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看到这个情景,不再使用自己擅长的弓箭攻击,而是快步冲上前,准备与明军肉搏了。
满桂与赵率教经常与清军战斗,自然是不害怕的,他们纷纷下令炮兵继续开炮。
清军冲过了六十米的距离,承受了又一轮的炮击,付出了几个人的伤亡,终于冲到了明军的面前,双方的盾牌手狠狠地撞击在了一起,清军的力量更大,将明军的盾牌手撞得向后纷纷后退。
后排的明军长矛手和清军大刀手纷纷举起兵器朝着对方攻击而去。
清军的士兵大部分都穿着铁甲,防御力惊人,足以抵挡住明军的长矛的攻击。
明军的士兵只有一半的人穿着棉甲或者铁甲,其余的一半人没有盔甲,他们在敌人的攻击之下就容易受伤。
双方正在奋力砍杀,嘴巴里发出高昂的呐喊声,手里的兵器挥舞起来,带起红色鲜血飞溅,还有少数的残肢跌落在地。
在这样的战斗之中,严格的纪律、严密的阵型、高昂的士气、精良的装备等都是关键的要素,谁能够做得更好,就可以战胜敌人。
清军的战斗力毕竟是强悍,逐渐占据了优势,他们杀伤了几十个明军,却只有聊聊几个清军受伤退后。
明军看到这一幕,士气登时低落,士兵们纷纷露出畏惧的表情,不敢上前与清军战斗了。
清军趁着明军士气低落的时候,用力攻击过去,登时又将十几个明军砍翻在地。
肉搏战斗是一件十分耗费力气的事情,战斗了一会,前列的士兵就没有了足够的力气,所以后列的士兵纷纷上前,代替前列的士兵,继续战斗。
双方就继续激战,清军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明军的士兵在清军的攻击之下不断后退,逐渐将自己的阵型挤压到了一起。
满桂和赵率教看到自己的士兵步步后退,败势明显,他们就拿着大刀上前攻击清军,有了他们身先士卒的表率,明军纷纷恢复了士气,继续高喊着战斗,死战不退!
清军之中,鳌拜、哈鲁已经被贬为了普通的士兵,他们手里挥舞着狼牙棒,朝着明军攻击而去。
满桂和赵率教都是身强体壮技巧高明的统帅,他们连杀几个清兵,将清兵砍翻在地,红色的鲜血飞溅而出,染红了地面。
鳌拜和哈鲁看到满桂和赵率教将自己的士兵打得步步后退,他们就上前与满桂和赵率教战斗,鳌拜和哈鲁的力量更大,技巧更加高明,两根沉重的狼牙棒凶猛地挥舞起来,打在了满桂和赵率教的大刀之上,将他们的大刀打得纷纷后退。
各种兵器夹杂在盾牌之中戳来戳去,个人的武勇在这样严整的阵列之中降到了最低,当然还是有用的,只是作用没有单打独斗那么明显而已。
经过了几轮的交锋,前列的众人都感到了疲倦,他们的力气消耗不小,所以指挥官们就下令后列的士兵上前顶替前列的士兵。
明军士兵是首先替换的,他们的耐力更差一些。
随后清军的士兵也就替换了一遍,因为清军想要保持对明军的巨大压力。
此时,双方的阵列是狭长的,左右两翼是弱点,但是没有哪一方派兵去攻击对方的左右两翼,这是因为每一方都有部队在左右两翼还没有投入战斗,一旦对方派兵来攻击自己的左右两翼,等候的部队就会投入战斗之中。
两支军队战斗了一会,先后更换了九批的士兵,明军这边伤亡了几百人,而清军这边伤亡了十几个人,伤亡的对比十分悬殊,可以说是明军已经大败了,只是明军没有崩溃而已,这多亏了满桂和赵率教身先士卒,做出了表率,所以士兵们都愿意拼命厮杀。
此时在京城东城墙的城头之上,海平帝带着魏忠贤、叶向高等人到来了,他们站在城头之上瞭望远处,看满桂和赵率教的军队与清军大战,众人指指点点,评点军队的优劣,在他们看来,如果伤亡的比例是一百比一,即明军伤亡一百,而清军伤亡一个人,都是划算的,毕竟明朝人多。
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看法之中有漏洞,虽然明朝的人口是清朝的几百倍,看似以几百人换一个人不吃亏,其实不是,明朝的人口之中勇敢能战就是这么些人,如果他们损失了,剩下来的都是不敢战斗的,自然他们是打不过清兵的。
所以,明朝的军队必须把伤亡的比例降低才行,否则一定会最终失败的。
今天的一场大战落下了帷幕,明军和清军都鸣金收兵了,双方各自收兵回营,准备明天的战斗。
今天的战斗只是一个尝试,各方看看对方能力如何,有什么优势,了解之后,才能够决定下一步的战略和战术。
代善了解了今天清军与明军之间的伤亡对比,他心里有底了,明军虽然敢战,但是能力太弱,不是清军的对手,如果决战,明军一定会输的。
其余的清军将领也有同样的结论,他们忘记了还有李晓这支部队,虽然李晓的部队无法决定几万人大战的最终结局,但是他们可以决定小范围战斗的结果,李晓自信是会胜利的。
海平帝和众臣子看了今天满桂和赵率教与清军大战的经过,心头十分沉重,他们能够看出来,满桂和赵率教的士兵与清军差距颇大,伤亡很多,可以说是失败了。
而且,他们还知道,满桂和赵率教的部队已经算是比较能战敢战的了,如果连他们都如此,那么别的军队就更弱了。
海平帝等人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了皇极殿,他们在宫殿里商议了战事,大家都心头沉重,说不出什么十分有效的办法,只好各自散去。
明朝到了此刻,已经颓势尽显,想要挽救,就需要一个很有能力和手腕的帝王,才能够改变形势,例如东汉的光武帝那样,才能够挽狂澜于既倒。
只可惜海平帝能力平平,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海平帝的领导下,魏忠贤、叶向高等人也是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无法挽救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