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在宗庆后的带领下,从一开始默默无闻的校办经销部发展到今天的饮品大王,成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宗庆后的脚踏实地和开拓进取,不光是他个人,他把这种精神带到了整个团队,凝聚成为企业前进的一种力量。
宗庆后在工作中非常务实,什么事情都不会整虚的,这样工作的效率无疑是非常高的。如果在工作或生活中没有可以谈的重要事务,因为慕名或礼节性的拜访想会见宗庆后,那可就要吃宗庆后的闭门羹了。这时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他都不会见。哪怕是一些意在建立人脉网的浙江商界的高层聚会,宗庆后也几乎不去。这样的聚会在宗庆后看来既浪费精力,还浪费时间,索性就不用管了。可是拒绝这样的社交圈子,自然让宗庆后得罪了热衷于此的一类人。宗庆后不管这些,“酒肉朋友”不交也罢,如果只是凭聚会宴饮交到的朋友,也不会是长久的交心朋友。相反,如果是真心的朋友,即使没有参加这类聚会,只要意气相投也会不拘小节,成为心灵上的挚友。
宗庆后也不是各种聚会都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外交往上他有自己的标准。宗庆后在对外的关系上非常注重政府关系,这也是他的企业顺利发展的有效保障。他知道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跟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因此他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友好,也会在这方面花些精力去应酬。从中不难看出宗庆后的务实精神,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要想办法去沟通,建立好的关系。当然,宗庆后和政府的友好关系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见不得光的交易,宗庆后与政府的关系就是“只关心政府,不关心政治”。
宗庆后不喜欢那些沽名钓誉的应酬聚会,他更喜欢的是和员工或者经销商在一起交流,和员工聊一聊企业的制度是否合理,员工对公司是否满意,等等。宗庆后还喜欢和经销商聚在一起,和他们聊聊商品的性能、卖得好不好、产品的质量保障等诸如此类的话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厂商之间的融洽度,还能够清楚地了解市场的动向。
宗庆后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本身是做销售起家,做的企业也是产品经销,可是宗庆后平时的话并不是很多,有时候沉默得甚至有些木讷。可是这并不影响他经商的能力,他只是省去了一些细枝末节,而抓住事物的要点,一击即中。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不是张扬恣肆的,而是含蓄内敛的,他们聚力量于内心,洞察万物,找准时机给对手致命一击。
宗庆后的务实精神是出了名的,做事情就要脚踏实地、不慕虚名,这样才能够最高效率地完成要做的事情。宗庆后曾经直言不讳地说:“做企业就是为了赚钱,不为钱干吗做企业?”“我最讨厌那些企业,在银行贷了大量的款,企业本身没效益,还捐款做慈善事业,实际上你是拿了老百姓的钱炒作你的企业形象!”这样的言论尽管听起来有些直白,却能看出宗庆后对待商业的真实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宗庆后也是这样做的。宗庆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这或许使他的企业管理理论相对不足,可是优点就是不受一种固有模式的束缚,能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通过自己实践得到的答案才是自己相信的正确答案。他在长时间的实践摸索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核心是没有权威,没有定式,一切着眼于实际,一切来源于实践。“他是个极其务实、埋头苦干的人。”这是接触过宗庆后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
有一次,宗庆后对话《蓝海战略》的作者钱金先生,在这样的权威面前,宗庆后也不买他的账。针对这样一本理论著作,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没有看过这本书,并不认可这个蓝海战略,我也看不到蓝海。管理书籍应该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有的书籍是换个角度把以前的东西又说一遍。”宗庆后的这番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对不利于人们思想解放的“本本主义”进行了批评,是宗庆后务实精神的高度体现。
企业家的进取心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如果一个创业者失去了进取之心,那么迎接他的只能是失败。宗庆后能够使娃哈哈发展得如火如荼,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心。“不知足者长胜”,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饥渴才能永远有进步的空间。宗庆后在管理娃哈哈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新的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的规划永不停歇。从儿童营养液到果奶,从纯净水到非常可乐,从营养快线到营养奶茶,从乳娃娃到爽歪歪……宗庆后年年推陈出新;从1亿元到10亿元,从10亿元到100亿元,从100亿元到200亿元……宗庆后从来都是“得寸进尺”,年年都有新目标。这不是他创业初期的头脑发热,而是与生俱来的性格使然,是他永争先进的体现。娃哈哈的设备没有产能极限、没有时间极限。宗庆后带头研究生产,他对“极限”这个词置之不理。别的公司一套设备生产产品的数量,娃哈哈能超出其几倍以上。娃哈哈的厂房进行改建,专家认为没有半年不行,但宗庆后觉得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结果真的做到了。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也是一个企业能够拥有生命力的源泉。
为了将娃哈哈打造成更加强大的百年企业,宗庆后二十年如一日地辛勤付出,63岁的他还要奋斗数十年,在他的概念里没有“老”的字眼,他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已经老了。用宗庆后自己的话说:“我这个人一向主张稳妥,我的原则是: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但是认准了的事,我这个人是不回头的,不管什么困难,我始终信心十足,勇往直前,办不到时,转个弯继续走,一定要达到目的。”
勤劳肯干,会学习,爱读书
宗庆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换来的。他在创业之初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他身上的勤劳朴实、对于学习的渴望,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借鉴。
宗庆后总结了自己成功的三个基础:勤劳、机遇与坚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功的因素是主客观统一的结合,没有自身精神的养成,即使机遇摆在你的面前也抓不住。
宗庆后能吃苦的精神是自小就养成了的。由于家庭条件清苦,宗庆后在少年时期就很懂事,他会积极替家人分担劳动。小时候的行为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宗庆后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还会积极地为企业跑业务,能够做到的事情自己尽力完成。
宗庆后读完初中就到社会上去打拼。这个时候,宗庆后知道自己没有出众的特长,如果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只能靠自己的力气和勤奋。在这段时间内,宗庆后先后学过汽车修理、卖过爆米花、打过零工,尽管都没有长时间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是他没有放弃所有可以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16岁的时候,宗庆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独自到外面闯荡。在马木农场招人的时候,宗庆后毅然填上了自己的名字,想出去见见世面、学点东西。这片土地和想象的场景有很大的出入:马木农场是一个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荒凉之地,干的都是些挖盐挑盐、拉土堆石的活儿,开始的时候不免令人有些沮丧。可是宗庆后的性格让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虽然这里很苦,可是个锻炼体格、磨炼意志的好地方。当时的革命乐观主义在他心中燃烧,相信“人定胜天”,只要自己勤奋肯干总会熬出头来,因此在别人叫苦连天的时候,他却没有丝毫的怨言,只是埋头干,用工作量说话。有的大个头的工人看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嘲笑他干不了重活,宗庆后用实际行动堵住了那些人的嘴。让那些人更惊讶的是,这个身材单薄的小伙子那种不服输的坚韧品质,为了干成一件事可以付出许多人不可想象的精力与耐力。在马木农场的一年里,宗庆后的艰苦奋斗为他赢得了全舟山“上山下乡积极分子”的称号。
宗庆后在绍兴茶场搞竞赛在当时也非常地红火。为了发展生产,宗庆后主动发起生产竞赛,提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挖土坑、拉石块、堆石方,干得那是热火朝天。有意思的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工人高大威武、身体壮如牛,在力气上有很大优势,宗庆后跟这些人比赛的时候往往实力悬殊。可宗庆后从不服输,他在白天劳动落后的情况下,到了晚上就会偷偷地起床,叫上小伙伴,趁着夜色到工地继续劳作。等收工检查的时候,宗庆后所在的队依旧是稳拔头筹。这反映了宗庆后身上那种坚韧勤奋、永争上游的可贵精神,也是创业者魄力的重要体现。
在绍兴茶场期间,宗庆后业余时间的最大爱好就是阅读,读英雄传记和古典名著,这让他的视野更为宽广,以一种更为宏大的历史观来看待问题。宗庆后最推崇的人是******,他把《******选集》经常带在身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避实就虚”、“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等******思想对宗庆后影响深远,他认为这不仅仅是革命战争理论,也是人生的生存哲理,对他日后管理企业的理念也有不小的影响。
正是这段时间的历练使得宗庆后更加能吃苦、肯吃苦,他读书的习惯也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尽管在马木农场和绍兴茶场的经历相对比较枯燥,没有那么大的传奇色彩,可正是这种沉淀使得宗庆后厚积薄发出来的力量更加惊人,也让他在创业中不怕苦、不怕挑战、勇往直前。改革开放之后,宗庆后由于管理企业的需要,也会读些企业经营理论的书籍。虽然宗庆后爱读书,却从不读死书,对书中的理论不盲目地接受,无视书的权威性,只把书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
宗庆后的勤劳肯干、喜爱学习贯穿于他创业的各个阶段,他也不因身居高位而有所松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宗庆后是一个不忘本的人,他认为优良的传统要继承下去,勤劳不懈的本质不能丢。在创业初期,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卖冰棍、雪糕,满街吆喝;在经营饮料的时候,他既是公司的老板,也是勤劳的搬运工。尽管现在已然位于中国富豪榜前列,宗庆后依然是身体力行,有些事情都要亲自去做。这源于一种习惯,即使公司的一些很小的账目他都要自己签发同意意见才能够执行。晚上有的时候到一两点钟,困了、累了,他就在办公室眯一觉凑合一下就够了。2008年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63岁的宗庆后白天开会,晚上继续为娃哈哈的事务操劳,真是企业家中勤奋的楷模。这样事事亲为的习惯,宗庆后已经保持了二十多年,依旧不改。
有一次,宗庆后的喉咙需要做一个小手术,因为在医院里面没有办法办公,在术后第二天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但是,没有办法说话怎么办?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手里拎着一块小黑板,拿着粉笔到生产车间检查工作;而且检查得非常仔细,觉得有疑问,他就会停下来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如果得到的解释不是很清楚,他就擦掉,再将问题重新写一遍。这样,宗庆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从而下达最正确的指令。
在众多的企业家当中,宗庆后可以说是最勤奋者之一。一年365天,他有200天是在公司的办公室办公,其余的时间也在跑业务、下基层。家人一年都见不到宗庆后几面,女儿读书上到几年级,宗庆后都不清楚,对工作的勤奋已到了这样的程度。2002年8月,为了选择分厂的厂址,宗庆后在12天内跑遍大半个中国。令人惊叹的是,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热情,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痴迷的态度,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娃哈哈每年都会开现场订货会,宗庆后需要一个月内走十多个地方,同样的话要在不同的地方重复,一项非常简单的政策需要对经销商进行反复的讲解。这份韧性和毅力,在企业界之中是少有的。
宗庆后是一个极为节俭的人,每年他为自己的消费不会超过5万元。在选择服装上,以合适、舒服为主,从来不讲究名牌;吃饭也从来不讲究档次,直到现在,豆腐、咸菜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起草的通报、指示一直都用打印纸的背面;他现在用的手机也是非常普通的,只要能接电话就可以了;不管去多远的地方出差,他坐飞机只坐经济舱……这与一些奢华的企业巨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每次出差,宗庆后都会到机场的候机厅买书、看书,他认为这个时间用来学习最合适。宗庆后在机场买的书,主要以管理、成功人士传记为主。他非常喜欢阅读,而且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是又不为书中的内容所囿,对其中的内涵加以理解就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了。
宗庆后的阅读速度非常快,一本书通常只用两个多小时就看完。他喜欢翻看一些管理类的书籍,但并没有记住所有管理大师的姓名,只知道专门搞竞争理论的迈克尔·波特,甚至那些口碑非常好的书,他也很少去看。他有一种反抗权威的魄力,这是他一贯的务实精神的一种体现。他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脱离实践的理论只能是无用之书,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有些书籍有意将一些浅显的道理讲得佶屈聱牙,故作深奥,达到显示自己学术水平的目的。宗庆后对这样的书籍嗤之以鼻,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本本主义”,也是读书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