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回到宴席中,便要了一壶煖酒,也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笑让坐。贾母便说:“他小呢,让他斟去,大家到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又让着薛李二人,薛、李二人也只得干了。这一段转场文字,首先交代宝玉正式回归,敬酒这件事,就是回归的仪式。其次写宝玉受宠面子大,刚开始斟酒,老太太就亲自帮腔,还带头干了一杯,直接导致没人可以拒绝宝二爷的敬酒。第五十四回,由此进入第三个场景:“听新书贾母破陈腐旧套”,归入贾府气运线。
老太太喝完酒,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齐都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按次斟了。家宴酒席,就是图个热闹,宝玉同学斟一杯,大家喝一杯。很快到了黛玉。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
这里曹师即便不写,读者也会好奇黛玉妹妹的酒到底要怎样才能喝下去。曹师在这里的设计,简洁明快,让黛玉直接把酒杯放在宝玉唇边,然后宝玉同学丝毫也不推托,就着酒杯”一气饮干。通过这个小插曲,来突出表现宝、黛二人的关系亲密,甚至无需言语,只是一个自然的举杯动作,就已经完成了心神交流。场景看似简单,曹师却写出了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的感觉。
宝玉又替他斟上一杯,凤姐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喝冷酒。”凤姐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曹师这里突然安排凤姐插话,一则暗示凤姐对宝黛二人之间的情形心知肚明、表面是劝宝玉别喝冷酒、实则想引起大家对宝黛二人的注意;二则是为凤姐马上登场做个小小的铺垫。
于是宝玉将里面斟完,只除贾蓉之妻是丫鬟们斟了。曹师这里特意又点出贾蓉之妻,似乎是刻意将其与贾蓉前妻秦可卿进行对比。此前第五十三回,贾蓉之妻回避贾珍,这一回,又回避宝玉斟酒,可见此“贾蓉之妻”持礼极严,远不是当年可卿的模样。
宝玉复出至廊上,又与贾珍等斟了一巡,陪坐了一会儿,方进来仍归旧坐。一时上汤后,又献上元宵,贾母便命将戏暂歇,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将各色果子拿些与他们吃去。
宝玉斟酒结束,下人们端上来元宵,老太太心善,命令将戏暂停,让戏班的孩子们也能休息恢复,补充能量。这一段文字,因为没有特别重要的情节设定,节奏极快。
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们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放了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说书评弹的人到了。文字再次进入关键环节,整体叙事节奏再次减慢。
贾母便问薛、李二人想听什么书,两人当然都说“不拘什么都好。”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的什么新书么?”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叚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便问名字,女先儿答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个名字到好,不知因什么起的?你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听。”
老太太这句话,先为后文总体评价预留伏笔。
女先儿道:“这书上乃是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凤。”话音未落,众人先笑将起来。贾母道:“这不重了我们凤丫头了?”众媳妇们忙上前去推说书的女先儿:“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少混说。”
贾母笑道:“你说,你说。”老顽童想要继续听戏的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女先儿江湖行走多年,这些小插曲、小技巧都是张口即来,有的放矢,完全不必多费功夫,不仅故事、道具早已预备妥当,甚至连凤姐的名字和串场文字,也早已安排妥当。
两名女先儿“忙笑着站起来说道‘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尊讳。’”凤姐笑着让两人“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于是二人继续。
由于是新戏,曹师安排两人从头说起:“这一年王老爷又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了大雨。。。。。。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芳名叫做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贾母听到这里,立刻便止住了两名女先儿:“怪道叫做凤求鸾,不用说,我已猜着了,自然是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了。”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这是常见的明知故问手法,专门用来讨贾母欢心。众人都笑道:“老太太什么书没听过,便没听过,猜也猜着了。”“众星捧月”的感觉,非常幸福,贾母乐此不疲。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儿也没有,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子,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诗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作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比如男子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看他是才子,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小姐,都是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回家,自然这样大家子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贾母老太太这番话,以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开头,“前言不搭后语”作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完美抒发了曹师胸臆。这些个套路、前言不搭后语,在当今的网络小说界,仍屡见不鲜,甚至劣质作品抄袭成风,愈演愈烈,变本加厉,更美其名曰“融梗”。人性千百年来,毫无改变。
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慌都批出来了。”曹师此刻谈兴正浓,继续安排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是有求不遂心,所以编了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的道理!别说书中那些世宦书礼人家,就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比说,也没有那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诌掉了下把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叫歇了。”
贾母最后这一句,看似谦虚,其实是说给李婶娘和薛姨妈听的,意思是,我们家虽然没有那么富贵,但我们家的孩子们都教育得很好,不会犯这种错误。李、薛二人都是人精,久经沙场,累见世面,很快抓住了老太太的诉求,二人都笑说道:“这正是大家子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于是,第五十四回的第三个场景到此结束。曹师在这个场景中,借两个女先儿说书之际,通过贾母痛斥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才子佳人文学作品以及轻浮淫靡之风。这些文字,穿越三百年的时空而来,同样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