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经济总量占据全球第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成就。我的家乡处于河南南部一个三县交界的地方,至记忆起时,那里还是一个贫困落后,出门全靠走,说话全靠吼的时代,没有一条硬化路面,没有电,很多家都还是土坯房,有砖房的富裕家庭也是砖墙加土坯,如果不是某几个富裕家庭中有拖拉机,就真是个完完全全“自然”村落了。到如今小汽车也司空见惯,我们这代人也算是见证者,见证了属于我们自己家乡的巨变。
不知是否还记得自己刚入学时的样子?我内心是充满恐惧的,因为从记事起,自己从来没有出过这个村庄。谁家在哪,谁家的狗吓人,那个池塘在哪,谁家屋后有水果树我都是门清,而这一次我要去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子上学,那时上学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看别家的孩子早上赶着去学校,中午回来吃完饭又赶着去学校,一直到傍晚才能回家,几乎一整天不在我熟悉的环境里,所以我是恐惧的。当母亲和父亲领着我去学校报名时,我是挣扎着,哭着闹着不去,但强扭不过父母还是被拽了过去,在一个远亲的老师班里开始了小学时代,一个从煤油灯过渡到电灯泡的时代。
那个时候我父母亲在家支了个门头,买一些小零食,烟酒之类的日用品,我记得卖的最快的除了让人嘴馋的一毛钱一袋的辣丝外,就是火柴,蜡烛。当然,蜡烛是非常珍贵的消耗品,不光是蜡烛,煤油灯也是很珍贵的。在没电的年代里,天黑下来,日常的生活照明全指望这煤油灯,家里有孩子做作业才会拿出蜡烛点上。出门时才带手电筒。家家的煤油灯都大同小异,用一个瓶子装上浓黑的煤油,用一根粗粗的棉线缠上铁丝作为引线,把瓶盖穿个孔,将棉线浸满煤油后,下端放进瓶底,上端用瓶箍固定漏到外面就完成了。煤油灯燃烧起来灯焰比较高,比较亮。可以通过这个铁丝上下拉动控制火头的大小。一般吃晚饭的时候天就已经黑了,在厨房的窗台放上燃烧的煤油灯,黑黢黢的屋子也亮堂了许多,处于节约的原因,全家人大部分都在的时候才会点煤油灯,并且没别的重要事情老早就休息了。如果只是个别人还有事情,就会点上蜡烛代替煤油灯。虽然蜡烛的灯焰远观如黄豆般大小,但蜡烛附近的位置已经足够亮堂,可以看书写字,做针线活。
一到晚上,黑夜便侵蚀了整个村庄,如果是阴天没有月亮,这种黑浓到用烛光才弱弱的撕开一角,颤颤巍巍的烛光在黑夜里那么小心的燃烧着,若一阵风吹过没保护好这火焰,呼,灯灭了,浓稠的黑便立马从四周像潮水般侵袭过来,随后就是不见五指的黑暗和静寂。万物似乎都陷入了沉睡,只有狗吠声忽远忽近,显示着村庄夜的空旷。星空就越发的璀璨,南幕下的即可星星最亮,在门前树梢里时而躲藏时而显露,一闪一闪的像是信号等待着人们去破解,漫天的银河静静的黑夜里流淌,不时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发着蓝光或者红光,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夜幕里,勾起无限遐想。
后来有一天发现放学后村庄的路边多了好多深深的土坑,土坑很深,差不多一个成年人站里面看不到头顶。常识告诉我这不是来种树的肯定。第二天我就找到了答案,因为放学回来看见好多电线杆一排排的倾倒在路边,随后的一周看着这些电线杆一个个都被种了起来,但这件事过后又是一段的沉寂,只剩下光秃秃的电线杆一排排的站立着,好像等待着发生重要的事情发生。那段时间村庄里到处谈论的都是这个消息:电!“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些从没听过的说辞成为了新鲜事物在人们之间谈论。那会是一个怎样便利的生活?只是感觉他们言谈中透露着对未来莫大的期许和憧憬。
“来试试看灯泡亮不亮!”,一个不认识的电工在我家门口装了一个灯泡开关,从里面引出一根细长的尼龙线,他顺手一拉,只听一声尼龙线带动的机械声响,灯泡就神奇的亮了起来。那种光开始有些刺眼,慢慢的眼睛适应了,便看清楚灯泡构造原来是一个光滑圆润的玻璃罩,里面有灯丝被烧的红的发白,光就是从这个燃烧的灯丝发出来的。太神奇了,对于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我充满了疑惑,又有些害怕。因为电是很危险的,不小心触电了生命就有危险!所有的人都用这句话警告。
大家算了一笔账,和用煤油灯和蜡烛相比,灯泡更方便,一拉就亮,也不用担心失火的危险。除了灯泡本身花一块多钱外,电费一个月下来比用煤油和蜡烛便宜不少,咋算咋划算。于是慢慢的家家都开始用上了灯泡,偶尔晚上停电了,在从墙角或者抽屉里找出煤油灯和蜡烛点上,后来由于煤油灯易碎,里面的液体也不好存放便慢慢的被蜡烛取代。各式各样的煤油灯成为了老物件放置在看不见的角落,落上了厚厚的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