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凯从王工头的话语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也了解到了王工头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对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包工工头,还是有着相当的野望的。
其实邹凯知道这种想法,他内心深处也曾经考虑过,只是前世重生之前,他见过农村心思离散的情形,也就没再考虑过这个事情。
说起来,豫省这种地方算是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远的区域,不过很多事情都反应在衣食住行上面,各种传统规矩上面。
但是在某些方面,豫省这种中原地区,其实做的不如闽粤地区,就比如宗族规矩和观念。
中原地区是离燕城比较近的区域,封建时代距离也近,所以规矩也执行的多。
不过这也同样是一个劣势所在,在破除封建迷信的时候,做的比较彻底,这种离燕城比较近的区域,对传统文化破坏也是最严重的。
就好比以前一个大家族总会有族谱,会记录每一代人有哪些,哪些人做过什么事情,出过什么英才,有过什么辉煌事迹等等这些。
甚至每个村子还会有自己的祖祠,邹凯甚至怀疑,邹家村口老槐树附近那个被拆掉的小庙,其实就是以前邹家的祖祠,只是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给曲解了,或者某个阶段加入了其他神像。
在封建时代那种敬畏鬼神的岁月,宗族可是有着相当的约束力和威慑力的,封建礼教什么都不用提,单单一个不肖子孙死后不能进祖坟,不能进祠堂,都足够让很多人畏惧无比。
古人都是很相信死后会有灵魂的,死后能够葬在祖坟的地方,能够有祖先庇护收留,那才有投胎轮回的资格。
这也是古人们为什么对生男孩特别在意,因为香火传承,总要有男孩祭拜死去的亲人,这才是真正的香火延续,要是人死了之后,逢年过节连个烧纸祭拜的都没,那可是要灵魂消亡的。
当然,这是古人们的信仰,但是也足见宗族和信仰的约束力。
历史上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在人生晚年一直犹豫不决,到底是把皇位传给李唐江山,还是传给武家的子侄。大臣们纷纷进谏,拿出建议,分析这分析那,但是武则天依旧做不出决断。
最后是一代名臣狄仁杰一句话惊醒了武则天,让她下定决心将社稷江山还给李家。
狄仁杰说:如果陛下传位给武家,武家人逢年过节祭拜的也是武家的祖宗和男丁祖先,而不是陛下这个姑姑。
一句话让武则天下定决心,因为她虽然姓武,可是已经嫁入李家,按照封建礼法,她已经属于李家人,如果不是做了女皇帝,身为乡间妇人的话,她应该叫做李武氏,死后是要进入李家祖坟的。
而李家的后代,儿女孙子,也是要祭拜她这个母亲和祖母,可是如果想要让武家祭拜,从封建礼法都讲不通。
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可能回到自家祖坟安葬的,更何况武家人还有自己的祖先父辈需要去祭奠,她这个已经成为外人的姑姑,姑奶,怎么可能真的有香火祭拜之情?
一个小小的礼法规矩,甚至影响了唐朝的历史走向,影响了大唐权力的交割和更迭。
这种事情听起来很荒谬:死后的香火祭拜,居然影响到那么辉煌的大唐的权力走向。
可是事实上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改变历史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一个人淡然的说出的一句话。
在新时代轰轰烈烈破除封建传统的过程中,很多看似没什么太大用途,其实却可以约束人们不去作恶的规矩也被破除了。
就比如说,邹凯就知道,很多宗族都有族谱家训,如果做了败家子,作奸犯科,偷盗行凶,死后是不能入祖坟的,家族根本就不要,不承认,那就等于是孤魂野鬼。
按照古人的说法,那死了之后是要忍饥挨饿,连轮回都无法进入,要忍受千百年的痛苦,最后烟消云散。
仔细想想,这样的传说,对乡人会有多大的约束力?有些人犯浑的时候,想要作恶的时候,拿这个一说,哪里还敢真的作恶?
其实邹凯一直认为,几十年前轰轰烈烈的破除封建迷信,的确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但是也不是没有弊端的。
因为这样的活动连人们心底最根本的敬畏也给破除了,很多人做事已经失去了道德的约束,更没有了敬畏之心,所以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国人什么样的赚钱生意都敢做。
吃的里面加化工原料,只要能赚钱,才不管东西会不会有毒,会不会造孽吃伤人,吃死人,内心里只剩下了对钱的追逐和渴望。
其实如果还有这些信仰和敬畏的话,起码不会那么严重,至少不会丧心病狂到连孩子的食物都造假,去残害下一代的身体。
其实除了这些约束,封建宗族还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邹凯前世在莞城混江湖,就听到过关于两广和闽南一带的宗族传统。
这边因为离北方政治文化圈比较远,所以在那个动乱年代,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包括宗族传统和祭祖之类的仪式。
当时在那个动乱年代,不是没有二愣子想要砸了这些规矩,破了这些传统,但是这种形成了规模的封建传统,族中的族老和父母出来,就足够把这些二愣子给骂的狗血淋头,乖乖的闪人跑路了。
因为这些宗族传统和仪式都传承了下来,所以,这些地区的宗族力量还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
邹凯记得,他当时见到最震撼的场景,是有朋友拍了自家宗族过年祭祖的情形,几百号人浩浩荡荡的去山上的祖坟祭祀,连山路都站满了人。
即便如此,朋友还说这并不是真正的大典祭祀,这只是过年一部分人回去的场面而已,要是遇到宗族中主持的大型祭奠,只要不是有无法脱身的急事,所有外地工作的子孙后代都要赶回去。
那样的一场祭祀,能有上千人规模,相当的壮观,而每个参与到祭祀中的人,也会相当的自豪,因为那种宗族传递出的气势和情感,是根本无法比拟的。
特别是宗族中在古代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人,都会在每次大典中重新宣扬讲述,这对那些年轻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