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摇篮”静静地挂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有几位红军医务人员的动人故事也就记载在这美丽的摇篮里。
那是1934年,中央红军部队的后勤机关设在于都县新陂村、车脑村,红军的后方医院设在其中的一个村子里。
而此时,正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由于战斗激烈,前线红军的伤病员在大量地增加,源源不断地向后方医院转来,临时征用的厅、屋里到处都躺着、坐着受伤生病的红军战士。有一天,由于红军要战斗转移,从红军总部送过来五个小婴儿,最大的十个月,最小的刚出生几天。
原本照看护理伤员的人手都远远不够,现在又要照看这些什么都不懂、嗷嗷待哺的婴儿,一下子增加了特殊的工作量。医院院长考虑再三,决定把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护士二组。要求她们做到“两不误”,既要保证照看护理分配下来的伤员,又要照顾好这五个红色婴儿。护士二组的组长是宁蓝,院长交待了工作任务和要求之后,还特别语重深长地对她说:“宁蓝,这五个婴儿是红军后代,是革命的种子啊。一定要带好娃娃们,保证他们的平安和健康啊!”宁蓝向院长敬了一个漂亮的军礼,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请领导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护士二组共五人,原来承担了四五十个伤病员的护理工作,每天都要量体温、打针、上药、抢救,外出找药配药,忙得连歇息的时间都没有。对新接到的“照看五个婴儿”的任务,怎么办?他们的父母有的正在前方指挥作战,有的已经牺牲。一定得想办法照顾好才行。正当宁蓝冥思苦想的时候,一个小护士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说:“宁蓝姐,快去看看,有一个小孩又呕又拉,还有点发烧……”
宁蓝几步冲进了“婴儿房”。所谓的“婴儿房”,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偏间,在地上铺了两块门板,用包袱裹着的婴儿们就睡在上面。
摸着孩子微烫的脸,宁蓝的眼睛湿润了,心里不禁轻轻地念叨着:“孩子呀,你可要早些好起来哟。”宁蓝熟练地给生病的婴儿打完针,抱着喂好药,然后轻轻哄着孩子睡着了。宁蓝对婴儿护理的常识多少有点了解,可是同组的其他四个护士都还是小姑娘,哪有多少照看护理婴儿的经验呢。想到这里,宁蓝就叫一个小护士看着,自己离开了“婴儿房”,向刘阿婆家走去。
刘阿婆,是当地的红军烈属。她自己拉扯大四个小孩,丈夫和老大、老二、老三都先后参加红军,不幸在前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光荣牺牲了。刘阿婆的小儿子新婚一年又参加了红军,如今正在前方打仗。小儿子的媳妇因难产离开了人世,只留下八个月大的孙子陪伴着刘阿婆。宁蓝心里想,刘阿婆养大了几个小孩,肯定有经验,何不向她讨教一下婴儿护理常识,或者请她给同组的其他四位小护士讲讲也行啊。
刘阿婆家没有锁门,宁蓝一直走到了厅里。“阿婆,阿婆,你在吗?我来看您了!”刘阿婆从厨房出来,忙说:“原来是闺女你啊,来,坐会儿,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
“咦,你家的宝贝孙子呢?”宁蓝问。
“他,在睡篮里。”
“睡篮?”
“噢!是我特意叫人给编的一个篮子。”
“快!阿婆,带我去看看。”
刘阿婆拉着宁蓝的手来到一个篮子旁边,指着篮子说:“这孩子真命苦。跟着我这老太婆受苦,因为没什么吃的,又没有奶水,一天到晚总是哭个不停,我要去做家务,放房间里又照看不到,不知道他啥时冷了、饿了。这下好了,他躺在这篮子里,干活时我就用这个篮子把他提得去,既不影响我干活,又不用回家去看他,多好!”宁蓝由衷地称赞道:“阿婆不愧是有经验的人呐,能想出这么个好办法来!”一边说着话,摸着篮子,轻轻地为宝宝盖好被子,一边想,如果将这个方法用到后方医院里去,不是就把问题给解决了吗?可是到哪找篮子呢?
“闺女,你在想什么哩?”刘阿婆的话打断了她的思绪。
“哦,阿婆!是这样的……”宁蓝把后方医院接管了五个婴儿的事和自己的想法一兜儿全说了出来。
“好哇,闺女,你早说嘛!让阿婆来帮你们。”
“真的太谢谢了!”
“红军打土豪劣绅,打国民党反动派,一心只为咱穷人打天下。红军的事就是咱老百姓的事,你就别谢了。”听着阿婆的话,宁蓝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多好的群众啊!有了这样的群众,还有什么难关过不去呢?
宁蓝走后没多久,刘阿婆就带着几名妇女一起给医院送来了篮子。
宁蓝一看见刘阿婆她们给医院送了篮子来,高兴得不得了,几个小护士却睁大了双眼,都用不解的眼光看着宁蓝,几乎异口同声地问:“篮子能干什么呀?”
宁蓝笑了笑说:“它们可是宝贝!待会儿你们就会明白了。”接着就叫小护士把篮子提进了“婴儿房”,只见宁蓝把孩子们一个个从“床板”上抱起,又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里。
可能是声音太吵了,有个婴儿“哇哇哇”地哭了起来,紧接着其余四个婴儿也陆陆续续地伸着小手,张开嘴儿哭了起来。小护士们手忙脚乱地跑向篮子,要将婴儿抱出来。只听宁蓝叫着:“别抱别抱,大家看。”她边说边用手提着篮子,左右晃了几下,婴儿就不哭了,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瞅着周围的大人。孩子笑了,小护士们都笑了,宁蓝也笑了。
一会儿,小护士们你一句她一句地建议说:“要是能找到根绳子,把篮子吊起来,就可以不要提了。”“对呀,那不就是吊篮子?”“不对,是摇篮。”“是睡篮。”……
于是,刘阿婆几个人又到老乡家中找来几根粗绳子,把篮子吊在房梁中。为了更好地照看好婴儿,篮子被吊在不同的病房。这样,护士们进入到每一个有婴儿的房间,照顾伤病员时都能同时照看房内的婴儿了,那间专设的“婴儿房”也就安排临时在外面的伤病员住了进来。
若是小孩哭了,旁边工作的护士迅速跑过来,轻轻地晃动摇篮。孩子不哭了,护士又跑回伤病员身边,打针、上药……
两个月后,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方医院随着中央红军的大部队转移,摇篮和摇篮里的孩子就先后辗转到了于都县的银坑、宽田等一带的百姓家里。
当我们看到纪念馆这个“摇篮”,就仿佛看到当年宁蓝这群小护士精心护理婴儿的情景,不由得肃然起敬。
(曾婉珊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