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送礼托情,郭威终于调到了刘知远的部下,从此踏上了正确的轨道。但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不时还有岔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当然知道那一条路才能最终通往胜利,但身处其境的人是很难判断的。
在刘知远的手下,郭威当过军卒,干过军吏,因为是送钱走得后门,跟刘知远套不上近乎,关系处得不温不火,导致升迁太慢。就连石敬瑭当上了皇帝,他这个下下线也没捞到好的官职。
再这样下去,只怕当年送礼的本钱都捞不回来,正当郭威有些灰心时,运气似乎来了。
九三七年,杨光远奉命前去讨伐范延光。按照惯例,杨光远需要征调一些禁军。郭威就在征调之列。
在不少人看来,这是立功升迁的好机会,杨光远当时相当红,还有海外关系(与辽人打得火热)。后面,杨光远更借着打范延光的机会,搞到了官员自主任命权。
跟杨光头出去走一趟,只要不牺牲,回来升官是板上钉钉的。
收到消息后,郭威却跑到刘知远的府上。
“请刘公替我说情,将我调回来,我不愿意跟杨光远出征。”
刘知远露出了狐疑的表情,那时,刘知远正处在人生的低潮,石敬瑭打压老班底,大力起用杨光远这样的空降兵,重用自家的亲戚,比如杜重威。有门路的都在想办法跳槽。
这还有回流的,不是来开我的玩笑吧?
盯着郭威看了一会,刘知远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真诚,于是,他点头同意。
出来后,有朋友得知郭威放弃进入杨光远主办的干部选拔班,又回到了刘知远的帐下,无不惊讶:
“杨公是当朝重勋,你不跟他混,这是想干什么?”
“杨公没有英雄气,他怎么够资格用我,能用我的,只有刘公一人!”
我们常说,选择比能力更重要,其实,这是不太准确的表述,因为能在诱惑面前清醒,并于迷乱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是能力的一种。
这种能力叫识势知人。
从此,郭威成为了刘知远的心腹,无论刘知远调到那里,都把郭威留在左右。并最终等来了属于他们的机会。
有天,刘知远告诉郭威:
“收拾一下行李,我们将要去太原。”
走进太原那刻起,等待他们的将是机遇也是挑战。
石重贵的猜忌,同僚的排挤,最终让刘知远成为了边缘人。朝中说不上话,还要抵御辽人的骚扰,刘知远陷入了深深地彷徨当中。
此时,郭威充分发挥技术特长:识字,懂历史,有文化。为刘知远指点了迷津:
“河东山川险固,没事可以搞农业,有事就操练兵马,这是霸王之资!有什么好担忧的。”
刘知远不是不懂得这些道理,但这些东西,领导是不能说的。
刘知远微笑点头,并阻止了郭威继续说下去。
当年翻看水浒传,我向一个自号水浒专家的朋友问了一个问题:到底及时雨宋江脑子好使,还是智多星吴用聪明。
朋友颇为神秘地说:
“秘书怎么能跟领导比?”
说完,就此打住,后来我才明白这里面的意思。
说到底,当然是领导聪明,换句话,宋江启迪智慧,吴用提供方案,但吴用要扮演什么角色,提供什么方案,得看宋江的需求。
有一回,刘知远找来郭威,忧心重重地说了一句:
“听说白承福们最近又闹事了?”
大家可能忘记白承福是何许人了,提示一下,这位白兄是吐谷浑的酋长,曾经跟安重进合谋造反,被刘知远策反,此时正安置在河东境内。
据记载,白承福有点不安分,有些吐谷浑小头领还打算投靠辽国。
想了一会,郭威告诉刘知远:
“吐谷浑人是心腹大患,不如早点除掉!”
“现在城内招兵买马,钱粮紧张,而我听说,白承福家喂马的槽都是用银做的。”郭威补充道。
“那你说怎么除?”
“在太原给他们安排宅子,等他们住进来,一网打尽!”
《阃外春秋》传到现在已经是残本,无法得知这里面有没有教给郭威这些东西。但此刻的郭威已经被吴用附身。
当然,我们已经说过,如果郭威是吴用,刘知远就是宋江,刘知远哥哥只是提了一个头,这些不厚道的东西就全由郭威提供了。
这是一个好用的人。刘知远满意地点点头。在他的眼里,郭威是他的师爷,替他说不能说的话,办不能办的事。可在郭威眼里,刘知远却是他的导师,替导师做做方案,搞搞项目,不过是交学费,在搞方案做项目时,郭威将学习到王霸之术,并最终超越导师。
这些,刘知远是不会知道的,因为刘知远哥哥走得太早。
当上皇帝没一年,刘知远就病了,那天,他感觉自己不行了,专门叫来了四个人。
“我气息微弱,不能多话话,承佑年纪还轻,后事就托付给诸位了。”
说完此句的当天晚些时候,刘知远撒手人寰
临终受托的是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郭威,注意,这个排名是分先后的,而且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不是按笔画顺序来排的。这是按地位高低排的。
这四位都是跟随刘知远多年的老部下。
苏逢吉,长安人,以前是刘知远的掌书记,此时是中书侍郎兼平章事。
杨邠,魏州人,吏人出身,以前是刘知远的右都押衙,现在是枢密使。
史弘肇,郑州荥泽人,当朝第一武将,统领禁军。
郭威以前的官职是都孔目官,现在是副枢密使。
刘知远是一个谨慎的人,每一件事都经过深思熟虑,临终之前选择这四人作为托孤班子也是有深意的。
苏逢吉主管政务,史弘肇管军队兼京城治安,杨邠跟郭威管征伐。正好形成内事不决问苏逢吉,外事不决问弘肇,有人不服找杨郭。
四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以避免一人做大,又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将后汉的江山顺利延续下去。
这个考虑是周全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刘知远依旧错了,他忘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帮派,有帮派自然就有斗争。
很快,这四位托孤大臣就开始了内斗。
刘知远去世的两个月后,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李涛突然上书,先是热烈夸奖了两位枢密使杨邠跟郭威在建国中的丰功伟绩,然后提出现在关西一带局势紧张,当务之急是平定那里的局势(今关西纷扰,外御为急。)。最后还善意的提到两位大人虽然当了高官,但家底不太丰富。应该给两位安排藩镇,当节度使去地方发点财。
听到消息后,郭威大惊失色,托孤大臣被赶出京城到外面当节度使还是小事,要命的是李涛这本奏书里提到的一句:今关西纷扰,外御为急。
关西,就是潼关以西,让两位枢密使出去当节度使,联系上下门,自然是去关西的长安跟凤翔上任。
这就要命了,要说平时,这两处确是大镇,资源丰富,油水很多。是节度使发财的不二选择,但目前这两个地方正在闹事,要去那里发财,只怕要先备两口棺材。
郭威马上找到了杨邠商量方法,想来想去,只有最后一个办法。
找李太后说情吧。
打定主意,两位马上进宫。见到了李太后,纳头就跪,并使上了流眼泪,论交情,诉苦情等手段,终于打动了这位老板娘。
李太后确实是一位有政治智慧的女性,先王留下四位托孤大臣,这还没干两天,就要整走两位,也实在太不像话。
李太后马上叫来了皇帝,新任皇帝是刘知远的二儿子,叫刘承佑,今年十八岁。
面对母亲的责问,刘承佑相当委屈,他第一次认识到皇帝也不是天下无敌的,也需要接受质询的,于是,在两位大臣前面,他老实报告:
“这是宰相说的。”
那就叫宰相来对质吧。
李涛被叫了过来,看到在场还在抹眼泪的两位枢密使,以及一脸愤怒的太后,他马上明白过来,立马交代。
“没错,这是我向圣上提议的。”
李涛,字信臣,长安人,进士出身。这个人有才华,有理想,有远见,但因为没纪律(好喝酒,耍酒疯),没正形(性滑稽),所以一直提拔不上来。刘知远在的时候,在翰林院挂了一个学士的闲职。
史书记载,李涛这个人虽然喜欢开玩笑,但并不刻薄,基本不得罪人,现在突然冒出来攻击杨邠跟郭威,这实在在反常。
经验告诉我们,江湖有激情犯罪,庙堂却不会有激情咬人。李太后声色俱厉,要李涛老实交代幕后指使。
“这是我一个人干的,跟别人没有关系!”
果然是条好汉。但这个答案骗十八岁的刘承佑都不够用,何况还要对付一个精明的老太太以及两位久经吏事的枢密使。而且李涛同志因为第一次给人挖坑,经验不足,在奏书中露出了马脚。
在奏书的后面,李涛提了一个建议:
“枢机之务在陛下目前,易以裁决,逢吉、禹珪自先帝时任事,皆可委也。”
这个话的意思是,枢密使的担子交给逢吉、禹珪就可以了。逢吉就是苏逢吉,禹珪是另一位宰相,也姓苏,连交班四人组都没进去,可想而知,苏禹珪是用来为苏逢吉打掩护的。
李涛不惜充当苏逢吉的枪手,向杨郭开炮也是有原因的,数月前,正是苏逢吉向刘知远大力推荐李涛,帮助他获取了宰相的官职。
虽然李涛表现出了打死也不说的高尚情操,但真相已经大白,不用再审,李太后公布处理结果,李涛下岗回家,待业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