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后的一次会议上,老蒙跟老柳产生了点分岐,老蒙的意思是老柳在出货的时候要留出一些时间给公司,因为公司小,不可能有太多的库存,那样资金压力太大,需要给生产足够的备货时间。可老柳说这个时间不是我们能做主的,客户付了首付恨不得马上就拿到货。
这是两难的问题,刚才我也说了,我们公司现在就20多个人,确实也不能备太多的库存,可是库存少了有时候就跟不上销售,这需要一个平衡点也是一个难点。
因为他俩站的立场不同,老蒙主要是考虑资金流转问题,老柳主要是考虑客户满意度问题,理由都很足,后来好象都有些急。
老柳的脸有点红。要论说他说不过老蒙,有时候急了,脸就通红这说明他心里不服,但说不出个反驳的话来。
这一段时间我的感觉老柳在有意无意的插手技术上的事,技术总监本来是宋文杰的职务,技术上的事应该是宋文杰来忙活。可是有时候老柳由于要货急等原因就开始直接安排生产和研发这方面的事了。
我觉的他有些过界,不知道宋文杰有想法没。我搞的不太懂。最后我碰了碰宋文杰赶紧打圆场把话题引开了。
然后,其余的人各回岗位,股东留下来听取蒙总通报了跟另一家公司合作的事,意思是可能跟另一个公司合作,他们入股我们公司。
因为这个公司在几个省有不错的市场,但技术方面稍有欠缺。这样如果能合作的话,靠我们的技术、他们的市场,倒是有些意思。那几年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有一批实力公司已经在发展壮大的路上,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已经很多。特别是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企业,风头正盛。
在09年一些大公司的商业帝国已经格局初立,由新浪、搜狐、和网易组成的新闻门户时代,开始向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时代转轨。
谷歌退出中国,百度占领了大部分搜索市场,并在2011年市值跃居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此时的腾讯尚处在小步快跑的阶段。而阿里巴巴,正在飞速的成长期。
提起阿里就不得不提起马云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知道,那是中国互联网商业的开山鼻祖。那就花点篇幅说说马云的创业之路?好吧,或许回头看看马云的创业之路,我们也会有所领悟。
从网上查到,在1994年底,马云30岁,开启创业之旅。他先创办了杭州海博翻译社,却颇是坎坷。有传言,马云为养活翻译社,独自跑去义乌批发小商品,运回杭州倒卖,以此艰难维持生计。不知道马云是不是也是骑着他那心爱的小摩托去的,那时候应该还不会堵车。
窘迫之时,幸运之神眷顾了他。1995年马云有机会去了一次美国。虽然饱受惊吓,但马云却因此行程接触到了电脑和互联网。在西雅图,马云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一名员工告诉他,要查什么就在电脑上输入。他在键盘上敲下“Beer”,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等等,就是没有中国啤酒;他又敲了“China”,搜索结果只是很简单的中国历史介绍。
一个国家的事物,在互联网上几乎空白……这时的马云将恐惧抛之脑后,他异常兴奋:或许,商机就在这里。
1995年夏天,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上线了。在这里马云掏到了第一笔金:2万元的人民币。
但事情的发展却越来越不尽人意,96年后,马云不得不失意地离开中国黄页。这一次马云学会了“两方合并,没有平起平坐,大吃小是必然”的道理,这也为多年后阿里巴巴的商业投资逻辑埋下伏笔。
实无所舍,亦无所得。回看在中国黄页的经历,马云失去了“搭建信息高速路”的机会,却得到了一票人才。
例如一个叫孙彤宇的小伙儿,当年只是个小公司职员,被马云忽悠进了中国黄页,没干几天,他就将大学女友彭蕾拽了进来,两人鞍前马后多年后与马云一同创建了阿里巴巴网站。最后,孙彤宇成了首位淘宝网总裁,彭蕾成了蚂蚁金服董事长。
还有当年“入坑”的李琪、蒋芳等,后来都成了阿里巴巴高管。这是后话。
从中国黄页离开,马云带着一票人选择北上。他受邀组建了外经贸部下属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搭建官网。可是好景不长,问题又开始浮现:体制内工作,领导出牌循规蹈矩,这恰恰违背了马云的初衷。马云再次选择了离开。此处另有传言称,离开的主因是上级单位未兑现当初承诺的股份。这个咱们不得而知。
三次创业,都以失望而终。1998年底,马云召集团队重返杭州,一切都重头开始。这一天,位于湖畔花园风荷园16幢1单元202室的一个105平方米的房子里聚集了15个人。
分别是:马云、张瑛(马云妻子)、孙彤宇、吴泳铭、盛一飞、楼文胜、彭蕾、麻长炜、韩敏、谢世煌、戴珊、金建杭、蒋芳、周悦虹、师昱峰。
马云在除了他另外的14个人前面张牙舞爪地描绘着阿里巴巴的未来蓝图:它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服务对象是中小型企业;必须要走国际化路线……。
15个人废话不多,附下身来开始埋头苦干,吴泳铭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我们每天很早就过来,瞎忙活一天。电脑是攒的,桌子是二手市场买的,大家在屋里抽着烟吃着盒饭,还有人打地铺……每天屋里烟雾缭绕,还有汗味儿和脚臭味儿”。
这种拼搏的“臭味儿”,最终成了阿里味儿。15个怀揣梦想的年青人在那个屋子里披星戴月,挥汗如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们为了阿里奉献了青春年华,阿里终后也给了他们立了金身,天下没有辜负这一群人的一腔热血。
在1999年的一天,湖畔花园迎来了一位新人,他后来被称为“马云背后的男人”。此人的加盟,给阿里巴巴这家草根作坊,注入了全球顶级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这个人叫蔡崇信。
当时的蔡崇信,是瑞典Investor AB集团亚洲总裁。因为集团对阿里巴巴业务感兴趣,便派蔡崇信出马洽谈。谁料,蔡崇信被现场的阿里味儿所“感染”,决心加入其中。
在大企业历练过的蔡崇信,与阿里的草根显得格格不入。上班后没多久,他在小黑板上写下了“股权、稀释”几个大字,开始给大家普及资本知识,可惜现场没人能听懂。
马云和蔡崇信,两人带着草根班子,在那段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日子里,推着阿里巴巴稳步前行。
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上线。从零信息、零会员起步,到5月,阿里中英文网站注册会员分别突破1万名,会员总数超过2万人。
当年7月9日,阿里巴巴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时,会员达到3.8万名,页面浏览率每天12.5万次;
9月9日,阿里巴巴杭州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注册成立,会员突破8万,库存买卖信息20万,每天新增信息800条……
1999年底到2000年初,阿里巴巴迎来重要转折点。几个月间,高盛投资了500万美元,软银的孙正义用2000万美元换得了阿里36.7%股权。麻雀变凤凰,阿里巴巴终于有钱了。马云又开始秘密谋划一个新项目。
2003年4月的一天,几名员工突然被叫到办公室。马云说,有一个秘密项目需要你们执行,“谁也不能说,老婆孩子都不能说”。
当时的阿里巴巴办公地已经搬到了文三路的华星科技大厦。为确保项目秘密进行,他将这些人又召回到湖畔花园,这里是阿里的创业圣地。
新项目总要有名字,员工叶枫提议叫“淘宝”,寓意“让客户淘到喜爱的商品”。
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上线。马云之所以秘密研发“淘宝”,可能是怕竞争对手“易趣”的打击。那时的易趣,财大气粗,还签订了很多排他协议,这让马云很是无奈,他只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应对路线,于是,员工们就在地方小网站发广告,还偶尔发送一些垃圾邮件,以此博得关注。
当时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蚂蚁跟大象”的博弈,其中又有很多错综复杂的传奇故事,在此不做过多详述。
自那时起,阿里巴巴便打响了互联网战役,至今从未停息。两年后的2005年,淘宝年成交额超越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2006年成为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
当然,淘宝的成功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支付宝体系的建立。它解决了中国市场交易中的“诚信”问题,阿里巴巴进行中间担保,对买卖双方起到保护作用。
2007年,马云宣布了上市的消息。当年10月,阿里旗下的B2B业务阿里巴巴公司在香港上市。5天公开发售时间内,冻结资金高达4500亿港元,超额认购逾258倍,创造港股市场冻资的最高纪录。
一个月后,阿里巴巴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格13.5港元,融资17亿美元。上市首日,开盘价格飚至30港元,后涨至41.8元,为IPO价格三倍,夺得“香港新股王”称号。
当初在湖畔花园与马云奋斗的那群人,一夜之间,人均身价过亿,他们在总部高兴得舞狮庆祝。随后,淘宝商城建立,两年后更名“天猫”,成为阿里巴巴营收的核心支柱。
当然,这还没完,2007年,在香港出差的张勇突然接到猎头电话,对方称阿里巴巴想挖他去做淘宝。那时的C2C电商概念略显生僻。张勇提包报到。
2009年,张勇提出了把光棍节变成购物节的想法,他曾用6个字表达了当时的处境:为生存,求发展。
“仅此一天,全场5折起”,造节的概念应运而生,淘宝商城在双11推出了促销活动,第一年27个品牌参与其中,当年商品销售总额为5200万元。比5200万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淘宝B2C的道路,直接推动了电商的发展。
十年后,双11的交易额高达2135亿,这是世界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09年阿里这个中国庞大的互联网商业集团帝国已经挺立起了雄姿,傲视群雄。
10年前后,是中国互联网商业迅猛发展的一个时间段。阿里也不寂寞,还有一个互联网商业巨头叫做京东,也在疯狂成长。
在2009年6月,京东商城单月销售额突破3亿元,与2007年全年销售额持平。同时,日订单处理能力突破了20000单。京东同样已早创成效,风头十足。
虽着财力和实力的日趋增长,有好多风头正硬的巨头公司开始寻找有用之材,有用之地,用来扩展新业务。一些有能力有财力的公司已经在大肆收购,并购,入股有价值的相对弱势企业,用来图画更巨大的商业蓝图。
象我们这样的公司能被人看上是万幸中的大幸。当然,龙归龙,凤归风,由于我们做的还是传统行业,看上我们的也是做传统行业里的一个佼佼者公司。
对方要入股就得先评诂我公司的市值,蒙总意思现在按800万做这个市值,看大伙什么意思。
确实是800万,就是一个小公司,按规模来说不值的人家一谈,只是公司里大多数成员都是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的老人,所以技术上还说的过的去。人家也正是看上了这一层。
老蒙问大家对这个事有什么意见。大伙就七嘴八舌的讨论了一气,主要是讨论这个公司的背景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最后定下来由老柳和老蒙负责这件事,大家都接受这个意向。他俩是最大的股东,这事也只能由他俩来搞。别人哪有这个资格?
当然,最后还是没谈成。老蒙也是个有个性的人,没有足够的诱惑他不想屈服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