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贬王峻的同时,郭威就派人专程前往邺都向王殷说明情况。
王峻被我贬了,但这是他个人一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思想和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导致三观不正,犯下大错。这是他个人的问题,跟你没什么关系。你千万不要多想。
郭威一向精于计算,但这一次却办了一个糊涂事。
特别的招呼总是给特别的人。郭威的安抚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王殷马上体会到了领导的特别关照,他开始慌张起来,搞不好王峻的因病死亡都能让他担惊受怕了两天。
成为领导怀疑的对象总是不好受的,想来想去,王殷只好打报告,请求在郭威生日那天进京,贺寿倒在其次,表一下忠心才是重要的。
“不行!”郭威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连个解释的机会也不给?王殷愣住了,情急之下,连上三章,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答复。
沟通的渠道正式关闭,但进京的大道还通着,腿也长在王殷的下半身,而不在郭威的诏书里,在听说郭威身体欠佳后,王殷不等召唤,径直进京了。
王殷到底要不要造反?
据我本人猜测,没回开封之前的王殷应该还是一个忠诚的封建战士,毕竟造反见险太大。但进京之后的王殷应该是有了一些想法。
此时的开封,郭威病入膏肓,钦点的柴荣威望不足,而王殷恰好有造反的极佳条件,他还是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对禁军有指挥权,而且进京后,也不知道是不是郭威病糊涂了,竟然任命他为京城内外巡检,负责京城的治安。
天授于人,不取,罪过啊。
王殷很快找到了感觉,每天在京城来回窜,当然,王巡检视察工作不会是一个人,一出动,身后就是上百士兵,呼啦啦一大堆,从城东走到城西,相当拉风。而且,王殷身材高大,相貌威武,走路虎虎生威,实在有些京城老大的气派。
这一幕我们也不陌生,当年洛阳城,秦王李从荣也有过这样的排场,看来王峻王殷这一对哥们实在有默契,一个学安重诲,另一个就学李从荣。
看样子,就等郭威两脚一蹬,王殷就可以搞点大动作了。可等他真正下定决心,就发现前面就有一难题。
手上没兵器。
郭威虽然腿脚不灵便,但脑子依旧好使,他给了王殷都巡检的职务,却没有发给兵器,于是,王殷跟他的兄弟虽然声势浩大,但两手空空,其成就也就高不出聚众闹事的级别。
当然,既然下了造反的决心,那有条件要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反。王殷直接打报告,号称最近京城外来了许多流民,治安情况十分严峻,请求马上发送兵器,武装干警。
让郭威发兵器造郭威的反,王兄,你太有才了。
等报告打上去,王殷没有等到回复,皇帝陛下没有说发兵器,也没有说不发。
这是什么意思?想来想去,王殷想到了郭威最近的病态,郭威已经很久没有上朝了,连五日一次的起居都省了(相当于例会)。
又没有杨玉环,君王还不早朝,那老郭怕是不行了!
想到这点,王殷有些惊喜,可猜测是不行的,当年李从荣就吃过情报不准的亏。
一定要找个机会证实一下。
机会来了,王殷接到通知,下个起居日,大家照常入宫。
公元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起居日,这一天,王殷起得很早。
出了门,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天空阴沉沉,更添了二分寒意,但我相信,王殷此时应该是周身热血。
郭威到底什么时候去西天,今天就可以见分晓。
怀着去看抬死人的心情,王殷步向了皇宫。
也许,今天就是郭威的告别起居会吧。
会见的地点在滋德殿,大冬天的,王殷跑得满身是汗,等进了殿,准备听点哀乐之类的东西,可一抬头看,不禁两腿发软。
郭威坐在龙榻之上,挺直着身子,两只眼睛带着冷气直盯着他。
“朕听说你最近在京城横冲无忌,又索取兵甲,是想造反不成!”
不发威,你当我是猫呀!
王殷瘫倒在地,传说中的将亡人怎么又生龙活虎过来了,而郭威显然不想听他的解释,呵斥完,旁边就冲出了侍卫将王殷将下。
当天,王殷被流放登州,登州在山东半岛,那里有著名的重型监狱沙门岛,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卢员外就差点到那里吃牢饭。
王殷是不用走这趟远路了,刚出城门,就被刺杀在城外。大概郭威也怕半路杀出一个小乙哥之类的人物将王殷劫走。
王殷估计到底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传说中奄奄一息的郭威又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事实上,郭威确是重病在身,那一次,只不过为了配合王殷的工作,硬挺着身体上了次朝。
现在,飞扬跋扈的王峻和王殷都被收拾了。是时候交班了。
临终前,郭威将柴荣叫来,除了交代工作,还提了一个要求。
“当年我西征时,看到唐陵被全部发掘,原因无外乎里面藏有金银。”
“我死后,给我穿纸衣,用瓦棺,立刻下葬,墓不要用石头,用砖修就可以了,不要派人丁,出钱雇佣工匠,安葬后,招募附近百姓三十家,免除他们的徭役,让他们看守陵墓,不要修地下宫室,不要守陵宫人,墓外不要石羊、石虎、石人、石马。只需要刻一块石碑,告诉世人,这里没有钱。”
“如果你违背我的话,我将不会赐福给你。”
郭威啊,郭威,你依旧那个多疑的人,就像做鬼也要担心别人挖自己的坟。
公元九五四年的一月十七日,郭威驾崩于滋德殿,终年五十一岁。
埋葬郭威的地方叫嵩陵,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从外观看,就是一普通小山包。因为里面没陪葬品的原因,除了盗墓的不感兴趣之外,也调动不起文物保护单位的积极性,又因为附近农民兄弟经常向嵩陵要耕地,只怕以后连个土包都保不住。
二十一日,柴荣登上了皇位,郭威相信自己的义子能做得比自己更好,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依然不敢肯定柴荣会是平乱世的真龙天子。
在这之前的某一天,郭威找来了柴荣:
“我听说民间有谶语,赵氏合为天子。”
说完这句话以后,郭威除掉了京城内一位颇有威望的赵姓人。但历史告诉我们,所谓谶语是破不掉的。当年隋文帝杨坚还要杀李姓人呢。
真龙天子的第二位候选人,赵姓之子。
传说,十多年前,有一位道士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妇女,道士叫陈抟,在道教很有名,以前是文化人出身,因为老是考不上进士,只好从了太上老君。加入道教以后,陈抟发挥所长,将道儒佛思想揉为一体,成为著名的宗教人士,人称“陈抟老祖”,又因为擅长道教睡功“锁鼻术”,能一睡三年,号称“睡仙”。
那时,陈老祖发现妇女肩上挑着两个孩子,大概是兵荒马乱在逃难。陈老祖眼前一亮,驴上呤了一句:“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陈道长骑着驴)
以文学水平论,这打油诗打得大概是酱油,怪不得当年名落孙山。以预言论,这是很精准的预言。
担子里的人,一个是宋太宗赵光义,这位不属本文讨论范畴,不必理会,另一位是他哥,宋太祖赵匡胤。
公元九二七年的三月二十一日,在洛阳的夹马营,赵匡胤出生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自然要闹出一些动静,诸如怪梦,异光,异香等等,更奇怪的是,等赵匡胤的父亲抱起儿子一看,发现儿子体有异香,另奇的是,通体金黄。这种奇怪的色彩三天之后才消退。这个异象被史官记于史册。事实上,幸亏三天后消退了,因为据今人解释,这大概是得了新生儿黄疸症,我儿子也得过,生下来后,在玻璃箱里照了两天的蓝光才好。又据史书记载,他的弟弟赵光义出生时也呈金黄色,这两兄弟倒是可以组成一对黄金搭档。
因为出生时体有异香,赵匡胤因此得到了一个香孩儿的小名。这是赵家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夭折了。
赵匡胤同学获得了无比的宠爱,他的童年很幸福,他有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和一个慈祥的母亲。
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是一名小军官,其从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镇州王镕时期,而且赵弘殷也具有五代军将的必备素质:善骑射,但估计因为没跟对上线,所以一直没升上去(逾三十年不迁)。从职场上来说,赵弘殷是失败的,可从父亲来说,他是伟大的,他从没有把职场上的失意带到家庭里来,也从来不借此推脱抚养的责任,他总是确保家庭的温饱,没有像李嗣源一样让儿子去打零工,也没有像郭威一样让儿子去做生意。他尽最大的努力让儿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
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贤惠而又坚强,总能用不多的家用来维持开支。
在父母的呵护下,赵匡胤该上学时上学,偶尔也逃课跑到野外疯玩,然后满身泥泞站到母亲的面前,读四书五经也读兵法,大一点后,开始骑马射箭,舞枪弄棍,结交朋友,可能还打打群架。
这是一个普通小孩的成长经历,赵匡胤快乐得就像野外肆意疯长的野草。
他没有像李存勖一样,五岁时就被拎到战场去观摩战斗,也没有像朱温一样,年少时就需要去挑猪食,更没有像郭威一样,需要寄人篱下。他的父母给他的是普通的生活。这看似简单,但在乱世里,这需要坚忍地爱去支撑。
很多年以后,当回顾五代最后一段历史,焦点聚集在柴荣跟赵匡胤上,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两人的区别。
柴荣经历过更多的痛苦,见过更多的不平,所以才会变得激进,刚烈。赵匡胤承受过更多的爱,有着美好的过去,所以才会变得宽容,内心柔软。
让子女感受到爱,然后像普通人一样长大,在我看在,这便是伟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