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回宫后,皇宫里的战斗已经归于平静。人们打扫战场,并重新清点皇宫物品。最后震惊地发现,所有物品都在,唯独最重要的传国玉玺不见了!
历代皇宫里有四大镇国之宝,分别是:传国玉玺、孔子履、王莽头和高祖斩蛇剑。
这四大国宝全部大有来头,各有各的作用,缺一不可。
孔子履,顾名思义就是孔子的鞋子。鞋子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但是被作为国宝供奉起来的却只有一只。
话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学,来到蔡国,住在一家小旅馆里,不幸被小偷盯上了。夜深人静时候,小偷溜进孔子的房间,摸来摸去全是书,没有找到任何值钱的东西。
最后好不容易摸到一只鞋子,正要寻找另一只时,孔子被惊醒了,小偷急忙拿着一只鞋子夺门而逃。
到了屋外月光下面,小偷一看手里的鞋子,不禁暗叫晦气:这只鞋子不但破破烂烂臭气熏天,而且还比正常人的鞋子大了差不多一倍,根本用不上也卖不了钱。小偷生气地将它随手一扔,扔在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
孔子鞋子的尺码为什么这么大?那是因为孔子身材很高。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换算成现在的尺度,孔子身高也超过了两米。
对这只因为被盗走而保存下来的国宝鞋子,古籍《太平御览》中也有记载:“孔子屐长一尺四寸,与凡人屐异。”
换算成现在的鞋码,就是五十码,确实只有姚明这样的大个子才用得着。
孔子的这只鞋,估计最初也是被收藏爱好者视为“奇货”收藏着,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才被尊为“圣物”,请进国库供奉起来了。
王莽头,就是在古代被视为“窃国大盗”的王莽的头颅。
王莽失败后,他的头颅被绿林军割下,先是挂在闹市示众,后来又被刷上黑漆制成标本。刘秀建立东汉后,得到了这个王莽头,下令收藏在国库里。
王莽头代表着专权篡位者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不仅能震慑住后世的乱臣贼子,让他们不敢对皇位轻举妄动,而且传说还具有辟邪的特殊功能。
因为人们觉得王莽穷凶极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一切妖魔鬼怪和他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王莽的头颅能够镇压住这些牛鬼蛇神,令它们敬而远之。
高祖斩蛇剑,据说就是当年刘邦斩白蛇起义兵,最后建立起大汉王朝的那把“三尺剑”。它又名“赤霄”,位列古今十大名剑第三位,被称为“帝道之剑”。在汉代它自然被供奉为国宝。
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将斩蛇剑和王莽头联系起来。说是当年被刘邦一剑斩为两段的白蛇,最后化作一缕青烟遁走,临行前对刘邦说道:“今天你将我斩为两段,将来我誓报此仇。”
两百年后,白蛇(蟒)转世投胎成为王莽(蟒),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当了十五年皇帝,活生生将大汉王朝分割成为西汉、东汉前后两段。这就是白蛇复仇的故事。
传国玉玺,就是当年的“荆山之玉”和氏璧,后来在秦始皇手中被制作成皇帝专用的印玺,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在这四件国宝当中,最重要的是传国玉玺。皇帝只有拥有了它,才能显示自己的皇位天经地义,自己当皇帝理直气壮。
这四件镇国之宝,前三件平时都存放在国家武库里,只有传国玉玺在朝会时放在皇帝的御案上,平时则由由专门的符玺郎保管。
在皇帝出巡或其他重大活动时,高祖斩蛇剑也要被请出来,由专门的护剑使双手捧在怀里,和捧着传国玉玺的符玺郎一左一右站立在皇帝身边。
一边是象征武力的宝剑,一边是代表威权的印玺,彰显皇家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令天下英雄心悦诚服、俯首称臣。
可是这件最重要的国宝,现在却莫名其妙不翼而飞了。
皇帝除了传国玉玺之外,还有天子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没有了传国玉玺,无奈之下,少帝只好用“皇帝行玺”代替,摆放在御案之上。
消息传开,举国哗然。
不少人惴惴不安,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也有很多人开始胡思乱想,觉得这是上天在警示世人:皇位将有变动。
董卓就是胡思乱想的人之一。他想的是:为什么我的脑海里刚一冒出废立的念头,这传国玉玺就不见了?难道不是天意在暗示,这个窝囊废皇帝应该换掉么?
这么一想,董卓废立的主意更加坚定了。
当然废立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阻力是极其强大的。
想要实施废立,首先自己要站稳脚跟,然后拥有别人难以匹敌的势力,才有可能成功。
依仗强大的军事实力,董卓进入洛阳之后,立即控制了京师及其周围的形势。他分派将领把守城门,进驻军营,占据要津。
至于清扫整理皇宫以及宫中守卫这些事情,就让袁绍、袁术兄弟等人去干。袁绍等人接连忙了好几天,才把一片狼藉的皇宫勉强恢复原样。
董卓起兵前来洛阳时,由于走得匆忙,只带了三千人马。虽说西凉铁骑骁勇善战,能够以一当十,但是三千人马在偌大的洛阳城里,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董卓立即派遣心腹人员,火速回到西凉调集人马进京。然而远水难解近渴,西凉人马少说也要五六天才能赶到。
从进入洛阳的第一天开始,董卓就敏锐感觉到了一些大臣对他人马太少流露出来的轻视。加上其他几路奉命来京的人马也进了洛阳,大家各怀鬼胎,搞得不好,自己会失去对洛阳的绝对控制。
就在董卓犯愁的时候,他发现洛阳城里有不少游兵散勇。一打听,原来是何进、何苗兄弟二人的部下,在何氏兄弟死后失去了依靠,无处容身。
而袁绍、袁术兄弟等人,或者碍于朝廷制度,或者嫌弃他们难以管教,都不愿收留他们。
董卓喜出望外,立即派人许以高官厚禄和优厚待遇,将他们招纳在自己部下,一下子就增加了两三千精锐人马。
董卓又将自己的一部份部队,夜里换了装束偷偷出城,第二天换上军服又大张旗鼓地开进城来,一路上大肆宣扬新的西凉军又到达洛阳了。
老百姓和朝中大臣信以为真,以为西凉军每天都在增加,对董卓也更加敬畏起来。
董卓熟读《孙子兵法》,这一“瞒天过海”之计的使用效果好得出乎意料,使他非常得意。
通过这件事情,他还摸清了那些朝廷大臣的底细:这些人看似聪明睿智,却比那些羌胡首领还要头脑简单,更好对付!
稳定住了形势后,董卓开始实施他的重大计划。他对干女婿兼谋士李儒说道:“我觉得当今皇帝就是一个窝囊废,根本担负不起中兴汉室的重任。而陈留王你也看到了,聪明睿智,当了皇帝必定大有作为。我打算废除皇帝,另立陈留王,你觉得怎么样?”
李儒满口赞成:“如今朝廷无主,正是行大事的好时机。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将来万一形势变化,就难办了。再者,这些朝廷大臣觉得我们来自偏僻之地,心中不服,正好借此机会树立权威,弹压他们。”
董卓听了大喜,主意已定。但是他同时考虑到废立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必然引起那些世家大族、名贤大儒的激烈反对,不可贸然行动,还是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地来。
他先以平乱有功为名,要挟朝廷任命自己为太尉,封郿侯。借着文武百官前来祝贺的机会,董卓大摆筵席,招待众人。
酒宴上山珍海味,名特小吃,各种美酒应有尽有。董卓作为主人,笑容满面,殷勤相劝。
酒过三巡,董卓下令止酒停乐,厅堂之上一片寂静。
董卓扫视众人,高声说道:“董某此次来到京师,本来是奉命诛杀宦官的。宦官祸国殃民,惹得天怨人怒。董某虽是个粗鄙武人,也懂大是大非。对于那些残害忠良的宦官,董某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
说到这里,董卓竟然情绪激动,忍不住流下泪来。在场的人都被震动了,全都默默地看着他。
董卓接过侍女递上的毛巾,擦了一下眼睛,然后接着说道:“当我来到洛阳,却发现一个宦官也没有,他们早已被杀光了!虽然对我来说,没能手刃宦官实在是毕生的恨事,但是对完成这一壮举的袁本初、袁公路兄弟,我是真心感谢的。来,董卓敬二位一杯!”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势倾朝野,袁氏子弟走在哪里都是引人注目的明星大腕,成为众目睽睽之下的焦点中心,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董卓突然来这么一下,袁氏兄弟还是感到有点意外,甚至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两人同时站起身来,客套两句,然后举杯与董卓同时一饮而尽。
董卓抹了一下嘴巴,继续说道:“各位心里可能在想,既然宦官已经诛杀干净,董卓就该回到并州,恪守本职。其实开始时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这也正是各位朝廷大员心里想的,因此大家好奇地等待下文。
董卓接着说道:“但是逗留京师期间,我发现朝中能臣干吏寥寥无几,那些天下闻名的名贤大儒,除了卢尚书几乎不见一人。”
“国家要兴旺发达,消灭奸邪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让朝廷充满正气和朝气。如果朝廷正气不举,奸邪小人必将有机可乘。我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还能为朝廷出点力气,各位觉得如何?”
一群西凉将领带头鼓掌,轰然叫好。其余大臣虽然随声附和的人很少,大都不出声,但是听着觉得还不错,暗中也点了点头。
于是董卓请各人列出自己心目中名贤大儒、正人君子的名单,经他过目之后,动用朝廷诏命,征召他们入京任职。
不到十天,许多名士纷纷应征来到洛阳,董卓非常高兴,动用朝廷名义对他们委以重任:任命杨彪为司空,黄琬为司徒,和太尉董卓一起位列三公。其余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等人,也个个身居要职。
董卓在地方上也安插了许多名士。任命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孔融为北海太守......等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跟随董卓从西凉来到洛阳的大小将领,例如李儒、李肃、李傕、郭汜、华雄、张济、牛辅等等,几乎都没有升职,却也毫无怨言。
也许西凉人初来乍到,还没有受到京师官场习气的影响,不太在乎高官厚禄,依然看重快意恩仇和大碗喝酒的义气吧。
董卓看了名士册录,发现鼎鼎大名的蔡邕没有应征前来。当年蔡邕在太学门前刻立《五经》石碑后,声名远播,可谓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儒了。
董卓询问左右方才得知,后来蔡邕在应对灵帝诏问灾异时,劝谏灵帝要洁身自好、远离小人,因此受到宦官迫害,被迫亡命江湖十余年,无人知晓他如今身在何处。
董卓下令各地州郡派人寻找,最后终于在一座大山深处,找到了隐居读书的蔡邕。
董卓大喜,诏令他即日来京任职。可是蔡邕对官场已经绝望,同时习惯了隐居读书写作的生活,对军人出身的董卓更是没有兴趣,一直婉言拒绝出山。
董卓对使者说道:“你再去告诉蔡邕,就说董太尉说了,你是当代第一大儒,如果没有你在朝廷任职,天下百姓就会对朝廷失望。何况违反朝廷诏令,是要杀头的大罪。如果这次再不去,董太尉就要亲自登门来请。”
蔡邕听了这番软硬兼施的话,想到一家老小的性命要紧,只好收拾行李,带着家人星夜赶到洛阳。
董卓得知后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蔡邕进入洛阳,被安排在早已备好的府第居住,董卓赠送金银财宝和丫头仆人,一切衣食住行都已准备妥当。
一连几天,董卓和蔡邕几乎形影不离,经常彻夜长谈。白天更是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朝廷大臣全部陪同。
刚到第一天,蔡邕被任命为祭酒,此后一天一升,第三天就升上了侍中的高位。
这些从未有过的特殊待遇,使蔡邕成了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蔡邕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感动之余,也改变了对董卓只是一介武夫的看法。
在一次宴请蔡邕的宴会上,董卓说起自己重用党人和大儒的原因:“为什么朝廷诚意征召,仍有名士不肯前来?当年窦武、陈太傅反对宦官,一心为国,结果却被满门抄斩,还牵连众多党人受到迫害,至今没有得到平反昭雪,令人寒心啊。”
董卓精心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带领公卿上书朝廷,为窦武、陈蕃以及受到牵连的其余各人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爵位。
由于窦武、陈蕃两人都已经没有了后代,传说中逃出洛阳的窦辅、陈逸又不见踪影,所以恢复爵位只是一个形式,因为没有人继承。
关于陈逸,几年前流传过一个消息,说他曾经参与过冀州刺史王芬和术士襄楷等人的谋反活动,企图趁灵帝巡狩河间时起兵,控制灵帝并将他废除,从而为清除宦官扫清障碍。
后来阴谋败露,王芬自杀,襄楷、陈逸等人下落不明。有人说这是王芬等人虚张声势,借用陈蕃后人的名气来迷惑民众,陈逸并没有出现,更没有参与。
如果陈逸果真还在人间,父亲已经平反昭雪,他却不愿或者不敢露面,恐怕就是担心被这一流言连累吧。毕竟王芬等人犯的是谋逆大罪,罪在不赦。
至于窦武,则是一直以来连传闻都没有,看来真的已经不在人世了。
两位忠烈名臣身后如此凄凉,令众人唏嘘感慨不已。
为了纪念窦武、陈蕃二人,董卓下令京师洛阳以及各地州郡,都要建立二人的祠堂,供人祭拜。
洛阳建立的祠堂落成之日,董卓率领各位大臣前去祭拜,并宣读由蔡邕撰写的祭文。祭文写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许多人听了感慨流涕,董卓也是禁不住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