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0后,父辈的择偶观与婚姻观与我们这一代完全不同。说实话,到现在我也不能理解。可能他现在看我的婚姻,看姐姐的婚姻,都是完全不同的。
在爸爸的想法中,娶媳妇更多是为了生活。尽管他们已经是建国后,改革开放后结婚的,而且也不属于包办婚姻,还是自由恋爱形成的。但他们的婚姻还是不完美的,都是因为当初对婚姻的期望不同。如果在农村,为了种地,为了有个孩子,家里是需要有个女的。更可以说,从风俗习惯上或者人们的习惯上,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是需要娶媳妇的。因为爷爷家太穷了,只有妈妈傻傻的不知道,爸爸和妈妈家离得很远,看着妈妈长得还算是标致。家庭条件也算是还可以,所以爸爸就找了媒人上门提亲了。
而妈妈,按理说应该是不应该答应的,但奈何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外貌协会。妈妈在她的邻居家第一次看到了英俊潇洒的爸爸,抑制不住自己的欣喜之情,觉得那人真帅啊。那个时候并不像现在,可以通过其他的社交途径了解一个人,在那个年代中,了解一个人只能从别人的嘴里。而亲戚的嘴是最不靠谱的,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能说成黑的。妈妈就把爸爸当成自己人生中的白马王子了。妈妈是典型的生长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玩耍在乡野、不务正业,不思进取,可能是年轻的时候太过幸福,没有受到生活的打击,所以整个人都是十分的善良和天真无邪的,这种小姑娘,最容易被人骗。果然,可能在三年的恋爱中,接收到了点点的信号,觉得两个人的不合适,但没想到是如此的不合适。还是在欢欢喜喜中结婚了。
上一辈的择偶观,尤其是我的爸爸和妈妈,是如此的盲婚哑嫁。两个人抱着不同的目的,两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两个人对彼此的不合适会逐渐的埋没在时间中,当需要做最后的决定时,只会记得或者只会在乎时间成本,往往忽视了时间之外的时间。那就是用一生经营的婚姻,他们觉得婚姻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却不知道他们的婚姻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不以爱情为基石的婚姻,最后一定是要失败的。即使勉强坚持到最后,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时间那么长,一辈子,可能七十年、八十年、甚至是九十年。难道就没有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吗?总是到了二十几岁春心萌动的时候,不够勇敢;到了二十五六岁思想基本成熟的时候,着急忙慌;到了三十岁风华正茂的时候,老态龙钟;到了四十岁,如果还没有结婚,就被当成是异物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了,所以那个时候,不管怎么样都要结婚了。匆匆结婚,去面对这一地鸡毛。所以,为什么找不到呢?首先,你努力的找了吗?其次,你找到后认真的对待了吗?最后如果发现不值得,果断的放手了吗?我不相信一个好女孩或者一个好男孩会因为一个两个渣人就毁了自己的一生,要相信,人渣后面一定有和你一样善良和勇敢的人,敢放手敢追求,爱自己才是我们真正的择偶观。要知道,没有谁愿意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在一起,也没有不爱自己的人会得到别人的爱。如果你三十岁的时候没有找到不用着急、四十岁的时候没有找到也不用着急、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等等,直到生命的终结。生命是最宝贵的,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委屈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爱自己,也爱生命中出现在你生命中每一个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