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德国的女儿,忽然接到了父母的一封电子邮件,信中交代她,如果这几天打电话回家,家里没人接电话,就表示可能出大事了,快请人来家里看看吧。家门的钥匙就放在门底下。
邮件是前一天发出的。女儿看到这封信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一天。父母的信很怪异。女儿立即拿起电话,拨打国际长途回家。电话“嘟嘟”地响了半天,没人接。女儿的心揪了起来,赶紧又拨打了父母一个老同事的电话。老同事匆忙赶到家中,敲门,无人应答。弯腰在门底下一摸,还真摸到了一把钥匙。门打开了,家里寂静无声。紧接着的一幕,让这位老同事惊恐万分:只见老夫妻两口子,分别悬挂在两个卧室的门框上,早已气绝身亡。
人们怎么也不相信,这对老夫妻就这么走了。老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唯一的女儿远嫁国外。他们的生活令人羡慕。就在昨天,有人还听见他家里传出的钢琴声,反反复复弹的是一个曲子,老电影《城南旧事》里的主题曲《送别》。那封给女儿的怪异的电子邮件,也是昨天发出的。这样看来,这对老夫妻是平静地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可是,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决绝地离开这个世界?
熟悉他们的老同事说,这对老夫妻同在一家设计院工作,都是高级工程师,老爷子还会五种外语,在单位颇受敬重。退休后,单位不再需要他了。像很多刚离退休回家的老员工一样,老两口为此失落了很久。
熟悉他们的老邻居说,他们唯一的女儿嫁到了德国。退休后,他们也跟着女儿到德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女儿生了一儿一女,老两口平时也没什么事,就帮他们带带孩子。虽然周边没有一个人认识,但两个孩子特别依赖他们,这让他们的生活很充实。可是,小外孙和外孙女渐渐大了,而且在孩子的教育上,老两口与小两口意见总是难以一致。有一次,老爷子想进外孙的房间看看,都被女婿拒绝了。老两口忽然意识到,这里已经不再需要自己了。老两口黯然回国。
曾经热爱的单位,不霈要自己了;曾经黏着自己的小外孙和外孙女也不需要自己了。老两口异常失落。但谁也没想到,他们会以这样的方式,与大家做最后的告别。老两口给女儿、单位、亲朋,分别留下了遗书,除了抬头不同外,内容基本一致,大意是他们觉得活着已没有意义,因此他们选择了离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生活的杭州。从媒体上看到这条新闻时,很多人的心被揪痛,人们无不扼腕叹息。有人发出感叹:有时候,被需要也是一种活着的动力啊。
我赞同这个观点。
我有个朋友,他们兄妹三人的孩子,都是老母亲一手带大的,那时候,哪个小家庭忙不过来了,都会搬母亲这个救兵。退休在家的老母亲,几乎没一天闲着,带大了大女儿家的外孙,又赶到小女儿家照顾小女儿的月子;刚刚将大外孙拉扯大,又要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那些日子里,老母亲就像个陀螺一样,在三个小家庭之间奔波忙碌。后来,小孩子都慢慢长大了,三个小家庭的生活也步入了正轨,老母亲再也不需要为三个小家庭操劳了,清闲下来的老太太却骤然老了许多。兄妹几个约定,今后,大家轮流接老母亲到家里住,但不准再让老母亲做家务活,让老人家好好享享福。没想到,对于孩子们的孝心,老太太一点不领情,哪家也不去,坚持自己一个人过日子,很倔强。朋友几番试探才弄清楚,原来老太太认为自己老了,没用了,不愿意给子女们添麻烦。三兄妹一商量,还得用老办法,搬“救兵”。儿子打电话回家说,我要出差了,家里没人照应,您得来帮我几天。老太太二话没说,去了。大外孙打电话给老太太,撒娇说,妈妈做的菜一点不好吃,好想吃您做的红烧狮子头。老太太放下电话,就直奔大女儿家去了。小女儿打电话到姐姐家,找到老太太诉苦:孩子快中考了,自己马上又要参加职称考试,忙得喘不过气。老太太跟大女儿一商量,还是先去小女儿家救急……
老太太又像以前一样,穿梭在三个子女家,活力似乎又回到了老太太的身上。其实,那些“理由”都是兄妹几个人“编”出来的,事实上,他们并不需要老太太再为他们做什么了,但他们要让老太太感到,他们还像以前一样依赖她,需要她,离不开她。而这,也正是老太太所需要的。
被依赖,被需要,是天下的老父亲老母亲最大的支柱和安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