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洒果尔利策
百万俄军一溃千里
1915年,西线战场的双方都深沟坚垒,咫尺难进。德军决心不让西线的阵地战在东线重演,精心策划了一次出色的中间突破,德军突破的尖刀在果尔利策地域撕开了俄军的防线,俄军一溃千里,百万大军灰飞烟灭。
1914年的世界大战使各参战国都血流成河,短短5个月的残酷战斗,使各国原有的老兵、士官、军官大部分都打光了,俄国在这张伤亡名单上名列榜首,伤亡达200万人。虽然如此,战争却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反而越演越烈。
1914年的战争进程表明,交战各国原来希望的速决战的计划都遭到了破产。特别是德国,经过两代人辛辛苦苦、费尽心血制定的施利芬计划遭到完全的失败,德国不得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西线已经陷入阵地战的泥潭。敌对双方的阵地都越挖越深,越挖越长,越挖越多。交通壕、堑壕、掩蔽壕密如蛛网。
这么坚固的深沟高垒的阵地战,谁也推动不了谁,进攻的战果以尺或米来计算。
战争的旷日持久和规模继续扩大已经成了总趋势。两大军事集团都在拼命争夺同盟者,借以壮大己方阵营的力量。经过各种各样的外交努力,日本、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这些国家的介入,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并不大。
面对1915年的战事,各国最感到头痛的便是武器弹药。1914年弹药消耗之巨大,几乎耗尽了各国的储备。特别是俄国,武器弹药的缺乏已经到了无法作战的地步。原来计划一门炮一年要准备1000发炮弹,可到了战时,一门炮10天便要消耗1000发炮弹,到了1914年末的战斗,俄国军队的大炮几乎成了哑巴,只好规定每门炮每天不得超过两发炮弹。步枪也奇缺,新兵有三分之一没有步枪,开赴前线的队伍里有相当一批是徒手的士兵,他们要从战死或负伤的士兵手里接过枪,才能算是一名真正的战士。不过,接过的这支枪,往往还没有子弹,只能用枪刺进行肉搏。这就使俄军的伤亡通常要比对方多出许多倍。对于拥有比对方兵源大得多的俄国沙皇政府来说,士兵的鲜血是毫不足惜的。
发动战争的德奥一方,深知自己的人力、物力、资源要远逊于协约国一方,因而千方百计地想迅速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决心一定要在新的一年内胜利地结束战争。
但对于1915年战争如何进行,在德国军事首脑中有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彼此尖锐地对立着。
以兴登堡、鲁登道夫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集中主力先在东线把俄军打败,迫使其退出战争,然后再倾全力在西线打败英法。他们认为与英法相比,俄国是弱敌,它的兵力分散,战线又长,战斗力也不如英法。因而,迅速地一举击败俄国是有把握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两线作战、兵力分散的困境。如果把西线作为主战场,对方防御坚固,很难突破,即使突破了对方防线,由于铁路、公路网发达,对方也很容易把预备队调到被突破了的缺口,胜利的希望实在渺茫。因而,战争只能首先在东线取胜。
支持兴登堡这一派的力量很雄厚,有德国总理、奥军总参谋长等实力派人物。
与之对立的是以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为首的一派。这一派的观点是:西线是整个战争的关键所在,打败了英法,俄国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但打败了俄国,战争却仍然要继续下去,胜负仍难以预料。俄国地域辽阔,你只能击溃它,不可能彻底打败它,而且入侵过深也很难避免拿破仑面临的困难。俄国战场是个无底洞,这个洞是填不满的。
争论到最后,先在东线打败俄国这一派取得胜利,德皇最终否决了西线派的意见。
俄国统帅部对于新的一年的军事计划也很难定夺。同样是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一种意见认为必须先集中兵力打击德国,只有与英法一道将德国打垮了,奥匈帝国自然跟着垮了。倘若先打奥匈帝国,则即使奥匈帝国被打垮,也无法结束战争。
另外一派主张先打垮奥匈帝国,因为奥匈帝国牵涉到俄国的切身利益。
俄国统帅部软弱无力,在这两种意见之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最后还是采取折中的办法,两边同时发动进攻。当时,俄国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不具备两个方面同时展开进攻战的能力。这就注定了1915年将是俄军命运悲惨的一年。
俄军统帅部将俄军分为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两个方面军各自独立,各自为战,连作战计划也相互保密,西南方面军的作战计划对俄军统帅部也保密。
两个方面军的兵力共计103.5个步兵师,其中对奥匈的西南方面军46.5个步兵师,对德的西北方面军52.5个步兵师。俄军统帅部手里只留有4.5个步兵师作预备队。
进攻德军的西北方面军拟以两个集团军从战线的右翼投入进攻。这个集团军是西维尔斯将军指挥的第10集团军和新编的第12集团军。另三个集团军则在战线左翼,坚守维斯瓦河西岸阵地。因为兵员和武器弹药缺额过大,他们只能就地等待补充,再伺机采取行动。
可以看出,这个貌似阵容强大的西北方面军其实是个空壳子,它真正能用于进攻的力量不过是两个集团军,仅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俄军向东普鲁士的进攻定于1915年2月23日。
德军根据统帅部1915年战役计划的指导原则,加强了东线的力量。当时西线的战事沉寂,也允许它从西线抽调兵力转用到东线。
在东普鲁士一线的德军得到了4个军的增援部队,使得德军在俄军进攻正面的力量上占了极大的优势。
兴登堡统率的东线德军还有一个最有力的法宝,那就是他们能接收到俄军的明码电报,这使兴登堡打起仗来底气格外足。按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的说法是:我们在东线的战斗特别省事。因为他们的电报被我们侦悉,我们便知道他们每个月,每一周,甚至每天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对付起来就特别容易。
兴登堡对俄军的进攻计划了如指掌,他决定先发制人,采取主动。他的基本打法仍然是正面牵制,两翼迂回。德军在整个东线战争中基本上都采取这种战法,因为这样做,可以最低限度地减少己方人员的伤亡,却能最大限度地全歼敌军,主要是俘获敌军。
具体部署是:以德国第10集团军对俄军第10集团军,右翼实施大纵深的迂回,第8集团军以一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俄军,第8集团军的主力则迂回至俄第10集团军的左翼,两翼迂回部队预定在奥古斯托夫会师,完成合围。
德军在实施战役计划时,采取了许多隐蔽战役企图的手法。鲁登道夫派出许多小部队在维斯瓦河左岸摆出强攻的架势,俄军指挥官对德第10集团军和东普鲁士德军的异常活跃,毫无觉察,也根本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1915年2月2日,德军围歼俄第10集团军的战斗打响了。直到这时,指挥俄第10集团军的西维尔斯尚没有判断出德军的真实意图,还以为这不过是“佯动”。德军迅速地插入俄第10集团军的后方,切断了它的退路。幸赖俄左翼西伯利亚第3军拼死阻击德第8集团军于里克一线,才使德军没能完成合围。俄第10集团军大部得以逃脱,但俄第20军因道路阻塞无法逃走,遂被德军合围,全军投降。此役,德军俘获了20军军长在内的10万俄军。
俄军继而以12集团军侧击德军过于前伸的两侧翼,但兴登堡很快回师,带着10万战俘退回到东普鲁士的坚固阵地。
虽然遭此打击,俄西北方面军原定的进攻东普鲁士的计划仍然不变,只不过担任进攻的兵力比原定计划增加了一倍。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措施,派加尔维兹集团军不等俄军集结完毕,便发起进攻,一举占领了华沙以北的重镇普夏斯尼希。
1915年3月2日,俄西北方面军终于发起了早已策划中的进攻,出动了第1、第12集团军及曾受到重创的第10集团军。俄军的进攻矛头首先指向占领了普夏斯尼希的加尔维兹集团军。激战多日,德军为了避免重大伤亡,退回到东普鲁士边境内的预设阵地。俄各集团军先后发起大规模进攻,均无建树。俄统帅部遂令停止进攻,全线转入防御。此役,俄西北方面军折损20多万人,却寸功未立,西北方面军司令鲁兹斯基被迫称病辞职,其职务由参谋长阿列克塞耶夫接任。
与此同时,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早在俄国统帅部制定1915年东线总的计划之前,西南方面军就背着统帅部制定了自己雄心勃勃的进攻计划。这一计划主要由西南方面军的第8集团军实施。该集团军有一个能干的指挥官布鲁西洛夫。
俄西南方面军进攻计划的核心是:迅速击溃驻守在喀尔巴阡山一侧的奥匈军,夺占通往匈牙利平原的道路。
奥匈军与德军在这一战场也采用了先发制人的战术。这个战场与北面的东普鲁士战场紧密配合,以期对整个俄军东线部队实施战略大包围。为此,面对俄西南方面军的奥匈军从塞尔维亚前线和维斯瓦河左岸抽调的部队得到加强。德军也派来了5万人的增援部队,后增到9万人。
1月23日,德、奥匈军对俄军发起了全线进攻。双方在冰天雪地的喀尔巴阡山地域浴血苦战。在德奥匈军的强大压力下,俄第8集团军左翼部队被迫缓缓退却。西南战线局势恶化,西南方面军紧急抽调战线右翼部队组成新编第9集团军,增援第8集团军,但仍然未能扭转颓势。
但德奥军也未能达到他们想解普热米什尔之围的目的。
3月22日,奥匈帝国著名要塞普热米什尔在俄军第11集团军的长期围困下陷落,奥匈守军12万人投降,俄军缴获大炮900门。俄第11集团军的兵力又转而用来增援左翼的第8集团军。形势到此才对俄西南方面军有利。
此时,俄军三个集团军经过激战,损耗很大,弹药也严重不足,战斗力锐减,无论怎么奋勇冲击,也难以击溃德奥军的顽抗。整整两周,才把敌人推回20公里,而部队的伤亡却直线上升。西南方面军司令部遂命停止进攻,转入防御。
俄西南方面军在喀尔巴阡山的战役行动,从表面来看,俄军略胜一筹,德奥军迂回、围歼俄军的计划没有实现。俄军深入匈牙利平原的目标虽然没达到,可占领了战略要塞普热米什尔,控制了喀尔巴阡山的隘口,这对他们前出匈牙利平原有了一个良好的出击基地。可俄军为了这点优势付出的人员伤亡代价却是惊人的,三个集团军都已折损过半。
1915年初,西线战局仍呈现胶着状态,双方都无大的军事行动。德军统帅部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东线战局的发展。
此时,东线的战局对奥匈帝国及土耳其都不利。奥匈军队的士气更是低落,组成这支部队的捷克人、南斯拉夫人的部队甚至有哗变的危险。奥匈帝国最高统帅部连连敦促德军统帅部加强东线,避免奥匈帝国的崩溃。德军也感到有必要给俄军一次重大的打击。
具体到这一战役的计划,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与总参谋长法金汉有完全不同的打法。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仍主张正面牵制,两翼迂回包抄,最终合围。
而总参谋长法金汉则力主改变这一传统打法。根据西线战事的实际情况,这种两翼包抄迂回几乎是不可能的,双方的防线都直通大海,没有任何空隙可钻,东线的情况也说明两翼迂回的战术并非是万灵宝药。不久前的东普鲁士战役和喀尔巴阡山战役都没有达到合围的目的。东普鲁士战役合围的那个军只是因为道路太差,撤退不快,才会落入合围。德军在西线已采用了集中兵力在敌人薄弱地段突破的打法,很有收效。
鲁登道夫这么骄狂,也被法金汉说服了。
于是,鲁登道夫也全力投入到制定“中央突破”这一战术的计划中去,经过反复的比较,决定将拟定突破的中央地段选择在维斯瓦河上游的果尔利策地域。选择这一地域作为“中央突破”地段确实独具慧眼。在果尔利策地域只有两条可以徒涉的河流,极易通过。这一带俄军的兵力原来曾达两个集团军,由于喀尔巴阡山战役,部队都调到喀尔巴阡山地区,这里只剩两个军,而且是不满员的二线军。突破地域的地形也极有利:北面的维斯瓦河谷和南面的贝斯基德山限制了俄军的机动,保证了突击集团两翼的安全,使突击集团可以长驱直入,而不必顾忌翼侧。更有利的是,从果尔利策突进之后,可以很快地插入喀尔巴阡山俄各集团军的后方补给线上,造成包围俄西南方面军左翼的态势。
德军统帅部对这一计划很有信心。这一计划的胜利实现,将彻底消除俄军对匈牙利平原的威胁,从根本上改善奥匈帝国的防御态势,并使俄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恢复不了进攻的活力。
德军统帅部队以麦肯逊指挥的第11集团军为主攻部队。为了便于统一指挥,不再组建新的进攻部队,而是把从西线调来的精锐部队(第10军和41近卫军)和奥匈帝国的第6军全部纳入第11集团军,其余部队都作为牵制和掩护主攻部队侧翼之用。
德军果尔利策主攻方向当面之敌为俄第3集团军。该集团军辖7.5个骑兵师,指挥官为德米特里耶夫将军。
在果尔利策两军对比上,德奥军占有很大优势,计36万德奥军对22万俄军。大炮占的优势更大,计1272门轻炮对675门轻炮,334门重炮对4门重炮。德军还独有100门迫击炮。在山地战中,迫击炮的威力可谓炮中魁首,对于打击隐蔽的火力点特别有效。
战役实施的各项准备,也是以德国人特有的精细作风贯彻的。保密措施特别严格,隐蔽战役企图的手段甚至牵涉到了西线。为此,德军特别在西线首次实施了毒气战,以此来转移俄军的注意力。从西线抽调的部队都是在夜间进行,调到东线的部队竟然先运到德国北部,再从北部绕到奥匈帝国的加里西亚。部队师以下的军官都不知道自己的去向。部队在战役进攻的前两天才趁夜间进入集结地,并在东线北部进行佯攻。
德军的这些花招并没有完全奏效,俄军的情报部门首脑已经向西南方面军总司令报告了德军的种种异常现象,德军进攻地域的俄军指挥官也发觉了德军进攻的种种迹象。德军的一次偶然失误,竟连进攻的具体日期也被俄军得知,但这一切都没有引起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伊瓦诺夫的重视。他最醉心于通过普热米什尔突击匈牙利平原的计划。俄军统帅部也催促他及早向匈牙利平原突击。因此,俄军对于德军即将发动的进攻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直到4月29日,西南方面军才下令加强维斯瓦河一带的防御。
可这个命令下得太晚了,对于俄军来说,失败的命运已不可逆转。
仲春的维斯瓦河沿岸,树木青翠,芳草如茵,春天的气息令人陶醉。然而,5月1日晚,千余门炮的怒吼撕碎了春夜的宁静。顿时,山摇地动,烈焰熊熊,炮火的闪光照亮了被摧毁的俄军阵地和惊慌失措、四处奔逃的俄军士兵。俄军的大炮几乎没有还击,它们不是被德军摧毁,就是沉默地蹲在那里。因为,俄军炮弹奇缺,每个炮连仅10发炮弹,每门炮只摊到1发炮弹。
毁灭性的炮击持续了整整几个小时。
德国飞机此时第一次出现在东线战场上,它们成群地在俄军阵地上投弹和扫射。当时的飞机威力有限,但对俄军士气的摧毁却是不可小视的。俄军士兵几乎全部是由不识字的农民组成,他们对于在他们头顶上的喷吐着死亡火舌的“铁鸟”惊骇不已,似乎是死神在天空飞舞,一看到飞机飞来便赶紧把头埋在战壕里,生怕死神将他们抓走。
5月2日上午10时,德奥军的大规模冲锋开始了。冲在最前面的是骑兵师,挥舞着马刀的骑兵冲到俄军阵地时,被炮火震得昏头昏脑的俄军士兵探头张望,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伸长脖子的脑袋就成了德军刀下的战利品。
防守果尔利策地区的俄第3集团军,当天就土崩瓦解了。溃退的俄军几乎丢弃了他们所有的装备。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得知果尔利策防线崩溃的消息,立即命令果尔利策被突破防线两侧的俄军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到封锁突破口的战斗中去。
果尔利策战役中有一段小插曲。那是果尔利策战役开始后的一天,德军在东线战场首次使用毒气,其用意是想分散俄军统帅部的注意力。麦肯逊突击集团的左翼德军使用了一支专门施放毒气的部队,他们把装有毒气的圆筒在阵地上一字排开,每两米一个。然后,测定风向,在风向和风力适宜的时候便一齐把圆筒盖打开。从圆筒里冒出一团团黄绿色的烟雾,这一大串黄绿色的烟云纠缠在一起形成一层贴地飘移的烟云层,烟云在微风吹拂下贴地滚滚向前。这是德国研制的致命的窒息性氯气,它比空气重三倍。它贴着地面坠入战壕,隐蔽在战壕里的士兵吸进了这种毒气就会痛苦地窒息而亡。但这次施放的毒气却因风向的改变被吹到麦肯逊突击的阵地上,不少德军士兵被自己的毒气闷死了。这次施放毒气,俄军竟浑然不觉,德国人也严格保密,直到战后很多年才被披露出来。
当时,在果尔利策地域两侧发生了凶猛残酷的争夺战。一批批的俄军来不及组织好就被送到血腥的战场。德军占尽了地利,利用维斯瓦河谷高高的台地和贝斯基得山脊的阵地居高临下,炮击和扫射缺乏良好组织和火力掩护的俄军冲锋集群。俄军指挥官驱使士兵作这种自杀式的冲锋,造成的伤亡高得惊人,维斯瓦河水都为之变色。维斯瓦河畔、贝斯基得山麓都躺满了俄军的尸体。而德军在果尔利策的突破口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迅速扩大。一批批匆匆赶来的俄军部队,很快就被德军的战争机器吞没了。德军准确、密集的炮火,特别是那些迫击炮火对于无遮无拦的俄军冲锋集群以致命的杀伤。
俄军西南战线局势急剧恶化。
俄第3集团军的溃退使毗邻的俄第4、第8集团军的侧翼都暴露在胜利挺进的德军面前,第4、第8集团军也不得不紧跟着后撤,德奥军不失时机地在全线紧紧追击,为了加快撤退速度,撤退的俄军不得不丢弃将来在防御战中很起作用的重型装备。
溃退的俄军一直逃到桑河-德涅斯特河一线才勉强收住脚步,拟凭着河川之险阻止德奥军的前进。
5月14日,双方在桑河一线展开决战。
德军发挥他们火力的优势,无情地轰击俄军仓促组成的防线。缺乏炮弹的俄军只得成天蜷缩在战壕里,听凭猛烈炮火每天都要夺去他们中一部分人的生命而无可奈何。俄军每天都在被削弱,而德奥军却无损一根毫毛。
不过,俄军虽然缺乏炮弹,机枪子弹和步枪子弹还是可以应付战场需要的。每当德军冲锋时,沉默的俄军又万枪齐鸣,机枪横扫。当德奥军逼近俄军战壕时,俄军便跳出来跟他们近身肉搏。在这种短兵相接的近战中,俄军人数上的优势就起作用了。
虽然德奥军与俄军在桑河地区胶着在一起,但德军势在必得。大量援军和补给源源不断送到前线,猛烈的炮火不分昼夜地轰击着俄军阵地。俄军日益衰弱,却依然顽强地死战不退。就在俄军即将全线崩溃之际,传来了意大利参战的喜讯。意大利于5月23日宣布加入协约国,并对德奥宣战。意大利的军队随即侵入奥匈帝国。
在意军的攻击下,猝不及防的奥匈军曾一度退离边境线达160公里。德奥军紧急调整了部署,很快把意军阻截住,并使它受到重创。意军不得不踉踉跄跄退回边境线己方一侧。
意军的参战于事无补,它的战斗力在战场上暴露出来——那是一支不堪一击的队伍。德奥军现在对这个威胁毫不在意了。因为意大利参战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桑河战场又烽烟四起。
6月3日,俄军在德奥军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普热米什尔。俄军放弃普热米什尔意味着俄军确实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这个普热米什尔,俄国人不知费了多少心机,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只要有一点可能,俄国人是决不会放弃这个战略要地的。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决定重新展开大规模的攻势。6月22日,俄军终于全线崩溃,俄西南方面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历时50多天的果尔利策战役以俄军的惨败告终。俄第3集团军的7个军被全部歼灭。俄军被迫放弃了加里西亚,前几次对奥匈作战的成果统统化为乌有。
德奥军也没能更好地扩大战果,放松了迂回包围,致使一部分俄军逃脱了被围歼的命运。
但果尔利策战役的战果还是很可观的,德奥军共毙伤、俘获俄军百万人以上,仅被俘俄军就达75万余人。
俄军在果尔利策战役中的惨败,使俄军官兵士气低落,军官更是畏敌如虎,士兵的反战情绪开始蔓延,同时也引发了国内强烈的“政治地震”。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红场都发生了群众示威。愤怒的群众要求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把擅权误国的皇后送进修道院,把宫廷宠臣拉斯普廷绞死,整个沙皇政权一片混乱。最终,沙皇政府派出了哥萨克骑兵对骚乱进行了武装镇压。
果尔利策战役后,俄国的战略态势处于极端危险的地步。已经完全崩溃的西南方面军只剩下3个残破不全的集团军。西北方面军虽然还有8个集团军,但所处的位置也极其不利。整个东线的俄军已在南北两翼德奥军的半圆形包围之中,德奥军如果从南北两翼作向心攻击,则整个东线俄军将被一网打尽。
这种对德奥军有利的战略态势,德军统帅部当然不会放过。但具体到作战计划上,德军最高决策层又发生了争执,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拟进行两路夹攻,主攻仍由打赢果尔利策战役的麦肯逊的第11集团军担任,矛头直指维斯瓦河与布格河之间地域。助攻由东普鲁士方向的德12集团军担任,锋刃刺向波兰突出部北根部,把整个波兰地区突出部切下来。
东线德军总司令兴登堡雄心大得很,他欲从涅曼河发起进攻,经科夫诺直接插入明斯克,从深远后方切断东线俄军的退路,既占领俄国大片领土,又尽可能多地歼灭俄军的主力兵团,赢得东线的决定性胜利。
按照兴登堡的计划,将要进一步深入俄国境内200多公里。虽然战果可能大得多,但需要投入的兵力、后勤补给也必然大得多。俄国境内原始的交通会给兵力的迅速机动、后勤补给的运送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可兴登堡坚持要按他那个据说可以一劳永逸的打败俄军的计划行事。
法金汉是个讲求实际的人,他负责全局战事。从全局考虑,西线的迹象表明,英法正在着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德军由于把过多的兵力抽到东线,西线的兵力已明显弱于英法。他急于要把东线的兵力调去加强西线。
法金汉知道不可能说服刚愎自用的鲁登道夫,便做德皇威廉二世的工作。他指出,兴登堡的计划是个好大喜功、根本行不通的计划。俄国领土辽阔,回旋余地大,以德军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有效地合围俄军纵深的主力兵团,反而会被俄国那数不清的沼泽、湖泊、森林及糟透了的道路所困,说不定又会陷入当年拿破仑那样的困境。
一提到拿破仑,德皇便心有余悸,他立刻无保留地支持法金汉的计划,下令照此执行。
可兴登堡阳奉阴违,仍然我行我素地按他那套计划做。
俄军统帅部这时已极度沮丧悲观,年初的那种骄狂已荡然无存。俄军统帅部针对果尔利策战役后的态势认为:俄军由于果尔利策战败,部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兵员损失巨大,战斗力极度衰弱,加上弹药武器奇缺,后勤供应艰难,这种整体不利的因素,短期内得不到改善,因而,近期不可能采取进攻行动,只能在所有于己不利的战线上都实行大踏步撤退,甚至可以撤离华沙地域,以避免有生力量被大量围歼。
这虽然是一个低调的决定,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俄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阿列克塞耶夫坚决要求西北方面军各集团军坚守一个月,以掩护华沙地域的守军退却。
1915年6月26日,德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打头阵的依然是那支凶悍的德第11集团军,紧随其后的是布格河集团军和奥匈第4集团军。
双方在托马舒夫地区大战了四天,以后又在克腊西尼克地区激战不休。
德军指挥官欺侮俄军没有炮弹,竟然下令把炮推到离俄军阵地不到1000米的距离,对俄军进行抵近直射,这就相当于将步枪距离人只有1米之遥开枪。这样抵近炮击的杀伤力大得惊人,俄军几乎成片成片地在被轰垮了的战壕里被炸死。连与他们拼死搏杀的敌军官兵也可怜起惨遭屠杀的俄国士兵来。无论俄军官兵如何英勇顽强,也挡不住德军无情炮火的屠杀。俄军的战线坍塌了,一路败退到伊凡哥罗德、卢布林一线。
8月初,德奥军强渡布格河。俄军首次出动飞机对渡河的德奥军投弹和扫射。出动的5架飞机共投下3000公斤炸弹和发射了3000发机枪子弹,打退了德军的渡河进攻。
这是东线俄军第一次空地协同作战,也是俄军战争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与此同时,配合麦肯逊突击集团进攻的助攻方向也开始行动。德军第12集团军于7月中旬向那累夫河下游普夏斯尼希方向发起进攻。
德第12集团军当面之敌比主攻方向面对的俄军要弱得多。由加尔维兹率领的第12集团军拟突破普夏斯尼希防线,这里的俄军仅有两个师,而且没有几发炮弹。德军在持续几小时的炮击中,用去了几十万发炮弹,使守军的伤亡顿时超过30%。守军只得撤退到市区,凭借着古老的房屋街巷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德军在巷战中也遭受了重大伤亡。俄西南方面军总司令阿列克塞耶夫急调部队紧急支援,使德军攻占普夏斯尼希的企图受挫,德军欲强渡那累夫河的企图也没有得逞。
德军统帅部对于加尔维兹的第12集团军进攻受挫极为恼火,严令加尔维兹一定要渡过那累夫河,向南进攻,与麦肯逊的突击集团会师。
加尔维兹急中生智,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终于在罗察尼一带强渡那累夫河,并控制了那累夫河上的重要渡口。这时,加尔维兹只要奋力挥师南进就可与麦肯逊的部队会师,合围华沙地域的俄军重兵集团。由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不按总参谋长法金汉的计划做,把兵力用在他自己原拟的涅曼河方向,致使加尔维兹没有足够的兵力向前疾进。进攻速度的迟缓,令华沙俄军得以逃脱。8月5日,德军攻占华沙,华沙守军已逃遁一空。由于俄军指挥官反应迟钝,华沙北面的重镇奥尔基也夫斯克的守军8万人,撤退不及被德军俘获。
在与南北两军夹击波兰突出部的同时,兴登堡、鲁登道夫自己的计划也开始实施。
7月14日,德国涅曼河集团军和俄第5集团军在里加、沙弗利地区展开激战。
里加是彼得格勒外围屏障,它的得失直接威胁到俄国首都的安全。俄军统帅部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里加、沙弗利,守军不得后退一步。
攻守双方的兵力基本相等,都是12万人左右,但俄军中有徒手士兵1万名。德军在大炮方面,特别是炮弹供应上占有压倒优势。
俄军在德军猛烈炮火的打击下步步后退,德军乘机施展它的老一套战法,两翼迂回包抄,欲合围沙弗利俄军重兵集团。俄第5集团军司令普列维觉察到了德军的企图,不顾俄军统帅部“不准后退一步”的严令,毅然下令撤离沙弗利,从而避免了合围。沙弗利这个交通枢纽遂被德军占领,但德军大量围歼俄军的目标没有实现。
继沙弗利失陷之后,俄军又丢掉了战略重镇波涅维日、米陶。俄军顽强坚守的科夫诺要塞也在8月16日陷落,守军投降。
在德军不停顿的攻势面前,俄军统帅部一筹莫展,被动挨打,步步后退,只好以空间换取时间,并一再呼吁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以减轻俄军的压力。
德军深入到俄国腹地后,也被那不堪忍受的原始道路所累,补给线漫长,后勤补给运送困难,进攻也失去了势头。德军推进最远到明斯克至斯文江尼一线,以后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了。由于西线英法开始进攻,德军统帅部把注意力转到西线,东线遂进入了阵地战的阶段。
1915年夏,俄军的一系列败仗促使沙皇撤销了俄军最高统帅尼古拉大公的职务。尼古拉二世的指挥才能比尼古拉大公更逊一筹,这就使俄军今后的灾难更加深重。
德军由果尔利策战役为契机的一系列胜利,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的局势完全被德军所主宰。德军歼灭了大量俄军,并完全占领了俄属波兰、白俄罗斯大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兵临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城郊。
但德军也并非事事顺遂。果尔利策战役原拟达到的围歼华沙地域俄军的目的落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小计划妨碍了这一战役企图的实现。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一再尝试的大规模包围战一次也没成功。当他们乘胜追击深入到俄国腹地时,同样遇到的是原始的道路,泥泞的沼泽,一望无际干枯的大草原,荒凉的村舍,到处没有人烟,无法找到水喝。蚊虻、疾病乘机在人马之中肆虐,战斗力急剧下降,机动作战能力完全丧失,最好的天气一天也只能移动5公里。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看到这样的势头,不得不下令停止进攻。
果尔利策战役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二年一系列败绩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仗。俄国不仅丧失了1914年秋冬及1915年初与奥匈帝国交战赢得的一切战果,还丢掉了整个俄属华沙地域。
俄军在果尔利策战役的惨败,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社会各界群情激愤,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红场,民众举行抗议示威,要求尼古拉二世退位,民众的呼声几乎把罗曼诺夫王朝掀翻。
沙皇政府出动了哥萨克骑兵镇压骚动,民众的抗议示威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俄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却依然每况愈下,最终导致了沙皇政权的垮台。
俄军在果尔利策战役中的惨败是必然的,所有在日俄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变本加厉。
高级指挥官的腐败无能随处可见,他们养尊处优,常常在远离战线的后方发号施令,对于前线瞬息万变的情势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决断,往往使恶化了的战局雪上加霜。
后勤运输是俄军的绝症,道路泥泞不堪,运输车辆极度缺乏,加上后勤军官和承包商勾结,贪污军费,中饱私囊,对于前线急需的军需物资敷衍了事,甚至扣发后勤物资,弄得前线常常人枪都空着肚子。有人统计过,在果尔利策战役中,德国人每发射1000发炮弹,俄国人才能回击1发炮弹。
最悲惨的是那些俄军普通士兵,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枪,只有一根绑着刺刀的木棍。一位英国记者在俄军前线采访一名士兵,这名士兵将他那根绑着刺刀的木棍给他看,说:“先生,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我们士兵什么也没有,只有自己的胸膛。”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最高层。
俄军统帅部既缺乏战略的眼光,又软弱无力、优柔寡断。首先在制定整个战略计划时便犯下两线平均使用力量的大错,以后每当战役的关键时刻都发出错误的指示。在果尔利策地域更是这样,明明德军已在调兵遣将,准备发动进攻,各种迹象也很明显,对这样一个事关全局的危险,俄军统帅部却视而不见,反而催促进军匈牙利平原,这就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随后,又轻率地下令两翼部队立即投入封闭突破口的战斗。结果,一批批的部队仓促上阵,既无火力掩护,又无配合,在严阵以待的德军炮火下,毫无价值地消耗掉了。
当时,最正确的做法是仿效当年库图佐夫对付拿破仑大军的战术,大踏步撤退,让德军在俄国腹地的泥泞和茫茫荒原上耗尽锐气,攻击它的补给线,让德军处于粮弹两缺的困境,再伺机消灭之。
德军统帅部曾经最担心这一点,拿破仑大军覆灭的阴影,总在他们脑中挥之不去。可俄国最高统帅尼古拉大公,偏偏总是避着德国人的痛处。尼古拉大公本来没有实战经验,他之所以位居极顶,完全是因为他是沙皇的叔父。
唯其如此,他作为最高统帅也就容易受到宫廷和沙皇本人的牵制和干涉。因而,荒谬之举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怪。
宫廷里的腐败是俄军一切灾难的根源。
实际上,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受到一个装神弄鬼的半文盲农民的控制。这个酒鬼加色鬼、曾因在乡下偷马头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的浪荡汉拉斯普庭,被皇后阿列克桑德拉视若神明。据称,他用催眠的魔法让沙皇患血友病的儿子止了血。沙皇本人又是皇后的奴仆,皇后斥责他像骂小鸡一样。沙皇还卑微地表示感谢:“对你严厉的训斥表示感谢,你的可怜的,小小的,意志薄弱的丈夫。”
拉斯普庭掌管着或者影响着大部分的高级官员的任命和一切国家大事。拉斯普庭受到除了沙皇夫妇外的所有人的憎恨,却又丝毫不能改变他主宰一切的地位。
果尔利策战役后,在拉斯普庭和皇后的推动下,沙皇撤销了尼古拉大公最高统帅的职务,由自己兼任。但沙皇每天只用一个小时处理军务,当然,连这一个小时的决断也是来自皇后和拉斯普庭的意见。
在这样的最高统帅指挥下,俄军怎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