝、祝贺、吊丧等等。所有这些,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习惯说法。而这种说法,一般都是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勿需去特别地学习、钻研;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耳濡目染,即可把握。若想提高讲话水平,就必须积极投入社会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处世言辞。
世事知识
世事就是世上的事。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勿需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会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就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所发言辞要么造就笑话,要么酿成苦酒。
1974年美国康宁公司将一件制作精巧的蜗牛工艺品赠送给中国政府。当时中国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断这是对中国的侮辱,旨在讥讽中国像蜗牛一样龟缩、爬行。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急电中国驻美联络处调查。时任联络处对内参赞,又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冀朝铸说:“不用调查,蜗牛象征有耐心,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联络处将冀朝铸这权威性的知识报回国内,江青这才悻悻地收敛起发难的嘴脸。这事既说明冀朝铸熟谙世事,也成为江清不懂世事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