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十五摇过春分就是外婆桥;盼啊盼、阿嬷阿嬷地甜甜叫……”最近任然的这首《外婆桥》可是在我脑海里回荡了好些天。歌里的一句句歌词都在将我不断拉回十多年前的那个小村子,拉回外婆家门前的那座桥上、那条河边,拉回外婆那熟悉的怀里。
小时候一直长在北方的小村子里,那时最爱的便是跑到外婆家门前那条小河边,摸鱼、逗鸟儿、听老汉儿们“吹牛”。不同于江南湿润地区密集的细流,较干旱的北方地区更多的是水大沙多的大河。像外婆家门前的这种水浅清澈的小河并不多见,自然也就更加吸引小孩子们戏水了。夏天抓鱼、冬天打出溜儿……想想就热闹。
那时候一到暑假,母亲便将我送到外婆家。许久未见的小伙伴儿们都凑到一起了,吵吵嚷嚷、叽叽喳喳。
那时候都还是小孩子,也是没羞没躁的,不管男孩女孩,扒光了衣服就往水里走,着急忙慌地抢着去摸鱼。不出意外,最先摸到鱼的那个,今天一定可以显摆一天了。
那时候,河边总是坐着几个老汉儿,装模作样的拿着几条鱼竿儿,一人带着个马扎子,一坐就是一上午。现在细想想,也是怕我们几个毛孩子不安全,天天“看守”着。当时的我们还背地里嘲笑这几个老汉儿:抓不到鱼还天天来凑数儿。哈哈,想来当时也真是天真烂漫,不懂老汉儿们的心意。
小河桥上最美的时候是在夏日的黄昏一刻。天边卷着火烧云,似是燃烧着整个傍晚的天空。处在蚂蚱眼子(将黑未黑之时)的天空泛着红晕,仿佛喝醉的老汉儿般映着红彤彤、傻呵呵的笑脸儿。河岸边儿传来各家老人的呼叫声,唤着孩子们赶忙回家吃饭。时常会来的卖豆浆油条的的小贩儿开着喇叭吆喝着:“豆汁儿、油条、糖果子”。刚掀盖儿的馒头散发着独有的香甜气息。各家的饭菜味道随着炊烟升起,漫到尚热的夏日空气中,聚到一起,弥漫了整个村庄。
这仿佛是一天当中最幸福的时刻了,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仍觉得满足、快乐。
晚饭过后,便是纳凉了。那时候空调还不普及,这大城市外的小村村儿就更别提了。除了那整日吱悠悠转着的老风扇,最好的降温方式便是到河边、桥上乘凉。铺一张大竹凉席,东邻西邻都过来,歪七歪八地能躺五六个人。老婆儿们扇着竹叶儿蒲扇,闲话着家长里短,说说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孩子要结婚、谁家又生了个妮儿,时不时的还会呵斥几句自家不知疲倦、瞎跑瞎闹的孩子。与那些调皮的孩子不同,我更喜欢静静地枕在外婆腿上,听着这些比我年长许多的老人们诉说他们的故事。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安逸。外婆家屋后的大娘总会在这时打趣我说:“外甥狗儿、外甥狗儿、吃饱了、你就走”,真是时常气得我要爬起来去咬她一口。老汉儿们搬出竹躺椅,卷几支烟。伴随着烟雾的升起,不断叙说起以前的故事……
那时候外婆会拿着竹子蒲扇替我扇着风,而我总会在这徐徐的凉风中,听着老汉儿们的讲话声、隔壁姑姥的打趣声、溪水缓缓的流动声渐渐睡去。那种宁静、安心的感觉是我离开了这个小村子之后的这些年一直在找寻却怎么也找不到的。那种闭上眼睛就可以睡着的的满足也是我丢了好些年,再也找不回的。
村儿里五天一赶的小集儿、每天都有的夜市儿、时不时会骑着自行车来卖豆浆油条的小贩子、清晨驮着筐卖小鸡幼崽的老汉儿、夏日午后骑着摩托吆喝着来收头发的大叔、太阳落山后屋头冒起的炊烟、幼儿园门口卖自制薄荷糖的婶子、桥边儿围坐着抽烟、下象棋的老汉儿……一幕幕呈现在眼前的,都是这个北方小村所独有的风土人情。现在想来,在十几年前,这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小村庄带给我的也只有美好、难忘的记忆。
村儿里的大人们总说,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后才不会像我们一样天天下地干活儿,为了挣口饭吃,忙的东歪西倒。那时的我也想,以后要走出这个小村村,要住进很高很气派的楼房里,要有空调夏天才不会热,要去有大超市想要什么都可以买的地方,要去一个离家很远、没人约束的地方。
后来,现在的我实现了当时一些愿望。我远走他乡,到了大城市,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的骄傲,住进了夏天没有空调却不怎么热的房子,也到了有大超市的地方。但好像,小时候的那些愿望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枷锁与束缚。实现了这些愿望好像也并不没有所期望的那么开心。
冰冷的高楼大厦、满面愁容、紧皱眉头的人群、写不完的论文、考不完的证书、搞不清的文件……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年幼时的我所想的不同了。这里的人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前途、事业、生活而奔波。这里的一切少了一种叫做人情味的东西。几年来一直生活在这种高压下的我被压迫的有些喘不过气来了。
长大后我住到了一座海滨城市,开窗即是海。那蔚蓝色的海水近看一点也不清澈,海草夹杂着垃圾使其浑浊,沙滩也没有想象中的松软,甚至有些硌脚。这仿佛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像极了我那发霉了的梦想。
我开始怀念外婆家门前那条河流,想念那个民风淳朴的北方小村。更确切的说,是怀念那里的风土人情,怀念那里的“人情味”。
我收拾行囊,启程回乡,打算去见一见我的老朋友——那个承载了我幼时快乐记忆的北方小村。
但是,社会在变,人也在变,没有什么是能够一直在原地停滞不前的。外婆家门前的小河早已被拓宽、加深,河上的青石板桥也早已被加工成了宏伟的白玉石大桥。乡间泥泞的土路不见了,黑色的沥青路平整干净,连早前充满着生活气息的青石瓦房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看起来有些奢华的二层小楼。这眼前的景象,明明比以前好了不止一点半点,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现在敲打着的这些空落落的文字,就如同我当时的心境、举止一般,苍白无力、手足无措。
我想,我的“家”没了,我的归属没了……
我独自一人径自走到拓宽了的河岸旁,印象里的小溪流早已变了模样。就像如今的我一样,早已不是当初还懵懂、天真的孩童,这河、这村也仿佛是长大了吧、我们都长大了。
夕阳西下,落日斜阳,天边依旧卷着火红的火烧云,像喝醉的老汉儿傻呵呵、红彤彤的脸,有些熟悉。暗暗发神之际,一声声熟悉的呼唤声将我的思绪唤回。扭头望去,是我那依旧身体康健的外婆。我顿了顿,转身向她奔去。像小时候一样,一遍高声应答着一边奔向她那依旧温暖的怀抱。往日熟悉的感觉也渐渐涌上心头。
晚饭席间,还是那熟悉的白面馒头,伴随着腾起的热气散发着迷人的麦芽香气。桌上的豆汁儿、夹子火烧还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动筷之际,隔壁姑姥搬着马扎儿,提着叠起的凉席走进屋来,一屁股坐在连椅上。一边等着外婆吃完饭出去纳凉,一边和外婆吐槽着外婆家屋后的大娘又占了她家屋后一角地,种了白菜。我一边打耳听着,一边低头嘬着还有些发烫的豆汁儿。窗外又传来了卖油条、豆汁儿的小贩的吆喝声:“豆汁儿、油条、糖果子”。我抬头看了看依旧拿着蒲扇替我扇着风的外婆,嘴角泛起了满足又幸福的弧度。
十几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我所钟情于的小河没了,青石板桥没了,连住了多年的青瓦房也没了。可是卖豆浆、油条的小贩的吆喝声还在,白面馒头还在,爱吐槽的姑姥还在,替我扇风的外婆还在,爱抽烟、爱讲故事的老汉儿们也还在……
我想,真正让我很怀念的并不是门前那条小河里清澈的河水、河里的白花花的鲫鱼、青石板桥上湿滑的的青苔、青瓦房上的袅袅的炊烟,而是这个小村子里所富有的“人情味”和归属感。它不似那遍地是高楼大厦的大城市般冷冰冰,没有烟火气与人情味。即使已经物事全非,村子的外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这个北方小村却仍能够给我足够的温暖,足够的归属感,让我即使满身疲惫、浑身是伤痛地归来,却仍能够找寻到当年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治愈我那千疮百孔的心。
我想,在这个庞大的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找到那个能治愈自己的地方。
所以,远离家乡、到外拼搏的孩子们啊,当我们累了、倦了又迷茫的时候,先不要忙着难过,不妨暂时放下这忙碌的生活,回家看看吧。回到那个让你有归属感、有人情味、能让你能够重振旗鼓、充满干劲的地方。慢下脚步,品味生活。先充满电,再好好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