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刚从美国回来,参加朋友的聚餐时,很惊讶地看到几个小女孩吃完饭后在餐厅里追逐嬉戏,而餐厅里过往的服务生正端着热菜穿梭其中。这种情形真是险象环生,让李博士看得是心惊肉跳,但他却看到孩子的父母毫不担心地忙于交谈。有时他坐公车也会看到年轻的妈妈放纵自己的女儿在座位上跳上跳下且大声吵闹却不加以劝阻。这种状况不禁让李博士担心孩子的将来,这样不顾自己与他人的安全、肆意玩闹的女孩能受人欢迎吗?
李博士想到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有一次去一家百货商场闲逛,看到一个衣服架子旁边有一名成年男子蹲在那里,两手抓着一个小女孩的两只小胳膊训斥:“爸爸不是跟你讲过吗?小孩子不许在商店里乱跑。这样不仅会伤害到自己,也会妨碍到别人。”小女孩则两眼泪汪汪的,一副不太情愿挨训却知道自己做错了的表情。而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对父女也注意让开通道,不妨碍其他顾客的行走和购物。
孩子的责任心和公德心都是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教导的,只有有责任心的女孩才能担负起社会和家庭责任。就像上面的情况,虽然这些公共场所不需要特别安静,但是父母是否想到自己孩子的这些行为不仅显示了没有教养,而且也很有可能给孩子和他人带来意外伤害。由此可见,培养孩子尤其女孩的责任心和公德心是很重要的。
相信天下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女孩树立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并学会如何避免伤害和如何保护自己,这样她们才能更爱自己,同时也能更爱别人。
有诚信的女孩才值得信赖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践踏诚信的人也许会得益于一时,但最终会作茧自缚,自食其果。对女孩来讲,诚信教育同样不可缺失。诚信是人的一张脸,它写着品德和操行,没有诚信的女孩不仅在个人发展上困难重重,甚至连生存都会有问题。
《千山晚报》上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父亲带着自己十多岁的女儿来到一家小食品店,女孩把一封信交给了店主曹老太的儿子,请他转交给曹老太。
已经71岁的曹老太打开这封信,里面除了信还有5元钱。本来意外收到一封信就是很奇怪的事情,这下曹老太更加糊涂了。经过细读才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三四年前,这个女孩还在商店对面的小学读书。有一天,这个女孩来店里购买了一包方便面,只给了曹老太5角钱就走了。但是,后来这个女孩在另一家店里购买同样的方便面时发现,这种方便面是一元钱一包的。小女孩在信上说:“当时,我就想把钱补给您,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后来就忘记了这件事……而今我又回想起来了。也许在我的一生中,被遗忘的错误有许多,但能够想起来的就一定要弥补……”
曹老太对此很感动,她说:“这件事情我早就已经忘记了,但是,这孩子却依然还能记得来还钱,就说明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好孩子!可惜,我没见到她,否则这钱我说啥也不能要!而且一下子还了10倍!其实多少钱都是小事,有这份心意就够了!”
诚信会使女孩更加美丽,缺失了诚信就丧失了高尚的人格,使人变得低俗而丑陋,不仅不会受欢迎,甚至会遭到别人的排斥和白眼。
教育孩子讲诚信,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及早更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不诚信的表现,传统的教育方法通常是“道德劝告”和“纪律处罚”;另一方面就是对不诚信的孩子进行处罚。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远离诚信、远离谎言。因此,教育孩子诚信,首先应当让孩子懂得,讲诚信不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尽到做人的本分,要让孩子知道,讲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其实国外早就重视对孩子的诚信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就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日本的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是“诚实”二字,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德国家长也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一个诚信的氛围,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因为知道诚信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所以这些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孙惜楠是大连市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她趁母亲不注意,偷偷地把母亲收到的100元假币拿到学校交给老师作为书款。当然,老师根本没有想到一个孩子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孙惜楠非常得意,并把自己的“杰作”告诉了妈妈,希望得到妈妈的表扬。孙惜楠的妈妈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女性,深知诚信对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女孩来说是多么重要。因此孙惜楠不仅没有得到妈妈的表扬,还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妈妈虽然损失了100元钱,而你却失去了诚信。钱可以通过劳动挣回来,而诚信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经过妈妈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孙惜楠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下决心改正错误做一个诚信的女孩。
诚信就是信誉,缺失了诚信就不会让人尊重和信赖。缺失了诚信的女孩纵然外表再美丽内心也是丑陋的,因此是不会受到别人的好评的。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对女孩进行诚信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努力打造一个灵魂美丽的高尚女孩。
让女孩学会慷慨大方
慷慨大方的女性不仅具备女性的温柔,而且善于同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样的女性是快乐的,是富足的。慷慨大方的女孩是最为优雅而富有魅力的。
妈妈带着女儿秦新新去广场上玩,那里还有几位认识新新的小朋友正在玩耍。他们看到新新手里拿着妈妈刚送给她的新玩具,都被吸引了过来,请求新新让他们也玩一下。但是新新却拼命地护住自己的玩具,连碰都不让他们碰一下。其中一位小朋友上前用手打了新新一下,新新立刻还击。最后小朋友们都气呼呼地离开了。
新新的妈妈在事发后,立刻将新新带回家进行教育。新新承认自己打人是不对的,愿意向小朋友赔礼道歉,妈妈又说:“玩具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而等他们有了新玩具也愿意和你分享。”在新新出去向其他小朋友道歉的时候,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玩滑车,于是妈妈鼓励她“你可以用自己的玩具进行交换”。新新顺利地玩上了滑车,她的玩具也让那个小朋友玩了。妈妈乘机再次对她进行了教育:“你看那位小哥哥多好,新新要玩滑车他就给你玩了。你把玩具拿出来大家一起玩,才会都开心,进而成为好朋友。新新愿意不愿意向小哥哥学习?”新新回答道:“愿意。”
孩子在2岁前表现得还比较大方,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但是2岁以后,孩子就会表现出自私的欲望,这时候,家长就应当积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就会逐渐摆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一场龙卷风袭击了一座小城,报纸上一张特别的照片触动了琳达的心。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女人站在一座完全被毁坏的房屋前面,一个七八岁大的小男孩低垂着眼站在她的身边,旁边还有一个年纪更小的小女孩抓着妈妈的裙摆,眼睛盯着镜头,目光里充满了恐惧和慌乱。琳达觉得这是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琳达将报纸上的照片给自己的女儿梅格安看,并向她解释:“我们有那么多的东西,而这些可怜的人现在却什么都没有。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拿来和他们一起分享。”琳达从家里找出3个大纸箱放在地板上,并装了一些不易腐败的食物和不常用的衣物。梅格安则从屋子里抱着自己最喜爱的布娃娃露西走到了妈妈身边。她紧紧地把它抱在胸前,然后给了露西最后一个亲吻,轻轻地把她放在了其他玩具上面。“亲爱的,”琳达说,“你不必将露西捐出来的,你是那么喜欢它。”梅格安却严肃地点了下头,眼睛里闪烁着泪光:“露西给我带来了快乐,妈妈,也许它也会给那个小女孩带来快乐的。”
琳达为女儿感觉到骄傲。是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将他们弃之不要的东西捐赠给别人,而真正的慷慨却是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给予别人。琳达知道无需再教育女儿如何去慷慨了,她甚至从女儿身上受到了教育。
精神富足的女孩才是最美丽的女孩,慷慨大方的女孩是最富有爱心的。因此,对女孩的爱心教育和培养她们慷慨大方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与慷慨相反的性格则是“小气”,这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父母要及早防止和纠正孩子的“小气”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小气”的儿童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具不愿意借给别人用”等最直接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征: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等。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消极的性格呢?这和孩子身边的人采取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和孩子相处的是一个“小气”的人,比如她的朋友、父母、爷爷、奶奶等表现得很小气就会对孩子造成这种影响。孩子缺乏交往能力,没有机会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对孩子的一些要求不容易满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慷慨大方的性格呢?
第一,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会产生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
第二,在孩子熟悉的人群中寻找榜样。让孩子多与慷慨大方的孩子交往,在交往中不知不觉地从他人身上学会慷慨待人。
第三,给孩子提供练习分享的机会。慷慨待人的品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比如买回的糖果不要全部留给孩子,要让孩子亲自把糖果分给家庭的每位成员;在孩子玩耍时,引导他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明白礼尚往来的必要性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此外,对孩子慷慨品格的养成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鼓励孩子帮助困难者。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贫困者和受难者,家长应当积极主动地鼓励孩子慷慨相助。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孩子也会在精神上变得高尚。
让女孩不再腼腆害羞
腼腆、害羞并不是淑女的表现,相反,这是一种消极的性格特征。腼腆、害羞是很多女孩子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父母千万不要着急。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害羞行为时,不要犯“贴标签”、“不体贴反指责”的错误,应该采取循循善诱、增加锻炼机会等教育方法,这样小公主就会成长为一位大方不忸怩的优秀女性。
腼腆、害羞属于性格中比较消极的表现,它会妨碍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通常人们会把女孩和腼腆、害羞挂上钩,认为这是淑女的表现,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国外的儿童心理学家曾在多所小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个小学生中就有2个腼腆的孩子,腼腆程度会因年龄性别不同而略有差别,其中60%以上为女孩子。
女孩子更容易形成腼腆、害羞的性格,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很多父母也深有同感:
“女儿很腼腆,如果让她在亲朋好友面前唱歌、跳舞、讲故事,她总是低下头,紧张得半天开不了口”,“女儿从小就害羞,只要家里来了生人,她就会立刻躲到我们背后,把脸藏起来”,“女儿在幼儿园从不主动表现自己。回答问题也不积极,从不主动找小朋友玩……我问她为什么?她总是说不好意思。可她在家里却是很活泼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孩的父母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原本自己的孩子在家中活泼大方、能说会道,可一碰到生人,就会表现出局促不安、胆怯怕生的样子,做什么事都要成人代劳。对此,做父母的也感觉无可奈何:“这孩子,在家里挺好的,怎么出来就变样了?”
为此,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在1岁~2岁时都要经历正常的害羞期。因此,在这个年龄段出现害羞的现象是属于正常的。但当孩子过了害羞期,到了学龄期仍然过分害羞腼腆,父母就应对此多加引导了。因为这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腼腆和害羞虽和生理因素有关,但也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