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63200000005

第5章 成绩到底多重要?

第一节 不必“只在乎成绩”,但“分数不可能不重要”

成绩考核,目前仍是评选人才的最大公约数。不论父母或孩子,成绩都成为是否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考核依据。

这代表着,成绩是全世界目前公认的“能力强”的重要指标之一。

咱家小子之一的班上有个超级学霸,不论语英文数史地自然,甚至音乐美术、体育,横着考、竖着考,样样都很棒。动静皆宜、文武双全,万中选一,不只是人中之龙,堪称“龙中之龙”。

在孩子单纯的胜负优劣观念中,他神人级的课业表现象征着各方面必定零缺点,他的每一句话都不容怀疑,每一个举动也无可挑剔,他是永远的政治正确者,所有同学羡慕他、崇拜他、服膺他,众星捧月般捧着他,他的爸妈当然也走路有风。

同学都很好奇他是怎么办到的。“我每天都非常用功,极度用功。我要求自己考到100分,做到最好!”这个孩子回答。

家长们也纷纷向他的妈妈求教。

“我当然要求孩子一定要很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告诉各位,说‘分数不重要’的人,绝对是骗人的。天底下没有父母不重视分数!”学霸妈妈非常坦率。

当下,我的脑袋“叮咚”一声,马上扪心自问:“那我自己重不重视孩子的成绩呢?”

是,没错,即使始终坚守着“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坚信“自由、愉悦而完整的‘自我学习历程’,才是奠定‘终身学习’的真正基石”,但是我必须坦承:我确实一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1.“我才不在意孩子的成绩!”是真的吗?

我陆续问了十个好朋友,没有半个人能潇洒地说:“对!我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成绩!”

“孩子考坏了,我当下会很沮丧,之后会冷静下来,找出问题所在!”

“孩子考得好,真的会觉得比较不担心他们的未来啊!”

“会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学习表现,有奖赏也有惩罚!”

“虽不是极度重视,但也重视个七八成吧!”

……

随口做个小调查,已足以让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心底深处都重视成绩;或许有完全不看重者,但绝对是少数。

那为什么总是有人口口声声地说“分数不重要”呢?

站在新教育理念浪头上的教育先锋们,也真的完全不在乎自家孩子的成绩表现吗?

为什么网络社群上每当有妈咪诉苦说自家孩子考试成绩差时,总有父母会跳出来献上诸如此类的安慰剂呢?

“成绩不重要啦,品格才重要!”

“成绩不重要啦,孩子快乐才重要!”

“成绩好,将来也不见得能赚钱啊!”

“书读不好,但有成就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这世上能成功的人未必都会念书啊!”

“念到博士还不是有人去卖鸡排!”

……

既然大多数的父母都重视孩子的成绩,我相信这些话语充其量只是“瞬间的镇静剂”,作用在于短暂止痛、抑制住父母当下的混乱和焦躁,但往往第二天太阳一升起,父母的内心必再度翻搅难安。

这些看似立论正确的麻醉剂非常好用,会让人有药到病除的错觉,但喧腾一时之后,父母没有例外地,又会跌坐愁城。

于是,孩子考坏→父母焦虑→短暂止痛,成了无止境的循环。

2.被分数评比的现实与痛苦

为什么这一句句看似逻辑无误的话语无法根治父母的焦虑?难道只因为孩子考差,父母自己觉得丢脸难看吗?

成绩到底重不重要?看看孩子在进入每一个阶段所需要面对的考核标准,就会知道大家都不可能真的逃开分数的捆绑。

很不幸的,不论孩子走到哪一个阶段、进入哪一个领域,而且不论在东方或西方,评选人才最基本与最通用的标准,就是走不出“成绩”的俗套。

想进入声望好的私立学校,需要笔试;

十二年国民教育虽强调“免试入学”,但讽刺的是,“会考成绩”却是评比的关键;

每个高中生,没有例外地,毕业半年前就得面临所有科目的“基本学力测验”,并作为申请大学的最大依据;

想选择技职路线,打算继续升学的都得面临“统测”的筛选;

即使想逃避体制的枷锁,申请海外大学也必须亮出在校成绩的GPA,要提供中英文成绩单,有些学校甚至要你亮出在校排名或指定科目的PR;

美国的大学几乎都不招收核心科目拿到D的学生。

有评比,就会有高下;有高下就会有暂时的赢家与输家。有输家就一定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伤心、焦虑、担忧、害怕。

这些情绪需要抚平,但不代表从此就能认为成绩不再重要,更不代表忽略了成绩,焦虑就从此消失。

相反地,正因为它是所有父母和孩子在求学阶段焦虑感的最大来源,而且难以根除,我们更有必要直指自己的内心,更有必要务实地面对它,找出看待它的最好角度与最适当的距离,摸索出在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最适合的生存法则。

3.不必矫枉过正,也无须自欺欺人

从我一开始所提及的“人人眼中无不是”的学霸,到父母声声“无法不在乎成绩”的呼求,再到每一句逻辑简单、但又似乎正确的安慰话语,每一个层面都包含着关乎“成绩”的诸多迷思。虽然父母孩子们不必“在乎成绩”过了头到“只在乎成绩”,但是请想想以下的问题:

“在乎成绩”一定是“不快乐的童年”吗?

“不在乎成绩”一定能保证“快乐的童年”吗?

“不喜欢读书”就代表“不需要努力”吗?

“成绩优不一定会成功”,所以就“无须努力学习与准备考试”吗?

唯有厘清这些迷思,才能真正帮助父母成为“不迷惘的当局者”,在不完美的教育体制下,找到“局部小完美”的平衡法则与生存之道。

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并不代表“分数就不重要”

身为父母者,当然不必采取如虎妈般急功近利的“中国式教育”:永远不允许失败,要千方百计追求成功,并维持成功。

但“不该将宝贵的青春耗费在无意义的应付考试之上”的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说服力。这就好比怂恿一个背负养家糊口重担的业务员,要他别把老板的业绩要求放在眼里是一样的道理。这样做不仅无法纾解父母的压力,反而更让他们为自己“共犯结构”的角色感到罪恶深重。

在这强调教改、多元发展入学的时代,“追求成绩”反倒成为“反时尚”“反潮流”的过时行径,“分数”似乎已成为扭曲学习的妖魔化身。但“成绩”明明在人才评比条件中仍保持着屹立不倒的指标地位,所以根本鲜少人能真正相信“分数不再重要”。

“时代的声浪”与“无情的分数评比”之间的矛盾,使得父母内心的冲突更加激烈难解,然而在踏进分数之外的舒适圈后,“分数评比”并不会神奇地消失。其实,父母最需要的是,一路陪伴着孩子,让他们拿出勇气,不卑不亢地用适合自己的力道在考试中披荆斩棘,开创自己的路径,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

第二节 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求生之道

在台湾,有可能做出“分数以外”的选择吗?

除了要考虑家庭因素、经济状况,以及孩子的资质与意愿外,

即使真能脱离“当下”的学习环境,

又是否能摆脱考试的人才筛选机制?

朋友们看着我家三小子在小学时一路尽情地探索:自学魔术、写小说、自拍电影、疯狂投入手作、不时到荒野探索生态蛙类动物,非常好奇我对三小子初中求学的安排,更有妈妈一想到孩子即将面临初中巨大的升学压力,便惴惴难安,于是征询我的意见:

“我有考虑转到海外的学校,你觉得呢?”

“附近两三所初中,有的课业逼得紧、有的松,你觉得要选择哪一所比较好?”

有教育程度颇高的妈妈更长期搜集了“在家自学”的资料,决定投资自己,以成就孩子。

对于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正如同我在作家陈安仪《分数之外的选择》一书中的推荐序里所言:“我没有如安仪的条件,为了孩子的教育选择移民,所以我非常羡慕安仪;然而,我更佩服安仪,因为即使我有这样的条件,我和我的孩子、家人也未必具备这样的勇气!”

1.移民也无法摆脱考试制度

是的,我没有这个条件。

首先,先生的公司就在台北,这份工作不仅能让他发挥专业技术,更是支撑我们一家五口的经济主力,我们无法失去这份收入;第二,我的娘家也在台北,目前失智的老妈无法长时间离开她的女儿;第三,我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圈已久,他们喜爱这里,四处都有玩伴知己,天天能和谐稳定地过日子,即使我有魄力想要移民,但我完全说服不了我的孩子与先生。

大儿子说:“我要和同学读一样的学校,我不想离开他们!”

二儿子说:“我觉得自己读得了,就辛苦一点吧!”

三儿子更乐观:“在台湾读书就一定那么悲惨吗?标准别那么高就好了嘛!”

除此之外,我必须坦承,以下的现实更是重点:即使能脱离当下的学习环境,但也无法摆脱人才筛选机制——考试。孩子最终还是得通过无情的考试,以争取自己想要获得的教育资源。

这是我家的状况。

我反问朋友:“你们的处境如何?有本钱‘移民’吗?你们的工作形态真能够配合吗?孩子和先生自己的意愿呢?”

多数的朋友几乎都没有条件,不出所料,最后还是得选择留在台湾就学。

2.你家的孩子会是“唐凤第二”?

再来谈谈“在家自学”方案。

2016年以最年轻之姿当上“政务委员”的唐凤是一例。十四岁时,唐凤便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开始在家自学,母亲李雅卿甚至为了他,挺身创办“种籽学苑”,坚持给予唐凤“自主学习权”。

中波混血的美少女陈明秀,曾赢得亚洲滑冰冠军,176厘米的她,高挑亮丽,不仅拥有滑雪教练执照,还曾自制微电影,入围儿童影展,多才多艺的她,也是从小实行“在家教育”。

看到这些亮眼的个案,真让我怦然心动。然而,我要问的是:“我们真的有能力实行‘在家教育’吗?”

这两个成功案例的背后不能忽略的,就是集心力、物力、财力,全然投入孩子教育的“高知识背景之父母”。

李雅卿曾在著作中提过,她以自身的“法政背景”,努力地为孩子创造一个能自主学习的环境;也有很多其他家长们讲到,他们必须全力投入孩子的教育,才得以支持孩子走出学校,在学自学。

要执行在家教育,意味着爸妈得自己当老师,这条路一点也不轻松,因为需要父母投入极大的时间与精力准备教材、传道授业,甚至还要另请其他老师负责专门课程。

这些先决条件可有好几个:父母要有热血,要不厌其烦;父母本身也得非等闲之辈,要有教学能力,且有闲又有钱。

目前经济大环境如此恶劣,双薪家庭比比皆是,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在家自学”方案,虽细腻而完美,但对多数家庭而言却如天方夜谭。

我问自己:“我可能执行吗?”

还来不及仔细推敲,我的大脑已乱成一团。咱家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各一,我可得变出三个分身,准备三套课程、三套行程表……我自己先等着精神分裂吧!

这,当然不可能!

另外,唐凤的智商180,这样的孩子虽是万中选一,但若非母亲有条件全力支持,一般的家庭会造就出怎样的唐凤呢?想要选择不同的学习之路,想要成就一个发光的天才,背后不能没有厚实全面的支持系统。

3.“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再来讨论“挑选自家附近的公立学校”。我觉得这对一般家庭而言,是相当实际而重要的考虑。针对小区内可以选择的学校,细细评估与孩子气质的吻合度,或许可以让孩子在求学时少受些不必要的折磨,或者能激发孩子潜在的特质。

有一个好友的儿子总是名列前茅,他家附近有两所初中,一所是大家挤破头想进去的明星中学,另一所则强调多元均衡发展的中学。她打算把孩子送到后者,没想到竟遭儿子极力反对:“我想要课业盯紧一点的学校,因为我就是想要考进重点高中!”

父母可能没想过,有时候是孩子自己想跳进我们认为的“火坑”,如果他们未能如愿以偿,会不会反过来怪罪我们呢?这可得和孩子讨论清楚。

另外,还有个朋友的孩子从小对读书便缺乏兴趣,随着年龄增长,情况更加鲜明,他顺着孩子的天性,最后让孩子选择课业压力较小的中学就读。这个开明的妈妈,看得开、想得开,果然孩子上了初中后如鱼得水,最后参加了只考术科和面试的高职特招,如愿进入自己想要读的职校科系,适得其所。

分析的结论是:我没有条件离开体制,所以,就务实面对吧!

而你呢?

让孩子空出时间“做自己”

所有的孩子到了初中都得没日没夜地伏案苦读吗?其实,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先让孩子养成天天计划、善用时间的习惯,到了初中,虽不比小学时悠游自在,但绝对可以空出自由运用的时间,继续在自己的兴趣上探索与扎根。

我家学区的初中是出了名的课业抓得紧的学校,但小子们每天依然空出40分钟做自己。老大翔翔写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又和弟弟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两部电影;老二凯凯则坚持周六一整天都要自由空白,自发享受着自学计算机动画。

此外,不论教改怎么改,只要最后无法脱离以“考试”作为筛选机制,初中的真实现场就难摆脱“大小考试不断”的宿命。既然长此以往看不到学习环境的脱胎换骨,与其抱怨,不如尽早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心态,早早让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养成提早预习、按日复习的好习惯,到了初中就能顺应现实,并且能空出时间做自己!

第三节 “分数至上论”或“分数无用论”,都只是父母的自以为是

孩子升上初中后,父母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典型:

一种是目光狭窄到只剩下分数的“分数至上论”;

另一种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受一丁点的压力,而抱持“分数无用论”。

这两种类型的父母注定都将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

因为不断接收到初中课业繁重、大小考试很多的信息,父母在孩子升上初中之后询问我的问题便从兴趣培养、管教方式,逐渐聚焦在课业方面:

“初中哪些科目最难?需要补习吗?除了数学,生物要不要补?”

“听说语文非常难,考试都是课外的题目,又有艰涩的文言文,连语文都要补吗?”

“补习班太多人,我家孩子,常常跟不上,是不是请家教会比较好呢?”

“现在免试升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变来变去的,要不要干脆去念私立学校?”

不是已经实施“免试升学”了吗?为什么一到中学这个关卡,父母的教养话题仍全在此打转?

1.虽是愚勇,也需要智慧

一位成功父亲Y在他的著作《勇敢地为孩子改变:给台湾家长的一封长信》中指出,每一个人都在谈“免试升学”,但是“在学校里,从校长到老师到家长,从早上到放学,弥漫在空气中的,明明就是‘考试’,这根本就是‘说一套、做一套’”。Y认为女儿读初中时“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迫处于集体的‘虚伪状态’中”。

Y最后把女儿送往德国读书,让女儿得以全力发展自己的音乐特长,这几年不仅得到音乐大奖,并获得重大的国际演出机会;若是继续留在台湾,这个音乐天才女儿恐怕早就在考试的压迫下磨损掉珍贵的天分。

Y因此鼓励父母们,即使知道最终是“狗吠火车”没有用,也要抱定“试图改变台湾教育”的“愚勇”,才能真正改变台湾的教育,否则天才在台湾也只是庸才。

这是一位勇敢冲撞教育体制的父亲的做法。只是,我也认为,若是一个不具特别天分的孩子被送到海外念书,未必就能有好的发展。天才的确需要一个能让他发光的环境,但是前提是:必须是个出众的天才。

至于我们这些离不开“火车”的凡夫俗子,真的也得具备另一种“愚勇”以生存下去。这不是指凡事逆来顺受,而是一面在观望现况中推动教改,一面务实地在现实中投入适当的力道与心血来挣得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就只能选择在这条道路之上前行,无法不使用这条路上的规则,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分数教育下的极端思维

待孩子升上初中后,父母会出现两种极端的行为:一种是把教育视作追分过程的“分数至上论”;另一种则是把“考试”视作折磨孩子的苦刑,是孩子快乐成长的绊脚石,因此抱持“分数无用论”。

前者的父母认清了残酷的升学竞争态势,既然取得高分才能取得最佳资源,于是把求学视作战斗的过程,想方设法为孩子储备“考试”战力,亲子携手进入疯狂的备战状态,“追求最佳成绩表现”成为最高指导方针。

他们四处打听补习班与名师信息,积极为孩子部署“提高学业成绩”的生活模式;不断给校方压力以争取高绩效(学科成绩)的老师,高分贝要求导师卖命地为孩子的成绩负责,要老师罔顾法规、公开排名以刺激全班学生展开激烈的竞争,认定“能交出最漂亮升学率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后者在险恶的升学环境里则以不变应万变,极端保护孩子的自尊与自主权,完全不看重孩子的成绩,甚至告诉孩子“爸妈才不在乎他们考几分”“好成绩未必保障好前途”,因此不看分数、不盯进度。

前者父母火力全开,但孩子是否就真能达到他们的高度期待?当然,有天资聪慧、乖巧顺服的孩子在父母处心积虑的安排下名列前茅,但我也亲眼目睹不少孩子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安排中,反而愈来愈被动,愈来愈厌恶学习。

有一位每晚都在各科名师补习班中度过初中阶段的孩子,最后竟然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一所普通的私立高中。她的妈妈恍然大悟地叹道:“这三年我家孩子什么都没补到,花了大笔钞票只补到我这当妈的‘心安’而已啊!”

而后者那些不在乎分数的父母,一心要为孩子缔造“快乐零压力”的,中学阶段,又真的成功了吗?有一个孩子私下透露,成绩老是殿后、无法感受自己有能力进步,反而让她在初中非常不快乐,因为即使爸妈不在意分数,但是她天天都感受到同学们歧视的目光:“同学都觉得我很笨,他们不太喜欢和笨蛋做朋友。爸妈根本不知道我在学校的压力很大,我多希望自己能够进步,让同学看得起我!”

真正的现实就是:所有想要争取一定学习资源的孩子,没有人能摆脱分数的控制;面对排山倒海的考试评比,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排解压力。

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们领着孩子的视野,目光里别狭窄到只剩下分数;也让我们引出孩子的勇气,支撑他们承受不可能消失的考试压力。如此,相信将没有孩子会适应不良!

不优秀,没关系,但要尽己所能去努力

为了减轻学习缓慢的孩子深重的挫折感,父母或许会刻意表明他们完全不在意孩子的成绩表现。事实上,这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响应方式,因为即使父母不看成绩,但孩子绝对会自己去感受。只知一味安慰孩子“即使考得很烂,但你依然很优秀”,却不知孩子在面对学习困境却总是束手无策时,绝对不会相信自己很优秀。

一个真正喜乐安定的孩子未必名列前茅,但一定是充满自信的孩子。孩子的自信来源于他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借由努力与适当的协助而达到一定的目标。

所以要缔造一个内心平静而满足的孩子,父母要做的,绝不是忽视孩子的学业表现,而是对孩子说“尽你所能去努力”,也绝非置身事外,而是永远清楚孩子何时需协助,帮孩子创造突破自己的机会!

第四节 课业与社团,只能二选一?

热爱电影的大儿子,花了大量的时间投入社团活动。

我虽然忧心他的课业进度,

但在观赏他的作品后,发现这整个过程不是只需要艺术家的创意,

更得动用企划力、毅力等多种能力才能完成。

上了高中的大儿子刚上高一时,还大致依循着初中时单纯而规律的生活模式:上课、小歇、做功课、晚餐、读书。但自从参加了社团之后,生活也随着丰富的社交生活而逐日复杂起来。

他常常无法准时回家,晚上要空出大量时间联络社团工作、周末时要进行社团活动,当然,从此放在书本上的时间就愈来愈少。

而疯迷电影的他还发现学校的音乐课有MV制作,学校更举办“微电影大赛”,一直向往电影创作的他,当然心花怒放,绝不放过一展才华的大好机会。于是,整个高一下学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筹划拍摄他的伟大作品。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儿子拿下了全校的一等奖,音乐课苦心创作的MV拿了最高分。

这些成功的经验让小子意气风发,立下更大的宏愿:创社。

儿子在升高二时,毅然决然草创了“摄影社”,从暑假开始就积极寻找干部、制定规章、拟定行事历。高二才一开学,就如火如荼地宣传、办联谊、筹办活动,整颗心都是沸腾的。

然而,自从大学学测提前至一月份举行之后,沉重的升学压力就整整提前了半年,这使得所有师生从高二开始都不敢再潇洒度日,升学的竞争氛围日益凝重,“考上好大学”已变成高中师生首要的作战目标。

作为妈妈,我能否静心看待儿子将大量心思放在社团与电影制作呢?

诚实地回答:难!

1.学校该主导还是辅导?

正如同《天下》杂志的报导,高中的龙头学校建中,近年来受到繁星与推甄的影响,学生上台大的比例逐年降低,连建中校长都要求学生要减少课外活动,全力冲学测。

他取消每年校庆的创意变装秀、班际合唱比赛;英语话剧不让学生花太多时间准备,改为自由参加;毕业旅行提前至高二寒假刚过时举办;社团成果发表会从六月提前至四月,并一并完成干部交接。

台师大附中也因为满级分骤减而压抑学生社团活动:社团寒、暑训应以五天为限、校庆晚会最多三小时,并要管理学生使用手机与请假泛滥的问题。

规则一公布,附中学生们都痛批:“附中已进入戒严时代!”而建中的做法更遭各界哗然:作为一个龙头学校,竟然办教育“穷得只剩下‘升学’”!

唯一额手称庆的一定是父母。而让这些在教育现场的首脑人物与教育潮流背道而驰的幕后推手,也一定是“眼里只有分数”的父母!

但问题是,当大人一心想要“减少课外活动”时,学生就必定会“高投入于学业”吗?乖巧的孩子或许会默默承受,但性格鲜明的孩子会不会愈压制愈反弹呢?

顺着正常的身心发展历程来看,此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主张,高度渴望借由各种活动来探索自我,看到自己的能力、肯定自我价值。更难以抗拒的是,他们更享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同窗情谊。即使大人们一意孤行压制孩子远离课外活动,但这些正常而澎湃的内在动能也会另寻挥洒的出路,因为这就是自我探索与锻炼的必要过程。

2.社团能培养生存能力

事实上,当我看到儿子的作品时,我深深感动着,因为有几幕是十几个同学一起演出的场景,这意味着在拍摄之前,儿子必须先探勘场地、仔细联络,在现场更要指挥全局,让全员都能完美配合演出。

而好几个同学精湛的演技,也让我不由得去揣想儿子是如何和他们沟通、协调、讨论,以至让毫无经验的同学能表现不俗。

得奖后,儿子怎么去向整个团队表达感谢,全员一起开心庆功……这整个过程,不是只需要艺术家的创意,而是还需要孩子动用企划力、毅力、沟通力、协调力、领导力才能完成;丰硕的成果不仅止于一张得来不易的奖状,更凝聚了一辈子都会印在心底深处的甜美友谊。

而以上所锻炼出来的能力,正是无法被量化、父母又无法直接看到数据而给予肯定的“非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存能力”。

日本经济学者中室牧子在《教育经济学》一书中,更下了一个我认为极重要的结论:“投资在‘非认知能力’上,对孩子未来的成功极为重要……若为了眼前的考试成绩提高,而要求孩子停止社团、学生会、社会公益活动,从长远看来,很可能只为了提高一点点学业成绩,就剥夺孩子培养‘非认知能力’的宝贵机会。”

社团不是“不能玩”,而是“该怎么玩”

看完中室牧子的理论后,妈妈我真能洒脱以对吗?和大多数的父母一样:当然不完全!毕竟学测就是不考“非认知能力”啊!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因此,如果只顾着把自己的心脏变强大,装聋作哑,告诉自己要顾及孩子长远的发展,也很可能耽误了一个亟须务实作为的孩子。

于是找一个适当时机,和少年郎平心静气地讨论“如何健康而平衡地参与社团”。结论是:

1.肯定社团是多方面磨炼自我的最佳园地。玩社团的目标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漂亮的成果,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2.认清学业是主餐,社团是甜点,不能本末倒置。

3.做好自我管理与时间规划,订出每周的读书时间、社团时间、补习时间,并尽力达成。

4.平常时期一天至少投入两小时专心读书,不碰手机、不联络社团活动。

5.考前至少两周停止社团活动。

6.跟团员有共识,有效率地处理社务,更该彼此督促,该用功读书时,相互教导,彼此激励。

第五节 准初中生该如何做准备?

我非常鼓励孩子在小学阶段要借由各种活动、兴趣与嗜好,找到自己的兴趣。

同时,如果孩子在小学高年级就对学科的兴趣极度缺乏,或学习速度缓慢,就不适合就读过度追求升学表现的学校,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让他转到适合的学校。

初中的课堂往往在班上会出现一个阴阳两界的奇怪现象:教室里有一批对学习有兴趣、听得懂、跟得上的学生,但更有一批往往不知老师所云、跟不上进度、无法投入的孩子。两批孩子一边一国,但两国可不是楚河汉界,而是错落而坐、互为干扰。

有位妈妈就曾表达她的愤怒与忧心,因为在她孩子的班上,重要的课程如语文、数学、理化,无心听讲的孩子常常会扯开老师的话题、喧闹狂笑,甚至传纸条、互丢东西,而在老师无力抑制孩子失控行为的课堂上,甚至还有学生我行我素、四处走动。

这位妈妈愤怒地表达:“孩子根本已经丧失听课的权利,想听课也无法专心!”

但是老师却两手一摊表示:“班上程度差异大,我也没办法把老作乱的孩子赶出教室!”

最后这个班级就一路乱哄哄到学期结束,一心想学习、却不断受到干扰的孩子也只好转向补习班报到。

这是一个三输的结果:想学的孩子没办法专心学,不想学的孩子精力无处宣泄,想好好教书的老师无奈投降,得不到教学的成就感。

1.加深又加广,初中课程不轻松

场景转进小学,为什么班上就不会出现此种“一个教室两个国家”的状态?

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课程单纯、简单、进度不快、考试又少,只要用心听讲,全班大致八成以上的孩子都跟得上进度。

一上初中,科目变多,内容加深加广,考试题型又灵活多样。以数学来说,一个单元有三四个章节,每周就必须上完一个章节,下一章节又与上一章节环环相扣,若是在这个章节原地打转,下个章节注定是雾里看花。如果学习遇到瓶颈而落后了一小步,就只有一个选择——抢时间快快弄通,否则接踵而至的艰涩教材必会让孩子走上放弃数学一途。

有位补教名师曾说:“只要不放弃数学,就能赢过一半的同学。”因为实在有太多孩子在上了初中后,从现实中领悟到这辈子大约和数学绝缘。

除却数学,语文也是多数孩子公认有难度的科目,除了需要通过长期而大量的阅读与思索进而累积语文能力外,会考内容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没有范围,考的就是语文的素养,包含阅读理解、拐弯抹角的修辞学、令人眼花缭乱的字音字形、语文常识。

而自然领域又分出生物、理化、地球科学等独立科目,大考的方向已然迈向灵活化、生活化、整合性、跨领域,除了要能全面掌握教材的脉络、透彻理解每一个独立学理之外,还得磨炼出极佳的判读能力、逻辑推理、分析思辨等高级思维能力。

独立分成史、地、公民的社会科当然亦如此。如今,“死背年代人名等死知识”的学习模式,被各界嗤之以鼻,但要能厘清古今中外繁复历史事件之前因后果,并建立清楚的地理概念,绝对不是一句“不要死背”做结论,大脑还是得乖乖空出一定的容量,先耐下性子建立清晰完整的背景知识体系,才可能进一步潇洒谈活化。

除此之外,强调多元发展、五育并进的教育,当然少不了音乐、美术、家政、工艺、体育、军训等生活能力的训练与美学的陶冶。孩子们都很热爱这些课程,因为内容的规划非常丰富实用又精彩有趣。然而除了实作,这些科目依然逃不开传统的纸笔测验。

2.跟不上进度,初中后可能成为拒学的孩子

中学恐怕是人生中最博学、最能干的一个阶段,上通天文、下懂地理;左手背诵诗词经典,右手玩数学推理;早上做实验,下午烤蛋糕;昨天挥汗跑完三千公里,今天在教室里关注生命科学。

读中学,若每一科都认真读、每一个领域都用力做,那么忙碌疲累的程度绝不输企业大老板。

但现实的状况是,不是每个孩子对每一科都具备学习潜能、都有学习兴趣,而且大多数孩子都不擅长在仓促追赶下顺利吸收每一种知识技能。但是目前的教育规划就是要学校在同一个时期,什么都得提供、什么都得评分,而孩子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得照单全收。

积极进取或聪敏专注的孩子可能因而被推向十项全能,但悠然自得或学习缓慢的孩子则真的可能落得适应不良,这种差距将随着学习的分量愈来愈重、难度愈来愈高而壁垒分明,这也是到了初中,“退学”比例大幅提高的原因。

3.高年级是决定初中学习的转折点

曾经,为了给孩子不疾不徐的学习步调,在迎向中学之前,我认定什么都不须多想,什么都无须准备,什么都到时候再说,一切船到桥头自然直。

但是看到太多初中教室里“一边一国”的学习干扰状况后,我不得不承认,若一切崇尚“顺其自然”,很可能顺出一个原本在学科上想努力、但却愈来愈无力的孩子。

与其到初中遭受严重的打击,非常实在的,就是在小学高年级开始要逐步为初中的学科学习打好基础。不论孩子属积极学习型,或是被动、慢速的学习者,势必得从小学高年级起,将稍多一点的心力放在学科上。

而此时期的学科都与初中课程有所关联,正是衔接的关键基础期,不论语文、英文、数学,都应该要求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学通、学会、学得彻底。

事实上,我非常鼓励孩子在小学阶段尽情地自我探索,借由课内课外的多种活动甚至闲暇时的兴趣培养,让孩子开始细细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个过程绝不能因追求课业而完全被牺牲掉,因为“体察自己、探索自我”才能为一辈子的学习定出方向。只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一定要重新分配时间,投入较多心力在学科的学习上,为顺利过渡到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在高年级时,就明显表现对学科的兴趣极度缺乏,学习速度缓慢,那么一定要预先仔细研究学区内的初中形态,此类孩子绝不适合过度追求升学表现的学校,因为他极可能在此种学习环境里中厌弃学习、放弃自己。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毫不犹豫地把孩子转到适合他的学校。

读初中的孩子跟上脚步了吗?

关于学科的学习,一个在初中能“良好适应”的孩子,我想应要具备下列几项条件:

1.上课能专注听讲:尽可能降低回家自我摸索的时间。

2.懂得善用时间:会规划每周固定的生活行程、会细想每天进度的安排,并知道自我掌控与监督的重要性。

3.能按日复习课业:每天愿意耐心而专注地按照计划复习课业至少两小时。

4.能独立研读:学会由自己画重点,能自主进行深刻思考。

5.懂得寻找资源:对于不懂的课业,愿意发问、主动寻找可以协助解决问题者。

6.对课业负责,但以平常心看待大小考试。

第六节 如果孩子与名校无缘

除了极少数顶尖的学习尖子生之外,没有一个孩子能保证永远拿高分。

父母要在一次次高低不定的分数中,学着去接受孩子的“成绩定位”,对分数的期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亲子双方将能因达到最大公约数而降低彼此的期待落差。

有一个家长曾对我说,孩子要念书当然要念最好的,否则念一所烂学校,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不如早早去工作。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她毫不掩饰自己就是处心积虑地想把孩子一路栽培到顶尖名校,而孩子也不负父母苦心,果真一路读到常春藤系名校。

“谁不喜欢用名牌?有能力用名牌,何乐而不为?不要骗人,谁没有虚荣心呢?”这是她的第一个观点:名校如名牌,就是人人都想要追求的光环,何必掩藏虚荣心?

“名牌为什么好?因为材料好、做工好、处处用心。名校不也如此吗?就是集合最优质、最勤奋的学生,能聘任到最顶尖的教授人才,能举办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又能争取到最多的资源、拥有最好的设备。”这是她的第二个观点:名校的价值如同名牌,就是质量的保证!

“走进社会,哪个大企业不是年年都到台清交挑人?海外也是这样,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MIT……每年都有企业不辞劳烦到这些学校抢人。读名校就是你选择别人,而不是等着让别人选择你!”这是她的第三个观点:名牌经得起考验,名校推得出好人才!

栽培孩子进名校,确实是一条光明大道,问题是,这世上绝大部分的孩子不但高攀不上,甚至连声望普通的学校都沾不上边。那么,这些孩子是否就如路边摊的便宜货一样得黯淡一生呢?

1.读不了名校的孩子,也能成为知名饭店的高级主管

有位三个孩子的妈妈,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读名校有这么重要吗?》。

她的大儿子和大女儿高中都考取第一志愿,大学也都考上名牌大学,大儿子接着就到海外拿到工程硕士,最后回国担任工程师;大女儿则在德国拿到文学硕士后回国从事专职翻译。

唯独小女儿的课业始终落后,当然注定与名校无缘。高中时考取某高职的美工科,毕业后竟然考不上大学,让父母十分失望。

而后,这个孩子开始对餐饮业管理产生兴趣,所以自己几番挣扎与努力,终于得到机会到瑞士餐饮学校进修。

欧洲的技职体系学校非常重视实践,课程与实习两部分兼具,小女儿一个学期到学校上课,另一个学期则到业界实践。但是实习期间比起上课更为辛苦,清晨五点就得起床,在寒冷的瑞士要用冰冷的水洗碗盘,因此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小女儿回国后,先在某五星级大饭店担任领班,认真地工作,又一路升上副理、特助、总监,现在已是海外某知名品牌大饭店的高级管理人,曾参与过数家大饭店的筹立业务,收入很不错,也是三个孩子中唯一能每月固定拨出资金奉养父母的孩子。

这位妈妈坦承,当年在面对这个小女儿时有强烈的挫败感,她还因为小女儿只考上职校美工科生气了许久。但万万没想到,读不了名校的孩子,最终却搞出另一番“名堂”。

2.亲子间达成对分数期待的最大公约数

在孩子尚未完整走完学习的旅程之前,谁能断定哪条路是康庄大道呢?“读名校”无疑是开门就能见到大山的光明旅程,但挡在大山之后仍旧需要真本事去开路;读不了名校、成绩很平庸甚至低下的孩子,虽然不能因而放弃学业上的学习,但是父母的确需要“智慧之眼”“开阔之心”来看待分数以外的真实孩子。

然而,一旦孩子进入评比不断的学习环境,要父母把眼光从孩子的“分数”移开,谈何容易?父母的挫败感以及亲子关系的撕裂很可能就是从小学第一次期中考试开始的!

每个父母都经历过心情随着孩子的分数起伏难安的过程,平常看似开明民主的父母,只要孩子一进入学校学习,也很有可能不自觉地陷入分分计较的泥沼中。

但是,各位爸爸妈妈知道吗?除了极少数顶尖的学习尖子生之外,没有一个孩子能保证永远拿高分、永远不考砸!

当孩子进入学校,就代表着将要迎向大大小小的考试,父母首先要练就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成绩的硬本领。而这个平常心不仅是练就一颗强大的心脏,让自己的心绪不易随着分数而波动;更重要的是,要在一次次高低不定的分数中,去感受、去掌握孩子成绩的“常态表现”,然后学着去接受孩子的“成绩定位”,这将让我们对分数的期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亲子双方能达到最大公约数而降低彼此的期待落差。

成绩不理想的四类孩子,该如何帮他们?

除了各科学习力都很强,也会自我鞭策的少数学霸之外,每个孩子都会面临学习的困境,约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对学科的学习有兴趣,但读得很辛苦。

这类孩子可能在学习上遇到了瓶颈,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厘清学习问题,是时间规划不妥当,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他们很需要额外的资源,如家教、补习,都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第二类:对学科的学习有兴趣,虽已尽最大力量,但成绩仍无法突破。

这类孩子对学习不排斥,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也懂得依靠资源,但成绩却始终无法突破。

对这类孩子,最怕父母还抱着幻想期待,让孩子疲于奔命。父母若是体察到孩子的平均落点,就要接受现实,更要肯定孩子的付出,因为孩子自己也很想突破,但却发现事与愿违,若换来的是父母不断的责备,最后必定丧失信心,甚至不再努力。

第三类:对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但仍能达到一定的成绩水平。

这类孩子虽然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凭着不错的头脑,成绩不致太差。父母要先去了解这类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对考试反感。

但无论是何者,此类孩子一定能找到他最感兴趣的部分,不论是学术或技术方向,最重要的是要帮助他把强项发挥到极致。至于对于他不感兴趣或是进步有限的科目,则制定能够达成的目标即可。

第四类:对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而且成绩低下。

这类孩子是在学生群体中适应最不良的。他们缺乏学习动机,也没有学习成就,很容易就走上“厌学”“退学”之路。

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努力看到这类孩子在学科之外,不论个性、服务、生活智能等各方面的亮点,并努力找机会让他们有所发挥,让孩子清楚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借以建立自信,补足在学科上的挫败感。而这些亮点,就是他未来职场发展的契机!

同类推荐
  •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父母应知的经典教子故事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土地,播种思想的种子,会收获行为的果实;种上行为的种子,收获的是习惯;要是播上习惯的种子呢,将收获到品德;如果播上的是品德,得到的收获是命运。”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本书列举了古今中外很多名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相信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启发。这是一部新颖独特、思想深刻、可读性强且实用价值较高的书。该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创意新颖独特。二、结构新颖。三、思想深刻、分析透彻、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

    给女孩的礼仪书:得体行为与正确地待人处事

    本书是一本专门针对女孩教养的亲子家教书,分别从女孩的性格培养、待人接物的礼仪培养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告诉家长如何帮助女孩克服自身弱点,培养女孩形成良好的兴趣、性格、礼仪、情商等。
  •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读懂孩子的小情绪

    应对孩子情绪问题的答案之书,读完就有用!易分心/太好动/闹别扭/身心症/不耐挫/爱生气/违抗/攻击/爱哭/焦虑/忧郁……针对从1岁到15岁最常见的情绪问题,台湾大学杨俐容教授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家长快速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并掌握这些行为背后的可能原因与症结,根据每一种情绪行为提供3种具体可行的教养秘方,以及3种父母常犯却需要避免的教养行为,帮助父母对症下药,陪伴孩子勇敢面对成长困境。期望家长们运用这些方法,轻松化解情绪教养难题,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成就完美亲子关系。这是每一位年轻爸妈的枕边必备书,读完就有用!
  • 0-3岁,孩子最佳的培养期

    0-3岁,孩子最佳的培养期

    全书以宝宝的年龄为单元划分,各部分相互独立,內容包括某一年龄段宝宝的生长与发育、喂养方法、护理重点、能力开发、异常情况等,帮助父母解答育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关于0~3岁宝宝的智力特征以及这一阶段宝宝的疾病防治,本书也各做了专章讲解,相信一定会让年轻的父母们受益匪浅。对刚出生的宝宝而言,这世界就仿佛是感观上的盛宴。他的嗅觉、听觉以及身体的触觉都相当敏感,但视觉仍有待进一步的发育。在最初的3个月里,宝宝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而言都无比新奇,随着大脑的发育和身体协调性的改善,慢慢地,他会学着把见到的和听到的、感觉到的联系起来。但此时的宝宝还是完全依赖着他人,如果缺少某种感官的刺激,宝宝就不可能健康全面地成长。
  •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初孕妈妈好伴侣:怀孕怎么吃 养胎怎么做

    《怀孕怎么吃养胎怎么做》为妇产专家戚娟芳女士集合自己多年经验而成的又一孕产力作,收纳了怀孕期间的饮食指导和身体护理等多方面内容,全面科学,实用性高。根据孕妈妈和胎儿的身体变化给出实用指点,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孕产书。
热门推荐
  • 房的事儿

    房的事儿

    热恋中的季明和乔罂大学刚毕业,他们想拥有一套房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听说做业务能迅速完成财富积累,季明选择了做保险,但业务没来,情感困惑却来了;乔罂为买房向老板借钱,钱没借来,骚扰却来了……居无定所,心无所依。房子是家?家是房子?
  • 金钱操纵

    金钱操纵

    主角李进曾经是成绩优秀,被导师给予厚望,大学毕业工作后不久就开设了自己的公司,后因诈骗罪锒铛入狱,判刑两年,人生遭遇毁灭打击。出狱后,人生困顿的李进在一次尴尬的同学婚礼上遇到了之前的大学同学,富二代池浩野,得知池浩野父亲公司遭遇变故,公司被其他股东篡权夺位,深知李进手段的池浩野对李进发出邀请,希望其能帮助自己夺回公司。李进终进池浩野家公司,帮助池浩野谋划,开始了帮助池浩野夺回父亲公司的计划。
  • 艾维亚学院的三公主

    艾维亚学院的三公主

    她,高傲冷漠。她,可爱温柔。她,孤傲优雅。她小时候遭人陷害,被慕容家收留,去了恶魔岛进行了9年的训练,9年后,她回来复仇了,还有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哥哥,她们来到了艾维亚学院,遇到了他们……
  • 梦魇过世

    梦魇过世

    善恶到头终有报,唯爱永存。邪恶可能一直在,但相信爱的力量。
  • 逍遥侠剑

    逍遥侠剑

    七剑合一,鬼神俱恐。为剑而生,为剑而死,是武林豪杰的写照。北宋末年,天下大乱,豪杰便起,门派林立,奸邪当道,乱世出英雄,江湖风波刹时间笼罩整个武林。一个毛头小伙子注定与剑结下不解之缘。看他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和正义感来挫败各种武林阴谋,劫富济贫,惩贪除恶,伸张正义,消灭邪魔。挽武林大厦之将倾,救国家百这姓于危难之中。他就是云天,逍遥度日,侠气逼人,乐善好施,从不畏惧,机智果断,正义凛然。逍遥一剑,无剑似有剑。宝剑锋下英雄血,号令武林有何意?剑已入鞘红颜笑,逍遥牧马天山下。
  • 我们的爱情

    我们的爱情

    朱成怡是一个东北乡村长大的男孩,从小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且和凤顺在一起长大,奈何凤顺离开了村庄去了大都市,朱成怡后来决心去大都市找凤顺,他带着对凤顺的想念去到了大都市。这样的他如何在大都市里艰辛的挣扎以及他的爱情最终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想拯救我的人终于出现啦

    幻想拯救我的人终于出现啦

    筱菲因生活和世界只言片语点点慢慢磨光了内心真正的快乐,筱菲总是幻想渴望出现一个人让自己真正开心的大笑一次……
  • 叱咤风云:吾王来临

    叱咤风云:吾王来临

    25世纪的她,人前是美女总裁,人后杀人如麻,一场意外她穿越到异世。她,霸道昏君,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麻,惨死紫辰殿;再次睁眼,吾王来临,御兽为军,神兽护国。尔等还敢不服?剧情透露:一个身影抱住夜凡帝颜,陛下,待寝了。夜凡帝颜僵硬的回过头……(本文绝对一对一,爽文,纯属虚构)
  • 柯南同人之红方酒

    柯南同人之红方酒

    她在黑暗组织的代号是红方。金色的甘甜味的威士忌酒。寓意她金色的长发和甘甜不变的笑容。但她却为了替自己的最亲的宫野志保和宫野明美报仇而一步一步走向了不可往复的仇恨深渊。恨意弥漫了她祖母绿的清澈双眼。让她没有注意到身后那一双带着柔意的月牙,总是那般安静凝视着自己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