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汉末理想主义者大本营
当刘备数百里死亡行军后回到小沛县城,当地豪族麋竺散尽家财帮助刘备重新振作。
哪怕曹老板以嬴郡太守职位拉拢麋竺,糜竺都严辞拒绝,宁肯跟着刘备继续颠沛流离。
曹老板对关羽够好吧,关羽在斩颜良报大恩后,头也不回就远行千里去投奔朝不保夕的刘备。
张飞,二十人就敢跑到长坂桥上,长矛横握,硬是怼地曹老板几千精骑不敢前进一步。
赵云呢,单枪匹马便杀回曹军,深入敌境寻回刘备妻儿。(都是真事)
关羽“绝北道”,“淹七军”创造地形,四面受敌仍然占尽上风,打出威震华夏的襄樊史诗之战。
被民间俗语极尽嘲讽的廖化,年近八十仍堪领军出征,两次分兵小股部队骑脸魏国大都督郭淮。
即使季汉投降后,防御东线的罗宪依然凭借两千步兵打崩了吴国名将陆抗来趁火打劫的数万军队。
王平姜维,两个魏国人,到季汉后一个带着三万人死守汉中,打退曹爽十余万大军;一个跟疯了一样继承诸葛亮遗志,十一次北伐跟魏国死磕到底。
高喊“男当战,女当运”,上下一致的蜀维埃政权,民间有菜色,还是一次次为了那一丝虚无缥缈的可能,倾全国之力北伐,就这样季汉整个建国期间居然只有两次反叛(魏国同期爆发了三十多次)。
把百姓压榨成这样还没出事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另外一次是汉武帝刘彻伐匈奴。
作为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治国者、治军者,一级的军事主帅和谋略家,诸葛亮或许有比肩刘彻千古一帝的手腕,那姜维可没有。
诸葛亮辞世后季汉可是还存续了三十年,相反刘彻却不得不在晚年“轮台罪己”(史上第一份皇帝检讨书),并定下“与民休息”的国策才得以安抚天下人心。
季汉的存在,仿佛就是在凭借一股“九死其尤未悔”的士气,不断以少搏多,创造各种军事政治上的不可能。
成都空城,邓艾兵临城下,除了谯周散发投降言论,群臣的论调都是突围退守南中继续抵抗,或是学刘备当年一样,流亡友邦吴国,以图东山再起。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诸葛亮之孙诸葛尚,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力战不敌后,于绵竹殉国。
刘禅之子刘谌,劝阻刘禅不投降无效后,于昭烈庙自尽。
姜维,人都到了魏国,还找机会发动政变,意图兴复季汉,直至失败被杀。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
真特么一群铁头娃+钢筋混凝土脑袋。
跟着刘备,工作失误了,他提点一下,或是调整到更合适的位置,依然重用(例子太多)。
跟诸葛亮权斗失败,直接给放回家,还捎带路费和生活费(李严)。
姜维、诸葛瞻将相不和,却都是君子相争,权斗有底线;廖化明面上可劲怼姜维,实际上两人还是该干嘛干嘛,姜维要北伐,廖化一把老骨头照样硬撑着上前帮衬。
这要放在隔壁司马谋国或者孙大帝那里,看我不给搞死丫的,或者更直接点阴养些死士,灭丫满门。
唯一一次吃相比较难看的,魏延和杨仪的权斗。
但即使是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魏延也不愿跑魏国去(史载“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
而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
魏延特么是真冤,就这样还被写成“头生反骨”。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更是堪称史上绝无仅有的“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范例。
不知为什么,中国帝王托孤老是喜欢安排一个辅政大臣组合来实现制衡,但这个组合往往都会在一通搏杀后剩下最强的那个统筹全局。
只有刘备,就明明白白交给诸葛亮一个人。我知道,还有另一个托孤大臣李严,但也明确了李严为副。
而且李严受诏后直接就被打发去镇守永安,历史上哪儿有这样让托孤大臣远离中央的。
但逢乱世,各路诸侯如流星般划过,其转瞬即逝的亮度,无非在于手段之高低,寿命之短长。
我在看日本应仁之乱前后历史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尤为强烈。当然,石田三成这二愣子或许也是个异数。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折戟沉沙,终会销蚀;千古兴亡,亦随江水滔滔,排山而去。但有的东西,还是会留下,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刘邦领导力登峰造极,他登基后的7年却全部花在了四处平叛上面,7个异姓王最后只剩一个自削封地的吴芮。
连同一天出生,从小玩到大的卢绾到辽东后都起兵反他。
刘秀堪称千古完人,他的大气运却实在不可复制。
此外,刘秀的逆袭,除了他自身卓绝的能力外,也得益于豪族集团的利益共识。
直到刘备团队的出现,让人开始相信,即使身在封建乱世,仍然有那么一帮子人,或是平民,或是士族,或是地方豪强,或是世袭显贵,他们聚集到一起,为了理想,可以罔顾利益,可以肝脑涂地,可以矢志不渝。
有时候,理想或许真的可以高于利益。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