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命运就取决于你善不善变通
在面对一种困难抉择的时候能够依据现实融会变通,需要具备四种能力。即:热情、聚精会神、镇定、善断。
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一个从不善变通而到善于变通,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一个典型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实践了变通理念的人。
他能鼓足勇气、应对变化;他能用信心唤醒能力;他能审时度势;他更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最后,他终于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据说,太平天国被平定以后,曾国藩进京面圣时,北京城内人们都在翘首以待,期盼着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一些精通相面之术的人更是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令京城百姓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令相术之人困惑的是,曾国藩的三角眼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什么会有这等荣耀呢?
不管传说是否属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朝廷一直都对曾国藩有防范之心。历史的经验也多有佐证:狡兔死,走狗烹。汉代的韩信是这样一种命运,清代雍正时期的年羹尧也是这样一种命运,历史和现实也都在预示着曾国藩是同一种命运。然而,命运在曾国藩这里却拐了个弯。他捏住了命运的咽喉,让命运按照自己的路线行进,于是,他占尽了福、禄、寿、喜,享尽了荣、华、富、贵。
曾国藩为什么能驾驭自己的命运呢?这是因为他善于评估形势并根据环境变通,改变自己的处世方法,而他的这些处世绝学只从他的名字上就可看出端倪。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小时候并不聪明,才思也不敏捷。一天,他与妹妹随父亲外出,路上学习作对联。父亲随景出上联“狗尾草”,妹妹立刻接口说出“凤冠花”,父亲点头说:“也算工整。”曾国藩却答不上来。过一座桥时,父亲又命上联:“观风桥。”兄妹俩都未对出佳联。直到第三天,曾国藩跑去对父亲说:“对‘听月楼’。”父亲一时间竟没想起这回事来,等了好一会儿想起之后,才点头赞许他的倔强。
十九岁时,他与弟弟曾国潢去衡阳,拜汪觉庵为师。弟弟聪明伶俐,深得汪觉庵的欢心,常受夸奖,而曾国藩却总是沉默不语,老师对他的功课只用“也好”二字敷衍了事。
一次,背书不畅,老师训斥他说:“你将来要是会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国藩逐渐由倔强变得刚愎自用。他脾气暴躁,心胸也极为狭窄;他斤斤计较,常常与人结怨。直到二十一岁那一年,他读了一本明代进士袁了凡写给儿子的书——《了凡四训》后,他的心灵被震撼了,这才明白了命运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于是,他改名国藩,字涤生。“涤”就是要洗涤自己过去的污垢,“生”就是取自袁了凡的一句话:“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涤生的意思就是要修身养性,要变通自己,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陷,做到“内圣”;曾国藩的意思就是要成为国家的屏障、天下的栋梁,做到“外王”。通过“内圣”而达到“外王”,这就是曾国藩为自己订立的一条成功之路。那么,“内圣”是什么呢?
“内圣”实际上就是要培养自己变通的能力。在面对一种困难抉择的时候能够依据现实融会变通,需要具备四种能力。即:热情、聚精会神、镇定、善断。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要去掉自己内心的缺点和毛病,就像袁了凡一样。“为善不如舍恶,救过不如省非。”
“心过难改,能改心过,则无过矣。”所以,曾国藩一生都在和自己身上的缺陷作斗争。
袁了凡通过云谷禅师的指点,克服掉了自己身上的毛病,发挥出了潜在的能力,从而改写了命运。
曾国藩则是通过前人的教诲而立志改变的,结果是一变就从一个在先生那里不见好的庸人变成了一位国家的中兴重臣。
47
改掉爱与人唱反调的习惯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要与人“死抬杠”唱反调,不可做一个固执的同事,一个没趣的朋友。
我们不是反对与别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有些人喜欢用唱反调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常为自己拥有与众不同的一得之见而自鸣得意。与同事谈话,发表个人见解是可以的,但一味的唱反调,把他人驳斥得一无是处,以示聪明,这样的与人唱反调于己于人有什么好处呢?
有这种习惯的人,朋友,同事多半会疏远他,没有人肯向他提建议,更不敢进忠告。也许他本来是很不错的一个人,可不幸的是养成了爱与人抬杠,唱反调的习惯,结果使人不喜欢他。正如我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话,“我要你上山你偏要下河;我要你看鸡,你偏要看鸭。”这是父母训斥孩子的话,孩子的执拗让疼爱他的父母很是生气。
不服从有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有时是为了拥有自己的意志或者独立的思想。但绝对不服从,却是违反群体秩序的行为,是狭义的个人主义,甚至是极端自私的表现。有些人唱反调的目的是希望都要服从他,即便他是错误的。其实到最后他是孤独的,无法融于社会和群体。
民间流传这样一则笑话,讲一个爱唱反调的儿子,从来不听他父亲的话,父亲叫他向左,他便向右;父亲说右,他便左;父亲上,他便下;父亲说下他变下,总是跟父亲反着来,达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自我陶醉。这位父亲对儿子的唱反调没有了办法,临死时担心儿子不听他的遗嘱,故意对儿子说反话,指望儿子把他的话再反过来,以实现真正的遗愿,他说。“儿啊,我死了你不要给我买棺材了,就随便埋了吧。”他想:“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与父亲反着来,父亲临终这句话,我得遵照执行。”结果,儿子把父亲随便卖了。尽管这是一则笑话,但犯此毛病的人在生活中大有人在,这确实是一种不好的习惯,理应改正。
回到现实,与同事相处难免会针对某个问题争论一下,但你不可唱反调。别人前面卖生姜而你后面说不辣,岂不是故意刁难吗?
倘若你的同事问你:“我的发式好吗?”你回答:“不好。”他问:
“我的衣服美丽吗?”你回答:“不太美丽。”她说:“这双黄色的鞋子真好看。”你却偏要说:“不如黑色的。”他说:“明天工作任务重,你应该早点来帮我一下。”你却说:“急啥啊,迟点也不要紧”……试想这样与同时唱反调会讨人家喜欢吗?
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
第一,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的话题中十有八九没有绝对是非标准,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把双方的总和再分配,你至多只有一半是对的,那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有这种毛病的,大概都是聪明人居多,否则也是自作聪明的人。
他也许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使别人敬佩,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是不必费心作更深的研究的。既不是在讨论严重问题,又何必在琐碎的事情上抬杠呢?
第二,你要注意的,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
第三,别人和你谈话时,对方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硬要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绝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必摆出教导别人的架势。
如你的同事贡献你一个意见时,你若不能立刻赞同,你最低限度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要是你的朋友和你聊天,你更要注意;意见的纷争会把一切兴趣变得索然无味。
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要与人“死抬杠”唱反调,不可做一个固执的同事,一个没趣的朋友。
48
掌握“一回生、二回熟”的本领
所有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认识再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朋友的,那么,就拿参加宴会来说,怎样与陌生人接触,让其成为朋友呢?说起来太简单了,那就是要主动靠近对方。
现实中,多数人不愿与陌生人共事,认为是陌生人,不了解其性情、爱好、为人,因此有戒备防范和办事不舒服的心理。正因为如此,要掌握和学会“一回生、二回熟”的手段,就显得很有必要。
不少人对陌生者有一种抵触心理,只看到别人的表面,如这个人夸夸其谈,我不喜欢,或者这个人深沉高傲,我不欣赏,或者这个人孤僻冷漠,我很讨厌,等等,按自己的喜恶观,贸然对陌生人进行定型、定性。
其实陌生人第一次走进你的视野,给你看的不一定是他真正的那一面;你也不一定就能看准了他真实的本性状态。所以在与陌生人初步交往时,你要有宽容互补的心理去接收他,发现他的兴趣、思想和爱好。同时要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不能总是把自己坚硬的一面像盾牌一样举起来抵挡着对方对你的亲近。
所有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认识再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朋友的,那么,就拿参加宴会来说,怎样与陌生人接触,让其成为朋友呢?说起来太简单了,那就是要主动靠近对方。在陌生人的宴会上通过互相问候、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话匣子一打开,必然你一言我一语,你趁机询问对方的情况,并介绍自己,这样很容易地使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或准朋友。“一回生、二回熟”呗。
可能有人会说,我又不是打算在社交上大出风头,我只是脚踏实地地干自己的,有什么必要去认识太多的朋友呀。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我可以告诉你,马克·吐温也不是一个靠社交出风头的人,他的主要事业只是埋头写作,他只需要天才的大脑创作更多的幽默小说。然而,马克·吐温实际上有不少朋友,并且与朋友相处得非常好。他曾说过:“一个人,惟有善于把陌生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并相处得十分有趣味,那才有真正的快乐。”
因此,只要你掌握了主动与陌生人交往的说话技巧,把他成为朋友就不成问题了。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基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进一步融洽的润滑剂。生活中有些人,一见到陌生人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不好意思交谈,有人觉得无从谈起。他们或是局促一角,尴尬窘迫;或欲言又止,嗫嚅迂讷;或说话生硬,使人误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被陌生人身上的某一面所遮障而没有勇气与他交谈。
同陌生人交谈,要学会在交谈中没话找话的本领。与陌生人每次交谈时,最好寻找对方也熟悉的人和事,以此牵线搭桥,引出话题。
还可以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别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
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居室等,即兴引出话题,常常会收到好的效果。
与陌生人交往时,还可以在交谈时先引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大略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说得更加自如。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先“投石”询问:“你和主人是老乡还是老同学?”然后循着对方的回答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而对方回答的是“老同事”,那也可以谈下去。在听对方说话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能随便去否定对方的观点。
如果能问明陌生人的兴趣,并且循着其兴趣发问,便能顺利地进入话题。如果对方喜爱象棋,你就可以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等。如果你对下棋略通一二,那肯定会谈得投机。如果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个学习机会,可静心倾听,适时提问,满足对方“当老师”的虚荣心。
引发话题的方法很多,诸如“借事生题”法、“即景出题”法、“由情入题”法等等,可巧妙地从某事、某景、某种情感,引出一番议论。
引发话题,类似“抽线头”、“插路标”,重点在引,目的在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只要你深入地与陌生人交谈下去之后,你就会发现对方更多的方面,而不是一开始你判断的那一面。在交谈中对方也会调整视角,进一步审视你,两个人在性情、兴趣、思想等等的碰撞后,就有可能感到“这个人可以交朋友”、“他值得交往”,于是互送名片,甚至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从而陌生人变成了朋友。
49
改改借酒浇愁的劣习
借酒浇愁除了带给人体健康的危害外,而且还极易引起心理意念上的剧变,因酒精的作用让自己情绪失去常诚,做出违反常规的行动,造成心理之外的、现实的、让人悔之不及的危害。
生活中常有一些不得志的人,或有一些遇上烦恼心事的人喜欢借酒浇愁,以期用酒精麻醉自己,让自己在迷糊或睡眠中忘却忧愁。
其实,仔细想一想,借酒浇愁非旦解不了愁,还很伤身体,有此爱好的男士们有必要改改这个劣习。
据报道,在美国众多的失眠患者中,大约有40%的患者经常靠饮酒来促使入睡,这种做法其实十分有害,已引起医学人士的忧虑。
许多人认为,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所以睡前饮酒有助于更好入睡。但是许多专家指出,饮酒助眠是不可取的,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可能会缩短入睡时间,但酒精的作用会扰乱整个睡眠状态,出现经常早睡、睡眠质量较低、熟睡时间缩短等问题。
尽管睡前饮酒可以帮助人们快一些入睡,但在入睡后的时间里,它的作用却是非常“消极”的。酒后引起的睡眠与正常生理性入眠完全不同,酒后入眠其大脑活动并未休息,甚至比不睡时还要活跃得多。因而,睡前饮酒多的人在睡眠过程中会频繁醒来,也就是常说的“睡得不踏实”,且深度睡眠的时间大大减少,而第二天早上醒得也格外早。
调查表明,平常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更容易出现呼吸道狭窄和打呼噜的现象,并易患睡眠呼吸障碍。酒精可以使支撑下额的肌肉松弛,进而使呼吸道处于受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