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运用专业的手法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或帮助其塑造良好的人格,亦或是重建患者受损的心理功能。心理治疗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流传的年代也非常久远,在原始部落和一些落后民族中,巫医、术士其实就履行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而在相对文明的社会里,教父和医生则成为了主流。
康奈尔大学整合了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方法,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最为普遍,该学派所倡导的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关系理论、知觉理论,对于绝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不过,其他流派的治疗理论也不应该被忽视,它们可以起到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让患者摆脱心理疾病,而核心方法则是集百家之长,将各流派有用的理论融为一体,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查漏补缺,推陈出新。
1.声名远播与籍籍无名的“颠覆”之论
每一个心理学流派对治疗心理疾病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有时也会进行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如果某个病人在一种疗法的作用下康复了,他就会对该流派感激涕零,并成为该理论的主要支持者,但是,每个流派也有大量失败的案例,我发现,很多医治好病人的医生并没有经过任何心理学方面的训练,甚至还没有取得行医的资格,这令我非常困惑。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学派理论的优缺点,也可以按照他们的质量效果进行有效性排列。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理论终究是理论,没有事实和实践作为支撑,就未必能够做到“药到病除”。
有些心理学家拥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可以著书立说,也深受大家欢迎,但这类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无法有效地帮助到病人。还有一些人,他们从来不动笔写作,甚至是籍籍无名的乡村教师,但他们却总能很好地治愈病人。当然也有一些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极高治愈率的心理学家,但他们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却未必高强。
从治疗这一方面来说,有些简单的方法适用于任何心理治疗师。例如,当第一次见到病人时,要同他谈论治疗的步骤和时间,以及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切忌剖析病情。第二次接触病人时,才可以逐渐深入到病情上面,并让他谈一下治疗期间的感受,以便决定接下来的治疗计划。
当然,有些心理问题处理起来相当简单,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女大学生,她连续三个月都处在焦虑之中,见到我之后,在两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的事情,我一直没有打断她,当她说完之后,我只是针对她所说的事件本身提出了一点建设性的意见,讲完之后,她对我的忠告表示感谢,然后离开了。据说,她的焦虑症也在这一天得到了缓解。由此可见,在很多情况下,病人需要的也许只是认同和倾听,并不需要多么复杂和特殊的治疗。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对于年纪较轻的患者或是症状不太严重的病人,日常生活的轻松愉快就能帮助他解决问题。例如,良好的家庭环境、幸福的婚姻、有归属感的工作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甚至是克服了某种困难,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症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是治疗的关键,是患者康复的基础。另外,我还注意到,有妻子或丈夫陪伴治疗的患者康复效率更高。
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那个我们并不想承认的事实,即很多没有经过专业治疗训练的人却能够左右绝大多数治疗的成败。我认识许多从事心理研究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和所受的训练相当有限,相比那些知名教授,他们的地位不值一提,但他们却有着教授们没有的素质。他们热爱人类,对心理学有着超乎寻常的探索欲,他们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那些教授们认为幼稚的感官现象上。例如,迷宫游戏实验、条件反射实验等。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能在很多情况下将病人治愈,其中有些病人还令多名教授束手无策。
在很多乡镇里,大多数人没有听过精神治疗的概念,镇上也没有心理医生,但小镇居民的精神状态看上去都不差,难道他们就不会产生心理疾病吗?答案是否定的,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这里,受人敬仰的老人,学识渊博的牧师充当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而且,这类人的治愈能力并不比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差,因为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源自于社会生活。而最了解社会的人,往往就是他们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通过这些启发,我做出了一番总结:在治疗过程中应关注一些无意识的表情、动作和行为,不能把关注点只放在“有意识”上。作为治疗者,也不能只对病人侃侃而谈,或者强迫病人立即接受复杂的治疗。首先,应该让患者明白,治疗师很尊重他,并不会因为他的病症而产生任何形式的歧视与轻蔑。最理想的状态是,患者把治疗师当作一个更具有智慧、更豁达,更加洞悉人性和了解自己病情的长者,只有这样,患者才会感觉到更加安全和放松,从而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这对心理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
其实,这就是满足病人的本质需要所带来的良好效果,当病人的安全、被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将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即自由成长。至此,患者有了前进的动力,从被动治疗变成了主动治疗,治疗进程自然事半功倍。
2.走进社会,治愈身心
要想深入剖析各种心理问题,就需要了解人际关系中的良好关系与不良关系,在良好关系的作用下,我们的婚姻、友谊、家庭关系会更加地持久,并且能逐步地增强,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而不良的关系则是对自我超越之路的一种阻碍,甚至会使成长停滞不前。
在自我超越的道路上,对于安全、尊重的需求必不可少,而这些需求无法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获得,也不能在动物身上获取。惟一的途径就是周围的其他人,只有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爱或者奉献爱,这些人中,又可以分为朋友、父母子女、教师学生等几个大类,我们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了满足,而这些满足是我们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
对于良好的友谊来说,彼此之间的坦率、诚信和没有敌意都是最直接的表现,而且,一个相对完美的友谊还表现为彼此之间的放松警惕,暴露脆弱一面,因为在对方面前暴露弱点不存在任何危险。这时候,我们就能卸下面具,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
当人际关系的堡垒稳固之后,我们的欲望也不会仅仅停留于此,在安全得到保证,拥有爱与尊重的同时,我们的求知欲也在不断上升,我们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希望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但要实现这一切,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很多心理治疗师认为,绝对不能在患者面前表现得过于仁慈,因为这会让对方产生轻视之感,反而不利于治疗的继续进行。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正确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相当重要,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一切的心理疗法都很难发挥作用。虽然理想化的人际关系并不一定是治疗的最终目的,但却是促成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心理治疗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帮助患者逐渐地修复与他人的关系,引导其从妻子或丈夫、孩子以及同事中汲取无形的心灵药物。
每一位患者都有选择治疗者的权力,在轻松良性的关系中,可以极大地缩短治疗时间。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问题,即治疗者的性格和习惯在治疗过程中虽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一个合格的治疗者来必须有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必须能应对不同性格的患者,也必须充满友善和同情心,否则,他就不适合从事这项事业。
此外,治疗者自身不能出现问题,他必须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基本不会为个人问题而困扰,并且具有和谐的家庭,良好的婚姻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治疗者在对病人的治疗期限结束后就停止了与其之间的一切社会接触,甚至在治疗过程中就提前结束了。其实,这样做并不利于患者康复,因为这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觉。所以治疗者对患者的治疗结束后,也应该适时地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彻底根治患者的心理疾病。
意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后,众多心理学家创造了大众心理疗法,这种疗法不仅仅是肯定患者,还包括肯定周围的所有人,让他们都获得尊重与帮助。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向喜爱的人寻求忠告和建议,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进程理论化,并普及到大众。长此以往,那些恐吓、侮辱、排斥他人的行为便会得到遏制,而希望、善良、正义的良好品质则会得到弘扬,虽然这是一个长期且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而良好的社会又可以让身心健康的人影响周围的群体,促进人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社会是和健康社会等同的,而不良的社会是和病态社会等同的。所以,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因为自身或周围人的原因,一个病态的社会同样可以把一个正常的人变成精神病患者。
纵观人类经历过的各种社会阶段,我们总能在黑暗、残酷的社会中发现充满爱心和善良的人,而在和谐的社会中也会发现不少残忍的暴徒,虽然我们不能像让-雅克·卢梭那样依靠《社会契约论》来谴责人类的罪恶,但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问题,将社会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对于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来说,他眼中的社会是病态的,因为他在这个社会中感受到了危险、恶意,以及各种自私与无情,这是受过心理创伤之人的普遍想法。但在同样的社会中,心理健康的人便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对这个社会相当认可。在治疗这一类病人的时候,强制使他对这个社会改变态度并不可取,因为他们已经尝到了社会阴暗面带来的恶果,一切掩饰无疑是自欺欺人。
当然,有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法,就是将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进行改造,使世间充满爱与尊重,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理问题就会不复存在。遗憾的是,这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并不容易获取。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但可以营造一个小规模的良性社会,甚至只有一个心理康复中心那么大,只要让患者身处其中,就能逐渐改善他的症状。
如果我们将心理治疗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每年都会出现大批的支持者,很快,这股微小的力量就会壮大,终将会引起社会的变革,当足够多的人们开始变得善良、大度和慷慨时,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一定会影响整个社会制度。
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无论多么和谐的社会,都不能完全地摆脱病态,即便罪恶的来源不是人类,也可能是来自于大自然中的洪水猛兽、瘟疫以及衰老和死亡。在这种复杂的大环境下,完美的人、婚姻、爱情和友谊都不可能存在,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完美的社会仅存向往,因为我们看到了不断改善的可能性。
我们身处的社会越和谐,针对个体的心理治疗就越少,因为他们会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得到帮助或治疗。即便遇到棘手的患者,治疗难度也会大大降低,因为治疗者有足够多的经验和例子可以借鉴。
3.格式塔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虽然看上去深奥难懂,但其实每一个理论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很多心理学家的理论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但他们往往只是着眼于理论的挖掘,对于实践却关注甚少,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格式塔心理学来源于实践,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我依照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出了其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几点妙用。
(1)治疗焦虑症:焦虑症患者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患得患失,他们总是认为昨天做的事情不尽如人意而陷入深深的懊悔,总是为明天未知的经历而感到忧愁。有一部分焦虑症患者甚至恐惧社交,一见到陌生人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其实,只要症状没有影响到人的基本生活,就可以及时地进行补救。格式塔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即地理环境决定行为环境,但行为环境可以反过来影响地理环境。
(2)缓解压力: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而来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有了想要回到以前农场里生活的想法。但我认为,人们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在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用逻辑思维来应对,实际上,这样非常耗费心神,长此以往,就很容易成为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感觉理论,因为每个人都有感觉,感觉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逻辑推理并不一定会帮我们解决难题,只有对事物存在切身感受才能从整体进行把握。例如,让两名记者同时撰写关于战争的新闻,一个冒着生命危险从前线采访完之后回来,而另一个则从战争结束后归来的战士那里汲取资料。显然,前者撰写的稿件会更加客观,写出来的也会更优秀。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凭感觉所获得的信息是逻辑推理无法比拟的。
(3)解决矛盾:在与别人发生纠纷或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不要急着做出判断,先要提出自己的看法,至于对错方面,可以放到最后研究。倘若对一件事情的感触不够深刻,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而且,谁也不喜欢自己的理论被否定。
不要盲目地进行偶像崇拜,因为谁也不可能拥有绝对正确的真理,盲目地附和别人还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失去依靠自己思想行动的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方面还有很多,这三条只是比较典型的应用,另外,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即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把注意力从外界拉回自身,由内及外地体悟或做出行为。而且,我们还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4.基于“极限感觉”的心理疗法
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成长,学会分辨好坏对错,学习如何选择,这时候,艺术就成为一个主要的学科,是自我超越得以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学习舞蹈是非常适合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具有节奏感。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以完美地表现自己,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非常自然,因为需求已经满足,所以他们不会有任何的焦躁和不安。但神经症却不一样,神经病人总是表现出在和某项事物做抗争,以寻求更深刻的自我需求。
很多人会问,自我超越的动机是什么,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者:一种是最基本的动机,其目的是满足基本的需求动机;另一种动机相对高级,是一种在本质需要都满足后,才开始出现的超越性需求。
本质需要是超越性需求满足的先决条件,但并不一定是充足条件,有些人的本质需要全部都获得了满足,但超越性需求却一直没出现。所以,我们要给自我超越设置如下附加条件,一方面本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能够积极运用自己的能力开始自己的追求。
在对自我超越的人进行考察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非常看重自己的事业,认为自己就是为此而生的。例如,我认识一位家庭主妇,她的全部事业就是养育孩子、照顾丈夫和操持家务,这些事务非常烦繁杂,也是很多女人不愿意接受的,但据我所知,她却乐此不疲,竭尽所能地把它做到了极致。这就是自我超越的巨大力量。
对于已经自我超越的人来说,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必须协调一致。我爱孩子,我需要这个女人,我喜欢绘画等,这些都属于内部需求,它是人的感受而非必要的责任;而我需要扑灭一场大火,有个婴儿需要照顾,就属于外部需求,是义务和责任的所在。例如,有个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和娱乐没有任何区别,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相一致。而且,这类人最容易实现自我超越。
热爱事业的人往往能够把自身融入到工作之中,而且,工作会成为其本身的标志和自身的一部分。例如,对于一位钟情于医生事业的人来说,当被问及是什么人时,他通常的回答一定为“我是一名医生”。也就是说,自我超越的人所热爱的职业已经内化于他们体内,成为了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职业来说,不同的人热爱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例如,关于法律,有些人的热爱基于它可以达到伸张正义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喜欢法律可能仅仅因为法律是一套比较有趣的流程与法则。不过,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都不会影响自我超越。
追求自我超越的人已经收到了更高层次的激励,不再局限于基本层次。一个饥饿的人可以将自己的食物分给孩子们吃,因为这比他自己吃更加快乐。对他来说,伤害他的孩子就等于伤害他自己,孩子挨饿就等于让自己挨饿。利用工作来达到低等需求,是低水平、慢速度发展之人的普遍反应,他们习惯于只把工作看成达到目标的手段。
在职业当中,终极价值并不容易体现。当我们问一个人为什么喜欢行医,为什么喜欢操持家务,或者有哪些快乐时刻时,他们提供的原因可能是真、善、美等因素。实际上,这些未必准确,因为他们自然而然会受到某些观念或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之中,被认为邪恶的东西总是那些人类固有的本性,其实人类的本性并没有优劣之分。那么,传统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和存在价值息息相关,存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为某种目的而服务,是自我超越的一种完美体现。
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种“极限感觉”的体会,这时候,我们感到最幸福、最快乐。极限感觉产生的途径不计其数,例如,进行文艺创作的时候,爱情成熟的时候,以及获得某种荣耀的时候等,利用极限感觉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很多治疗之中。
医生们利用音乐、视觉刺激和各种语言暗示来治疗酗酒者,其目的就是激起中毒者的极限感觉,让他们找到比饮酒更加愉悦的感受。当时,医生选取了50000名病人接受这样的治疗。事后发现,成功进入极限感觉的人治愈率相当高,而没有达到这种状态的人,依旧没有缓解酗酒的恶习。
在产生极限感觉的时刻,我们的知觉往往倾向于独特化,无论是对人类还是世界,亦或是一件艺术品,知觉都会把它看成是独特的对象。根据传统哲学,我们把事物分成很多类别,每个类别中的事物都具有某种共性,即任意两个事物都可以找到共同点。总之,离开了共性,我们就无法进行研究。但是,像颜色、形状和质量这种具有共性的事物必然要设计抽象的概念,而抽象的概念和实际感知到的事物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在感知看来,每一个人,每一样物体都有其独特性。
在极限感觉中,我们可以达到将焦虑、恐惧、压力归于零的境界,可以暂时挣脱一切心灵的束缚,尽管这只是暂时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人的知觉是最灵敏的,往往能感受到平常无法感受到的状态和事物。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完全的满足,是一种绝对的快乐。这是弗洛伊德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合二为一,是一种现实与理想的最佳契合。
我对许多人的极限感觉进行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人更倾向于整合自身和表现自己。在极限感觉的状态下,勇敢、坚强、灵敏这样的良性素质会得到最高程度的发挥。这类人感受到了世界的本质存在,同时,他也倾向于进行自我完善。由于自身的统一,使得他更倾向于看到世界的同一性,懂得存在的价值和快乐。由于自己的强大,他也能看到世界的强大,更大的可能性便由此产生了。而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对世界的印象则会越来越糟糕。
自我超越的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看上去非常成熟,却又非常幼稚,这其实就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是身心健康的人的最基本特征。对于爱的相信便属于这一种情况。有些人看似成熟,对爱看得很淡,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而重新选择相信爱才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状态。
极限感觉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暂时性的自我超越,只不过,这只能算是一时的人格变化,而不是在认知上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这个状态下,人最快乐、最成熟,也是最明白事理的时候。总之,是他身心最健康的时候。从理论上来说,极限感觉在人生的特定时刻都会到来,但对于自我超越的人来说,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极限感觉要比其他的人多很多,而且更为强烈和完美。
相亲相爱的情侣能够在彼此身上看到的东西,是其他人看不到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可以使其发挥潜力,没有爱则会抑制其成长。这就是爱的力量。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勇气和自信,倘若无法从双亲那里获得爱,生活中就会产生怀疑、焦虑等各种各样的不正常因素,从而对自我超越形成不利影响。
我在研究心理治疗的时候发现,爱能够促使潜能的发挥,无论是爱别人还是被爱,如果没有爱的存在,潜能就无法浮现出来。那么,怎么从一些类似于潜能的品质中找到自我超越的前兆呢?其实,达到自我超越所需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某种信念的产物。例如,丈夫相信妻子是最漂亮的,而妻子也相信丈夫是最勇敢的。漂亮和勇敢并非本来就存在,它的产生来源于感知,来源于某种信念。因为每个人都有美丽和勇敢的可能性,所以,每个人也就具备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人在极限感觉的时候比在其他时候的感觉更加独特且和谐,身心的体验也非常协调,并不会出现矛盾。心理学家们对此非常重视,因为这需要他们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必须做到既认同患者又否定患者,即一方面,对于患者要足够关心,因为他要和患者站在同一阵线,这样才能给患者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使患者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患者目前的状态并不正常。
处在极限感觉状态的人会认为自己达到了一个能力的高峰,相信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总之他觉得自己比其他时候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才智,而且对大多数事情都会全力以赴。这一情况不仅能够被自身感觉到,也能被观察者看到,这种时候自身不再受到限制,也不会再有精力的消耗和损失。
这种全力以赴的状态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当一个人处于最佳状态时,任何工作都会变得容易且不费力,在极限感觉之外的时候感觉困难,需要通过很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感觉却非常轻松,仿佛在自动自发之下就完成了。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平和与镇定的,他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并且全心全意、毫不迟疑。对待目标也是一击即中,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一些伟大的教育家、艺术家和领导者们都会显现出这样的品质。
与其他任何时候相比,处在极限感觉中的人对于活动和感知是最负责的,他在这个时候更像是一个动力源,能够自我决定行为和思维,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旁观者看来,他变得果断而勇敢。在特定层面上,他更加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