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国的众位将领在摩拳擦掌之际,南边的陈国也开始有所动作了。
长江两岸,周国和陈国,刚刚签订合约的两国,因为宇文轩带兵离开,关系发生了十分微妙的变化。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裴云清所料,那周国举国伐齐的消息传到陈国,立即就有以李如辉为首的主战派将领要求北伐,收付失地了。
那陈国皇帝本是贪欲享乐没什么志气的人,对此建议也拿不定主意,自然要在朝堂上交给臣子们讨论一番的。
朝堂上立即意见被分成了两派。
所有的文臣及权贵都认为现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应该珍惜,不应该轻易挑起争端,到时候不好收场。
大部分的武将都沉默了,他们也习惯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安逸生活,况且,没有了斗志的他们普遍认为,打仗有什么好,万一不小心,再伤到了自己,那就更不值得了,有什么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的么,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
该站出来的人选择了沉默,
但是,也有坚决的主战派,这其中就包括那原禁军统领任林泉的好朋友,虎威将军李如辉。那李如辉和任林泉是至交,在任林泉身陷囹圄之时,那李如辉三番五次的上书皇帝,为任林泉说情,最后,那皇帝被求的心慌意乱,也就同意释放那任林泉了。但毕竟破坏了周陈两国的邦交,将其贬为平民,永远不得为官。
得到皇帝的大赦,那李如辉自然十分欣喜。急忙去狱中去看望好友,可偏偏这个时候,新的旨意又来了,新的旨意是要将任林泉捉拿到周国公主宇文紫嫣那里,对周国磕响头十个,才能放出。
那任林泉也是个血性之人,面对此种奇耻大辱,当场就自尽了。
这一件事,让李如辉对周国恨之入骨,所以面对周国举国伐齐的机会,他坚持给周国予以痛击,一是要为朋友报仇,同时更重要的是,也要让周国人知道,陈国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所以他言辞激烈的说道:“陛下,现如今我们陈国的所有人都生活在幻想之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从来没有过忧患意识,才会导致如今的局面。试想,如今周国举国伐齐,如果成功了,那么他们能安于现如今的领土吗?那肯定会下一步对付的,就是我们陈国。陛下,现如今我等已经探知,那江北的军队,已经被抽调走了一半,正是空虚的时候,我们不可浪费如此难得的机会啊。”
当即有大臣反驳道:“李将军,你这明显是要挑起战端,陷我陈国于不义战争之中,想想,我华夏南北分立之后,我陈国立国以来,还没有和周国交过手,两国一直保持着和平的状态,难道我们要放弃这样的和平吗!难道要让百姓陷于战争的水火之中么!况且我们两国刚刚签订和平协议,此时我国出兵,明显违背条约,于道义上也将陷入不利的境地。况且万一失败了,我弱小的陈国得罪了强大的周国,该怎么办!你这是不忠不义的做法。”
此话听起来义正言辞,顿时响应者无数。
唉,许多道貌岸然的外表,许多义正言辞的话语,若是藏着一颗自私的心,可能结果更为可怕。
那李将军看到这一边倒的局势,心如刀绞,情知今日的陈国大势已去,明日的陈国亡局已定。极度悲伤之下,李如辉情不自禁的再次跪倒,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下,咚咚咚连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忽的一下的站了起来,额头带血,双目含泪,声色俱厉的说道:“陛下,之所以我们能够和周国和平共处,不是周国人对我们没有野心,而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是因为突厥、吐谷浑在制约着他们,而是他们的最主要敌人,是齐国。现如今突厥被周国痛击了一下,损兵折将,估计暂时没有力量牵制他们了,所以他们才腾出手来讨伐齐国。那么齐国灭了,下一步难道不是我们陈国!还望陛下三思啊。”
其实,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老虎消灭了主要的敌人狼,自然要对剩下的猪下手,只是这些臣子和皇帝安逸惯了,不愿意去想罢了。
那中书令就说道:“李将军,和周国的这一仗,非同小可。试问,如果我们真的北伐,有多少胜算?须知,周国人都是虎狼之师,我们轻易惹不得啊。”
那李如辉昂首说道:“战场上的事,没有办法预料,须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有方能取胜。目前,周国人举全国之力伐齐,江北兵力被抽走了一半,我们应该说是有了天时地利,如若有了人和,那么自然就会胜利。”
中书令反问道:“这么说来,这是我国北伐的最好时机了?”
李如辉斩钉截铁的回答道:“是的。”
看来,那李如辉是心意已定,决心不该了,中书令脑筋一转,想着,反正北伐是你李如辉提的,我就支持你一下,成功了,是我的功劳,失败了,是你的罪过,就改口说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妨按照李将军所言,带领本部人马,北伐齐国,收付失地。”
中书令一改口,其他文臣们也都是老油条,当即同意了北伐周国的主张。
那皇帝听臣子这么一说,脑子也有些热了起来,当场就同意了。皇帝宣读完全权任命李如辉北伐一事之后,然后就立即散朝欣赏歌舞去了。看到皇帝心急火燎离开的样子,那李如辉的一腔热血就凉了半截。他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那就是这次北伐,他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