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九年初,于世考某985高校的文学硕士,败北。3月,和朋友相约,拿着家里给的一万元生活费,乘坐绿皮车,哐当哐当到了西安市。从黔北师大毕业,家人希望于世赶紧找份工作,安安稳稳过日子。但于世立志想继续考研,家人劝说无效就告诉他,只有一年时间,如果一年后还考不上就必须回来上班。
于世欣喜赢得了一年时间,当然满口答应,但内心却一遍一遍诵读***的《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到了西安,于世和朋友在西安大学附近找了一处私人小旅馆,安顿下来,争分夺秒投入到备战当中。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名校众多,街头巷尾书店也挺多。于世一直认为,一座城市,如果书店多,那么这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定然浓厚。西安大学是全国的名校,于世跟随朋友在西安大学近一年时间,知识积累、思维拓展等方面确实精进了不少。
在西安大学,有那么几件事,让于世深感暖心。
校园里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博士生,不分专业、年龄、性别,基本上人人背着一个大书包,除了上课,经常看到在教室自觉地学习。这样的学风于于世而言,是蛮欢喜的,至少他明白,来西安大学他可是承受着压力,付出了代价的。这一点也和师大不同,师大的学风确实要差点,教室里只有临近考试的时候才能看到满座现象,平时就是三两人在看书,而且更多地是偷偷恋爱的男女生坐在一起,不时嬉笑着。当然,也有一些平时就比较认真的学生在那儿独自坚持着。于世一直在默默地念着母校的好,也希望母校变得越来越好,正如某学者说过,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宁可自己骂母校千百遍,也不允许别人说一句母校的坏话。
在自习室看书的时候,于世遇到一位叫赵元的西安大学水电专业学生。他听到于世的故事,慷慨地将自己的饭卡给了于世:“你拿着这个饭卡,我再去挂失一个。虽然这个卡不能正常使用,但进校门手里有卡就方便了。”
正好那几天校园门口例行检查,如果没有持本校的“一卡通”就很难进来。这一下解了于世的燃眉之急。赵元是名副其实的学霸,高考成绩稳妥上清北,但因为家在西安,而且西安大学的水电专业甚至胜过清北,所以他就留在了西安。而且他的志向是出国留学,想在三四年时间,拿着博士文凭回国效力。
“于哥,我应该向你学习。你的志向是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赵元慢慢说,“我也准备毕业后出国深造,在专业上努力几步。但有时总想放松自己,管不住自己。”其实,在于世看来,赵元的学习习惯已经够好了,每天按时上课,认真上自习,努力拓展知识面。也许这就是不同的起点,人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吧。
时隔十多年,于世有时想起,还有点怀念赵元,感恩他曾经的帮助。
西安大学校园绿化好,干净漂亮,学生上课的教室也随时打扫地干干净净,楼道里冷热纯净水常喝常有,教室门上贴着最新的课程表,让外来自习的学生一目了然,不存在因为忽然要上课而被迫中断自习慌慌忙忙腾位子的事情。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西安大学有几间教室经常开放,基本被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备考学生霸占了。霸占教室一事也一度传到了校领导那儿。
有一天,于世和其他考生一道正在教室看书,忽然从门口进来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头儿,身边陪着一些领导模样的人。他沿着教室走道慢慢边走边观察着同学们复习的情况,并微笑着打招呼,仔细询问来自哪个学校?准备报考什么专业(来此学习的基本上都是冲着西安大学的一些专业而来)?复习的怎么样?有学生认出来他就是西安大学有名的“院士校长”。
在最后,他告诉同学们,安心学习,在西安大学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学校的工作人员或老师讲,“在这里,大家都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也会尽力提供最好的环境保障大家学习”。领导的表态赢得了学生们热情的掌声,也从中看到了西安大学特有的热情、大气和包容。于世在想,如果这一幕出出现在当下视频飞速更新、人人皆媒体的时代,“院士校长”肯定要成了“网红”,社会也需要这样的“网红”。
还有一件事,零九年正赶上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人人自危。于世也随时观察自己是否体温在37℃以上,或有咳嗽、咽痛等症状。加之像西安大学一样的高校,人群相对密集、社会交往比较频繁、集体活动相对较多,最容易感染这样的疫情。
为了有效预防,西安大学在食堂免费提供药汤,不论是校内师生还是校外学生,一段时间都可以喝上一点药汤。不管作用如何,这一举动起码可以真正缓解大家的紧张感。而且西安大学的食堂也设了许多现金窗口,供无校园卡的学生用餐。现在看来这样的服务似乎已经很平常了,但在当时的于世心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成了求学路上一段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