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09600000011

第11章 故弄玄虚,深不可测——FBI虚张声势的心理战术

FBI认为,攻心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在处理问题和与人相处的时候占据有利地位,更是为了要瓦解对手的心理防线,解读一个人的内心变化过程,然后加以运用和控制对方的思维方向,以达到掌控大局的目的。

虚张声势的心理技巧,可以让对手摸不清你的底细,进而因为怀疑而产生动摇,借由对手动摇之后的心理缝隙,就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观点、意见灌输到对方的思想当中,从而对其思想进行有效控制,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情报,最后获得想要达成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FBI在审讯中常用的虚张声势的心理技巧,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对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1.表现出自己的“强势”,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

FBI提醒人们,人类都具有躲避危险的心理本能,而这种本能发展到心理学上,即自觉躲避压力的行为。也就是说,当两个人进行心理博弈的时候,双方都处于比较平和的对抗状态,而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如果其中一方突然发难,强势进攻,另外一方则很有可能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改变而自乱阵脚,最终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心理压力而败下阵去。这就是利用了人类的“趋利避害”的心理。要知道,人心就像是韧性极大的弹簧,越压就会越缩,但当压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弹簧所能承受的极限的时候,“强势压力”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在此方面,FBI会采用如下的方法:

(1)步步紧逼,连续发问

FBI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人们,步步紧逼式的连续发问方法在审理案件当中往往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当调查人员在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往往会提出许多让嫌疑人猝不及防的问题,一旦嫌疑人表露出迟疑或者犹豫,调查人员就会揪住这点不放,直到将事情问个水落石出。

FBI调查人员曾经处理过一起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捕,但是由于找不到案件的关键——杀人工具,而使得审讯进入到僵持阶段。嫌疑人坚持声称自己没有杀人,而众多的辅助性证据都将矛头指向了这名嫌疑人。最后,FBI调查人员决定采用连续发问的形式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

审讯由两名调查人员进行,一名不停发问,而另外一名则注意观察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变化。

“你认识死者吗?”

“是你做的吧?”

“你使用的武器是枪吗?”

“你使用的武器是铁棒吗?”

“你使用的武器是剪刀吗?”

“你使用的武器是西瓜刀吗?”

“你使用的武器是扳手吗?”

……

调查人员注意到,当问到武器是不是扳手的时候,犯罪嫌疑人的回答速度比其他问题要慢,虽然不明显,但是却已经被调查人员捕捉到了这一变化。而死者的死因正是硬物打击头部,所以调查的重点就放在了扳手上。最后在犯罪嫌疑人房间的地下贮藏室里,调查人员找到了作案用的扳手。虽然扳手已经被清洗干净,但是经过检测还是发现了上面残留的血液成分。

在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人乖巧活泼、开朗外向,在朋友当中极容易受到欢迎。这些人善于与人交往,重视友谊和亲情,在与别人的交往活动当中往往能够充当调节气氛的角色。他们靠着聪明的大脑想出各式各样有趣的主意,然后让聚会或者活动变得活跃和欢乐,让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非常开心。相反,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沉默寡言,实际上内心世界的活动却异常活跃。这类人心智成熟,意志坚强,不论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当中,都能够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面对。表面看似乎非常脆弱,实际上内心却坚定强大,拥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懂得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和埋头奋斗,从不咄咄逼人,但是只要有了想要达成的目标就会坚定前进,毫不畏惧艰难和阻碍。

另外一类人,他们常常都以自我为中心,生性自由,不喜欢束缚,但是对他人又多有挑剔。这种人本身不具备做领导者的潜质,但是又心有不甘,常常会利欲熏心,见利忘义,做出有悖于道德的行为。这类人一般处世比较圆滑,所以人缘还算不错,而且通常都具有非常敏锐的直觉,只要察觉到危险的存在,就会立刻行动,远离危险的处所。还有一类人,却喜欢冒点小风险,然后从中体味到刺激和快感。这样的人在职场上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毛病,那就是说别人的坏话。他们往往会自我感觉与哪个同事关系比较好,于是就跟这个同事说其他同事的坏话,而殊不知“隔墙有耳”,“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话一旦被传到同事的耳朵里,对于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就会带来很大的阴影。所以,这类人需要克服的最大问题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少评论他人的是与非。如果感觉把话憋在肚子里很难受,那么可以将这些牢骚带回家去说,虽然这样自己的家人可能会因此而饱受话语袭击的折磨,但是这样既可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又不会因为影响与同事的相处而断送自己的职场生涯。也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在做事情之前喜欢列出详细的计划和行动程序,具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打点好事情的细节,尽量做到未雨绸缪。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抓住一切机会积累财富,年轻时就已经计划好了自己中年时、老年时的生活,为了以后能够幸福、安逸而努力奋斗。这种人一方面有超强的自制能力,能够及时掐断萌生出的各种欲望,而另一方面又极度缺乏安全感,事情只要有一点超出了其预料的范围,他就会感到彷徨无助,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

FBI认为,具有以上这些性格特点的人都属于喜欢提出问题的人,一旦让这些类型的犯罪嫌疑人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他们就会开始喋喋不休地说话或者提问,这在FBI看来是非常麻烦的情况,被嫌疑人牵着鼻子走是审讯当中最忌讳出现的情况。所以,为了对付这些人,防止他们掌握说话的主动权,FBI常常会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之下对他们采取“连续发问”的手段,率先获得话语权,然后对犯罪嫌疑人施加压力。

以强势的姿态连续提出问题,与蜜蜂在飞行时翅膀抖动发出高频率的声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能够趁着对方毫无防备或者神游外空的时候乘虚而入,以聒噪连续的声音击破对手的心理防线,从而在对话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对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如其来的问题往往会使其显得呆滞迟缓和语无伦次。如果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慌乱,这就说明他们已经“中计”,快要彻底放弃抵抗了。

FBI在实际审讯的过程当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调查人员在向一个犯罪嫌疑人提出问题时,最开始嫌疑人大多对答如流。这个时候,FBI调查人员就会继续向对方发问,而且问题天南地北,甚至可能与案情毫不相关,而在适当的时机出现时他们就会在其中插入重点想要获得答案的问题,然后一直问到对方哑口无言、焦急慌乱为止。当发问继续下去,犯罪嫌疑人会越来越焦躁和不耐烦,最终,对方会在这种连续不断的强势压力之下,受不住内心的煎熬而选择低头认罪,然后如实回答问题。

美国的多位心理研究专家通过大量实验也证明了这种心理现象:对一个立场坚定的人使用连续快速高强度提问模式对于驳倒一个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典型运用在律师的身上尤为突出。很多律师在进行法庭辩论的时候,由于手中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甚至是在对方稍加犹豫或者没有回答完问题的时候,就又开始进行连续提问。显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其在说话的过程当中露出破绽,然后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而让对方张口讲话,并且说出自己想要听的话,这正是律师的工作所要得到的结果。

FBI的众多审讯经验告诉人们:在谈话或者审问陷入僵局的时候,可以连续提出问题以打乱对方的思考,使对方产生不耐烦情绪,从而丧失继续周旋下去的信心。而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和商务谈判当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也颇具成效。例如,在谈判的过程当中,对手是经验丰富的谈判能手,这个时候不妨试试用“连续发问”的方法来打破僵局。然后寻找出对方的破绽,以其作为突破口,控制谈判局势,使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2)从气势上压倒对手

FBI认为,想要让别人能够认真听你谈话的内容,就要想方设法地让听者产生兴趣,而说话时候的气势实际上对于感染听者和带动情绪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讲话时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些不仅仅能够增加说话者的信心,增强气势,还能够长时间地吸引听者的注意力。

每个人由于性格脾气以及声音条件的限制,在说话时表现出来的气势会有很大差异,而根据声音的不同,可以判断出人们的情绪的不同和气势上的差别。

①说话时语调低沉的人

对于这种人,大多数人都不会产生好感。因为从声音上听,就会判断出这种人性格阴险、难以把握和捉摸其思想,所以这种人会令人感到恐惧。

一般情况下,这种性格阴郁的人都会独自行动,完全按照自己的判断做事,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过多的合作和交流。这是因为这类人本性具有多疑的特点,所以才对任何人都保持高度的戒备心,而且具有强烈到甚至令人难以理解的占有欲,对他人和自己的要求都非常高。他们不会完全信任别人,总是会抱有某种程度上的怀疑,同时也绝对不会原谅毁约的行为,对于曾经受到过的危害会长久记忆,可怕的是这种人热衷于报复行为。

实际上这种人天生都具有聪慧的大脑,有着超强的记忆能力,比其他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而且观察更加细微和仔细。由于具有过人的才华,所以愿意与有能力、有权势的人结交和来往,而对于地位卑微的人则不屑一顾。

当你与这类人交往的时候,则要懂得适当示弱,不要引起对方的怀疑和反感,这样才能顺利与之沟通,快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②语速较快,语调短促有力的人

在说话时语调有力、语速较快的人通常都精力充沛,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处事精明果断,但有时也会因为鲁莽行事而闯下大祸。

这一类人不仅仅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能够脚踏实地不懈奋斗,并且待人和善,精通理财,敢于创新和突破,所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在最后都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待人热情大方,办事干脆利落,又具有超强的洞察力,所以就算是面对十分困难的处境,也能够扛起压力,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协调合作解决问题。

由此来看,不同的语调和音量不仅可以表现出说话者的气势,更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态度。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用强有力的语言和气势来感染他人,使别人能够感受到你饱满的精神和激动的情绪,然后才能够引起心理的共鸣,达到最佳的说话效果。

FBI认为,在谈话过程当中声音非常小、语调平淡无变化的人,难以展现出自己的气势,更不可能从气势上就让他人折服,这样就很难占据主导地位。想要让别人因为你的气势而改变对某一事情的看法,在讲话的时候就要始终保持嘹亮的声音,坚定有力的语调。就算是非常简短的话语,也要讲得生动有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气势,并且被这种气势感染,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2.想方设法调整和控制对话

一个人的语言对于吸引他人的注意、控制他人的思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口才可以将一个人的思想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从而起到影响他人思维、增进人际交往的作用。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掌控谈话内容,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此方面,FBI经常采取如下方法:

(1)利用声调调控他人情绪

FBI的心理专家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当中,不断变换的语调、声音大小以及声音的起伏,能够很强烈地影响听者的情绪,这说明不论内容如何,人的说话声调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影响效果,对人际沟通能起明显的作用。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到底是友好还是充满敌意,是冷静还是激动,是十分诚恳还是虚伪做作……不仅仅是从他的动作和表情当中,从他说话时候的情绪,声调的节奏、停顿,声音的高低上都能够表现出来,而这就是所谓的“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所以当我们在判断一个人说话时的情绪、态度时,不仅仅是要听其讲话的内容,更要注意听其讲话时的语气、声调。也就是说,从讲话时的声音高低和音量大小变化等,以及说话时的转折、停顿当中,领会其真正要表达的“弦外之音”。同样,在与人的交往中,或者在工作当中处理事物时,也可以故意使用某种声调,让别人产生误解,从而使事情按照你原本计划的方式进行。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表演大师罗西应邀出国参加一个大型宴会,席间的客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名流。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许多客人想要在现场领略罗西表演艺术的精彩技巧,于是这些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最擅长的悲剧。罗西没有推辞,他想了一下,然后站在宴会大厅中央,开始用意大利语“深情”地背诵一段“台词”。现场的大多数客人都听不懂他到底在背诵什么,但是看到了他悲怆的表情,听到了他痛苦低沉的声调,都以为他在讲述人世间令人心碎的大悲剧,于是不少人被罗西的悲伤情绪感染,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可是,其中有一位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客人,他从一开始就在努力忍笑,最后实在忍受不住,就跑到宴会大厅外面狂笑不止。对其举动,人们都觉得非常奇怪,于是走过去问他到底在笑什么,然后这位意大利客人说出了让所有人都很无奈的关于罗西表演的“真相”——原来,这位著名的悲剧表演艺术家并不是在背诵什么经典台词,而只是在念这次宴席餐桌上的菜单而已。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声调对控制人情绪和思维的巨大作用。其实,不只是声调、节奏、音量高低等,在说话的同时发出来的一些无固定意义的声响,像是叹息、呻吟、哭喊、笑声等,对于听者的感染作用也十分明显,能够对所说出的语言起到补充作用,使话题更加明确和真实。甚至同样的一句话,如果运用不同的声调说出,然后再加上含义不同的象声词,就很可能表达出类似讥讽、赞扬这种完全相反的意义。

由此看来,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如能正确地使用象声词作为辅助语言,加强说话时的声调运用,就能够很好地改善人际关系,推进事情的顺利进行。

(2)“交往空间”的运用

美国FBI的调查人员在审讯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犯罪嫌疑人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当你紧紧逼问的时候,他会显得紧张无措,而且追问得越紧,嫌疑人越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尤其是当被问及有关其私生活的细节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表现出思维混乱、破绽百出的状态。后来经过心理专家的研究发现,犯罪嫌疑人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调查人员的问题不断深入,逼近了他们的心理底线,不断压缩他们内心可以接受他人进入的空间,以至于使他们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只能放弃抵抗,低头认罪。针对这样一种心理现象,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得·霍尔就曾经说过:“空间会说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够接受他人接近的独立空间,不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霍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试验——让一个热情开朗的南美人与一个内向羞怯的北美人在一个空旷大厅的一端进行交谈。南美人按照自己觉得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的最适宜的距离不断向北美人靠近,而北美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应与人保持的距离不断向后倒退。就这样,当谈话结束之后,两个人已经在不经意间从大厅的一端转移到了另外一端。而这就是人类心理学上的“交往空间”效应。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会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符合每个人内心合适距离的标准也就不尽相同。当我们与其他人进行谈话的时候,会在无意间与对方保持固定的距离,这就反映出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已有关系的亲疏或者希望达成怎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不同,显示了两者之间互相了解的程度。通常,这种距离被分成四种类型:亲密区、个人区、社会区以及公众区。全世界范围之内,由于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所需要的独立空间也有所不同。例如,法国人和英国人交谈时,法国人更加热情,喜欢与人保持较为亲近的距离,以呼吸能够喷到对方脸上为标准,而这样的方式就让相对冷淡的英国人非常不习惯,为了保持自己需要的距离而步步后退。这样就容易出现霍尔所做试验中的南美人与北美人谈话中的有趣现象:一方“步步紧逼”,而另外一方则“节节后退”。

所以,FBI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当中,要注意观察和尊重他人所需要的空间,根据与他人的亲疏关系,决定在对话时应该保持的适当距离。如果距离过远,很可能会让对方误认为你不愿意亲近或者进一步交往,给他人留下冷漠、孤僻、不好相处的印象;但是如果距离过近的话,也可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而认为你不够礼貌,对他人不尊重。尤其是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与对方之间的距离更应该把握得当,不仅仅是身体上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在谈话过程当中也要注意拿捏用词,不要给对方留下轻浮的印象,尤其是说话时不能涉及私事。如若不然,往往会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不了你的言行,进而难以接受你所提出的要求,不利于所谈事情的顺利发展。

如果想要了解某些他人不愿意透露的信息,也可以用这种压缩对方“独立空间”的方法来使对方就范。当你的追问触及到对方能够接受的心理底线时,对方就会出现焦虑、烦躁等症状,以致由于感情上的冲动而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当中的破绽就很有可能间接地透露出你所需要的信息。

由此看来,能够了解和熟练掌握“交往空间”的运用技巧,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顺利处理各种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3)施加压力,说服顽固对象

人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有时候会遇到对自己说话的内容完全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人,而一旦这些人顽固起来,无论你再怎样劝说,他们都难以听进去或者为之所动。FBI认为,当你面对这样的人时,就有必要从对方的心理角度出发,揣摩出对方的真正意图,然后运用心理战术对对方施加压力,以促使他们发生改变。

设定时间界限给对方施加压力的手法是FBI常运用的手法之一。当与他人在沟通当中遇到阻碍,使事情没办法顺利进行的时候,可以尝试用“施加压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你可以对对方说“时间差不多了,我想我们五分钟之后结束谈话”,“你考虑一下吧,一个小时之后请给我答复”或者是“这件事情暂时先搁置起来,一个月以后我们再重新讨论”之类的话,通过给对方一定的时间界限,让他们感觉到压力,然后重新审视和判断与你所进行的谈话内容的价值,认真思考你提出的意见。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谈话陷入僵局的时候,如果这时候你还是坚持想让对方在短时间内给出答复,这很可能让其对你更加不满甚至恼羞成怒,使事情陷入更加尴尬的局面,甚至难以处理的状态。FBI认为,在这种时候就要学会退让,给对方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此时,你可以这样说:“我们还是暂时不讨论这个话题,双方都仔细考虑一下再作决定吧。”这样一来,就可以缓解因为沟通受阻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事情下一步的顺利发展。

人们在沟通的时候,尤其是在商务谈判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双方利益出发点不同而产生分歧使谈判陷入僵局,这个时候步步紧逼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如果能够换一种方法,比如说,“既然现在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那我们还是以后再合作吧”,或者说“改天我的同事会继续就这一问题与你协商”。用这样的方式,既是以比较柔和的方式给对方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同时又给谈判留下了缓冲的余地,有利于日后谈判重新顺利开启。

除了给对方施加压力的方法之外,FBI还提醒人们,在谈话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有意识地向对方提及已经达成的共识或者双方共同的利益所在。很多时候,双方在谈话的初期可能对某一事情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其中一方出尔反尔,可能又不同意之前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不断提醒对方。而且,当双方的意见达成一致之后,就应该尽快签署协议或者履行达成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够控制事态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使目标尽快实现。

(4)控制对话,直入主题

通常人们都会有这种体会,当你在与他人交谈时,如果进行到了不感兴趣的话题时,就会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表现出情绪上的不耐烦。其实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对话的进程。

FBI认为,当对话进入到僵持阶段的时候,就好像是要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在这个竞技过程当中,如果总是打偏门的话,很容易因为队友接不到球而引起不满;如果因为自己球技出众而不注重与团队之间的配合的话,那么也会难以赢得比赛的胜利。日常生活当中与他人的谈话道理也是如此。FBI认为,在谈话的时候,调整和控制谈话的内容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够在言谈之间获得需要的信息。

在对话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抵触的语言时,就要使用表情或者肢体动作向对方提出暗示,或者是在接下来的谈话当中特意放慢语速或者放低声调,引起对方的注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对方改变谈话内容或者直接结束谈话。那么,人们具体要如何做才能够有效控制谈话内容和进程呢?FBI在总结审讯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之下的几种利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姿势来控制对话的方法,给人们的有效谈话提供了范例。

①加快谈话速度,使对话直入主题。

由于性格的关系,有许多人在谈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甚至不停变换对话的内容,不能直入主题,白白浪费时间而使人备感无奈。因为人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听那些毫无用处的废话或者客套话。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利用向对方快速点头的方式来传递信号。当说话的人看到你做出的这种动作之后,也会在无意识之中感受到应该加快说话的速度,直接奔入主题,尽快结束谈话。

还有一部分人,在谈话的过程当中语速会变得越来越快,说话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广泛,让人捉摸不透对方到底想说什么。这种类型的人大多都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不太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他们常常自私、虚荣,做一切事情都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得失,而且又具有很强的嫉妒心理,当看到别人取得进步或者获得了很好的成绩的时候,常常会难以抑制地说些具有挑战性的话。因此,他们在与别人的谈话过程当中常常会滔滔不绝,唾液横飞,满口大道理,而实际上只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多争取一些利益,完全不顾他人是否愿意继续倾听。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做出不耐烦的表情,或者是频频看手表或手机上的时间。虽然对方极度自私,而且不尊重他人,但是实际上这类人本身却极其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当他们发现你已经不耐烦的时候,会知道应该主动放慢谈话的步调,或者暂时中止谈话的内容,留下缓冲的余地。这样,对方一旦暂停了说话,你就可以接过话语权,开始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接着对方的意思将谈话进行下去,而是应该另起炉灶,改变谈话的内容,明确让对方知道你对刚才的谈话内容完全不在意或者不感兴趣,不想再继续下去。

还有一些人,天生聪明灵巧,性格开朗,爱出风头,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是因为对自己的才能过于自信,所以常常会锋芒毕露,表现出自傲矫情的样子,这样反而很容易引发周围人的反感情绪。尤其是当这一类人在与别人进行谈话的时候,很难做到把握谈话时间和内容,而是会一直表述自己的意见,这样更会给他人留下自以为是的印象。FBI认为,当这种人完全没有要停止说话的意思时,你就一定要给出明确的动作或者表情,让对方知道你对谈话没有兴趣,想要结束谈话,甚至是可以直接与对方说出你的想法。比如:“对不起,打断一下,我对你所说的事情完全没有兴趣,我们还是换个话题或者改天再谈吧。”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很没有礼貌,但是如果你没有给出控制谈话的动作或行为的话,那么他人根本不会想要主动停下来或者是听取你的意见,而是自以为是地认为谈话内容很吸引人,别人都很乐意继续倾听下去。所以,为了不委屈自己的内心和使耳朵饱受摧残,在遇到这种人的时候还是不要顾及面子问题,而是直接想办法让对方明确了解你“不想倾听”的意愿为好。

②对方表述意见过多时,让其停止说话的技巧。

根据FBI的观察,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认为有思想,有深度,而实际上对他人来说那些观点和看法都毫无现实意义。这种人在与他人谈话的时候基本上会有两种表现:一类是极其爱说话,对谈话主题不停发表意见;另一类虽然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善于察言观色,但是过于敷衍和顺从。所以总体来说,这两类人的性格和表现都难以被他人接受,而且最令人反感的地方就在于其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地提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人,FBI认为,如果想要让他们停止无休止地发表意见,可以明确摆出“你应该停止说话了,我已经不耐烦了”的动作,来传递信息。比如,将手指放在嘴唇前方,伸出中指或者故意调整手表的时间。这样的手势或姿势会向对方传递出信息,让对方感觉到正在进行的谈话应该停止了。

③适当交出话语权,倾听对方的声音。

谈话和沟通不应该只是其中一方观点的表述,而应该是双方观点和意见的互换和融合,应该由谈话的双方共同参与到其中,尽量保持沟通时的和谐和顺利。

FBI认为,如果在谈话过程当中,你发现自己表述的意见比较多,而对方说话较少,你对其想法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那么你要知道,其实这种情况对于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太大意义。所以你想方设法也要让对方开口说话,这样才能够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完成谈话的最初目的。这时候,你可以尝试慢慢降低说话的速度和频率,降低说话时候的音量,可以故意将眼光放在周围环境当中而不是直视对方,或者可以直接说:“对于这个问题,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适当地使自己退出谈话,将话语权顺利交给对方,然后倾听和了解对方的意图,增进彼此的了解,使彼此所谈的事情能够顺利进展。

3.抱有“善意”之心,用鼓励代替批评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当中,由于其中一方会给予奖或者惩、恩或者怨,这样一来,另外一方就自然而然地会承受相应的奖或者惩、恩或者怨的情感回应。而这种情绪交换所造成的情感效应即“人际互动”效应。由于有这种效应的存在,处处得理不饶人或者常常对他人批评、恶言相向的人都难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如果你能够宽容对待他人,用善良和积极向上的语言去鼓励别人,而不是一味批评,这样一来,对方反而更加容易接受你的言行,甚至会因为对你心存感激而加入到你的“阵营”当中。FBI认为,想要做到此点,必须要运用如下的方法:

(1)得饶人处且饶人,让对方对你心存感激而不是心怀怨恨

FBI提醒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很多磕磕绊绊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因此而心生怨恨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做出许多超越正常行为规范的事情,甚至会触犯法律、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由此可以得出一点结论,那就是怨恨是极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也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社会当中存在种种冤冤相报,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才会越来越深,这种心理效应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稳定。

“怨恨心理”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做海格力斯的古代大力士。他被当时的人们奉为英雄,被崇拜,被尊敬,所以自视甚高。一天,他在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行走,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忽然他发现脚边有一个圆滚滚的东西,像是一个因为装满了东西而鼓起的袋子。出于好奇,他顺便就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道那个鼓鼓的袋子一般的东西,因为被海格力斯踩了一脚,不但没有瘪下去,反而是比被踩之前还胀大了一点。这下“英雄”大力士海格力斯的怒火一下子就被燃起了,他顺手抄起旁边的一截大粗木棒,用尽全身力气开始敲打这个圆滚滚的“袋状物体”。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原本看似弱小的东西随着海格力斯的敲打,不断胀大,而且敲打得越猛烈,胀大的速度就越快,最后终于胀成了一座小山。海格力斯气愤难当,但是又对它无可奈何。这个时候,走过来了一位智者,智者指着眼前的“小山”告诉海格力斯:“朋友,不要再管它了,这个东西叫做‘怨恨袋’,你不招惹它,它就只是原本的一点点,但是你越是侵犯它,它越会膨胀变大,和你对抗到底!”

这一则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非常简单:人们心中都抱有一点怨恨,开始的时候很小,不会对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造成影响。只要你能够自动忽略它,矛盾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事情会顺利进行;但是如果你刻意与它为敌,紧紧抓住心中的怨恨不放,那么就会遭到加倍的报复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海格力斯效应”。也就是说,心理上的怨恨很可能会导致事情更加不可收拾。

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于奖惩和怨恨的交换与互动,既可以是积极性和肯定性的,也可以是消极性和否定性的。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角度来讲:你对我有帮助,那么我日后自然也会帮助你,这就是正面的、积极的互动;如果你处处与我为敌,与我过不去,让我心存怨恨,那么我也会让你不痛快。显然,这种互动就是消极的、负面的,极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

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现摩擦和矛盾实际上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我们都保持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态,那么心中的怨恨就会像是一只在被不断充气的气球,最后很有可能会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而引起混乱。相反,在遇到不平之事的时候,假如能够“得饶人处且饶人”,适当地放对方一马,对方会在心里对你产生感激之情,而这种感激很有可能在日后对你有所帮助。FBI在审讯某些罪行较为轻微,或者是初犯,没有太多经验的犯罪嫌疑人的时候,通常会寻找其心理弱点,然后以“情感互惠”的方式对其进行攻心战术。当犯罪嫌疑人因为调查人员在某方面对其“宽容”或“网开一面”的时候,会从心底产生感激之情,然后为了报答这种网开一面的恩情,往往会为调查人员提供出重要的情报。

安妮·斯韦钦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总是具有宽容的力量。”所以这种宽容之力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轻易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轻视等,变惩罚为奖赏,变怨恨为感恩,清洗人们的心灵,消除沟通当中的诸多误会和矛盾。

(2)慎用批评语言,鼓励与批评相结合

FBI认为,人们在行动之后,如果对于自己行动所造成的后果有所了解和评价,那么这种了解就会进一步强化之前所进行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出现更多的类似之前的行为。这就是鼓励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受到鼓励的行为如果是积极行为,那么就会继续进行以求得更大进展。与这种情况相反,人们的某种行为所受到的评价如果是负面的、消极的,即受到他人的批评,人们也会积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由此可见,适当地进行鼓励和批评都能够使人进步。

而在心理学的研究上,也有以“鼓励”和“批评”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即“经典反馈实验”:当你面临两种选择,一个是受到他人的表扬,一个是遭到他人严厉批评,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呢?很显然,正常状态下的人,大多数都会选择接受表扬;那么换另外一种情况,在遭到他人严厉批评和被其他人忽视这两者之中,你会选择哪一项呢?或许有许多人会认为,避免被批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但是实际上结果与人们的预测却截然相反。

为了证明以上的结论,心理学家赫洛克设计了经典反馈试验。实验的对象是某一所学校的106名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学家将这些孩子分成了四组,这四组实验对象每天要进行的实验任务都是相同的,即每天进行15分钟的加法练习,而且四组的练习题难度相同,然后持续进行5天时间。这期间唯一不同的是,在每次练习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查看四组孩子的完成情况,然后给予完全不同的评价方式。

第一组参加实验的小学生在做完每日的练习之后,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到心理学家的表扬,所以被称为受表扬组。

第二组参加实验的小学生不论练习题目做得多么出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所以被称为受批评组。

第三组参加实验的小学生,所做的练习题虽然会被检查,但是却不会接受到任何的评价,而只是让他们静听其他两组的学生受到的表扬或者批评,所以这一组被称为受忽略组。

第四组参加实验的小学生作完每天的练习之后,不但作业不会被检查,也不会得到任何关于好坏的评价。另外,他们也不会听到关于其他几组受到的任何表扬或者是批评的消息,所以第四组被称为受隔离组。

经过了五天连续练习之后,心理学家对这四组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最后的测验。最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前三组的成绩进步都比最后一组要明显,并且在这进步的三组之中,第一组,也就是受表扬组取得的成绩是最高的。但是也有令人不解的情况,那就是受批评组的成绩,与另外两个被忽视的小组相比,进步速度竟然要高于这两组。

对于这种现象,实验的设计者赫洛克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心理学家对学生的练习成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是对他们每天辛苦学习的反馈,不论受到表扬还是批评,对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反馈效果,而被忽视组和被隔离组,都没有直接接收到评价,所以就没有反馈现象。因此,由于接收到了反馈,所以这部分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一定的了解和自我评定,而这种自我评定则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反馈效应”。

从这个经典反馈实验当中我们就可以得知:表扬所起到的作用明显要优于批评,但是批评也比忽视所起到的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结论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当中,也就是多多鼓励和表扬他人,适当进行批评,不要忽视他人的感受。

FBI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沉默实际上是生疏、冷漠的表现,对于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毫无益处的。比如,当你身边的朋友言行欠妥的时候,如果你奉行“沉默是金”的信条,当做没有听见或者没有看到而不作出任何评价的话,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因为这种生疏而越走越远,最终形同陌路,或者是你有一天终于难以忍受而爆发,然后使双方之间陷入水火不容的境地。无论如何,沉默都不是一种好的方式,所以,当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应该勇敢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其不当行为提出质疑和批评。这样,朋友会感到你的真诚,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双方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同样的道理,如果朋友有你值得学习的行为,你也应该明确提出鼓励和赞扬,这样也能使双方的感情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人际交往当中,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馈,都是人们之间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鼓励与批评是反馈的常用手段,能够使交流双方明确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增进共识,加深感情,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所以,FBI提醒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当中,要多运用鼓励的手段,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同时也可适当运用批评,以赢得他人的信任感。要知道,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恰当运用,都能够使对方放下戒心,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帮助你完善人际关系,建立广泛人脉。

4.巧妙化解对方排斥心理

很多时候,FBI遇到的嫌疑犯都是相当狡猾和顽固的凶悍之徒,劝说和讲理对他们来说一般毫无用处。每每遇到这种情况,FBI就会采用攻心策略方面的招数,从而巧妙化解掉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障碍和排斥感,进而获得破案需要的宝贵信息。

通常,为了达到此目的,FBI会采用如下的方法:

(1)适当示弱

FBI的心理专家认为,在人类社会当中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对弱者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情感。成年人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婴儿时期的人则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婴儿的哭声就是他们示弱的有力武器,这不仅仅是在说“我饿了”或者是“我不舒服”,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想要让成年人陪着玩耍,抱他们,或抚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爱意。这种“哭”的语言,是他们向大人宣告自己柔弱的方式,告诉大人自己需要别人的抚慰和温暖。相反,不会哭或者很少哭的婴儿,可能会较少引起大人的关注。很多时候成年人也会认为婴儿不哭、不闹是令人省心的好事,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大人很有可能会忽略或者忘记这些婴儿的状况。所以人们才常常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也就是说,爱哭的孩子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能够勾起成年人保护和照顾的欲望,从而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慰藉。

不仅仅是人类世界存在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当中,与“弱肉强食”的铁定规则相反的是“弱者生存”的现象。

在澳大利亚的海滩上,有两种蓝甲蟹,一种比较凶猛,通常它们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知道躲闪和避让,只知正面迎击,而另外一种相对而言则比较温和,在遇到强敌的时候少有抵抗,尽量躲避或者翻过身子,装死到底,就算敌人再怎么咬、踩,它们都一动不动地瘫在那里。这两种蓝甲蟹就这样一直经历着千百年的演变,现在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比较凶悍的那种蓝甲蟹因为不懂躲避危险,数量已经越来越少,成为了世界濒危物种;相反,比较柔弱的蓝甲蟹却得到了很好的繁衍生息,如今不仅遍布澳大利亚的各个海滩,还跨海越洋地在世界各地安家。动物学家对这种有趣的现象给出了解释:身强力壮的那种蓝甲蟹因为好斗,所以在与同伴的相互残杀当中数量锐减,首先就自行灭亡了近一半的数量,然后又因为不知道躲避危险,所以又大量被天敌消灭或者吃掉,导致数量越来越少,处于灭绝的边缘;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蓝甲蟹虽然柔弱,但是这种“弱势”却很好地保护了自己,使得其能够繁衍生息至今。

心理学家就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示弱优势”。即如果凡事都争强好胜、一味追究到底,很容易让你撞得头破血流而又取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在适当的时候向对手示弱,则反而更加容易被他人接受。因此,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懂得抓住时机适当示弱的人,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为了进一步确定人类的这种礼让柔弱者的心态,美国心理学研究协会做了这样一个试验:让一名体格健壮、身形巨大的彪形大汉横穿车流穿梭的拥堵马路,这个时候愿意主动给这个大汉让路的车辆还不到50%,这种情况之下显然极容易发生车祸;随后,心理学家又让一名年老的志愿者同样横穿车来车往的马路,却有许多车辆能够主动减速甚至停车,给老人让出行走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家对路过的司机进行访问,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司机普遍认为,彪形大汉身形矫健,自己能够应付突发的意外状况,所以不必太在意去主动给其让路,而避让年长者,人们在心里会觉得是在做善事,所以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车祸的概率几乎为零。

由此可以看出,“强”与“弱”的两种现象,在人际交往当中,往往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遇到难以应付的对手时,太过强硬则会使自己落入被动的地位,并不一定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在适当的时机里向对方示弱,则可能会使对手内心有所不忍而手下留情。如此一来,就可能获得预期的成果。

试想一下,你与朋友的关系是处于怎样的状态呢,你是否曾经主动向朋友哭诉过自己内心的焦虑和苦恼呢?在你哭诉的时候,朋友会感觉到你的柔弱和不安,你内心的孤寂和被他人安抚的渴望,所以朋友不但不会嫌弃和嘲笑你,反而会因为能够宽慰你而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更加拉近了你与朋友之间的距离。

能够给予他人心灵的安慰,抚慰别人的创伤,这是令每个人都会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因此,不少人正是利用人类这种同情弱者的天性,而获得了原本可能得不到的利益和成就。

正所谓“大树易折,弱草坚韧”。人心也是如此,因为人们对于那些看似强悍或者能力突出的人往往都会抱有强烈的戒备心,而对柔弱的人却抱有同情心态。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当中,不要总是处于强势的状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这样实际上很容易树立敌人,引发周围人对你的抵触情绪。相反,如果你能够主动放低姿态,向他人示弱,反而能够削弱他人对你的防备,使你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和认可,赢得支持和帮助,使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取得丰硕的成果。

(2)借用“自嘲”摆脱困境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人们的交往有时会处于尴尬或者进退两难的状况。那么,当我们不幸遭遇到了这种情况之后,应该怎么应对才能够使自己摆脱难堪局面,又能显得大方得体呢?对于这种情况,FBI从对付各种类型的罪犯当中总结出了一条经验,那就是运用自嘲——可以有效地帮助你潇洒,甚至是不露痕迹地摆脱困境。

第一,自嘲其实是一个人自信的具体表现。

自嘲就是对自己开玩笑,拿自身的缺点或者弱项来“开涮”,以博得众人的欢笑,来化解尴尬、紧张的气氛。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乐观的性格和豁达的心胸,以及能够超然处世的态度的话,绝对没有办法做到拿自己当做工具以娱乐众人。能够自嘲、敢于自嘲的人内心非常清楚,不论如何调侃自己,自己本身的优越性都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绝对不会使自身的能力有所削减,所以才敢于“自揭伤疤”。因此说,这其实是一种豁达、自信的表现。

第二,借助自嘲可以增加自身的幽默感。

据说著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远近闻名的泼妇,经常对苏格拉底大发脾气,而苏格拉底一点儿都不介意。有一次,他的邻居笑话他,说他老婆太凶悍,他是怕老婆的懦夫。苏格拉底没有因此而生气,而是对邻居说:“这说明我讨到了一个好老婆,这样可以锻炼我的忍耐能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显然,在这种被他人直接戳中要害的时刻,苏格拉底应该是相当难堪的,但是他却接过邻居的话,用自嘲的口吻讽刺自己,这不但使他自己从尴尬的气氛当中脱离了出来,更显示出了他宽大的胸怀和机智幽默的良好个性。

第三,自嘲能够迅速化解尴尬气氛,转换交流氛围。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尴尬场面。如果出现了这种场面,在周围的人都难以帮你处理的时候,借用自嘲往往可以很顺利地让你找到台阶,用轻松幽默来化解掉尴尬的气氛,使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原本的话题上。不仅如此,通常人们在自嘲的时候都会将自身的缺陷进行放大和夸张,这样还能够表现出一个人诚恳、坦率的品德,更容易赢得别人的支持和信任。

美国前总统林肯,相貌比较丑陋,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耻,反而常常利用这一点来巧做文章,将他人对他的人身攻击一一化解。

一次在一个群众性集会上,林肯总统被邀请发言,他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他正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了一位夫人,她仔细地端详着林肯的脸,然后对他说:“先生,你应该是我见过的最丑的男人了。”林肯没有生气,而是回答:“夫人,我也没有办法啊,你看看能给我提出什么建议吗?”那位夫人仔细想了半天,才说:“那你总可以待在家里吧。”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林肯就坐下了,这时候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然后就开始鼓掌,对林肯的机智回答表示赞赏。

还有一次,林肯因为一件事情与道格拉斯意见不同,两人在白宫办公室里吵了起来。道格拉斯非常气愤地指责林肯办事作风有问题,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完全是一个有两张脸的人。这时候,林肯一边用手指着自己的脸,一边回应道:“道格拉斯说我有两张脸,那么大家请看,如果我真的有两张脸的话,我还需要顶着这样一张丑脸来与大家见面吗?”说完,在座的人便哄堂大笑起来,连道格拉斯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当中,自嘲的作用实在是不小。但是要注意的是,任何事情都应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做得过度,自嘲也是如此。虽然自嘲能够缓解紧张气氛,化解尴尬的场面,甚至能够为自己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好感,但是如果频繁自嘲,或者自嘲的时候过于刻意,反而会给别人留下你对自己不够尊重的恶劣印象。而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心理专家提醒人们,当利用自嘲的技巧时,一定要注意自嘲与自贬的区别,特别是不能拿自身具有的优点开玩笑,否则很可能被他人认为你是在刻意贬低自己,或者是否认他人对你优点的判断能力,这样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尴尬,使气氛更加不和谐。

(3)用“冷处理”的方法让对方放松

大家都知道,当金属工件被加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要被浸入到冷水里进行冷却处理——只有这样,最后生产出来的金属工件才能具有稳定的性能和更好的品质。这种方法应用的就是物理学当中的“冷处理”原则。而这种“冷处理”的方式也可以被引申到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就是说,当人们遇到棘手、难以应付的问题时,可以暂时不去管它,将其放置在一边,搁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处理,所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比穷追猛打要更好。

FBI的调查人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在逮捕了贩售毒品的犯罪嫌疑人之后,由于缺乏直接性的证据而不能将其定罪,在关押了一段时间之后,FBI不得不将犯罪嫌疑人放走。但是为了将案件彻底调查清楚,FBI并没有转移对这个嫌疑人的关注和调查,只是一切都在暗中进行,并没有让嫌疑人自身感觉出来。刚被放出来的一段时间,犯罪嫌疑人非常注意自身形象,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害怕在不经意间露出马脚。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没有FBI的调查人员找上门来,甚至他的周围安静得连警察都不曾出现过,于是渐渐他就放松了警惕。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确定自己已经完全自由,没有外力可以限制和干涉他的行为了,于是他终于又再次行动,开始出入夜店贩卖毒品了。但是当他将毒品交给交易对象,手还没有接触到现金的时候,FBI调查人员的手铐就已经将其铐住——人赃俱获。

显然,FBI调查人员就是利用了“冷处理”的方法。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当中,我们也常常会陷入到矛盾和争吵当中。就一般情况来说,对方因为感情冲动而与你争吵,其目的往往有三个:一是想要从气势上压过你,使你由于惧怕而后退;二是想要激怒你;三是想要借机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争吵的双方都非常激动,情绪难以控制,这种争吵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最后可能会出现武力斗殴事件。这时候,如果其中的一方能够用冷静的态度来对待,那么争吵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事情也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的妻子玛丽过世后,恩格斯十分悲痛,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老友马克思,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悲伤,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希望马克思能够安慰一下他的情绪。当时马克思自身的处境也非常不好,各种难缠的事物弄得他焦头烂额,所以在他给恩格斯回信的时候,仅仅写了一句话来表达他对玛丽过世的悲痛,然后就开始大为抒发自己的痛苦,讲述其窘迫的境况。恩格斯收到回信看了以后,心里异常气愤,又写了一封信给马克思,表示要与这位共同战斗了二十多年的老朋友绝交。马克思看完这封信之后十分生气,但是他按捺下内心的怒火,开始冷静思索原因,然后写信向恩格斯道歉,诚恳地表达了对恩格斯妻子的悼念和对恩格斯的同情。恩格斯看过信之后被马克思的真诚所打动,于是两个人重归于好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争吵发生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和克制,而不是将“争吵”看做对对方进行攻击的武器。矛盾如果真的已经发生,那么就可以适当留下“空白”,当做缓冲的部分,让正处于情绪激动的双方冷静平和下来,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以清晰的思维去思考和探讨问题,如此就很容易将矛盾化解。

实际上,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是我们在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时的一种缓冲方法,一个有效的心理技巧。尤其是在职场之中,这更是一种处理问题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就升职这一事件来说,你作为主管,想要提升某一个人的职位,这时候有其他职位高于你的人来说情,或者推荐某某人,甚至是直接利用手中权势逼你就范。虽然你心目中的人选并不是这个人,但是你又不愿意得罪自己的上司。这个时候“冷处理”就是最好的方法。换句话说,你可以暂时将要提升的职位冻结,暂时搁置不提,等到过一段时间之后,再自己挑选几个合适的候选人。

人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冲动型,这种人反应迅速,但是处理事情的时候犯错会较多;另外一种人就是深思熟虑型,反应虽然比较慢,但是错误较少。这两种类型人在工作的时候会各有利弊,但是运用“冷处理”这一方法,就可以平衡这两种类型人的优点,达到最完美的平衡状态。所以,有些时候,人们不妨运用一下“冷处理”这一方法。

5.不断重复、强调,回击不合理的请求和行为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别人提出的不合理的请求和行为。对此,FBI建议人们采取如下方法,坚决给予回绝:

(1)对过分行为绝不姑息

FBI的心理专家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人际交往圈子是越来越大的,而圈子变大之后,交往的人自然会增多,而如此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职场上爱打小报告的同事、小气多疑的主管、恋爱时候虚假的情话、生活当中蛮横不讲理的人……有些时候,你选择妥协和让步,或许会使事情变得海阔天空,矛盾得以解决,还能落得个“心胸宽广”的美名。但是更多的时候,其实妥协更像是一种纵容,会使对方的气焰更加嚣张。如果你总是想着“息事宁人”,那么你可能会变成生活和工作上的“软柿子”,容易受到别人的打压和欺负。所以在这种时候,解决矛盾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坚决回击,绝不姑息。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职场上,很有可能需要面对各种意外状况,比如同事或者上司的辱骂、身体上的故意侵犯、频繁的骚扰等。当面对这种过分行为的时候,许多人为了保住工作或者不破坏同事关系而情愿选择息事宁人,一味地忍让退却。但是在2004年的《哈佛商业评论》当中,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萨顿却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那就是:“干掉他们!那些职场上的浑蛋。”这成了现代职场上具有突破性的观点。

曾经有这么一个网站作过关于“职场上,如果你遇到了小人你会怎么办?”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有24.78%的人选择了“默默忍受”,而有23.78%的人选择了“直接向老板澄清事实”,这两项的得票率竟然如此接近,这能够充分说明这两种方式是现在职场上人们应对小人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另外,有14.06%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对这种小人的行为进行反击,绝对不能姑息和容忍这种有损自身利益和声誉的事情发生;有13.66%的人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付小人可能不是很稳妥,应该集合其他人,发挥群体的力量来对抗小人,这样才能彻底杜绝小人的阴险行为,创造出一个安全、单纯、良性的竞争氛围和工作环境;大概有12.14%的人秉承中庸之道,认为小人之所以被称为小人,是因为他们总是躲在暗处,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所以不好对付,惹不起就躲,不与小人斤斤计较;有0.92%的人表示,迫于环境压力,有可能也沦落进小人的行列。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罗伯特·萨顿所提出的“干掉职场浑蛋”的新一代工作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并准备随时付诸行动。

其实,这个原则并不仅仅只适用于职场上,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同样可以运用。比如,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员可以利用此方法对付无理取闹的顾客,明确拒绝为其服务。全美航空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曾经看到一位乘客无故咒骂其员工,而且还带有身体上的威胁和碰撞,于是他上前对顾客说,你可以去乘坐其他航空公司的飞机,这样所有人都开心。然后,这位副总裁就将这个乘客带到了另外一家航空公司,然后为他购买了一张等额的飞机票。这就是一种坚决回击的方式,既保护了自己的员工,也打击了无理乘客的嚣张气焰。

人是群居动物,在社会上生活都离不开与他人的相处,而人又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脾气,所以就应该作好与“犯浑”之人打交道的准备。有时候,强势地维护自身的利益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行为,能够为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更能够打击不良风气,有助于形成良好环境氛围。

FBI解释说,人们在进行某种选择性行为的时候,都会受到趋利避害的心理的影响,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吃软怕硬的懦夫,但是每个人在潜意识当中都会形成这种类似的动机和思想意识。当面对他人的过分行为时,你的退让并不会使他人有所顾忌,反而可能会滋长他人作恶的勇气,使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所以,对于他人的过分行为要进行坚决反击,绝不退让,这样才能让那些习惯了欺压他人和行为不端的人对你刮目相看,甚至是充满敬畏。

(2)利用挑衅的借口,顺势还击

FBI在调查案件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应付的犯罪嫌疑人,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一些喜欢闹事、挑衅的滋事分子,常常对FBI的调查人员出言不逊或者利用肢体动作相威胁。对付这些人时,FBI的调查人员通常采取的办法就是利用对方挑衅的借口,顺势给予还击,让对方彻底安静和服从。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常常会遇到一些与人为敌、说话不当或者行为过激的“刺猬”,或者你在学业当中成绩取得了进步而开心自豪的时候,或者你努力工作想要取得突破的时候,同学、同事、上司在嫉妒心的作用下恐怕就会突发冷箭,几句挑衅的话或者酸酸的语调会让你半天不舒服,心情压抑,难以再集中精力学习和工作。在那些闲言碎语和恶语攻击面前,或许很多人显得毫无办法,只得默默忍气吞声,这真的就是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吗?其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用他人对你进行挑衅的借口,回击回去,能够使对方自感无趣和尴尬,从而化解当下的难堪。

讲话夸张,言语之间透露出对他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侮辱的人,就是喜欢滋事挑衅之人。对付这种人的最佳办法就是在与他们的对话当中抓住其话语中的某一项,然后针锋相对地进行反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维护自身的尊严,还可以顺势打击对方强烈的嫉妒心和邪恶欲望,粉碎他人对你的恶语相向,打击其自信心,将其嚣张的气焰打压下去,让其下次再想对你出言不逊的时候要多加考虑,知难而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常爱挑衅、滋事的人在人际交往当中不注重社交礼仪和对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且大多内心自私、恶欲横流,不能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这类人的内心当中,要么就是自我粉碎,要么就是去攻击他人。切记,对这类人的行为绝不能姑息纵容,而是应该顺势还击,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3)重复强调,坚定拒绝

FBI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种心理现象,给予的刺激越多越强,而且时间越长,越能够引起对方心理上极度不耐烦和反抗的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上的“超极限现象”。尤其是当犯人在受到审讯这种压力的不利情况之下,这种极度不耐烦的情绪就会被无限放大,使其难以抗拒调查人员的审讯。比如FBI就曾经利用过这样一个审问模式审讯过一个杀人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调查人员问犯罪嫌疑人:“你叫什么名字?”

嫌疑人回答:“你们找错人了,我什么都不知道。”

调查人员问:“你用的是左轮手枪吗?”

嫌疑人回答:“我说过了,你们找错人了,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

调查人员接着问:“你叫什么名字?”

嫌疑人回答:“……”

嫌疑人没有回答他的这一问题,调查人员也并不追究,接着问:“你使用的是左轮手枪吗?”

嫌疑人说:“没有,没有,我说了我不知道。”

调查人员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嫌疑人……

调查人员:“你使用的是左轮手枪吗?”

……

如此循环往复了三个多小时之后,犯罪嫌疑人终于崩溃,承认了自己使用的杀人工具是左轮手枪,然后供出了其他犯罪证据的隐藏地点。

这则案例在FBI的调查过程当中属于极限心理控制的典型例子,利用对方心理上的“超限效应”,使对方失去对抗的耐心和韧性,最终使对方放弃了顽强抵抗的决心,承认自己的罪行。

这种“超限效应”运用在案件审理过程当中,看似有些残酷和不近人情,但是当运用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当中时却能够很好地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能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这个时候,大多数都很难拒绝对方的要求,而使其目的能够一次又一次达成。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拒绝的话,就可以使用该方法。也就是说,当你并没有太多或太充分的理由去拒绝对方的请求的话,或者你所列出的所有借口都完全不起作用的话,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该方法——不断对其重复同一个理由。这样一来,反而会更加容易拒绝对方的不合理要求。

这就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要接受众多的信息、任务和刺激,但是这种接受能力存在一个容量,当接收到的信息超过这个容量的时候,人们就会从心理上产生反感,这个时候不仅不会按照信息、指示去行动,反而会适得其反地产生出强烈的不耐烦。大多数情况之下,利用这种超限效应就是不断重复某一句话,或者是下达某个指令,让对方反感强烈,然后完全按照与指示相反的方式去做事,或者是迫不得已,只好按照指令去行事。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拒绝别人的无理请求之时,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这种心理学效应来让对方知难而退。

这种不断重复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不需要与对方着急上火,也不需要提高声音,只需要语气坚定地重复同一个理由就可以了,甚至都不用多说一句解释的语言。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就是要让对方感觉你立场坚定,理由数量不多,但是却真实、充分、有力,然后等对方听多了你的这一同样的理由时,心理上的“超限效应”机制开始启动,就会收回请求,自动离去。

胡尔德和迈凯伦是大学时的室友,经常一起外出吃喝游玩。但是在毕业之后两个人进入了不同的两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二人之间的往来次数明显减少。一天,胡尔德突然邀请迈凯伦出去用餐,酒过三巡之后,胡尔德对迈凯伦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原来胡尔德在工作上遇到了瓶颈,所以想借迈凯伦公司的一些机密数据和软件程序作为参考资料,好帮助自己渡过这个难关。

迈凯伦听了之后自然不会同意这种不合理请求,于是明确拒绝,并开始讲述自己的理由。

“公司的保密文件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够看到,我是接触不到的,所以不能帮你带出来。”

“我虽然参与过资料的讨论,但是没有直接参与开发,我手里也没有资料。”

“我们公司制度很严格,如果这种盗窃数据的事情被发现,我的工作就不保了。”

……

这次聚会不欢而散。

虽然迈凯伦罗列出了各种理由,但是胡尔德仍然不肯罢休,又再一次请迈凯伦外出吃饭,并又一次提出了那个过分的要求。

这次迈凯伦没有再给胡尔德罗列理由,他对胡尔德说:“我上次说过了,保密文件我是接触不到的。”

胡尔德说:“你可以想想办法,你在公司工作,总认识一些能接触到保密文件的人。”

迈凯伦说:“那些都是管理层人员,我不可能向他们要文件和数据,所以我真的接触不到。”

胡尔德恳求道:“帮忙想想办法。”

迈凯伦:“想不出来,公司制度严格,戒备森严,我接触不到保密文件,肯定没有机会接触。”

胡尔德:“……”

迈凯伦:“那些都是公司机密,我真的接触不到,完全接触不到。”

……

于是,迈凯伦就将这一个借口坚持到底,最后终于拒绝了胡尔德的不合理请求。

由此看来,当你想要拒绝某件事情的时候,将理由条条罗列、多多益善并不一定是让你屡试不爽的好方法。也就是说,比起绞尽脑汁地搜刮许多理由,反复重复同一条理由反而更容易让对方放弃原本的坚持。

同类推荐
  • 恐惧感:如何消除你心中的不安

    恐惧感:如何消除你心中的不安

    对人们来说,恐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形式多种多样,类别千奇百怪,总是令人难以摆脱。其实恐惧本不是坏的,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使人们更加谨慎和警惕,从而避开危险。而当这个自我保护机制失常的时候,人们就会放大危险或凭空想象出一些危险,这种时候,恐惧就会侵袭我们的正常生活。当恐惧影响生活时,我们必须做出反应,以免它破坏我们的幸福。本书从这一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恐惧的本质以及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恐惧,引导我们重新认识恐惧,改变恐惧时的做法,不放弃,不逃避,正视恐惧,挑战恐惧,战胜恐惧。告别惴惴不安,回归幸福生活。
  • 微行为解读学

    微行为解读学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踪迹可寻、有端倪可察的。就算他掩盖得再严实,各种微动作、微反应、微表情也会悄悄地泄密。《微行为解读学》的目的,就是以“客观地观察”为指导原则,发现隐藏在人们的微行为背后的秘密,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轻松捕捉到他人各种日常小动作、小习惯、细微表情、随口而出的三言两语,从而轻松读懂身边的人,也更了解自己。
  • 你能识别哪些人在说谎:微表情、微动作与识谎艺术

    你能识别哪些人在说谎:微表情、微动作与识谎艺术

    在我们的生活中,谎言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带来困扰。其实,谎言是可以被识别的,而微表情、微动作是最有效的“识谎利器”。掌握微表情、微动作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地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判断,从而识别出谎言。本书以普及微表情、微动作的相关知识为主旨,从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言谈习惯等方面入手,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人的各种微表情、微动作中的识谎玄机,探索其中的心理秘密。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灵活运用书中的识谎策略,了解交往对象的真实情绪和心理,有效识别谎言,从而掌握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权。
  • 心理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心理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本书精选了数百个具有启发性、指导意义、有价值的经典心理学故事,剥去了心理学复杂的外衣,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剖析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揭秘了心理学的奥秘。和我们一起,听听故事,悟悟人生,为心灵打开尘封的锁。
  • 心理学与控制力

    心理学与控制力

    在这个竞技场一样的社会里,我们只有很好地与人相处,积累人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书将教你掌握心理控制力,让你学会更好地控制自我,更好地与人交往,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
热门推荐
  • 奋斗的人生最充实

    奋斗的人生最充实

    本书根据成功励志学的特点,也根据广大读者的心灵需求,精选了古今中外最有哲理性的励志故事,短小精悍、意蕴隽永,真可谓句句经典、字字珠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使广大读者易于阅读,也最能打动心灵。特别是整个内容没有冗长的说教,而是用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心灵的暗示和潜力的开发。这样,我们读者就能获得心灵智慧的无穷魔力和潜在的神奇灵感。
  • 一代名伎:翻身公主把歌唱

    一代名伎:翻身公主把歌唱

    她是当朝的名伎苏琬儿,琴棋书画女红马术样样精通;然一朝错爱,如坠深渊。深爱的男子只把她当作往上爬的垫脚石,将利用完便送入大牢,饱受折磨。如果这只是一场梦,再次醒来的她该如何选择?树欲静而风不止,且看重生的她如何翻身把歌唱!
  • 大小姐的全能司机

    大小姐的全能司机

    一个前特工敢死队的队长,在一次任务的失败后变得心灰意懒,躲在一家车行避世,却不料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让他不得不再度出山,而这次,他的任务竟是当一名富家千金的贴身司机!随后,他陪着这位总裁千金纵横都市,学院进修,玩车泡妞,样样不落;新一代的异能小子如何重建特攻队?他如何挑战传统老牌的四大家族,振兴没落的梁式家族?
  • 强袭帝师:地痞大小姐的成王之路

    强袭帝师:地痞大小姐的成王之路

    在现代做老大做的好好的却被自己弟弟亲手送上黄泉路,一朝穿越本以为可以混得风生水起,无奈实力不济变成了万年吊车尾,于是乎,“我一定会建立一个帮派在奥古大陆上呼风唤雨!”帝师大人:“没人关心你会不会下雨,你先把我教你的咒术再学一次,”“泥垢了....”
  • tfboys之月夜下的眼泪

    tfboys之月夜下的眼泪

    你,不相信我吗?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可能不合适。他狠心极了。我不会怀疑你,你愿意吗?我……我不知道……不知道就试一下好了。男孩就这样拉着女孩的手,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坎儿。他们,走到了尽头……
  • 奇缘魔君

    奇缘魔君

    这是一个由元气主导的世界,但又不完全属于元气,在这里,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叱诧风云的至强,但每个至强者可来自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星际旅团

    我的星际旅团

    感觉原来的第一卷有点啰嗦,不合心意的地方很多,所以删了重写。加了一些冲突和战斗场景……原先有些太温吞了的感觉……重写的内容发到了《星辰游记》上,还是这个作者号,可以从《作者推荐》进入新书页面……新书从第二章开始增加了战斗场景,修正了原版的内容……新书求推荐,求点击,求收藏啊……
  • 地球被魔改了

    地球被魔改了

    因意外死去的沈兵来到了与异世界相融合的地球。但是,这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穿越。沈兵是作为对抗异世界魔王的勇者而被天神送过去的!然而,被送过来勇者也不止沈兵一个。沈兵并不知道这个地球为什么会与异世界融合,又还有多少个世界在等待融合。也不知道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天神之间的博弈还是。。。
  • 小祖宗别想跑

    小祖宗别想跑

    “总裁,夫人又惹祸了”男子低着头说到“噢,小淘气又搞什么幺蛾子”男人优雅的坐在真皮座椅上,手里拿着高脚杯摇晃着,“夫人她。。。。。把您养的‘宠物’给。。。玩死了”男主颤抖的说到,生怕惹怒了面前的这个男人“是吗?她开心就好”男人嘴角微微上扬,邪魅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