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卢植
杨曦恭敬的行了一礼“父亲,您找我?”
“来了,这半个月闭门思过,可有什么收获?”杨彪问道。
“回父亲,这段时间……”杨曦简单的说了自己情况,没有多说,杨曦明白自己眼前的父亲早就知道自己这段时间做了些什么。
“嗯,明天好好整理一下自己,随我出去一趟”杨彪抚摸着自己的胡子说道:“你也快十六岁了,朝廷昨日传来召令,举孝廉,我以你年幼为由,推掉了官职任命,你明年满十六岁后在入士吧!”对于杨曦这半个月来的情况,杨彪倒是满意。
“喏”杨曦知道所谓的朝廷举孝廉,只不过是自己父亲对自己的安排罢了,不过想到明年就会入士,杨曦自己要开始安排以后的事情了,还有几年东汉末年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就会爆发了。
“回去准备吧!”杨彪看着自己发愣的儿子,心中不免叹了口气,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杨彪发现自己的儿子无论是学识、谋略、性格等都有很大的进步。就是多了时常会发愣这个缺点,这个缺点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孩儿来晚了,还请父亲见谅”杨曦早早的在前厅等着杨彪,却发现自己的父亲与母亲一起在前厅等着自己。
只见自己的母亲杨氏满脸笑意,仿佛有天大的好事一般,“曦儿来了”杨氏起身拉着杨曦说道:“老爷您看,我儿还真是英俊潇洒啊。”
“走吧”杨彪看着一身白色文士长袍的杨曦,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莫要让人等急了。”
“对对对,不让人等急了”杨氏说道:“走吧,曦儿。”
“母亲您也要去吗?”杨曦记得自己额母亲杨氏无事从不出门,看着前厅内诸多礼盒摆放整齐。
“老爷,您没有告诉曦儿吗?”杨氏看了一眼杨彪便知道了答案,对着杨曦说道:“如此大的事情,为娘怎么会不一起去呢?”
“娘到底是什么事啊?”杨曦感到奇怪,内心觉得是有蹊跷。
“既然你父亲没有告诉你,为娘的就不说了”杨母说道:“不过曦儿你放心,对你而言绝对是天大的喜事。”说完还给了杨曦一个礼盒,礼盒内装着一支精美的毛笔,嘱咐杨曦好好的收着。
慈母多败儿啊,杨彪无奈的看着自己妻子随即说道:“走吧!时候不早了,别去晚了,以免失了礼数。”
只见一群人到了一座名为蔡府的府邸前停了下来,杨曦大致猜到了这是蔡邕的府邸。
一名管家模样的出来对着杨彪施了一礼:“杨大人,老爷在前厅等着您呢,王大人、卢大人、皇甫大人都已经到了。”
“好的”杨彪随即说道:“进吧”。
礼品被放置在院内,杨彪、杨氏与杨曦一同进了前厅,厅内杨曦对照着自己前身的记忆认出了:王朗、卢植、皇甫嵩几人,还有坐在主位的蔡邕,其他的人杨曦还真不认识。
刚进大厅,人们都一脸笑意看着杨曦三人,杨彪一脸笑意拱手一礼对着主位上的蔡邕与四周的宾客说道:“哈哈哈,伯喈兄、诸位,在下来晚了,还望恕罪啊。”
杨曦猜到了自己母亲所说的喜事,应该是自己拜师蔡邕,四座的宾客就是拜师的见证人了。
“文先兄,客气了”蔡邕说道:“文先兄,嫂夫人还请入座”说完便看想杨彪身后的杨曦,微微点头笑道:“不错不错。”
“曦,见过蔡叔父,见过各位大人、叔伯”杨曦执晚辈礼,向想在座的各位行上一礼。熹平年间,杨彪因博学多闻而被公车征为议郎,任内与马日磾、蔡邕、卢植、韩说等共同续写《东观汉记》。对于自己父亲昔日同僚,尤其将要拜师蔡邕,其礼数杨曦半点都不敢懈怠。
杨彪与杨母坐着厅内,我们的主人翁却只能可怜兮兮的站在杨彪身后。
“几年不见,文先兄家的麟儿都成一位英俊才子了,哈哈哈”说话之人杨曦也有印象,正是尚书卢植。东汉名臣,黄巾之乱时,卢植被封为北中郎将,率领北军五校讨伐张角,连战连胜,打的那张角退守广宗,据城死守。公孙瓒和刘备皆是他的弟子,曾经先后担任庐江太守与九江太守,平定蛮族的叛乱。
“见过卢伯父”杨曦说道,对于这位忠心耿耿的大汉忠臣,杨曦发自内心的尊敬。
“不错不错,几年前你就熟悉《论语》、《孟子》等著作,不知现在学识如何,我且考考你”卢植手扶着自己的胡须说道。
考我的学识?杨曦有些懵,自己虽说融合前身的记忆,但对于《论语》、《孟子》等自己除了能够背诵之外,其他的还停留在中学、大学期间老师讲课的内容。看着厅内众人,有的面带笑容、有的面无表情都看想自己,看向父亲杨彪,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杨曦知道自己若回答不上来,回去少不了一个月的闭门思过,反而自己母亲却一脸鼓励的样子看着自己。
“请叔父赐教”杨曦一脸担心的说道。
知道困难,还迎难而上,卢植点了点头说道:“考你经意、文章不免落了下成,据说你曾回弘农郡祭祖,想必你也见过田间农民的辛苦,我也不难为你,你就写一篇关于农民的诗词就好了。”
卢植话音刚落,杨曦高兴的想道:若是考我文章经意,自己可能还打不上来,不过诗词,自己虽不行,不过自己作为一名文科出道的学生,历史长河之中无数的诗人做出了无数的诗词,关于写农民的文章虽然不多,自己还是记得到几首。
听到卢植的考验,厅内众人都不善的看着卢植,露出为难的表情,杨彪夫妇的神情中还透露出担心。
卢植自己给出这个考题时,自己也后悔了,做为杨彪与蔡邕的好友,尤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农民是最平凡的阶级,却又是最难书写,写边关战场、四时风景、爱恨离别的诗句数不胜数,不过书写农民的诗句却不多,其中以白居易的《观刈麦》,李绅的《悯农》为代表。
杨曦决定借用哪一首诗,不过假装在那里想了许久。
见时间差不多了,杨曦抬头说道:“曦想到一首小诗,还请卢伯父赐教”
随即开口说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杨曦的诗句一出,厅内众人皆被震惊到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卢植念到:“贤侄,不知此诗诗名?”卢植见杨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了这样好传世佳作,自己也震惊了。对于卢植等人而言,这首《悯农》是杨曦自己所做,在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过这首诗。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悯农》,是自己回想到在华阴县时见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有感而发”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预期的效果,杨曦谦虚的说道。
看着厅内众人震惊的神情,与自己父母高兴满意的样子,杨曦挺了挺身子,心中十分的高兴,看来自己这个才子的称号是逃不了。
只见厅内皆是赞扬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