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领导对话顺畅,日子不可能难过。
会说话的员工声音泛着香气。在与领导交流时,要让领导从你的话语中,能“听”到你的上进心,“闻”到你的正能量,“感”到你的大局意识,“摸”到你的奉献精神,而不是因你一句话而费神窝火。
1.不怪罪,语气里不要有一丝一毫埋汰单位责怪领导的意思
我刚刚听说,杂志社把我所在那个部门的业务员全都开除了。
其实,这个结果我早就料到了。换作我是领导,开除得估计还会更早一点。开除得越早,单位损失得越少。
且看他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无论是每周一的例会,还是月会,还是季度会议,还是年终总结会,每个业务员在亮出自己的完成指标数据之前,都要铺垫一大堆这样的话:
过去的一年,平面媒体普遍下滑,同业竞争白热化,同业媒体都不景气,比如谁谁谁倒闭了,谁谁谁下滑多少个百分点,谁谁谁主编都辞职去开饭馆了;
我们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客户都很为难,他们和我们私人关系很好,也想给我们面子,但他们又认为这种媒体环境下,谁选择平面媒体谁就是不专业,谁就是外行,谁就会被老板批;
我们的活动影响力不够,我们的平台不够高大上,我们的媒体资源不够丰富,可做的事情很少;
我们的微信收费保准太高,单条图文推送就两万,人家瑞丽时尚那么有影响力的收费保准比我们低多了呢。太不靠谱了吧?!开什么国际玩笑。(她这一句话,不仅得罪了新媒体的人,把领导都捎带着抽了)
还有更没脑子的,说出这样的话:“平面媒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很难坚持下去。”当时我心里就蹦出来一个声音:既然如此,你为何还不另谋高就?
这些话我至今倒背如流,因为听的次数太多了,想不记住都难。说实话,我挺佩服我们领导的定力和心力的,这些负面的话,把单位说得一无是处,这不就是说领导无能吗?不就意味着你看不上这家单位吗?既然如此,还赖在这里干什么?混日子?
“不往自己喝水的井里吐痰”,这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爱之。这就好比一个女人和男人过日子,你压根儿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男人,你怎么能和他把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好?你看不上单位,还在这耗着,各种攻击,你这不是抽自己耳光吗?领导听了肯定不舒服。
这明明是最简单的道理,可是不懂的人还真多。我身边就有一个。
那天晚上到家,先生一脸不高兴,茶饭不思,就坐在沙发上抱怨:
“老怪我们销售不力,年底销售旺季却无进账。可是我们的时尚盛典时间老变来变去,客户都急了,怎么和人家谈哪?连时间这么基本的事情都确定不了。”
我问他:“你就是这样和领导说话的吗?”
他没好气地说:“是呀,要不然能怎么着啊,本来就是这样。”
我告诉他这样说严重不妥,已经捅了娄子了,你这是在责怪和抱怨领导,是对领导的不尊重,是在挑战她的权威。
先生干脆破罐子破摔,问我:那你说该怎么和她说?
我说,你完全有更妥帖的选择。首先,你要相信领导,她一定是想把位子坐稳带领你们做好业务的,这是最基本的信任,毋庸置疑。其次,你们的活动时间老变,一定不是她的本意,她一定有为难之处,比如场地提供方有变动,活动费用不确定,明星档期要调整等。这都不以她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如此,一家人要团结起来,在不完美之中找到一个相对稳妥的解决之道。因为时尚盛典时间不确定而影响招商,你可以这样和领导对话:
我有个客户意向很强烈,如果咱们活动12月中旬可以举办的话,她本周就可以向老总写申请。现在咱们的活动没有确定具体日期,我们可不可以划定个时间范围,比如12月15日至25日之间,这样我们和客户沟通时信心也足一些,客户也好操作一些,便于促成业务。
听我分析完,先生乖乖服输,他说自己真不该和领导那样说话,现在想想说那样的话简直就是个二货。
我实在理解不了职场上这些人,他们好像弱智一样,整天说些诅咒单位活不长,诋毁领导做不好的话,却还旷日持久地待在那里,埋汰组织,耽误自己,甚至还公然当作业务做不好的借口在大会上大声说出来,胆儿还真肥。
有损单位形象的话千万不要对领导说,还有,打击领导自信心的话也不要说,就比如我那些被开的旧同事一张口就是“媒体环境不好,严重下滑”之类,听起来哀鸿遍野,马上就要天塌地陷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本来就“压力山大”的领导情绪崩溃,烦死你。即使真的如此,也要聪明地处理一下,比如可以点到为止:媒体环境大家都知道,那是客观情况,我就不再赘述了。
还有,这样的话说一次即可,以后千万别提,谁都不是傻子,这些情况领导比你知道得更多更透彻,就别拉仇恨了。
说到拉仇恨,还有一个细节亟须提请大家注意,就是和领导说事时,要养成正面交谈和回答问题的习惯,不要经常用反问句或者设问句,这带有攻击性和抵触的意味,特别容易招致领导的反感。比如领导问你:“你通知某某领导开会了吗?”你如果这样说“我通知他办公室主任了,这没什么错吧?”这个回答就特别给人添堵,你的意思是你没通知他本人,但你通知了领导办公室主任,你没错。但你这样和领导说就大错特错,领导不过是过问这件事,并没有责怪你的意思,而你用这样充满挑衅和反诘的语气回复他,就是找不痛快了。
2.绝不辩解,有一个可怕的词叫“但是”
有位企业家跟我说起一项有趣的观察: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甚至朋友的数量,都和他说“但是”的频率成反比。
一次,我写了篇重要的文章,请一个朋友提意见。我相信那天自己的态度是谦虚的,他每指出一点,我都说:“是的,您说得太对了。”可毕竟我对那篇文章深思熟虑,所以紧跟着一个“但是”,就开始大谈自己为何这么写。结果朋友拂袖而去,甩下一句话:“你有那么多‘但是’,你那么坚持己见,那你还来问我干什么呀?”
在职场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主管对你说:“你这个方案不错,但是还有些地方要改进。”再如,同事评价你的穿着:“你穿衣服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如果再瘦一点儿就好了。”
“但是”太多,不仅没有了缓冲功能,还让你之前的铺垫变得虚伪,让后面你直抒胸臆的表达变得尖酸。“但是”两个字,领导可以随便对你说,同事对你说你也不必太在意,但你不能随便说,尤其是对领导,千万不能说。你一说,就会遭殃。
我在A公司的时候,单位组织去北戴河旅游,杨老板要求所有员工8点半到单位集合。我说:“我知道您这样要求是为了便于大家统一出发,但是我住的地方实在太远,我不一定能赶过来”。杨老板看都没看我就对我说“你可以不来了”。
我在B公司的时候,魏老板是个臭美虚荣的女人,有一次她穿着旗袍兴冲冲地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但是如果你腹部再平坦一点就好了”。魏老板气得脸都青了,当天下班后故意没事找事让我加班。
我在C公司的时候,胡老板让我修改方案,他说了几条意见后反问我:“你听明白了吗?”我说:“我听明白了,但是上次见客户时您也听到了,客户的意思是他们给我们的预算不会超过20万。”还未容我说完,老板就怒了,把方案摔在桌子上问我:“这个单位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我们一般会习惯性地保护自己,所以当有人向我们提出负面反馈时,我们的本能通常是提出抗议,然后说出“但是”这个词,以便自卫,顺便把自己的想法强灌进上司的大脑。但符合天性并非总是更好,如果你想提升职业水平,当你的老板要求你或者指正你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一种祝福和培育。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就永远无法提高。
当然,并不是所有老板都很理性。但事实是老板就是老板,所以如果他失去理性,现实的做法是你理当听从她的想法。如果她要求每个人必须在早上8:00到8:01之间走进办公室,也许她的想法完全没有道理,但这是她喜欢的,如果你停止顺从你的荒谬天性来争论(“但我做完了我的所有工作,我的客户喜欢我,而且我总是熬夜加班!”),只要8点到办公室,你就会做得更好。而我绝不会说,你完全是个懦夫,让别人利用你。当然,你绝对应该保护自己,但你可以这样做,而且不让人说你对抗或者防御。按下面的方式,你可以把那些“但是”变成积极的说法。
(1)老板:这个方案为什么没有完成!我告诉你必须在今天中午之前完成!
老方法:但我直到昨天还没拿到说明书!
新方法:我确实没有完成,很道歉。直到昨天我还没有拿到说明书,所以我尽可能加紧工作。可以让Jane帮我吗?
(2)老板:你为什么不把那封邮件抄送给我一份?
老方法:但是Jennifer说,你不想让我们把所有事情都抄送给你。
新方法:我明白你以前不希望把所有事情都抄送给你,以后我很乐意抄送给你。
(3)老板:不要在办公桌前吃东西,我们有休息室。
老方法:但在我前一份工作中,每个人都在办公桌前吃饭!这样我的效率更高!
新方法:好吧。很高兴能有真正的休息!这是一个硬性规定吗?还是说,如果我要赶活儿,就可以在办公桌前吃饭?
有句俗语讲“一句话说得让人跳,一句话说得让人笑”。一样的意思,换一种表达方法,听者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如果你有心学习,那下面几种处理方法也可以帮你摆脱“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
(1)将前后话语位置对换
你评价某人“工作效率高,但是个性太随意”,给人感觉更像是批评。若你改为“个性随意,但是工作效率高”,则像是一种赏识。
同理,“你做得不错,但是还有些地方要改进”可以改为“还有些地方要改进,但你已经做得不错了”。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有了由负转正的效果?
(2)用“而且”取代“但是”
“你穿衣服越来越好看了,但是,如果再瘦一点儿就好了。”这句话如果改成:“你穿衣服越来越好看了,而且只要再瘦一点儿,简直就完美了。”
“但是”是转折,“而且”是递进,一词之差,效果完全不同。
当你放弃“但是”的时候,实际上你放弃防御,为新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可能。你承认老板(或同事)的反馈,还能解释发生了什么。看起来这真是件小事,确实如此,但结果将有云泥之别。
如果人们对你的表现不满,你希望人们让你知道你想改进,你想成为他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反对和防御会给你自己贴上“态度差”的标签。承认并且努力解决问题,你将赢得“团队成员”的标签。这就是反馈的神奇力量,要确保你能很好地利用它。
3.这些话,你觉得没啥,领导觉得非常有啥
在职场上,常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有人工作很卖力,却被“莫名其妙”降了职;有人工作能力很强,却总是得不到重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主观因素上分析,不排除你说了不中听的话惹得领导反感。特别是在某些场合,说了一些让领导误解、忌讳的话,从此失去了领导的信任或提拔的机会。
当然,这些话一定是你自认为说出来没什么并不碍事的话,要不然你就不会出来了。但在领导心里,这些话很能说明问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于是误会与隔阂就造成了。
这些话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四类。
推卸责任的话:我已经尽力了,真的没有办法了
文文是一家饮料公司的南方区域销售经理,年轻有为。但最近她的地区产品销量一直停滞不前,总经理多次打电话要求她加强市场管理,文文也倍感压力,使出浑身解数,但业绩还是上不去。面对总经理的质疑,文文直率地答道:“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因为饮料市场竞争太激烈,今年我这块儿一下子又新增了五六个品牌,真的没有办法了……”谁知,总经理一听,怒不可遏:“难道就你那块儿竞争激烈?北京地区比你那里竞争更激烈,为什么他们做得比你好得多!”一周后,总公司向南方区域派去了一位新的销售经理,文文成了经理助理。
文文可能只是在重压下无意识说出“我已经尽力了……真的没有办法了”这样的话,但这话会让上司这样理解:事情做砸了,可这个员工只想撇清自己的责任,她关注的并不是工作的成败,境界不够高,责任心不强,这样的人不能重用。当你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面对领导的批评,你千万不要推卸自己的责任,领导最反感的不是做错事的员工,而是做错事还推卸责任的员工。所以,当你尽力了但事情仍没有做好的时候,你应该这样对领导说:“这件事我一定吸取教训,找到问题的症结,做事考虑周全,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避免所有的纰漏。”领导也不是铁石心肠,如果你真的尽力了,他也会客观地考虑到你曾面临的不利因素,而对你网开一面。即使嘴上不说,他心里也是这样原谅你的。
过分谦虚的话:我真怕自己做不好
公司来了两个新人,小张和小李,两小伙子办事勤快认真,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但在年终总结会上,领导对小张大加赞赏,对小李却提出了批评,说他工作缺乏激情和主动性。为什么在同事眼中一样优秀的两个新人,在领导眼中却大相径庭?原来,领导在给他俩布置任务时,小张通常对领导说:“谢谢您的信任!我一定尽力去完成。”而小李总爱“谦虚”地说一句:“我行吗?我担心自己做不好呢……”久而久之,领导再也不给他安排一些重要的工作了,而只是让他干一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活儿。
也许小李觉得自己是新人,领导委以重任时应当谦虚点,但他的表达会让老板这样认为:此人没有信心,没有魄力,态度上就缺乏做事情的气势,不堪重任。尽管小李后来全力完成了任务,但给领导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其实,作为领导,他布置任务时并不希望下属还来谦虚地推辞一番,他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你无须“谦虚”,接过任务来全力以赴去干就是了;如果你真觉得任务有难度,你应该这么说:“谢谢老板对我的信任,我很高兴受到重用,还请老板多多指教和帮助,做得不好的地方,请您多批评多担待。”
自我标榜的话:有好几家公司都想挖我过去
沈岩是公司的部门副主任,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岗位上干了近十年,他认为凭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早该提拔了。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领导最近不但没有提拔他,反而把他调到了没人愿意去的后勤部门当主管,沈岩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位经理告诉了他其中的“秘密”——原来在一次汇报会上,沈岩在向总经理讲完了工作方面的事后,还补充了一句:“尽管有好几家公司都想挖我过去,但我从不为所动……”沈岩说这句话其实是向老总表示“忠心”,同时也是向老总暗示,他的能力在业内很被认可,希望公司能重用他。然而在老总听来,感觉此人已动了跳槽的念头。对于一个随时准备离职的人,领导还能重用他吗?此时的沈岩后悔不迭,其实他现在所在的公司是业内顶尖的,发展前景和收入待遇都是令人羡慕的,尽管有不少其他公司想“挖”他,但他根本就不想去。
一个有能力的员工得不到提拔,领导可能有更全面更合理的考虑。但你一句“有好几家公司都想挖我过去”,领导只有以下几种理解:此人还想在公司继续干下去,还没找到更合适的机会跳槽;此人想用这些话刺激我,以争取更好的待遇;此人已动了跳槽的念头,我要做一些二手准备了。无论是哪种理解,对你都是不利的——你已给领导留下了不忠或者势利的印象,尽管你可能有点无辜。如果你确有能力和实绩,同时希望领导重视你、提拔你,你应该这样对领导说:我希望公司能为我安排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为我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这样会让领导觉得你是一个上进的人,迟早会给你机会的。
贬责同事的话:我没有办法与他(她)合作
公司派李虹到日本接洽一单业务,同时还派王雅协助她。李虹一听她的同行者是王雅,顿时很不情愿,因为她和王雅一直合不来,有一段时间关系还闹得挺僵,现在居然要和她一同出差,要在一起同行同吃同住一个多月。李虹想都不敢想,于是她找到经理,一五一十地将她和王雅之间的不愉快讲了出来,最后她说:“我真没有办法与她合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希望公司能更换别的人选……”后来经理确实换人了,但换下来的不是王雅,而是李虹。李虹因此失去了一次创造业绩的好机会。
当你跟领导说“某某同事合作精神很差,我没有办法与之合作”时,无论实情如何,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你是个“事儿妈”、“小心眼儿”,同时也暴露了你并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不善于处理同事关系的弱点。而且领导还可能认为你对他人抱有成见,没有能力做管理工作。如果对方确实是一个人人都认为不好相处的人,你从做好工作出发需要向领导建议,你可以这样说:“我过去和这位同事的合作经历中有不太愉快的地方,但我会尽量与他磨合,也请老板出面跟他沟通一下。另外,就这个项目来说,其他几位同事也是理想的合作人选,老板也可以考虑一下。”这样说听起来多婉转哪。
4.别把潜规则和心里话摆在台面上对领导说
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有些事,只能想,不能说。这些事一旦说出口,被摆上台面,就可能应了那句老话,祸从口出。
“骄傲”与“多言”是自古君子要严戒的,对今天的职场人来说,同样有借鉴意义。基本上有两种“多言”会为你惹来麻烦。一是说出了潜规则,二是说出了心里话。
说出了潜规则,你无处安身
2010年5月,德国总统克勒因“说错话”而辞职。他说的是:“一个像德国这样依赖外贸的国家应该知道,在必要情况下应该用军事手段保证贸易通道的畅通。”克勒说的是实话,不过这实话是经济侵略的潜规则,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做,但却不能说。
克勒事件给职场人的教训再明显不过了。职场潜规则无处不在:你的所有功劳都是上司的,老板最在乎的是公司的利益,但是主管最在乎的可能不是这个,而是他在他的位置上能坐多久,他会任人唯亲,他会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对这些潜规则,用心体会就好,别自作聪明地大发感慨说出来了。说出来,真就是找死呢。
最近,广告部刘主任一直催着她的手下小晗联系去年的老客户徐林,并告诉小晗这个客户很有戏,去年签合同时就口头说了今年还要续签的。“这个客户算咱俩的。”刘主任对小晗许诺。对于领导的器重,小晗挺高兴,所以跟进客户很积极,光自己掏钱请吃饭都请了好几次。可是每一次一谈到合作额度之类的具体问题,徐林都反问小晗:“你们刘主任呢?啥时候见见。”连续几次这样的情况,小晗开始嘀咕了:这个客户既有合作的诚意,但一谈具体事宜就不撒口,非要见刘主任。难道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就这事,小晗问了知道内情的已经离职的同事,那同事告诉她,这个客户要的回扣比较高,去年她们领导答应了给人家20%的回扣,没有给到位,客户耿耿于怀呢。听同事一说,小晗明白咋回事了。于是,在一次领导责怪她和客户沟通不好的时候,小晗一生气就秃噜出这样的话:我已经尽力了,可是客户就是不和我谈具体费用,是不是去年的提成我们没给够人家呢?这不是我的原因啊。
这话一说,刘主任脸上挂不住了,当时就和小晗吵起来,不让她来上班了。
是的,小晗说的是实话,实情确实是主任把给客户的一部分回扣自己吞了,没给够人家。可是真实的未必是美好的,说出来,彼此就无颜以对了。
说出了心里话,你无颜以对
因为“说错话”而被迫辞职的还有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2008年9月,就任未满一年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宣布辞职。辞职的理由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你说我讲话听起来毫无感情,但我能客观自省,我和各位不同。”就是这句“我和各位不同”,被指言辞直接,带有明显个人情绪,引发了全民讨论热潮,并最终导致了福田康夫的辞职。
平心而论,福田康夫有理由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任何一个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把这种心里话摆上台面,就让人不太舒服了,好像是福田康夫本身的地位导致他产生了某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惹恼了普通人。
职场中也有一些心里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旦被摆上台面,也会有副作用。
心里话一:“我只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理想。”
公司想要的忠诚只有一种,就是无论公司对你怎样,你都要以公司利益为最终利益。想要忠诚的公司却有两种:
一种公司真心为员工着想,维护员工的尊严,给员工应得的酬劳,提供丰厚的福利……这样的公司以真诚换取忠诚。这样的公司是特例,不具普遍性。
另一种公司一切为了盈利,要员工加班,要员工放弃休假,要员工少得多劳……这样的公司以苛刻索取忠诚,当员工想要一点回报时,公司面露难色,甚至面露怒色。这是公司的普遍情况。排除少数能进入第一种公司的幸运儿,对大部分员工来说,单向的忠诚是没有意义的。要想生存、成长,员工只能靠心中的职业理想来支撑自己,在一个个工作平台上拼搏、奉献,同时锻炼、成长。所以,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自己的职业理想。
这句心里话得来的一定不轻松,没经历过打击的职场人体会不到。但忠诚这件事太高调,处理起来还是低调点为好。
心里话二:“这是我应得的!”
设想在公司年终大会上,你因业绩突出受到了表彰,你登台领奖,激动地表示自己长期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肯定……
大家都知道,你说的是心里话,但说出来的结果是主管不高兴了,他对你的指导没意义吗?同事不高兴了,团队合作不重要吗?公司领导不高兴了,公司的策略不正确吗?其他部门的人不高兴了,协作部门的支持能忽略吗?
你不需要先感谢国家,但也绝不能只感谢自己。
心里话三:“职场交不到真心朋友!”
这是个事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当你为此大发感慨时,只会被认为是个稚嫩的小朋友,不值得认真对待。
关于朋友,任何理智成熟的职场人都明白三个道理:一、真心朋友难求,朋友却不可少,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难免会陷入孤立,身在职场,需要“一个好汉三个帮”;二、交职场朋友就如同开了个感情账户,人与人的每一次交往就像存款和提款,收支平衡对每个职场人都至关重要;三、职场朋友中,利益的成分越少,朋友的纯度越高,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现在你知道了,到职场里求真心朋友,一开始错的就是你自己。
心里话四:“我不在乎。”
也许你真的不在平,工作不过是一种消遣,职位不过是一种装饰。但只要你还混在职场,就别说你不在乎。
你得在乎薪水,这样老板才能控制你;你得在乎职位,这样上司才能激励你;你得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同事才能背后支持你;你得在乎绩效考核,这样才够积极;你得在乎公司利益,这样才够职业……等到大家都满意了,你心里在乎与否真的就没有人在乎了。
心里不在乎,是你内心的踏实与骄傲,嘴上不在乎,则会被解读为虚伪或幼稚。
心里话五:“这不公平!”
这个世界公平吗?答案是否定的,地球人都知道。职场里一味追求公平,不但不现实,更容易讨人嫌。
性别歧视,论资排辈,任人唯亲,裙带当道,干得多拿得少……还有多少不公之事你没有遭遇过?越是抗拒不公平,就越会遭遇不公平,世界从来不会变得更美好,一切全在于你内心的感受。
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是你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要尽量公平做事,在论回报的时候不要苛求别人会一碗水端平。
为所当为,顺其自然,你会好过一点儿。
最后,想起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
5.被领导训骂时,你该怎么聪明以对
工作中,被领导否定、训斥,是家常便饭。被领导训有两种情形,训对了和训错了。我见过很多人,一旦发现领导批评自己不对,立马予以还击,搬出“事情不是这样的,你弄错了,不是我的错”之类的语言来洗白自己。若是发现自己工作中真的出了纰漏,那也不甘于被领导教训,总是不断强调自己的理由、客观的原因、别人的错误,争取为自己“减刑”。我理解他们的感受,出错了,怕批评,怕给领导留下坏印象。但问题是这样的态度恰恰是领导最反感的,觉得你这是在推诿搪塞,逃避责任。小心眼的领导甚至会想:“你没错,那就是我有错了?”没准还变成个人恩怨了呢。
被领导教训时,聪明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呢?
三十多年前的日本,经济繁荣,企业争相预约毕业生。出自名校的学生,有两三家公司待挑选是常事。著名的上智大学毕业典礼上,教授社会学的吉田教授在最后一堂课上一反平日让学生随意就座的方式,将四年级的学生全部请到前面几排的座位上,宛如对即将出征的属下做最后的叮咛。
吉田教授开口说道:“各位都是顶尖学校的学生,资质比一般人优秀很多,初入社会时,难免遇到一些能力不如各位的同事却偏偏是各位的顶头上司。但请各位牢牢记住挨骂的时候,无论对错都不要辩解。”
听到这里,成绩最优秀的那个学子不由得产生疑惑:“这岂非加深误解?有必要为几斗米如此屈尊吗?”
吉田教授似乎看出了学生们的疑惑,继续说道:“是的,无论对错,都不要辩解。各位尽管立正站好,头愈低愈好,不断点头,大声说‘是的,谢谢指正’‘对不起,下次不再重犯’。”
留学生之中有人打断教授的话,发问道:“如果自己没有错,还要这么低声下气吗?”吉田教授笑着回答:“各位想想,如果真的不是自己的错,怒气中的上司也听不进任何解释,还会认为你态度不好。盛怒中的斥责,宛如齐发的万箭。利箭迎面而来,各位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没有错,就抬头挺胸努力辩解,结果被万箭穿刺得体无完肤。各位要低头,要弯腰,愈低愈好,愈弯愈好,让万箭全部掠过头顶,随风而去,不要害得自己万箭穿心。等到怒气过后,各位抬起头来,毫发无伤,还是英俊美貌。”
吉田教授绘声绘色,引得全堂阵阵笑声。
“话说回来,明明不是各位的错,却还能弯腰低头,不断道歉,大声感谢指正。了解内情的同事看在眼里,必然会佩服各位的胸襟。事后,等上司气消了,或找适当时机跟上司说明,上司了解之后,内心必然会想:‘骂错了还能如此虚心受教,没有跟我辩驳,让我公然露怯。等于欠你一次情,好小子。’职业生涯很长,上司自然会找机会设法补偿各位的,各位不必担心被误会,努力工作,时间将会证明一切。万一真是因为自己判断错误,还强词夺理,日后将会很辛苦,可能要做许多事才补得回来。”
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学生们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这所大学。多年后,吉田教授早已退休,当年意气风发的新鲜人也由挨骂的上班族变成责骂部属、讨人厌的上司。那时候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吉田教授最后一节课的价值。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为吉田教授的学生们能获得这么好的经验传授感到幸运,其实《弟子规》中有更简短的教诲“有则改,无加警”、“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合理的部分认真听取,若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形,或被误会了,不正是磨炼安忍德能的好机会吗?若真能如是而行,则职场上如父母兄弟般的良师益友会越来越多,你和上司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你可能会担心你那个坏透了的奇葩上司永远都没有良心发现的那一天,不必有这种担心,亲爱的。我相信你的领导再奇葩,也没有我在杂志社工作时服务的那个魏主任奇葩,真的,我们形容她坏到“头顶上长疮,脚底板流脓”的程度,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她真的无所不用其极,可以牺牲掉其他一切人的利益。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坏心眼的女领导,突然在某一个夜色阑珊的夜晚,给我写了一封邮件,里面全是歉意愧疚的话,并让人转托我一份礼物,以示弥补。读到那封邮件的时刻,我因伤心而冻结的心融化了,原来,人性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假如错误地批评过你的那个人内心还有温度,就一定会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的那一刻,诸位放心好了。
6.领导犯错,你该如何对他说“不”
生活需要说“不”,工作也需要。领导不是圣人,他有自己的狭隘和短见,有认知的盲区,有理解的偏差,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当领导犯错误时,你直言肯定是不行的,领导个个都是自信得一塌糊涂的“大人”,你该如何制止他才能不让他“龙颜大怒”?
暗自揣摩一下,寻个策略说“不”吧。
站在企业利益上看问题
作为高管或老板,他厌烦于听员工诉苦或是讲一些道理,但他肯定关心公司的利益,对事件的利害关系最感兴趣。所以说“不”的最高境界在于分析事件可能会给公司或他人带来的利弊。站在公司的立场和角度上,对上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固执的上司也会感化,考虑你的建议的。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年我在一家单位当法律顾问。我们有一部分员工是2005年11月30日合同到期,当时我提出要及时和他们续签劳动合同,可是当我请示我们做业务出身的总经理的时候,他说快到年底了,业务这么忙,年终考核还没开始,就暂时不要续签吧,以免造成员工心态的不稳定。我一听也有道理,就没再坚持。
一晃到了今年1月底,业务忙得也差不多了,考核也结束了,我再次提出要续签合同。但总经理提出要对两个考核基本称职的员工“缓签”合同,语气很坚决,不容置疑。我当时一愣,刚想说“不行”,可想到总经理的脾气,知道正面反驳他肯定没有用,于是婉转地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缓签的目的在于警告他们要好好努力,这是很有用的办法,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并没有‘缓签’这个词,何况他们已经有两个月的事实劳动关系了,要不这样吧,我们和他们签一个三个月的短期劳动合同,这样同样可以起到作用,您看合适吗?”总经理睁着眼睛看着我,我继续说:“如果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的表现如果仍旧不能让您满意,那我们就可以以合同到期为名顺理成章地辞退他们。这样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员工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看着总经理低头思考的样子,我知道我赢了,我没有说一个“不”字就改变了他的决定。
还有一次我们进行保险基数申报,总经理问我有没有好的办法少申报基数,减少公司的人力成本支出,我当然不能说不行,只好对他解释说:“我理解您的想法,可是如果我们那样做了,被劳动监察大队检查到,我们不但要补缴所有的保险,还很可能要被罚款呢,再说我们如实申报,对员工也是个不小的激励呀,这对公司的发展和稳定人心是有帮助的。”总经理听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再也没提起过。
迂回战术
张林在刚进入某公司负责广告宣传工作不久后,将一个经多次修改后的新产品广告文案提交给经理,经理看了看只有二十多岁的张林,又粗略地看了看广告文案的内容后,表情有些轻蔑地说:“做广告就是要做出创意来,这个广告太直接了,简直像街头叫卖,我认为要将它做得艺术一点、含蓄一点更好,你拿回去重新做一个文案给我吧。”这时的张林并没有直接反驳经理的指责,也没有用“虽然……但是……”这一模式,而是问他:“经理,可否请教一下一个新产品刚刚上市时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吗?”
经理回答说:“让消费者尽快了解新产品。”
“那么,请问怎样才能让消费者通过广告迅速了解到新产品的更多信息呢?”经理一时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张林连忙说:
“经理,我认为广告的灵魂在于创新,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我们的这个产品目前在市面上还没有类似的,消费者对它一无所知,现在我们的广告目的是要让消费者迅速了解到新产品的特性,我认为用直接的广告表现手法最好,如果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就怕很多人都看不明白广告内容。其实我们的这个产品很奇特,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卖点,很有吸引力,因此我认为用直接的广告表现手法最好,当然,这仅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经理指正,而如果您最终认为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好的话,我会拿回去再做一遍的。”
经理听后非常高兴,对张林大加赞赏,从此再也不小看他了,而且不久后,张林还由他一手提拔为副经理。
其实这个案例讲的就是迂回说“不”的艺术,不直接否定领导,而是避开对错不谈,绕道儿走,绕了一圈儿又回到原点。
二三套方案,让他挑选
上司作为管理者,每天要应对和处理很多事务,他们用来学习的时间都是百忙中抽出来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上司在某些方面的专业程度是不如下属的。有时候他们在发号施令时考虑不了那么多因素,作为执行者,你不采纳是抗命,采纳了又不科学,这时候,你可以多拟订一到两套方案,让他一目了然,自己选择。
2004年,我所在公司的老板提出“十一”期间组织员工度假休息,并将活动的组织工作交给了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经理忙于别的事情,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新来的助理小胡,要她次日拿出具体方案。
“还是去温泉度假村吧。”下午开会时,老板一语定乾坤。听到老板这样说,本来挺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又冷了下来。他说的这个度假村大家已经去过好多次了,如果再去那个地方,不仅达不到放松休息的目的,搞不好还会引起一部分员工的怨言。而小胡又是这个活动具体操作者,搞不好这笔账还会算到她头上。她可不想背这个“黑锅”,但这些话怎么和老板说呢。
小胡同学是这样做的,她把老板的建议一一记在本子上。开完会,用了整整一个晚上做出另一套出游方案,并在第二天一早把两份一目了然的方案整整齐齐地送到老板的桌上。下午,老板果然改变了自己的决定,选择了另一套方案。这次出游,大家玩得很开心,老板也满意。更重要的是小胡这样做,既在大会上保全了老板的面子,又履行了作为活动组织者的职责,还满足了大家的要求。真是一举三得。
总的来说,员工说“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为避免与老板直接接触可以通过邮件、短信,也可以通过HR去和领导沟通,但前提是要秉持“理直气和”原则,既不伤对方自尊,又能婉转拒绝。
7.领导的话外话,弦外音,你听懂了吗
“话外音”,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话里有话”。人们借“话外音”进行幽默调侃、讽刺发泄、批评鼓励、摸底打探……而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职场生活也不能免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制造或接受过“话外音”。现在,“话外音”已成为职场人际沟通的必备技能之一。正确“接收”话外音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把业务做好。理由很简单:若你意会不出或意会错上司带有隐含意义的语言,轻则会把领导的鼓励当批评,把他的嘲讽当作“补药”;重则会把错的事认为是对的,对的事反认为是错误的,从而直接影响你对人事物的基本判断。
所以,在职场,领导跟你说的话,你要好好琢磨,不能单纯理解它的字面意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下面我给大家解读几句常见的领导“话外音”。
你这方面的能力不错吧=我看好你
“你在这块的能力还行吧?”当领导这么试探性地问你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就是你。只不过他得顾及其他同事的情绪要这么试探性地“点兵”。你应该懂得领导的这点心思。
王建平日里和领导私交甚好,有一次领导特意安排王建和他一起去美国出差。但当时想与领导同去的人很多,所以,对于这件事大家都议论纷纷。考虑到影响的问题,领导当着大伙的面先问了一句:“小王,你的英语很不错吧?”可当时王建也没考虑太多,老老实实地回了句“我的英语很差啊”,话刚说出口,他身边的同事便“毛遂自荐”,说自己英语还不错。
此时的王建发现自己做了件傻事:领导只是在给自己一个去的机会,只管点头不就好了,这下把机会拱手相让了。
再考虑一下看看=这套方案不行,换一套
“可以再考虑看看”,如果你的方案得到领导这样的评价,那你还是别再考虑了,直接换方案是上策,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行。
文丽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刚开始工作时,她总是不太能明白领导的意思。她提出的方案,领导总是会说“再考虑看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就很实在地在原方案上修改,可修改了四五次,领导还是说“再考虑看看”。
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看不过去了,提醒她:“你直接换个思路做方案吧,领导要你再考虑,就是要你重新换个方案。”文丽这才恍然大悟。
突然过问私事=你最近工作懈怠
如果某一天领导开始过问你的私事,例如“最近家里面事情很多吗”“最近谈恋爱了吗”,千万不要以为这是领导在关心你,他的话外音可能是“你最近工作心不在焉啊”,“最近工作不够努力啊”。
小赵跟男友分了手,整天无精打采。一段时间之后,领导突然问她:“最近谈恋爱啦?”她正纳闷领导为什么突然关心她的个人问题,有好心的同事过来问她:“你最近的工作进度是不是变慢了啊?”“最近都没什么心情,实在不想整理手头的这些报告。”“这就对了,领导突然没头没脑地关心你的私事,应该是在提醒你最近的工作态度有问题了!”
做好了就能休=要加班
“没想到在职场听话都要听话外音的,以后我可要多加小心。”正在IT公司见习的肖晓最近正为自己的“实诚”懊恼不已。
前一段时间,大家在赶一个项目,周末都加了班,后来项目结束了,肖晓认为可以休息一下了,跑去问主任:“这周末可以休息吧?”“工作做好了,当然可以!”听了主任这话,他就心安理得地休息了,可没有想到其他同事都来加班了,就自己一个人在休息。事后,有好心的前辈提醒他:“领导说工作做好了可以休息,话外音就是要加班啊!这你都没听出来。”
善于交际=要能喝酒
“如果在酒桌上领导表扬你善于交际,这话就等同于告诉你要使劲喝酒,把对方喝好喝倒为止。”这是做销售工作的小许的经验之谈。
小许入职不到两年,由销售员升为小片区的销售经理,他的经验就是常跟在领导身边升职机会就多些。但要想领导常带着你,就得会喝酒,在酒桌上还得会听话外音,特别是领导跟客户说:“这是我们公司的小许,他很善于交际呀。”听到这话,他就要开始敬酒了,不把对方喝好喝倒就对不起领导的溢美之词啊。
总之,领导的“弦外之音”是最具职场属性的,多半会涉及加薪、升职、绩效考核、裁员等一些敏感话题。而“话外音”的形式以试探、提问、激励的方式居多。所以,对领导的话要多加留心,不要被表象迷惑,不经意的谈话可能就是对你现在的工作的总结和下一步工作重点的安排。
8.没有功劳,就没有资格谈苦劳
那一年年底,除了我们部门,整个杂志社的其他人都有过节费,都有年终奖,都有小红花。只有我们部门的人,整个冬天,只领了五百块钱的取暖费!
好惨!好可怜!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年终大会上,我们部门领导站出来替我们说话了,她历数了好几个业务员去偏远地区出差的种种辛苦,以及和客户沟通的不容易,有时甚至得低三下四。反正意思就是小伙伴们也是蛮拼的,最后她说,“我们利润额度是没有完成,但我们努力了,我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社长大人一句话把我们能说会道的部门领导秒杀:对不起,我是这个单位的领导,我肩负重任,我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是我的使命。
我很感谢这位部门领导,她就像我们的“鸡妈妈”,在为我们争取权益。但是,作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那奖金,还真受不起。
人在职场,应有契约精神,领了指标完不成,那就愿赌服输,没什么可嘚啵的。
职场上,我们常听很多人愤愤不平地对领导申诉“我就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痛斥自己受到的所谓“不公平待遇”,好像对方是白眼狼是冷血动物。但这只是那些愤愤不平者的狭隘认识,也是极端错误的认识。
这话你可以对朋友说,对父母说,唯独不能对一个单位的领导说。因为单位是经济体,他们考虑的是经济效益,人家聘用员工不是来闻员工的汗味和称量其劳力几斤几两的。如果你不能为组织创造效益,你就没资格谈苦劳。因为你的付出对单位甚至起着负作用。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实,这句俗语有个前提,那就是耕耘的地方以及耕耘的方式正确。如果一个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到沙漠去种小麦,那么,这个人即使耕耘得再努力,苦劳再大,他也不会收获一粒小麦,反而连种子都白白浪费掉。
我的老家是个县级市,以前有十多家大型国有企业,但是,现在除了一个阀门厂以外,其他企业都纷纷倒闭,这个阀门厂不但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得很不错,一些工人的工资收入甚至超过我们那座城市公务员的收入。这个工厂之所以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没有功劳就没资格谈苦劳”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个阀门厂特别有意思,同样忙活了一个月,有的工人每个月能收入三千元左右,可能更多,有少数工人工资几百元、几十元,个别工人甚至没一分钱工资还要倒贴给工厂几十或者几百元,这种看似荒唐的结果却让每个人心服口服,没有人有异议。
这个阀门厂的管理非常理性和科学,个别工人没工资反而倒贴钱是有道理的:阀门厂从外地购买半成品,也就是阀体坯子,然后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成品。一般的阀体坯子是好几块钱一个,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变成合格的产品,能在市场上卖十多元。但是,如果哪个工人的某道工序出了问题,那么,这个半成品一下子就变成了废品,几元钱买的半成品,现在只能以废品价格卖个一两毛钱。这样的损失,是需要当事工人按百分比赔偿的。同样的阀体坯子,经过别人的加工就增值,能给工厂带来利润,在自己的手中却贬值,给工厂带来损失。看着是同样的“苦劳”,但是,一正一反,对工厂的贡献差别却那么大,出差错的工人很理解,自觉地接受罚款。
把半成品做成了废品,在这个阀门厂内俗称干“废物活”,工人们都以手中不小心出“废物活”而感到羞耻。所以在工作的时候特别小心,技术上也是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因此,这个阀门厂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在市场上非常走俏。
这个阀门厂发工资的依据每个工人给工厂带来的利润,对于那种干“废物活”的“苦劳”工人,工厂将处以罚款。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很多扯皮的事情变得简单。工人们多出精品多得报酬,不但需要勤劳,而且需要用心,产品不但在数量上有保证,在质量上更要有保证。“没有功劳就没资格谈苦劳”的理性管理方式,为工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工人也获得了可观的薪酬,科学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没功劳而有苦劳的人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个人确实非常勤奋,但是,因为工作方法不对或者个人能力不够,并不能做出优秀的成绩,甚至是干“废物活”,给单位“帮倒忙”;第二种就是工于心计,为了得到重用,而在领导面前使苦肉计,大打“勤奋球”。这种人其实就是作秀,他的心思根本就没放在工作上而是放在表演上,工作效率自然不会高。
没有功劳就没有资格谈苦劳,表面看好像比较冷漠比较缺乏人情味,但是,这却是一种务实的人生态度,是不断学习和创造先进工作方法的开拓之路,是一种集中精力干好工作的专业精神。
讲究工作方法,追求工作效率,“苦劳”的同时追求贡献,追求功劳,这种精神往小的方面说是为了做好一份工作,往大的方面说,是为了干出一份事业。这才是每个人的立足之本。
9.远离老板的秘密,要不然下属特烦恼
作为公司老总,明明他有秘书,却非要自己去弄他并不熟悉的复印机和碎纸机。遇到这种情形,你该怎么办?该不该热情主动地走上前去对他说一句“我来替您复印?”
不可以。
有那么一年,我对文化公司厌倦的时候,来了个大幅度的转身,跳槽到一家展览公司,从事商务文员的工作。公司有五十来个员工,我负责三个招商部的外联工作。我的工作台就在总经理办公室的入口旁边,用同事的话说是办公室的风水宝地。
老总是个三十八岁的中年男人,和南方很多制造企业的老板一样,他学历不高,初中都没毕业,是不折不扣地靠汗水和泪水拼打出来的事业。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需要,他的办公桌上也摆上了电脑,并开始学着用“一指禅”敲起了键盘,并兴致勃勃地和大家说QQ上有意思的事情。
有天下午,我正在做客户联谊会表格,老总在他的办公室内招呼我,“来帮我看看,这电脑怎么没有反应了……”我忙不迭地放下手中的鼠标冲进了老总的办公室。
他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新闻页面,我在使用任务管理器关掉几个窗口之后,看到了一些涉黄的图片,尴尬之余,我偷偷看了一下老总,此刻,他也是极尴尬的表情……其实很简单,他打开了太多窗口,CPU反应延迟导致电脑暂时没有反应。
回到座位上之后,我好长时间都无法平静下来,感觉自己洞察了老总本不应该让我知道的秘密。我想,没有哪个老板希望自己的员工看到自己在浏览色情网站吧?可是,我太不幸,看到了。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我心里老不得劲儿了,虽然老板依旧和我们谈笑风生,甚至偶尔也和我开开玩笑,但我总感觉他的笑容背后有些许的尴尬和无法言说只可意会的东西。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明白,人在职场,为老板保守秘密最好的做法就是远离老板的秘密。
那是一个上午,一向11点才起床的老总9点半就到公司了,在复印机前一次一次尝试着想复印什么。我很奇怪,总经办有现成的秘书,为什么不叫秘书复印却自己亲自鼓捣?正当我想着要不要去帮他复印时,他的手机响了。他看了看手机号码,又回头看了看角落里的行政文员刘蓉,原来,电话是刘蓉打的。我很奇怪,为什么十几步之遥要打电话。我听到刘蓉说,“张总,新买的复印机您不熟吧,这台进口设备比较复杂,但如果你只是复印东西就非常简单,三步就够了,我这边正在和客户用MSN沟通合作的事情,一时走不开身,我在电话中告诉您怎么操作……”然后我就看到张总站在那里按照刘蓉的指示操作,十几秒后,我听到他如释重负地对刘蓉说:“OK!”
我和刘蓉私交不错,又是差不多时间入职,自然而然就走得近一些,我很奇怪于她的表现,当天晚上我俩一道回家,路上就问个明白!
听了我的疑问,刘蓉认真地告诉我,她曾经也和我一样,很多事情没有深究,看到老扳亲自做一些事情就不假思索主动要求代劳,但她后来发现一般老板亲自去做的事情,都不愿意让别人接触。在她上一家任职的公司,有一次看到老板亲自复印一份东西,就悄悄地走过去想代劳,她只叫了一声“老板,让我来”,就看到了老板瞬间紧张的脸,“不用,不用,这个我自己来……”在回头的那刻,她看到了那是一张分居协议……无意中洞察了老板私生活的秘密。之后,她和老板的关系就微妙起来,总感觉有什么东西横亘在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
“你想啊,他有秘书不用,自己动手,肯定是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秘密,可能是商业机密,也可以是类似‘分居协议’那样的私人文件,我当时并没有和客户用MSN沟通,那只是我不靠近他的秘密的借口!”
半年后,我合同期满,离开了那家公司,而一同入职的刘蓉则当上了行政总监。
所以,职场处处有学问。聪明的人,总是懂进退,替老板守住秘密,那是一种品质。远离老板的秘密,则是一种智慧。职场上,真的没有小事啊,多长点心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