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大理鹤庆西甸是金沙江支流漾弓河谷的一个小山乡,地方虽小,但走出了多个大学教授,几个厅级领导,一个将军,数十个县处级干部,其他出去工作的各业各行,如过江之鲫,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这些出去的人有一个共通点,多姓杨,都尊杨封王为老祖,有传说但又说不清因由。
作者尹姓,高级经济师,本欲潜心经济,奈何力有不逮。凑巧的是小时候听过一些传闻趣事,亲眼见到许多真人奇事,有此素材不记录下来,岂非暴殄天物,是故不揣冒昧,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书中人物地形解读如下。
书中的河南村因与小邑登村地形绝类,以小邑登为主体的两个村的合体,其他村庄有的隐去,有的略写。
据笔者考证,曾出使琉球的杨载生有二子,次子杨勲后代迁居何处,均有迹可寻,长子杨遵却了无隐踪。而且杨载和黄公望等往来众多,但后期的记载却闪烁其词,文短事大,结合鹤庆的土人墓葬习俗,印证传言不虚。如史家苦苦追寻的契丹人后裔其实就隐在保山的施甸。
书中的祖培先生是我高祖,养有一子二女,给城里和坝子里有钱人家坐馆,常带了两个姑娘去就食,说穿了就是家里穷,出去混个口。两个姑娘书都读得深,一个嫁到河北村,儿子是前鹤庆县林业局长,另一个嫁给在楚雄工作的一个干部,教育得法,子孙辈在外工作的颇多。
金堂玉堂世堂是鹤庆辛庄杉树村的三兄弟,同日娶的三姊妹,我二叔入赘其家,从一个山乡往更远的山里去,不说大家都知道必有缘由。小时侯常去二叔家,惊异于大山中居然有如此屈曲回廊的广门大宅,记忆中书堆里有共产党地下组织早期宣传的手抄小册子,可惜后来失于大火,遗迹尚存,仅剩一片白地。书中竹香的原形是我二叔岳母,脑子受了刺激,一年四季睡在稻草堆中,咒鸟的唱词就是承她所教,只是没有作者写的那么长,意思却也相近。
我外公兄弟,鹤庆松桂文星西登人氏,一个加入共产党,一个加入国民党。杨茂的原型是杨荣茂,曾任大理州委组织部的科长,小说中是副部长。杨康的原型杨荣康,原六十军抗战老兵,因建奇功,授中校衔,带回个漂亮媳妇,乡间俗称的苏杭美女,至今老少爷口中亦有所闻。因为乡下生活颇为困顿,刚好外婆父辈在大革命低潮时期支助过我党,党没有忘记滴水之恩。本欲举家迁往杭城,却遭横生枝节,终至劳燕分飞,后来各各自组新家,外公到死都唏嘘不已。但凡男孩子小时都爱听战斗故事,文中的战斗过程多为外公或当事者亲述,无问真假,也许逗小孩如我者玩笑吧。
义山的原型一个是较早的地下工作者,义忠的原型是中印反击战的战斗英雄,全身数十处战伤,已作古,是一个不应该被忘却的英雄。两人本该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前程,关键节点上走错了一步,结局可想而知。
每个人都有值得记忆的过往,不把对个人而言重大的要事记录下来,特别是我们那么一个有故事的小山乡,肯定对不起有故事的前辈。本书着力表述时代洪流之下升斗小民的选择和命运,许多事件确有其人其事,几种果子嫁接在一棵树上,说好听点是阅历是经验,说难听点是胡闹。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经历与故事中的人物倘有雷同之处,希勿对号入座,敬请谅解。下部细细白描现实中的作者又是怎么样凭真本事兢兢业业地由天之骄子活成一粒沙子,努力到极限依旧暮色苍茫,心似浮萍无根系,民族的记忆需要守望,仰天俯地不负此生,权当笑谈耳耳。
不是家史,更非实录,仅是野史村言,真作假时假亦真。意欲成就长篇,不知能力几何。暂时预估为上下两部,上部《天问》,寻根来路,探究因由;下部为《天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龙路蛇道各不同。辛苦半生,工作之余,余勇可贾,不揣冒昧,顾问于私企,为他人作嫁衣裳,竟获财务自由。甭管他人嘴脸,自己高兴就好,也防老年痴呆,更为充填空虚,战战兢兢,虔诚作文,姑且脚踩西瓜皮罢。
偏爱《菜根谭》,文中有道是诸语多化自该书。其中不时显现的冷知识和文字掌控表述,细节颇与时代特定特点相契合,如此等等,仅为炫技耳耳。别把豆包不当饭,向晚方歌也是歌,诸君莫要笑话。
沐浴焚香,敬天礼地,酒洒四方,祭奠书中的亡灵。
二O一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开笔日子时谨记于苍山麓洱海滨之静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