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12300000020

第20章 阿里大跃进

我深信不疑我们的模式会赚钱的,亚马逊是世界上最长的河,8848是世界上最高的山,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宝藏。一个好的企业靠输血是活不久的,关键是自己造血。

一、赚一块钱的模式

时光走到2001年12月27日的这一天,马云和阿里巴巴迎来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日子——其主打产品“中国供应商”会员数量达到了100万。藉此,阿里巴巴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百万号会员的B2B网站,并真正开始赚钱了!这也就意味着,阿里巴巴可以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电子商务模式是正确可行的,马云一度受到的质疑和嘲讽不攻自破……

1.曾经的100万梦想

从2000年5月8日起,拥有“世界搜索引擎之王”称呼的雅虎搜索引擎专利发明人吴炯正式加盟阿里巴巴,主持构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到2000年10月阿里巴巴的“遵义会议”确定中国供应商,马云和自己的创业伙伴们只是解决了阿里巴巴的模式架构。

能不能盈利?能不能尽快实现自我造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个未知数。就像马云自己所说,“在过去的3年时间中,真正相信我们的人并不多,因为我们在做的是一份其他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

而在“遵义会议”之前,马云甚至干了一件连他身边的人都不相信的事情,并打造出了不可思议的神奇品牌。

这话还得由马云的武侠情节说起。从小就喜欢武侠小说的马云,自然对金庸崇拜有加,用马云身边人的话说,“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此话并不夸张,马云甚至把阿里巴巴也按照武林圣地进行打造。除了自己带头抢占风清扬之名外,阿里巴巴几乎人人都取了一个武林豪杰的名字。而阿里巴巴的办公室也不能幸免——光明顶、达摩院、桃花岛、罗汉堂、聚贤庄等等,全出自金庸大师笔下的武侠小说。

2000年7月的一天,是马云人生中的另一个特殊日子。这一天,对金庸崇拜有加的马云在香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会面金庸大侠。其间,马云还幸获金庸赐字——“多年神交,一见如故”!

正是此次会面,马云有了一个连自己身边人都不相信的计划——举办“西湖论剑”,即因特网的高峰论坛。

马云的独特就在于他想好了便立即去做。回到杭州后,他就安排人员组织起了这一计划,挑选“西湖论剑”的会议场地,联络当时各大网站头面人物等。既是“论剑”,在马云看来自不能缺了金庸大侠。

经过近两个月的组织,2000年9月10日,马云发起的中国互联网峰会——“西湖论剑”竟然真的召开了。会议现场除了齐聚当时的五大互联网英雄王志东、丁磊、张朝阳、王峻涛和马云之外,金庸大侠的如期而至更令中外媒体和无数国人一时心向西湖。

峰会以“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为主题,原本与武侠没多大关系,但得益于学生时代历练的马云,却能把论坛变得侠味十足。据说,参加此次互联网峰会的五个网络英雄,除了马云之外,其余四位也都无一例外的是“金庸迷”。王峻涛甚至说自己就是为了近距离看一眼偶像金庸才来的,而王志东的双胞胎女儿,也都是金庸取的名字。

那时的阿里巴巴虽已被整个互联网的冬天拖累,但精于求精的马云却让首次举办的“西湖论剑”五彩纷呈,非常成功。自此,以“西湖论剑”为名的中国互联网峰会便延续了下来,成为一个每年秋天都要举行的年会。就连马云自己每每谈及此事,也不无得意:“‘西湖论剑’现在已经形成为一个会议品牌。”

如今,在马云位于西湖国际的办公室里,就放置着大小两幅字,它们都是金庸所赠。除了上文提到那一幅,另一幅正是首次“西湖论剑”期间金庸参观阿里巴巴时写给马云的。

当互联网走出冬季后,再一次如期召开的“西湖论剑”汇集了一批“健康企业”,如腾讯、联众世界、前程无忧、携程旅行网和3721等。按马云当时的说法,这些企业各自都是中国在网上即时通信、网络游戏、人力资源、旅游、中文实名领域最大的服务商。

事实也如马云所说。当泡沫散去之后,上述互联网企业度过了互联网的冬天,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经历了寒冬的网络企业与企业家们,也正在逐步地走入正轨。

“遵义会议”开始后的2000年年底,阿里巴巴会员数量开始以每日2000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天收到的商品供求信息也达到了3500条。而一年之后,马云和阿里巴巴就迎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中国供应商”会员达到100万。

之所以说这个日子特别重要,是因为100万意味着更多的内涵。

首先,100万意味着阿里巴巴成为全球第一家达到此数量级的B2B网站,这在阿里巴巴的历史上十分重要。

其次,100万意味着阿里巴巴可以盈利、赚钱了。因为早在1999年公司筹建之时,马云就曾预测“会员数不到100万,是不可能赚钱的”。那时的100万对于马云来说,就是一个梦想。如今,这个数字不仅达到了,而且梦想真的如马云所料在当年的12月实现了。就在这个月,阿里巴巴公司已突破收支平衡线,实现盈利数万美元。

于是,马云在200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假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说:“去年是阿里巴巴超速发展的一年。今年会员量继续高速增长,今年4月10日,会员总数超过了110万,我们充满信心地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

的确,第一个100万不仅证明了马云“无招胜有招”理念的正确,也用真实的盈利向所有人证明了阿里巴巴,给了所有人更大的信心。期间,马云感触最深:“我们知道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创建以亚洲为中心的中小企业的网上基地。我们成功了,我们成了中国真正的服务于商人和企业的电子商务公司以及最大的商务信息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成为存活下来的不多的网络公司之一,也成为网上国际贸易的领导者。”

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在此前的一年中马云和阿里巴巴:

2000年1月28日,马云及阿里巴巴公司团队成员应邀出席美国哈佛大学“2000年亚洲商业论坛”,并就亚洲电子商务作主题演讲。

2000年3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一周年时在上海设立中国公司总部,同时在华东交易会期间举行“相会阿里巴巴”用户见面会,并推出阿里巴巴电子信箱服务。

2000年4月16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站推出“行业市场”,WTO前总干事彼得·萨瑟兰正式加入阿里巴巴顾问委员会。

2000年5月8日,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到位,世界搜索引擎之王、雅虎搜索引擎专利发明人吴炯正式加盟阿里巴巴,主持构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2000年5月22日,马云受邀在“全球互联网高峰会”上发表演讲。

2000年6月30日,阿里巴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最佳B2B网站”。

2000年7月4日,阿里巴巴和中国香港无线携手开拓无线网络。10日,阿里巴巴荣登《福布斯》封面。

2000年8月15日,阿里巴巴与工行联手推出在线支付服务。

2000年9月10日,阿里巴巴中国总部落户杭州。同日,阿里巴巴主办“西湖论剑”,即“天堂硅谷网络峰会”。

2000年10月23日,阿里巴巴推出网上商业传输管理系统。

2000年11月30日,阿里巴巴被《远东经济评论》评为“最佳B2B网站”。

……

自然界遵循着优胜劣汰,在商界同样如此。

走出了冬天的阿里巴巴们,如同马云所说,“都是各自服务领域的领先者,拥有比门户网站更为庞大的用户和网民群体。它们的表现,明确宣布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

而笔者想补充的是,大浪淘沙之后,阿里巴巴已不再拘泥于早期的模式之争,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发展互联网产业的独特之路。所以,马云才敢于在国外对着台下的人们口出“狂言”:“现在,商人们打开电脑,看到的界面是Windows,将来,他们看到的会是阿里巴巴!他们需要的一切服务,阿里巴巴都将提供。阿里巴巴将是贸易的同义词!”

2.阿里的一块钱赢利

第一次“西湖论剑”之后,阿里巴巴历经“遵义会议”和“整风运动”,强有力的价值观输入,使得阿里巴巴的员工不仅安定了下来,还显现出了与其他互联网企业不一样的精神面貌。以至于当时的一些舆论认为,这使得“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才得以熬过了‘明天晚上’”。

然而,事实上“遵义会议”之后的阿里巴巴虽然启动了中国供应商,但一路走下来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十分艰难。此时的阿里巴巴每月都要开董事会,会上的结论是:方向是对的,但再做几个月不成功就砍掉网站。

进入2001年之后,阿里巴巴似乎仍然处在冬天。这一年的1月,在GE工作了16年的关明生正式加入阿里巴巴,就任COO(首席运营官)。到12月,重要的迹象开始出现,即上文所述的阿里巴巴会员突破100万,以及当月阿里巴巴的现金流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盈余。

据马云后来对媒体的披露,虽然当时只盈余了几万美金,全年算下来仍然亏损,而当时的阿里巴巴账面上已只剩400万美元,只能支撑半年多,但几乎所有阿里巴巴的高层都从内心里看出了某种期盼的曙光。

于是,在第三轮的投资中,以马云为首的阿里巴巴高层,包括蔡崇信、关明生、吴炯等,几乎都进行了投资。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所有阿里巴巴人表明:阿里巴巴一定能够成功!

这又何偿不是马云在向所有关注阿里巴巴的人表明:阿里巴巴创业团队已经不是做生意的阶段了。

正是在此种心境之下,2002年初的一天,马云和关明生坐在了一起,他们要用自己的好心情讨论一下阿里巴巴2002年的目标。于是,继提出了“活着”之后,马云又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口号,并一度成为各种出版物中颇为流行的马氏话语:

关明生提出:2002年实现全面收支平衡。

马云提出:2002年阿里巴巴要赚一块钱!

不让媒体惊诧似乎就不符合马云的语言风格。那马云为什么只提赚一块钱呢?

曾被称为“骗子”和“疯子”的马云,此时无疑是清醒的。当整个互联网行业依然寒风瑟瑟,阿里巴巴内部整合大刀阔斧之际,马云的“一块钱利润”对于一直在烧钱的阿里巴巴来说,其意义同样是多重的。

谁都知道,阿里巴巴自1999年成立之日起,马云便公开表示“前三年免费”。按马云的说法,就是前三年积累。如果说2000年是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准备年,那2001年便是阿里巴巴的决定年了。相信马云在1999年宣称阿里巴巴前三年免费时,并没有考虑到随后就来到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因为尽管他已经预见到了,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事实上,马云自己也明白,直销团队多卖出一块钱很容易,后台节省出一块钱也很容易,但如果全年算账赚一块钱,阿里巴巴就会因为赢利实现历史性的转折。果真如此,有关马云能否赚钱、阿里巴巴何时赢利的争议和质疑,必将烟消云散。这就是“赚一块钱”口号的神奇魅力。这其中的魅力,如同马云后来提出的“每天收入100万”、“每天利润100万”、“每天交税100万”一样,令所有人惊奇。

所以,马云在提出2002年必须赢利时,他也没有告诉董事会到底要赚多少,而是给了所有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1块钱。而当时的马云在回答询问者时,也只是强调:未来两三年内,互联网企业要赚大钱不可能,但现在亏本的时期该过去了。

那么,这赢利一块钱的目标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任何企业的赢利,都必然存在一个赢利的模式,即便是马云所说的一块钱。

如今,人们很容易按阿里巴巴的发展脉络勾出一条路线图,但马云当年并不能未卜先知。不过,大概的路径相信他在心里已有了雏形。因为,建立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网上贸易市场,自始就是马云为阿里巴巴设定的目标。当“西湖会议”确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B2B模式之后,阿里巴巴也便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初期专做信息流,绕开物流。

随后,阿里巴巴的运营进入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紧跟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形并及时调整。马云带领自己的创业团队首先抓住基础的,从替企业架设站点开始,到随后的网站推广,在线贸易资信辅助服务,再到交易本身的订单管理,最后的第三方支付等等,不断延伸。所以,后来有业内人士评价说,阿里巴巴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今天能做到的事,循序渐进发展电子商务。

如同前文所述,尽管在成立的第二年就陷入了互联网的冬季,但初期的阿里巴巴却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最早也最全面地完成了大量信息的采集、归纳和分类,并形成了自己快捷有效的检索系统,为自身商务信息平台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如阿里巴巴主要信息服务栏目包括:(1)有效真实的商业机会,近30个行业700多个产品分类的商业机会;(2)丰富可靠的产品展示,阿里巴巴会员各类图文并茂的产品信息尽管数量众多,却也简便高效;(3)及时科学的行业动态,按行业分类发布最新动态信息,会员可以订阅,还可以直接通过电子邮件接受;(4)真实变化的价格行情,按行业提供企业最新报价和市场价格动态;(5)类别齐全的网站汇集,数以万计的公司网站大全,供用户随意搜索寻找贸易伙伴,了解公司详细资讯,且仍在扩大;(6)情味十足的商人俱乐部,供会员交流行业见解,为会员分析如何做网上营销等。另外,阿里巴巴还不厌其烦地为自己的用户提供航运、外币转换、信用调查等多项咨询和服务。如此丰富的服务内容不仅实用,更充满着现代商业气息,为阿里巴巴赢得了忠实的客户群体。

在网站的建设方式上,阿里巴巴被业内称为本土化,即针对不同国家采用当地的语言。因为这种方式的便利性和亲和力,阿里巴巴网站将各国市场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为自我服务的高度一体化。

如阿里巴巴的英文国际网站面向全球商人提供专业服务;简体中文的中国网站主要为中国大陆市场服务;全球性的繁体中文网站则受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及全球各地的华商们欢迎。另外,它还开设了韩文网站、日文网站、针对欧洲市场和南美市场的网站。不仅如此,这些看似本土语言的网站还相互链接,内容互相交会,形成了可以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贸易平台。

在此基础上,阿里巴巴通过不断的增值服务,强化自己网上交易市场的服务项目功能,并为网站的直接赢利提供了多种可能。即便是在马云承诺的不向会员收费阶段,阿里巴巴网站还是赢利的。如阿里巴巴早期确定的主打产品“中国供应商”,通过阿里巴巴的信息交易平台,为委托客户一次性的投资建设独立域名网站,实现与阿里巴巴交易平台的链接,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寻求赢利。除此之外,阿里巴巴的网上推广项目、诚信通服务等,都为阿里巴巴的赢利提供着支持。

而在马云正式宣布阿里巴巴实现赢利之前,阿里巴巴放低会员准入门槛,以免费会员制吸引着大量中小企业登录平台注册用户,以日增近2000个商人会员的数量汇聚起了庞大的商业流,不仅极大地活跃了阿里巴巴的市场平台,更由此创造出了无限商机。据统计,阿里巴巴宣布赢利前,其每月页面浏览量已达到5000万,信息库存买卖类商业机会信息超过了50万条,每天新增买卖信息3000条左右,每月询盘数超过30万个。

所以,互联网尚未完全走出冬天的2001年9月,当《福布斯》再次将阿里巴巴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之一的时候,国内外媒体一致地评论说:1999年3月成立于中国杭州的阿里巴巴,表现出了强劲的逆市上升势头,目前运营着全球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拥有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万商人会员,每天向全球发布近3000条最新供求信息。

一度也有人认为,B2B商业模式是互联网所有商业模式里面最苦最累的一个。但《福布斯》对阿里巴巴连续的正面认可,却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发出了“阿里巴巴盈利模式难以模仿”的感慨。所以,那个时候便有了如下的说法:如果亚玛逊是全球B2C的典范,阿里巴巴就是世界B2B的典范。

实际上,一直要求阿里巴巴围绕中小企业做文章的马云,此时也完全读懂了,这一年刚刚加入WTO的中国会带给全球贸易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当这一年的12月阿里巴巴突破收支平衡线,赢利数万美元之后,马云用自己独特的“赢利一块钱”之语,惊呆了自己的团队,更震撼了所有人的心。

这时候,马云才信誓旦旦地说:“2002年阿里巴巴的战略是赚一元钱,2003年一定要成为赢利的公司,而且必须在成长中赢利。”

3.开创网络第五模式

2010年4月,汇聚了世界各路精英人物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全球最伟大的富豪之一比尔·盖茨预言:亚洲的马云将会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他的这一预言并不是一时的信口开河。因为此时的中国电子商务,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已成气候,网上支付全年交易规模在2010年一举突破万亿元大关。

一份权威的统计报告显示,仅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的B2B电子商务营收便突破了17亿元,网购交易(B2C和C2C)规模为658.5亿元,网上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更是达到了1560亿元。这其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则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马云和阿里巴巴已然成为此一领域的全球焦点。

然而,如果将时光倒回2002年,马云却还在为阿里巴巴2002年要为赚一块钱而努力呐喊着。

2002年1月,面对马云的豪言壮语,成为一家真正赚钱的网络公司,一位新华媒体人如此写道:以“商务平台”为表现形式的阿里巴巴,其独特的商业理念和模式在众多的电子商务网站中可谓是一枝独秀。如果阿里巴巴一块钱的赢利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它将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终于冲出烧钱岁月,迈出了新经济实现赢利的第一步!

中国最核心的权威媒体如此评价一个尚未成功的企业,在公众的记忆中并不多见,却从另一个层面给公众舆论发出了信号。此时,阿里巴巴不仅为国际互联网产业界和投资界所瞩目,更得到国内产经界的高度关注。

与新华媒体称阿里巴巴“一枝独秀”相呼应地,便是业内对阿里巴巴独特模式的称呼——互联网的第五模式。

所谓第五模式,是业内人士相对于当时全球互联网市场而言的。具体来说,当时以Google为代表的称为搜索模式,以雅虎为代表的称为门户模式,以eBay为代表的称为C2C模式,而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称为B2C模式,并称为四大互联网模式。这四大互联网模式无论在资本还是业务上,在当时都已获得了极大成功。所以,当马云宣称阿里巴巴实现赢利的时候,全球互联网业的眼球便瞬时聚集到了阿里巴巴的B2B模式——互联网的第五模式。

开拓者理当得到尊敬。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美国便成了这一新兴行业的引导者,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和趋势几乎都向美国看齐。当搜索模式、门户模式、C2C模式和B2C模式在美国市场相继成功之后,中国创业者们也自然纷纷仿效。此时的B2B模式在美国尚没有成功的先例。鉴于对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尊崇,更考虑到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例子,B2B模式一度成为没有人愿意做的互联网模式。

有过三次创业经历的马云,用自己的精明和智慧分解了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独辟蹊径地找到了自己再次创业的密码——中国中小企业。更令后人惊奇又佩服的,便是马云放弃了针对个体消费者的B2C和C2C,而是自始坚守着自己的B2B。因为就当时来说,前两者毕竟看起来更加稳妥。

不管后来有多少种分析和解读,就创业本身来讲,当年的马云想法也许很简单。如同前文所交代的那样,当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给了他重新创业的灵感和智慧之际,创建一个网上交流平台,让那些中小企业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便是他最初的创业设想。

这种猜测符合马云对自己的剖析,也符合他创办翻译社时的心理状态。但是,马云也决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一交易平台上,他依托这一平台在寻找机会,在寻找互联网的新模式出现,因为他不想再跟着别人的步子找饭吃了。

马云首先找到的优势,就是避开了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必须耗费资金、人力建设的仓储、物流,以及网上支付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轻资产”、“重蓝海”的早期战略意图。这一战略在2000年开始的互联网泡沫战中,为阿里巴巴的“活着”和成功而出,无疑发挥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随后的发展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当阿里巴巴交易信息平台搭建好后,马云和自己的创业团队再次确认了B2B电子商务路径。此时的阿里巴巴,才真正走完了马云架构的整个电子商务平台之梦的第一步,踏出了借力B2B平台应对整个电子商务模式的国际化之舞。

至于具体的舞步,在后文中将要讲述。这里有必要继续回应一个至今令很多人依然困惑的话题,因为这一话题与马云最终成功创建所谓的第五模式密不可分。

这一话题就是:只会收发电子邮件的马云,怎么会创造出今天这样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尽管马云反对称呼阿里巴巴为互联网企业。

其实,创新商业模式就是首先要明确客户是谁?他们要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有效地去组合自己所能组合的资源,以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而任何一种商业模式的产生,必然得益于先有其理念。马云和阿里巴巴也不例外。

成功后的马云曾说,如果你能帮助别人赚到钱,你就一定能赚到钱。这也正是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的理念。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把自己与普通的卖家或买家区别开来,而是安分地扮演着独特的中间人角色。然而,阿里巴巴又摆脱了传统社会交易中的中介者身份,没有向它们那样采取向买家收费的形式。

后来有分析者就此评论说,聪明的马云知道,在商业活动中,买家才是决定成交的关键,而抓住了一大批买家的心,自然就有卖家上门了。

此话不无道理。当阿里巴巴后来随着自己增值服务功能的一步步扩展,首创向卖家收取会员费实现赢利的时候,马云就曾戏称为“化无形为有形”。

借此不同于他人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阿里巴巴就像马云在外经贸部创建的中国商品交易网一样,成了永不落幕的中国商品全球采购博览会。

而当2007年阿里巴巴集团首先借助B2B业务在香港成功上市之后,背靠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群体,马云和阿里巴巴继续演驿出了一个个互联网企业的神奇故事。

二、阿里跑马圈地

阿里巴巴收获第一个100万并赢利之后,也就是2002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终于从严冬中走了出来,再次展露出商机无限的新模样。这其中以短信业务和游戏业务为代表的新浪、搜狐、盛大和网易等几大网站,几乎是日进斗金。虽然阿里巴巴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但马云似乎并不甘心,暗地里却加快了马步……

1.甩掉一身的阴霾

自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后,中国内地的互联网业发展便与国际保持着同步。即便是2000年全球互联网产业处在冬天,中国的互联网也没能躲过萧瑟的日子。两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出现转折,并在2002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这里可以就一些相应的宏观数据做些分析: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591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用户人数为2023万,拨号上网用户人数为4080万,ISDN上网用户人数为432万,宽带上网用户人数为660万。

与同一时期的国际情形相比,中国5910万网民在世界上排名第二(联合国贸易及开发会议的报告表明,到2002年年底全球网民约为6.55亿),仅次于美国。

与此同时,2002年的中国网民中,以获取信息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所占比例从上年的42.9%增加到47.6%,网民上网行为日趋理性,高端付费用户随即出现并日益扩大。根据当年指南针网络调查结果,国内75.46%的被调查者对互联网收费表示理解,有7.98%的被调查者表示将完全接受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收费时代。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宏观统计数据在政府层面也有不错的体现,媒体也因此给2002年贴上了“中国电子政务年”的标签。

之所以说2002年是“中国电子政务年”,是因为国内舆论就当年中国各级政府掀起的上网工程给予的形象描述。这一年,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相关机构的推动下,全国各级政府掀起了建设电子政务的热潮,小到基层的乡镇,大到中央部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中国电子政务工程遍地开花。

就此,《中国网络产业发展报告》提到了如下几个鲜明的表现:一是中央政府牵头推进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提出以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平台的建设得到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推动;三是清理、确认和制定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的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四是国家级电子政务优先工程项目得到再次确定。

而相应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1年我国政府电子政务采购额为280亿元,2002年这一数字则轻易地突破了350亿元,年增长率近25%。

撇开上述统计数字,这一年的中国互联网业实体层面,一批互联网企业逐渐显示出了强劲的实力和深厚的潜力。随着硬件环境的完善、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应用的推广和网络知识的普及,这些互联网企业已不再拘泥于模式和理论,开始务实地立足中国本土,大踏步地走向网络新时代。

其中,国内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当年的财务报表,一定程度上即反映出了中国网络业的整体发展正不断向好。如网易在2002年第二季度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第三季度的收入较前一季度又增长了93.3%,从而实现赢利;搜狐则在2002年11月宣布其第三季度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已实现赢利;而从纳斯达克传来的股票价格也表明了新浪的赢利实力正在显现。

积极的表现还不仅仅如此。与以往单纯依赖广告收入不同,一批网络公司开始逐步建立起明确的赢利模式,赢利手段也日趋多元化。如当当、艺龙等一批中国专业商务网站更是率先实现了持续赢利。

如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网络游戏的运作方式更趋成熟,一些成熟的游戏厂家的成功经验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借鉴,加之各个运营商自己的经验积累,网络游戏的运营商们已经成功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宣传、运营、销售、客服等一系列运作方式,从而保障了网络游戏正常的发展和运转。到2002年底,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已达9.1亿元人民币,并正在以年均超过1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同期国内网络游戏用户数量达到了807.4万,其中付费用户401.3万,占到了总数的近50%。

除了网络游戏之外,2002年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手机短信。当年的各大网站财报均显示,以短信为主的非广告收入在这些网站总收入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搜狐和网易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一半。另据CNNIC统计结果显示,国内网民中经常使用互联网短信服务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前景非常可观。这一变化趋势,使得更多的网站开始垂涎互联网短信这块诱人的蛋糕。

正是看到这些积极变化,当时的一份权威业内报告如此写道:虽然还隐藏着赢利手段雷同,收费不尽合理、过度压缩成本等不利因素,但这些网络公司已经成功建立起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轨道。

上述情况表明,经过近两年“挤水份”式的严酷调整,中国一批有实力的网络领头羊们通过推出新形态网络广告、实施信息内容及网络服务收费、提供手机短信服务、开拓在线娱乐市场等适当业态,已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中国网络公司已然摆脱了烧钱的黑洞。

那么,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呢?

2.创新企业诚信通

当2002年中国互联网业走出严冬的时候,最为闪耀的两个词汇便是“网络游戏”和“网络短信”。当时包括几大门户网站、盛大和网易在内的众多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游戏和短信领域争食,有的日进斗金。

阿里巴巴的创业者们显然也关注到了。然而,马云却采取了对上述诱惑的抵制策略,他告诉自己的团队,一定要坚持电子商务——这一最初的选择。如同他后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时宣称的那样,“我们仍然会围绕电子商务发展我们的公司,我觉得我们绝对不能离开这个中心。十年的创业告诉我,我们永远不能追求时尚,不能因为什么东西起来了就跟着起来。”

马云显然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后来他曾解释说,“我觉得我们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我不会因为谷歌和百度的股票上涨,就也想做什么,就像四五年前我不相信短信会改变互联网,也不相信游戏会改变生活,我不希望我儿子玩游戏,也不希望别人的儿子玩游戏。我坚信电子商务会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正因为缺乏诚信体系,缺乏网络基础的建设,所以它会有一个蛙跳式的发展。”

于是,2002年的阿里巴巴依然在为了马云所说的“一块钱赢利”努力着。

这一年的3月,“要赚一块钱”的舆论喧闹尚未散去,阿里巴巴又一次成为了互联网业的焦点——诚信通产品正式推出。一时间,阿里巴巴再添“第二引擎”、“强势开辟第二战场”等新闻话题铺天盖地。

如果说阿里巴巴的中国供应商多少借鉴了竞争对手的思路,那么诚信通则是阿里巴巴真正独创的产品了。概括地说,它把信用和产品结合在一起,为电子商务的全面应用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

说起诚信通,话题还得回到2001年的6月。

当时在阿里巴巴英文网站上有个叫“网上有名”的产品,但推出后的一年多里表现平平。就像当时一些海外媒体所说:阿里巴巴的访问量很大,但是网上用户的信誉都不是很高;虽然欧洲的网站并不大,却是网上的展览厅,阿里巴巴虽然很大,但好像是一个网上的集市。

对此,马云也在一次演讲中有所回应:那个时候我们发现网站的浏览量尽管很大,但真正愿意完成交易的并不是很多。于是我们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做电子商务第一个需要的就是信誉。商人最关心的就是信誉。阿里巴巴要想开设电子商务平台就必须有信誉,信誉必须建立在社区的基础上。我们在网上做了调查,发现有98%的企业会员对于交易间的诚信最为关心,谁和谁做过交易,交易的评价怎么样等等。

其实,在阿里巴巴进入电子商务的第一天起,诚信缺失的困扰就一直让马云头疼。很多业内人士据此分析认为,正是因为马云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初期的阿里巴巴才只做信息流。但马云要打造的阿里巴巴,其目标就是真正的电子商务,是包括信息流、现金流和物流的电子商务。所以,马云认为,“电子商务信息流之后发展交易一定要过诚信的独木桥,没有诚信就实现不了。”而此时的阿里巴巴已经站在了这个“诚信独木桥”的边沿。

而与阿里巴巴不同的是,以亚马逊和eBay等网站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发达国家较高的社会信用水平。无论是B2B,还是B2C、C2C,都可以很快实现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在中国,由于信用的瓶颈制约,网上交易和支付成为困扰着马云和阿里巴巴之类企业的一道绊脚绳。

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网上信用还有着银行信用体系的支撑,而当时的中国网上银行信用体系远远不够。

然而,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一致努力,仅凭某个人的一腔热情或一家企业一个网站之力,无济于事。但天性不安现状的马云还是决定先从自己的阿里巴巴开始:“任何企业家都不会等到环境好了以后再工作,现在的环境就是如此,我们必须自己来改善这个环境,光投诉、抱怨有什么用呢?”

那个时候的马云,就是要把阿里巴巴品牌做大,把访问量做大,把用户做大,之后他自有办法把自己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

于是,2001年9月“诚信日”的那一天,马云面向自己的会员和众多媒体宣称:中国在加入WTO之后整体的发展环境下,最担心的就是互联网的信用,所以阿里巴巴要在中国倡导信用概念,在网上推行诚信通产品。

马云当时对诚信通有着这样的解释:叫它软件也好,叫它信用交易平台也好,它是一个企业为自己建立信誉的交易平台的一种软件产品。一年之内诚信通产品完善之后,还没有使用该产品的会员,阿里巴巴网站将不再为其提供任何服务。

那个时候阿里巴巴的会员已经相当可观,马云表示将积极引导会员使用诚信通。用他当时的话说:“有了这个程序,我们才知道你是谁,以前谁和你做过生意,你以前的记录怎么样。这不仅对阿里巴巴有好处,更主要是对我们的会员有好处。这也是阿里巴巴向电子商务、网上交易进军的严肃的一步。”

面对当时出现的质疑,马云甚至这样强调:阿里巴巴是全球商人的网站,我们不要量,我们首先强调的是质,没有质,再大的量也没有意思。

回过头来具体了解一下诚信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诚信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面对企业的现在和将来,建立了网上信用。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与此前阿里巴巴委托第三方专业信用机构进行的面对企业过去记录的身份认证,构成了阿里巴巴会员完整、立体、动态的信用档案。

就当时的情况看,诚信通产品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初步诚信认证,即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企业真实身份。所谓的第三方,便是与阿里巴巴签订相关合作协定的专业信用咨询公司,如华夏、新华信等。由于这个认证基本上就是核查工商注册等基本信息,所以绝大多数的申请企业都可以通过阿里巴巴认证。二是独享买家信息,即诚信通会员独自享有阿里巴巴此时拥有的近400万买家(包括世界500强中的1/3)。三是黄金商铺,即诚信通会员可以在阿里巴巴大市场黄金地段专设一个属于自己的网上商铺,这是免费会员所得不到的。四是不同于其他会员的高比例产品信息反馈,如诚信通会员的信息发布与信息反馈比例平均达到了1∶7,远高于阿里巴巴非“诚信通”会员。五是并不太昂贵的价格,即诚信通刚推出的费用标准为每年2300元人民币。

2002年3月,诚信通被正式搬到了阿里巴巴中文网上。然而,诚信通刚推出那一段时间却被称为拓荒期,包括一些原有会员在内的用户都提出过质疑。不久,阿里巴巴把中文网站改为中国事业部,副总裁张英出任总经理。

2003年初,诚信通的会员数还不到2万,马云却提出了10万的目标。尽管当时多数人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梦,但马云的梦已经被阿里巴巴的人习惯视为目标了。随后,诚信通竟真的迎来了自己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2003年突发SARS之后,诚信通的业务增长迅猛,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随后的2004年更是一举突破了亿元大关,达到1.6亿元。到2005年,诚信通实现销售收入更是突破了3个亿元的关口。

此时的阿里巴巴人无意间竟真的发现,诚信通会员数量已经达到了马云两年前提出的10万的目标。至于马云另一个“每天100万元收入”的目标,则早在2003年就已经完成了。

后来有调查显示,阿里巴巴上的85%买家和92%卖家,都会优先选择与诚信通会员做生意;与之对应,诚信通会员的成交率和反馈率也都高于免费会员的四至五倍。

就此马云曾说过:“我们的诚信通现在成了火爆品牌。诚信通其实很简单,以后谁要和你做生意,先看你在网上的诚信通活档案,你获奖了可以放上去,法院对你们判决了也可以查到。我希望全中国企业都有一份网上的活档案,这是信誉的档案。”

当时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诚信通的收费价格相对合理,又拥有两个关键的实质性服务——诚信认证和独享买家信息,可以预见诚信通最终会成为阿里巴巴所有会员的必备通行证。

如果再将这一分析放置于阿里巴巴已有的900万免费会员这一背景中考虑,阿里巴巴诚信通产品在2005年时具有的潜力就相当惊人。

当阿里巴巴的诚信通在国内企业间被认同的比例迅速提高之际,马云又适时地在国际网站上全面推行,并同美国邓白氏、亚洲澳美资讯合作,开展起了对海外企业进行全面认证的行动。

此情此景引得整个舆论热闹不已,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由诚信通引出的中国社会诚信话题,一时让马云似乎多了社会学家的角色。

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信用缺失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多么严重,对于刚刚开始的中国电子商务尤为突出。精明的马云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力排众议、恰逢其时地创新了中国互联网上的企业诚信认证方式。所以,舆论一致认为:阿里巴巴是最早建设网上信用体系的,这一信用体系一旦成功,中国电子商务将从中受益,整个中国经济也将从中受益。

就像一位资深媒体人在当时写的:一时间风生水起,诚信通很快就成为了阿里巴巴的第二战场,成为其重要的创收渠道。

自此,马云设计的阿里巴巴终于实现了双翼齐飞,并展现出了自己双线增长的良好态势。然而,很多人在当时没能读懂的是,马云绝不仅仅满足于诚信通的成功,他设想中的阿里巴巴也绝不会只有“双翼”。

如今,诚信通网上和线下的服务内容正不断地得到完善。

网上方面:独一无二的诚信通档案招来买家;独特的诚信通商铺;独享的庞大买家信息;第一时间享有的留言反馈和买家询盘;享有发布一口价和竞价的权利;使用支付宝处理货款等。

而在线下服务方面:享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全国参展;高效实用的采购洽谈会和培训会;享受365×8小时的专业咨询服务等。

3.意外的SARS之祸

阿里巴巴正式推出诚信通的那一年,也就是马云宣称要赚一块钱的2002年底,所有人都心情振奋,阿里巴巴如愿赢利,且远不止一块钱。就在全体员工激情未散的时候,突如其来的SARS于2003年初袭击中国,并在很短的时间席卷全国。马云的阿里巴巴也被殃及。

于是,那些评价马云成功含有很多时机成分的人,便将这一场疫情也算了进去。

SARS的全称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在国内俗称为“非典”,即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这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该疾病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死亡率较高。SARS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集聚现象。首发病例于2002年11月出现在广东佛山,2003年初春迅速扩散到全国。

这一年的4月30日上午,时任杭州市市长的茅临生考察阿里巴巴。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的成长已得到杭州市政府的重视。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市长考察刚刚结束没几天,阿里巴巴的一名员工就被确诊为SARS病人。

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2003年4月11日,这位员工赴广州参加广交会,4月18日回到杭州,5月2日出现发烧症状到医院就诊,5月5日被确定为SARS病毒携带者,5月8日被认定为SARS临床诊断病例。

在此之前,广州已经被明确划为SARS疫区。但是,一向视客户为上帝的阿里巴巴,还是按照先前的承诺派遣员工与客户一起参加广交会。所以当得知被派去的员工有人感染SARS之后,不仅病人的亲友,甚至阿里巴巴自己的许多员工也对管理层提出质疑。

对此,马云不得不给出解释:“我们已经承诺了客户!”

阿里巴巴一位知情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当年我们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就遇到了‘非典’,很多人都在回避人群密集的地方,但阿里巴巴公司已经承诺客户去参加广交会,无论如何,阿里巴巴都要去。”

忙碌的广交会结束后,被派去的员工飞回了杭州。三天后一位女员工就出现了“鼻塞、咽痛、流涕”等症状,服药两天无效便自行停药。这期间,由于放不下自己的工作,这位员工还坚持到公司上班。然而几天后,该员工高烧到了39.1度,很快便被确定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

那个时候,SARS已在全国蔓延,特别是广州、北京等重点城市,一度出现满城尽是口罩、马路公交空行的恐慌状态。为了应对如此严峻局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有着女强人称呼的吴仪临危受命,被国务院要求兼任卫生部部长,牵头遏制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当人人听闻SARS色变的时候,阿里巴巴员工感染SRAS病毒的消息不胫而走。

鉴于感染SARS病毒的员工活动范围较大,接触人员也多,从2003年5月4日起,一场规模空前的隔离行动在杭州展开:涉及患者家庭所在居民楼、所在单位的500人,还有近百名医务人员和相关病人全部隔离。与此同时,为隔离区服务的医务人员、社区干部、公安等各类人员更是达到了数千人。

除了这些实际行动外,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类媒体也提出了批评。后来马云每每提及此事,都会表情严肃地说:“我觉得‘非典’期间是我们最大的挑战。”马云所说的“挑战”到底有多大,恐怕别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的。

然而,就在这一事件前阿里巴巴因为真正地完成了赢利目标,从上到下正涌动着一股拼搏的雄心,马云更是每天密切关注着中东的局势。

为什么要关注中东呢?“我们发现中东地区的采购量一下子多了起来,我们判断战争一定会爆发。”马云解释。

马云所说的“战争”,就是当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部分国家,为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而蓄意挑起的战争,也被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

当时的马云有着自己的盘算:战争一旦爆发,以CNBC电视台为代表的西方强势媒体一定会受到强烈关注,马云希望借此进一步扩大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场的影响,阿里巴巴要在CNBC发布自己的广告。尽管广告费很贵,但是马云还是带着阿里巴巴上去了,而且意外地获得了一个非常便宜的价格。

除此之外,上一年底的顺利赢利,也让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团队有了如下的三个“100万”目标——从2003年起一天收入100万,到2004年一天利润100万,再到2005年一天纳税100万。

当马云提出这样的目标后,阿里巴巴拥有的数百名员工迸发出了无法遏制的激情。他们似乎已不再怀疑自己的总教头,即便是“非典”已开始肆虐。于是,阿里巴巴决定在国内也放弃低调姿态。

2003年4月2日晚上21点至22点之间,央视一、二套节目中出现了“让诚信的商人富起来”的广告,且滚动播放。这便是放弃低调策略的阿里巴巴所为。按一些业内人士的话说,那些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广告,要宣传的即是阿里巴巴商人网站的特性。它想要达到的,就是通过跨越时空的画面转换,表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不受时空羁绊的最大特色,即便是在SARS流行的非常时期。

然而,当得知自己的员工也因广州之行感染SARS病毒之后,马云不得不集中精力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

马云在第一时间给自己的员工送上了充满真诚的道歉信:

尊敬的阿里亲友:

这几天我的心情很沉重!从上午知道确诊后到现在,我一直想向所有的人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今天有任何事可以交换我们不幸患病的同事的健康,如果今天我们可以做任何事来确保同事和杭城父老兄弟姐妹的健康,我愿意付出一切!!

……

确实,阿里巴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漏洞,很多问题我们会在灾难后认真反省!作为公司负责人,我很想承担所有的责任,如果可以的话。但理智告诉我,今天还不到指责埋怨的时候!!今天我需要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迎接挑战!一家由年轻人组成的年轻的公司,经过这次的灾难我们会成熟得很快!

这几天令我感动的是,面对挑战,所有阿里人选择了乐观坚强的态度,我们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在共同面对SARS挑战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阿里人的使命和职责!……我为有这样的年轻人而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而自豪!我也希望阿里的家人、朋友为你们这样敢于接受挑战的年轻团队而鼓掌!因为你们没有选择恐慌、退缩和悲观!这是阿里价值观的作用!

……

现在我还想向大家宣布一件事:从今晚起阿里巴巴所有杭州员工可能面临全部隔离!我想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家人朋友,为了杭城父老,也为了阿里巴巴的明天,我们就过上几天封闭生活吧。

我理解大家现在的心情,真的对不起!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养好身体比啥都重要!请大家认真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请各位阿里人把此信转给我们尊敬的亲属、朋友和所有因我们而受各种损失的人士!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

让我们共同为那位生病的同事祈祷!祝福她早日康复!这几天我还会和大家通过网络联系,我仍会一如既往客观透明地报告我所知道的任何情况!

……

这封道歉信让员工们意外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所有人感受到了马云内心的真诚,让阿里巴巴初成体系的价值观文化真实地生根于阿里巴巴人的内心。

不久,患病的阿里巴巴员工痊愈了,并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岗位。而让所有阿里巴巴人欣慰的是,公司内部再没有一个人受到感染。更让阿里巴巴人兴奋的,则是阿里巴巴的业绩增长,还有马云内心的新酝酿。

4.互联网为战争准备

“互联网是为战争准备的。美国国防部设计互联网的时候说,万一战争爆发,美国国防部的数据库被炸掉,处于瘫痪状态,该怎么办?所以他们设计的互联网在全美各地、全世界各地都可以运营。但是美国没有试过,英国、日本也没有试过,阿里巴巴是第一个试过的公司。”

这段话是阿里巴巴在战胜SARS危机之后,马云面对公众所说的。他也没有忘记强调,阿里巴巴用自己的真实试验证明,一个团队拥有强大的价值观、强大的使命感的话,可以面对任何挑战。

马云的这一番话之所以说得如此铿锵,主要缘于阿里巴巴团队对抗SARS的不一般经历。

2003年3月,SARS开始在全国蔓延的时候,阿里巴巴携上年的赢利态势继续上扬:每月网站流量达到1.9亿人次,240多万个买卖询盘及反馈;有38万来自全球的专业买家和190万会员通过阿里巴巴寻找商机或进行各种交易;阿里巴巴每天新增会员超过了3000人,会员们每天发布的新增商业机会数量平均达到了1万条;网上贸易的使用频率和广度,以及国际采购商对商业机会的反馈数量均成倍增长;中国供应商客户数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倍,而国际采购商对30种热门中国商品的检索数量更是增长了4倍。

正是在这种诱人的状态下,尽管面临着SARS的危胁,当时杭州市的主要领导依然专程到阿里巴巴公司考察,希望在特殊时期马云能够带领阿里巴巴最大化地发挥电子商务功能,为受困的企业开展贸易助一臂之力。

不仅政府层面有这一期望,专家和业内权威人士也多认为,一直致力于中小企业的阿里巴巴将会因SARS之祸而意外获得发展机遇。这是因为,当隔离不得不作为最有效的遏制SARS蔓延的手段的时候,利用互联网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最可行、最有效的贸易方式。

事实上,马云后来也有过相似的表述,他认为SARS期间最需要网上交易信息的正是中小企业。而当时另一位阿里高管卫哲更是直接地回复媒体:“‘非典’给阿里巴巴作了最大的推广,当时是每个人被迫都必须要用互联网的。”

只是令阿里巴巴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公司的内部也发现了SARS病例。于是,马云不得不对大家宣布,阿里巴巴的办公场所将被隔离。2003年5月6日下午4点,戴着大口罩的马云向大家宣布了这个消息,同时发出了全体员工在家办公的通知。

第二天,即5月7日,阿里巴巴全体人员开始在家办公。自此,每天早上8点多,大家会打开电脑,继续着以前的各自工作。“只是不像以前一样面对面,到中饭的时候,就去弄点吃的,下午一点多就又回到电脑前。”一位当年的亲身经历者回忆说,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没有因为转移到网上而受到影响,“晚上,大家还会在网上‘飙歌’。”

正是在这种被隔离的状态中,阿里巴巴一天之内所有的交易服务都没有受到影响,业绩反而直线上升。

说起这其中的奥秘,关明生的话颇有代表性:“都被隔离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你要跟你父母、妻子或丈夫、男朋友或女朋友一起被关在家里,家门上再锁上一把大钢锁,钥匙在小区的主管手里,外面的人有防疫站的,也有公安,每天的早饭、午饭、晚饭是送进来的。每天两次有一个穿‘太空衣’的人,背后背着很大的罐子和长长的喷管,进到你家里面,离很远,像喷杀虫水一样,喷完就走了,很厉害。”

关明生内心的自豪溢于言表。事实上那段时间他跟马云一样,不得不把自己关在家里。然而,他和马云以及其他阿里巴巴的高管们,都被自己的员工感动着,也激励着。因为,当前所未有的SARS危机突降阿里巴巴之时,阿里巴巴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团队凝聚力无懈可击地表现了出来。

那个时候的阿里巴巴,甚至不得不把自己的服务电话也转到员工的家里。“打到阿里巴巴去的电话都自动转到同事家里了。特别是很多女同事一接,‘你好,阿里巴巴’,我们当时把这叫做‘天使般的声音’。”关明生披露说,一位员工再三嘱咐自己的父亲:“爸爸,有电话打进来,你一定要说:‘你好,阿里巴巴。’”

这种状况连续持续了两个礼拜。用关明生的话说,一般的公司要是面临此种状况,可能很快就会垮掉的,特别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服务性公司。

然而,被注入了精神生命的阿里巴巴已经不是一般的服务公司了。马云和自己的创业团队所钟情的电子商务优势,在突降的SARS危机面前得到了出人意料的肯定,阿里巴巴的营业额更是实现了非常迅猛的增长。

凭着一种激情和无畏,阿里巴巴团队用自己的敬业不但保证了业务未受损失,反而使其激增了5倍,创造了全球商界SOHO运作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也在后来成为包括马云在内的高管们颇为自豪的一场经典之役。

当众多中小企业间的正常贸易因SARS陷入绝境之际,阿里巴巴业已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一时成为众多企业的极佳选择,仿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贸易的大门。以2003年4月17日为例,当日阿里巴巴中国站发布的会员企业买、卖、代理、合作等商业机会信息6890条,国际站也达到2354条,两个网站加起来超过了9000条。虽然正常的商务交往均被不同程度地取消,但一大批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与客户进行了零接触洽谈,在非常时期做了非常好的线上生意。

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没有上网交易的企业近九成因SARS受损,而140万阿里巴巴的会员企业却未受到太大影响,很多企业甚至逆市成长,被业内人士称为“创造了非接触经济的奇迹”。

阿里巴巴的意外成功,使许多业内人士纷纷评论说,正是SARS使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价值,使成千上万企业迈上了电子商务的战车。而当时的舆论也一度发出了“‘非典’把电子商务带进春天,阿里巴巴为全球电子商务网站带来春天”的感慨。

如今看来,SARS只是在特殊时期提前放大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正如马云所说:“不是‘非典’让电子商务好,而是‘非典’让人们知道了电子商务的好,电子商务本身就好。阿里巴巴能够战胜‘非典’,能够在全员隔离时不瘫痪,能够在灾难中抓住商机,在重压下实现大飞跃,实在是阿里巴巴发展的逻辑结果。阿里巴巴的爆发是迟早的事,没有‘非典’,阿里巴巴也会起飞,‘非典’只不过是充当了催化剂。”

三、马云的网商时代

阿里巴巴成立三周年的时候,关于这家中国企业和马云的相关报道,已遍布于全球400多家著名媒体,而且从未间断过。很多人大为震惊,困惑不解。如果从今天的结果来解读,除了部分得益于马云独特的造势天分外,最主要的便是阿里巴巴诞生之日起的世界级品牌诱惑。借用马云的话说:2000年前只是做生意的感觉,而2002年后开始体会到了当下时代的变迁,我们正代表着一个新兴的产业……

1.布局B2B之外

SARS的横行验证了互联网的生活,更检验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独特优势。当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借助阿里巴巴网站逆市成长的时候,阿里巴巴也收获了丰厚的财富。

然而,早已不满足于仅仅做生意的马云,在应对SARS突袭之际,又秘密地为阿里巴巴建构了新的枝干。围绕这一新枝干的,是一个十余人从零开始的神奇故事。

这十余人以孙彤宇为首,他们很幸运没有因SARS被隔离。在阿里巴巴总部出现SARS病例之前,孙彤宇已经按阿里巴巴高层要求带领着十余个属下,秘密住进了阿里巴巴的诞生地——马云位于湖畔花园的房子里。

为什么又要秘密住进呢?因为此时的马云为阿里巴巴打好了一个新的腹稿——淘宝网!

早在杭州市长考察阿里巴巴半个月前,也就是2003年4月14日上午,以孙彤宇为首的几个人被叫进了马云的办公室,关明生等公司高层也在座。

进到屋内的孙彤宇等人看到一沓厚厚的英文合同11。一开始马云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对孙彤宇等人强调,如果签了这份合同,就要立即“从这个公司消失”,甚至“可能离开杭州去另一个城市,但现在不能告诉你们去哪个城市”。马云甚至还故作神秘地对他们说,6个月内不能跟任何人透露自己要做的事情,包括自己的父母、女朋友等,因为要做的事情“很重要”。他随后补充说,孙彤宇等人也可以选择不签。

尽管马云给了大家双向选择的自由,但当时的十余人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签了,一位当事者后来回忆,英文合同看着很麻烦,我们就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签了字,对公司还是很信任的。

马云自己回忆当时的场景,则多了些得意:我是以心理测试的方式跟大家谈的,这些人基本上在一分钟内都签了。

随后,孙彤宇等人便明白了自己要承担的是一项什么样的任务——用200美元的启动金,秘密进军C2C领域,创建新网站抗衡eBay。

eBay创立于1995年9月,它就像马云所遵循的那样,是开启了一个时代的企业,被誉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是全球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eBay的创立源自于一个随意的灵感。当时一位名叫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的美国人为了满足自己女朋友酷爱Pez糖果盒的愿望,不经意地就建立了一个关于Pez糖果盒的拍卖网站。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网站一经建立便大受欢迎,短时间内就挤满了收集Pez糖果盒、芭比娃娃等物品的爱好者。这就是早期的eBay。

不过,让eBay真正获得成功的却是梅格·惠特曼。

eBay成立三年后,受奥米迪亚的真诚邀请,梅格·惠特曼出任CEO。自此,直到2008年,梅格·惠特曼一直担任eBay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这期间,eBay由最初50人的小公司成长为拥有1.5万名员工、年营业额高达85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巨头。鼎盛时期,eBay的站点分布于美国、英国、澳洲、中国、巴西、马来西亚和土耳其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梅格·惠特曼也因此获得了“电子商务教母”、“在线跳蚤市场女王”等称号。

梅格·惠特曼出任CEO后,eBay便专注于经营电子商务C2C业务,并通过专业的拍卖服务收取佣金费用。有评论甚至认为,eBay自创建之日起就是一家赚钱的公司。即便是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的时候,eBay的股价也维持在每股50美元以上,并在短短数年间发展成为全球超级网络交易中心。尤其是在美国本土及欧洲等地,eBay的发展最为成功,eBay模式也超出了传统的个人服务类网站范畴。在这些地区,eBay设有大客户部,受理大公司在网站上拍卖产品事宜,包括惠普、戴尔等都曾是eBay的重要客户。

eBay最初是通过收购易趣网的方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诱惑它的,便是中国这一正在形成的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然而,几乎所有的业内人士都看得出来,得意于欧美C2C市场的eBay,其胃口绝不仅仅在于C2C上。马云自不必说。

在这里,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易趣网。

1999年8月18日,易趣网正式上线,创始人便是被马云称为“中国CEO里少有的绝顶聪明的人”邵亦波。在哈佛大学读书时,邵亦波即研究过eBay的模式,而他所成立的易趣网也属于个人拍卖网站,一些业内人士甚至称之为“中国版的eBay”。

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2002年,易趣网已初获成功:每10秒即有人出价,每30秒即有新登商品,每60秒便有一件商品成交。更让业内人士印象深刻的是易趣网的认证系统。

事实上,早在2001年5月,易趣的信用认证系统就基本设计完成,用户的真实身份已经可以与其网上交易实现对应。一些专业人士据此认为,“这比阿里巴巴2003年10月18日推出的支付宝早了两年半左右。”而与此对应的,则是邵亦波在2007年4月对媒体的回应:“如果易趣网发展得好,现在应该值20亿至30亿美元。”

2002年初,eBay被日本雅虎和软银联合挤出日本市场,其CEO兼总裁梅格·惠特曼立即决定在中国寻求合作者,邵亦波的易趣网首先吸引了eBay的视线。很快于2002年3月18日联合宣布:易趣网络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与美国eBay公司达成合作协议,eBay将投资3000万美元现金,获得易趣33%的股份。

对于当时的合作,惠特曼非常满意:“我们与易趣此次的合作是eBay国际化战略极其重要的一步。在今后的三四年中,中国电子商务将会增长12倍,达到160亿美元。我们将帮助易趣拓展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并在将来共同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交易市场。”

后来的事实似乎也一步步验证了惠特曼的判断。至2003年,eBay易趣的C2C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中国市场的90%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应的,则是阿里巴巴当时在中国B2B市场上的独占鳌头。只是,双方对彼此业务的欲望,暂时还处在默默地制静状态。

然而,足球运动理论中的一条法则——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放之于商界,同样适用。更何况,勤于思考的马云注定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企业家。

“马云当时在观察世界上所有的网站,发现eBay在本质上跟阿里巴巴是很像的,eBay做C2C,阿里巴巴做B2B。我们判断,要不然eBay切入企业领域,要不然阿里巴巴杀入个人领域,于是,我们决定创建淘宝网。”一位当年参与创建淘宝网的当事者。

随即,也就有了马云秘密部署的湖畔花园“二次建网”的一幕。

2.以淘宝者的名义

人类最早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后来懂得了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再后来又明白了太阳系也只是浩瀚宇宙中无数星系中的一个。那么,逐步完成了中小企业集结者角色的阿里巴巴呢?马云希望,它至少应该像个星系。

2003年4月14日上午签字画押之后,下午,在阿里巴巴的福地——湖畔花园,马云告诉以孙彤宇为首的激情创业者们:现在要创建一个能够存活发展很多年的C2C网站,搞衡巨头eBay!

如果说签字画押时更多的是对马云和阿里巴巴公司的信任,但领受使命后的孙彤宇等十余人,很快就不得不面对着一个十分严峻的局面:与跨国巨头eBay抗衡,自己的新网站要么可以开天辟地,要么壮烈出世。

当时的局面不妨借用马云回忆的一句话即能感觉出来:“他们并不知道那有多么可怕,不知道中国市场竞争有多残酷。我记得那个月我到美国去告诉投资者,阿里巴巴要做新网站的时候,美国投资者很激动;但是跟他们讲了我们准备做C2C网站、做淘宝的时候,投资者都吓坏了,‘这肯定是做不下去的,跟eBay竞争肯定是找死’。但我知道我们可以。”

马云为何能够如此自信呢?

事实上,就像媒体舆论描述的那样,淘宝网堪称“生于危难”之际。“那段时间正好是‘非典’时期,我们在互联网上发布淘宝网的时候,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只能在家里通过网络视频跟坚守在湖畔花园的团队庆祝淘宝网的诞生。”孙彤宇代表的阿里巴巴团队和企业精神,似乎正是马云创业力量和自信的原动力。

据知情人士透露,马云在决定进军C2C市场时,在阿里巴巴高层内部当时也有反对的声音,主要原因也是基于对当时国内C2C市场及巨头eBay的担忧。但是,马云当时并未详细解释他的战略意图,只是发布命令“好好搞,要搞大”。这似乎又一次让人看到了他创建阿里巴巴时的风格。

2003年5月10日晚上8点整,秘密筹备26天的淘宝网正式上线。“淘宝者”,没有淘不到的宝贝,没有卖不出去的宝贝。与此同时,它又强调了“宝可不淘,信不能弃”的核心原则。

那一刻,与马云作伴的,便是十余位淘宝网的创始者了。尽管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和欢呼,甚至有些凄凉,但受困于SARS的阿里巴巴还是迎来了首家子公司——淘宝网。网上那句“纪念在‘非典’时期辛勤工作的人们”,至今仍在感动着淘宝网的人,包括马云自己。

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必然也是这个行业的把脉者。

如今回过头去分析,当时的马云似乎已经看到了电子商务对工作模式、商业模式和商业形态的改变趋势,而看似差距明显的电子商务细分形态,在中国也将会殊途同归。基于这种判断,马云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认定,阿里巴巴如果不从B2B介入C2C、乃至B2C,就很可能被从这些领域发展起来的后来者们抄掉后路。于是,马云以“淘宝者”的名义抢先动手了。正是这一次的抢先,不仅成就了后来的淘宝,也进一步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抗衡eBay的淘宝网,的确显得很弱小。连马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对于)淘宝,我们整个注册资本当时只有一点点,第一期投资一个亿人民币,你知道我们的对手eBay当时市值多少?700亿美元!”

用1亿人民币对抗700亿美元,难怪阿里巴巴的投资者们质疑马云疯了。

更令创始者们心中不安的,是新生的淘宝网一时无产品可卖。一位当时参与创建淘宝网的淘宝人曾这样回忆:“我们只好让自己人凑产品,每个人必须在家里找出4件产品,我们翻箱倒柜,总共找了30件东西。然后就在网上你买我的东西,我买你的东西,大家都想办法制造人气。”此时的淘宝网依旧处于保密状态。

一个月后的一天,马云收到了阿里一位员工的信。信中说:“马总请注意,阿里巴巴有对手了,这个对手叫淘宝网,它现在很小,但是要高度关注它。”对于这封信,马云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随后,阿里巴巴内网上出现了一篇帖子,内容就是围绕着淘宝网。很快,跟帖不断增多,大家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细致,如“淘宝网现在的访问量非常小,估计也就几个人在做”,“他们的思想跟我们阿里巴巴惊人的相似,也坚持客户第一”,“他们看起来很有使命感”等等。时间不长,整个阿里巴巴都开始讨论这个似曾相识的“淘宝网”了。

员工们内心的焦灼使得马云已无法继续保持沉默。2003年7月7日,马云终于打破了自己当初约定的半年保密期,提前3个月宣布:淘宝网是阿里巴巴新创办的,阿里巴巴将为此投入1亿元人民币。

马云的坦诚布公让阿里巴巴员工们大感意外,随后他们似乎开始兴奋起来,而淘宝网的创建者们也终于可以公开自由地激扬起自己的梦想了。

然而,另一个立即行动起来的,便是淘宝网无法躲开的C2C巨头——eBay公司。双方自此步入直面竞争的发展态势。

关于其中的详情,本书随后章节将专门分析。

3.国内最大私募诞生

淘宝网诞生的时候,刚好也是阿里巴巴处境最为危险的时候。然而,因SARS之祸而获得超常发展的阿里巴巴,随后一路高歌,进而在2003年结束时实现了多个奇迹。

紧随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4年初春之际,马云掌舵下的阿里巴巴再次惊艳整个互联网业界——制造了中国国内互联网发展史上的最大私募。

2004年2月17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的阿里巴巴在北京宣布,再次获得8200万美元的巨额战略投资。此次投资包括了软银、富达创业投资部、GGV(Granite Global Ventures)和TDF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多个投资人。软银依旧是牵头者,并继续保持着阿里巴巴第二大股东的地位,而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仍是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

消息一经宣布,舆论便一致惊呼:中国互联网业界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资金正式诞生。

“8200万美元,在中国电子商务的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落在了杭州这个并非中国互联网中心的城市。曾经荣登《福布斯》杂志封面的阿里巴巴CEO马云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再一次获得以软银孙正义为首的四家基金投资,这笔8200万美元战略投资也成为国内互联网企业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一笔私募。”这便是颇有代表性的《人民网》就当时的情景发出的评论。

此次再融资已是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第三轮私募了。

其实,早在互联网即将走出冬天的2002年底,马云虽然仍专注于自己的电子商务领域,但对于短信业务的突然启动,以及网络游戏的火爆,却也动了扩张阿里巴巴领地的心思。至于走什么路径,在马云看来则是另外一回事。

2003年2月,马云带领公司副总裁金建杭、李琪一行远赴日本考察。起初,他们并没有准备会见日本的孙正义。几天后即将起程回国的马云一行,却接到了孙正义的电话,约第二天面谈。

正是此次无意中的会谈,进一步奠定了马云和孙正义基于全球电子商务趋势乃至中国互联网未来的一致看法。然而,马云这一次却没有开口要钱。

“阿里巴巴现有的现金足以再造8个阿里巴巴,私募是股东看好阿里巴巴的‘钱’景,反复游说的结果。”这似乎是马云成功完成第三轮私募后对自己不开口要钱的最好解释。

马云的淡定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信。从日本回国后,便有老虎基金找到马云表达了投资意向,那时的老虎基金还没有投资卓越和当当。只是,双方对互联网下一步的发展模式共识不多,最后关头一直坚持自我的马云还是放弃了。

这一年的7月,也就是马云公开宣布淘宝网消息之际,远在日本的孙正义又一次主动说服马云接受软银新一轮投资。这一次,马云没有拒绝,双方约定在东京会面。

陪同马云去东京的还是首席财务官蔡崇信。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当时有这样的细节:到了东京后的马云和孙正义并未多谈融资细节,而是大谈起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一派坐而论道的架势。直到快要签字的时候,马云和孙正义在卫生间就8200万美元的数目瞬间达成一致。

在这8200万美元中,孙正义的软银独占6000万美元。这再次显示出了孙正义对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坚定支持。从最早的投资者,到此次最大私募,孙正义的软银在相当大程度上一直扮演着阿里巴巴的支撑者角色。有着“互联网教父”称号的孙正义何至如此呢?

如同业界权威人士分析的那样,孙正义如此看好阿里巴巴,并再次大手笔地进行资金注入,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对阿里巴巴短时间内形成的规模赢利能力感到满意;第二,对阿里巴巴的赢利模式和发展前景极度看好。

无独有偶,孙正义自己也曾经表示,软银投资更看重投资的战略性,这跟被投资方的领导者有相当大的关系。他看重领导者的领袖气质和战略决心,并表示,马云完全具备这个能力,他绝对信任马云,因而对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绝对有信心。此时的淘宝网仅仅是刚刚诞生而已。

到2004年2月17日,马云终于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正式向外界公布:阿里巴巴获得四家投资机构联合投入的8200万美元战略投资。

马云当时也公开表示,之所以接受了上述的投资,是因为该投资目的符合公司长久迅猛发展的战略要求。根据马云当时的分析,2004年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从短信、广告以及游戏市场转向电子商务市场。该投资将为阿里巴巴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强化其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并在即将开始的电子商务格局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

他再次大胆地预言,中国电子商务的产业格局将有巨变,互联网新的应用人群——网商将成为焦点,中国互联网将由网友和网民时代转入网商时代。

联想到此前一天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13对媒体的表态——这笔资金将加强阿里巴巴从B2B到C2C一线上对网商的服务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以及此前的2004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投资3700万美元打造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软件研发中心,从技术上保障网商规模扩展,即有业内人士对马云的讲话给予了这样的解读:阿里巴巴要用强大的资金在电子商务进入普遍应用之前对竞争对手设置一个更高的门槛。

当时信息产业部有一组数字,截至2003年底中国已经拥有8000万网民,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这表明中国已经是一个互联网大国,正在快速步入互联网强国的轨道。

而此时的阿里巴巴拥有的企业会员数量已达到了300万家,中国中小企业的总数量则为1000万家左右。阿里巴巴每天还新增会员6000名,在成为阿里巴巴诚信通客户的企业中,近1/3是主动申请加入的。

多种迹象显示,携着日进百万利润的阿里巴巴,拥有新生却朝气异常的淘宝,再加上此次最大一笔私募,马云当时有理由涌动着一种豪情——“在一个兵荒马乱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战争马上就要打响。现今的阿里巴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马云无疑已经将阿里巴巴视为网商的代言人,其使命就是要把互联网带入网商时代。而此后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发展也证实了他当初的预言。

4.马云的网商时代

自创建阿里巴巴伊始,马云即将自己的再次创业定位为“不仅仅做生意”。创建一个“伟大的企业”,进而改变一个时代的商业模式被赋予了他的新商业理念之中。

随着阿里巴巴一个个商业奇迹的创造,2004年时马云对所谓的网商下了这样的定义: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人和企业家。

当时阿里巴巴有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我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有1/4的企业开始尝试并熟练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近1亿的网民中,有600多万人开始进行网上交易,互联网环境正在持续改善;再加上有关互联网信息资源、诚信安全等政策法规,如《电子签名法》的制定、出台,进一步优化了互联网上各种业务的大规模开展和应用。

而对于阿里巴巴本身来说,马云已通过大笔资金投入,打造并完善了提供给所有人免费交易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平台,以及随后推出的支付宝服务,都实实在在地成为广大有志于网络贸易和网络创业的人们激情自我的可靠路径,带动了网商群体的几何式倍增。

据此,马云有底气判断,网商作为一个新生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深入人心,向商业领域各个角落渗透,必将超过目前主流的网民和网友概念,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进而带动整个互联网走进网商时代。

所以,在马云的意识里,2004年电子商务最大的成果就是网商群体的出现,电子商务正在让互联网走进网商时代。这也正是阿里巴巴和整个互联网事业正确前进的方向。

就在马云高调宣布阿里巴巴成功完成了最大一笔私募后的6月,中国互联网业界又一个盛大的时刻与阿里巴巴联系在了一起。

2004年6月12日,中国首届网商大会在西子湖畔召开,1000多名中国网商云集杭州。此次大会的主办方是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和阿里巴巴公司。在马云看来,“只有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成功了,电子商务产业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所以马云希望网商大会能为网商群体和整个中国互联网事业指明出路,提供广泛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与马云独创的“西湖论剑”一样,阿里巴巴主办的网商大会再次将中外媒体的视线吸引到了自己身上,马云中国“互联网教父”的身份也再次得到强化。就连当时互联网巨头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也发出了感概:“我第一次听人说网商。我没想到企业除了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外,还在上面做生意,这在美国是没有的。在中国的中小企业这里,互联网成为交易的工具,这让我想不到。”

马云对此的回应则是,“中国超过90%的公司是中小企业,它们的活跃和成绩显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态势。”他进一步表示,网络中小企业商人的力量一旦正式形成,互联网和现实商业社会就将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这里有必要补充的是,仅就阿里巴巴来看,马云所力推的电子商务种种功能,明显地都是为数量占主体的中小企业量身设置的。实际操作中,电子商务不仅可以迅速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最大化地降低贸易或交易成本,还能最大化地实现众多中小买家和卖家的面对面对接,从而为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提供了可能。

这次网商大会上,数十家较为成功的企业还现身说法,用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金建杭的话说,就是“把商务还给商人”。同时,会上还出现了诸如沃尔玛、英格索兰、联想和三菱重工等国际商业巨头的身影。

而作为大会重要一幕的“2004中国十大网商”评选,也在马云的亲手主持下被揭晓了。不妨把它们一一罗列出来:

乐军先生 浙江阿波罗休闲运动有限公司

丁相军先生 阳光高科国际有限公司

李伟先生 金星汽车用品商城

吴霁东小姐 SELL-IT摄影器材专卖店

许启新先生 扬州国泰贸易有限公司

龚大胜先生 重庆鑫源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陈秋田先生 金华日普电动车有限公司

路天云先生 瑞尔国际实业有限公司

强蔚先生 江苏兴化市美全食品有限公司

林立人先生 深圳市“99+1”实业有限公司

激情四溢的马云没有忘记给所有人鼓励:“只要你努力,人生就没有失败。”

2008年,网商评选更是升级为全球十大网商的角逐。除了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的网商,都已加入到了网商评选的行列。而与之相应地,是网商大会的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不断地扩展。

中外媒体则对“网商大会”发出了一致的惊呼:在中国互联网短暂的发展历史上,此次大会堪称商人群体应用电子商务的事例第一次大规模浮出水面,它不仅标志着互联网商业的渐趋成熟,也是中国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方法和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未来,网商大会必将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网商嘉年华活动品牌。

为了践行“把商务还给商人”这一宗旨,更为了实施马云“不是简单地赚钱”的创业理念,首届网商大会后的2004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在杭州正式成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学院——阿里学院。

阿里学院的成立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它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企业学院,秉承的依然是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使命,致力于帮助中小型企业和广大网商真正掌握并成功运用电子商务理念和使用电子商务平台,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两年之后2006年,从不浪费眼球效应的马云再出杰作,在网商大会的基础上顺利推出了中国网商节。这一年的9月9日,首届“中国网商节暨第三届中国网商大会”如期举行,主题为“创新赢天下”。除了原有的精彩场景外,包括杨致远在内的全球IT精英纷纷到来,而沃尔玛、宝洁、家乐福等一批海外采购巨商们也纷至沓来。

越来越有教父色彩的马云,也适时地扩大了网商大会原有的演绎:“搭建一个全球互联网业界展示、交流的平台,展示网商实力,拓展网络消费群,打造全球互联网节日品牌,将杭州作为‘天堂硅谷’推向全球。”

至于业界反应,颇有代表性的便是“杭州有望借此举奠定国内城市的电子商务龙头位置,阿里巴巴的成绩功不可没”。

2011年9月9日,来自于全球各地的数千名网商再次聚首西子湖畔,第八届全球网商大会如期举行。

在这次大会上,已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马云表示:十年后中国将没有电子商务,因为电子商务将彻底地融入到所有企业的血液当中,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一部分。

媒体一致认为,在过去几年里马云的话正被一一证实:传统大型零售商如国美、苏宁、物美,传统大型品牌商如联想、海尔、李宁等都已经开始自建电子商务营销平台;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正在被改变,购物时上网淘一下已经成为日常行为;而围绕电子商务平台也促进了越来越多的衍生行业的发展,物流商、软件服务商、营销机构等如雨后春笋,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单一产业,并成长为一种能够自生自长、循环发展、不断壮大的新经济模式。

在这里就借用马云当时的一段讲话来结束本章吧:今天在互联网上,在商界,我们很多东西看不惯,我们也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建设性地建议和鼓励。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崇尚开放,崇尚分享、责任和全球化,使所有相信这个理念的人成为新的移民。今天你在地球上任何一片土地上说,我想成立一个国家已经不可能,但在互联网虚拟世界里面,你可以创建一种新的文明世界,新的商业氛围。这是阿里巴巴想做的。

同类推荐
  • 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怀才纳贿“二皇帝”和珅

    本书全方位、多角度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和珅。其实,和珅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也很珍视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感情,也有他善良的一面。
  • 褒曼

    褒曼

    英格丽·褒曼,这位被众多影迷深深热爱着的,四十年代好莱坞的“第一夫人“1915年8月29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高中毕业考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在校其间便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1936年在瑞典主演的《插曲》引起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的注意,邀请她到好莱坞拍了同名电影的美国版,引起轰动。于是塞尔兹尼克和她签订了七年的合同。
  • 习仲勋传

    习仲勋传

    一代政治家习仲勋的奋斗传奇首度面世!在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受命在广东是如何“杀出一条血路”的?习仲勋在主持中央书记处常务工作期间是如何致力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习仲勋如何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严格家教家风的?
  • 左宗棠传

    左宗棠传

    《左宗棠传》是国内首部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左宗棠传记!终生不败的谋略全解,大器晚成的悲喜人生!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中央帝国最后的不败大将!
  •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李自成第一卷:潼关南原大战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
热门推荐
  • 国民男神快嫁我

    国民男神快嫁我

    有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个胆小懦弱自私的男人,居然会是国民老公。传说中沐浴春风儒雅俊朗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男人会是她眼前的男人,天啊!为什么
  • 逼上花轿入深宫:错爱冷血帝君

    逼上花轿入深宫:错爱冷血帝君

    男人,即便你是全天下最骄傲的皇家人又如何,我要让你爱上我,然后万劫不复……
  • 政律先锋的追夫之路

    政律先锋的追夫之路

    时钟在墙角一格一格地走,不会因寒冬增长,不会因燥热缓慢,也不会为地球移动停止,更不会为多巴胺分泌倒转。留在昨天,是热爱,是慵懒,还是对上一刻钟声的迷恋?走吧,我们去新世纪。---《走吧,去新世纪》无论时间流逝,地点变迁,你要相信我们终会相见。
  • 超神梦幻系统

    超神梦幻系统

    武者破天,踏云霄,冲九天,天空之大任遨游,瞬息千里,踪影全无,强者怒,山川崩碎,河水倒流,武剑凌空,斩苍穹,心不死,道不消,
  • 梦公主天亮了

    梦公主天亮了

    在所有的魔迷女巫死前预言那个女孩才能拯救她们……在那个女孩苏醒后却中了噬意毒,永远的生活在梦境里。只有他们才能拯救她,只有她才能拯救她们,让她们再次拯救莫希国……
  • 仙剑奇侠传梦幻篇

    仙剑奇侠传梦幻篇

    渔村少年,仗剑江湖,三姝相伴,斩妖除魔。奈何逃不过宿命的捉弄,只留下凄美的篇章。如今,二十五年过去了,李逍遥再次将剑佩妥,又是否能闯出一个完美结局?
  • 踮起脚尖仰望天国

    踮起脚尖仰望天国

    她,是皇族的公主;他,是孤僻的天煞孤星。然而,他们这一世注定相生相克。那一年,她对他说:“夏夏,你永远都不要离开我。”他望着少女,淡淡地笑了……又是一年的初夏,少女躺在病房里,生命垂危,她却再也没有看到那熟悉的身影。空巷的尽头,一个孤独成伤的少年胸前插进的匕首,宛如天使的翅膀,静静地把少年托向了天国……“夏夏,如果天国也曾悲伤,那么我会踮起脚尖仰望天国。”当她的心流血时,另一个少年愿意倾尽所有为她包扎。面对这一切,她又该何去何从?
  • 无上仙帝

    无上仙帝

    第一次助人为乐的张世逸被人一闷棍放翻,灵魂穿越异界。机缘巧合之下,张世逸成了这个仙侠世界“光棍”仙门万象宗的第二十代传人。下山寻仇,却遇上了厉害的修道人士;回山苦修,却卡在了金丹大道的关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万象宗收藏的道经里,张世逸偶然发现了一篇《九转丹经》,却是创自前世华夏神话中的一个顶级人物。从此,张世逸时来运转,走上了一条与旁人截然不同的修炼之路……
  • 知识产权法新经典案例评析

    知识产权法新经典案例评析

    本书全面评析了36个新经典知识产权案例,分为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和商业秘密保护四章。本书所选案例均是近年来的实际案例,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也富有影响性和争议性。每个案例中都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论,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知识产权法理论和增强知识产权实战技能。本书的内容和文字具有趣味性。本书既可以和知识产权法教材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本书面向的读者既包括学习和研究知识产权法的法学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也包括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知识产权代理人员、律师、法官及产业界和科技界的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等。
  • 七少强爱臭臭本为心尖宠

    七少强爱臭臭本为心尖宠

    如果我回到杭州,阴晴不定的季节,我想身边有你,与你坐着铁窗旁边看人来人往,如此,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