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言多必失”,说话贵在精不在多
俗话说,做人要知趣,说话不能太多,言多必失,做事不能过头,行多必患。因此,说话点到为止就好,一个人若是喋喋不休,就很容易露出破绽,为自己招来麻烦。
比如,一对小情侣正在看一部爱情电影,刚好演到主角生离死别、大飙眼泪的时候,我们上前去说了一句“这样的电影全是套路,简直浪费时间和生命”,一点儿不顾那对情侣的感受,接下来的场景可想而知,少不得一顿理论甚至争斗。
又比如,孩子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哆啦A梦,正为机器猫的小口袋惊叹不已,父母上去就批评训斥道,“动画片都是假的,有什么好看的,多看看书不好吗?”可以想象,父母的这次教育肯定是以失败告终的,孩子非但听不见去,还容易发生顶撞。
再比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刚刚拿起自己很喜欢的小物件赞不绝口,并对其工艺和设计都报以赞誉,结果旁边过来一人大肆贬低:瞧这设计,瞧这用料,瞧这品质,简直糟糕透了,谁会没眼光地看上它……这感觉,简直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不欢而散还是小事,若因此与人结下仇隙,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敌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正所谓祸从口出,历史上不乏有人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轻则为自己招致麻烦影响个人前途,严重者甚至还危及身家性命。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刚刚登基不久,国内就爆发了一场由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叛乱者要求俄国效仿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走工业和国内建设的路子。但这与封建皇室的利益不符,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被判死刑。
行刑那天,李列耶夫站在绞刑台上,当绞刑开始后意外发生了。李列耶夫在一阵挣扎之后,竟然挣断了绳子,摔落在地上。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类似的事件,都是上天的恩宠,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自然,李列耶夫这次也不会例外。
然而讽刺的是,李列耶夫在确信自己保住脑袋之后,竟大叫道:“你们看,俄国的工业就是如此差劲,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好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他这句话被一名信使听到,立刻将他的话禀报给上级。原本,尼古拉一世在收到绞刑失败的报告后,还为此懊恼,但限于传统的力量,他不得不签署赦免令。
但当信使将这句话一字不落地反馈给他之后,这位沙皇立即愤怒了,说道:“这种情况下,让我们来证明事实与之相反吧。”于是他撕毁了赦免令。
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能被挣断。
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种不自觉地倾向:经常会想要在言语上逞强,或者征服别人,尤其是一些自诩聪明的人。但事实上,我们说得越多,出现纰漏的可能也就越多。另外,话一旦出口就无法收回,不像书写在纸张上的东西,不满意可以撕掉。
因此,言语造成的错误,往往是难以弥补甚至无法弥补的。管好我们的嘴巴,尤其避免讥讽别人。刺人的言语所带来的满足,其价值远远抵消不了由此引发的灾祸。
有人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用多说就能正确传达思想。愚昧之人即使滔滔不绝,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言语就像树叶,愈是茂密,愈是难以找到丰美的智慧果子。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事销售的前辈在指导新人时,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不要长篇大论,一旦客户感兴趣,就应当立即成交,过度推销往往会让煮熟的鸭子也飞跑。
刘刚是一名入行不久的房地产经纪人,最近,一位客户看中了他手头的一套房子,正考虑购买。为此,他欣喜若狂,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将那套房子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从开发商到物业,再到小区升值、户型格局、风水等等,简直面面俱到。
他心想,就凭着自己这股认真劲儿,也能把客户给征服了,让他不再有任何疑问。等到了与客户约定的复看时间,刘刚信心满满地将这些信息全部告知了客户。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原本客户还不断点头,表示非常满意,夸他工作用心,服务到位。可当他说到风水的时候,客户忽然脸色一变,连着问了他好多风水上的问题,并一个劲儿地感谢刘刚,“小刘啊,谢谢你,我差点忘了,还得请个风水师傅来看看。”
结果,风水师傅看后,只丢下一句“不好”。就这俩字,直接打消了那位客户的购买欲望,任凭刘刚说破嘴,也没能挽回局面。刘刚恨不得撕掉自己的臭嘴。
常言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说话如写遗嘱,言词愈少,争讼愈少。我们可以寡言少语,可以沉默,因为沉默永远不会出卖我们,但最好不要话多。话一多,逻辑就容易乱,被人钻空子的风险就越大。此外,也不要力求嘴上争输赢,光用嘴巴争来争去,不过是意气之争,无法改变现状,倒不如把时间花在行动上,用事实证明一切。
2 过分热情,反而显得客气与疏离
在道家哲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物极必反。”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并非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这样的事。
比如,一个人饿了自然要吃饭,可如果吃得太多,就很容易撑坏身体。
又比如,“高兴”原本是一件好事,可一个贫穷到极点的人突然中了500万大奖,就很有可能因为高兴过度,而使其性格大变,由此引发意想不到的祸患。
凡事都要点到即止,一旦过了这条“止”的线,就容易矫枉过正,容易乐极生悲。一个把握不好“止”的人,定然也不会是个知趣的人。
一年前,陈光伟一个人到杭州打工,父母担心他一个人无法照顾自己,就打电话给他嫁到杭州的表姐,让她代为照顾。表姐一口答应下来,告诉陈光伟,周末就去她家吃饭,不要自己开火瞎费劲儿。起初,陈光伟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每逢周末就去表姐、姐夫家蹭吃蹭喝,连衣服都是交给表姐洗的,姐夫对此也并不说什么,对他挺好。
但是慢慢地他发现去表姐家成了一种煎熬。因为他每次去,表姐都非常客气地拿出啤酒饮料瓜子水果让他吃,吃饭的时候也特地买很多食材,捣鼓一大桌子菜,看得出来,都是表姐精心调制的,食材的价格也颇为不菲。陈光伟觉得很别扭,感觉在表姐眼里他就一个客人,好像没把他当作家人。试想,有谁会对家人如此“精心”对待呢?
况且每去一次就让表姐家破费一次,虽然他们两人工资高,不介意,但他心里还是很不好受。带礼物去吧,每个周末都买的话,他也着实吃不消。于是,他变得不再那么喜欢去表姐家了,自己一个人将就过,要不就去同事家将就一顿。比起自己的表姐,同事的待客态度就让他安逸舒服多了。进门脱鞋是规矩,弄脏地板自己拖,吃饭全靠手速快,没事儿一起喝酒打游戏直到天亮,两个字:畅快。
在同事家他永远不用小心翼翼,也不用担心会让同事破费,反正两人AA制,要么也就一碗泡面,不值几个钱。最重要的是,同事不把他当外人看,有事儿绝不跟他客气,让他帮忙拖地洗衣服啥的也绝不拐弯儿抹角,就是让他感到简单轻松。
有人说,如果想亲近某人,就不要对他过于热情和客气。如果憎恶某人,或者想和此人保持距离,就用最热情、最客气的方式与他相处。这话虽是戏言的成分居多,但也从中透出了一个道理:过分地热情和客气,只会让对方感到别扭和难受,而非愉悦。
这就好比我们到商场买东西,服务员一脸冷漠,不闻不问会让我们感到不爽。但如果服务员太过热情,对我们亦步亦趋,各种介绍、关心和自我推销讲个不停,每走到一款产品前面,都会问一句“您好,请问这一款您要试试吗”,可想而知,这样的购物体验绝对是悲剧性的。面对这样的服务员,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赶紧调头离开。
斯宾诺莎说过,有时颂扬会被抛在无用之地,而有的时候,颂扬还会激起疑心,甚至惹人讨厌,这是因为只顾着颂扬,却没有掌握颂扬处世艺术的缘故。
我们很多人以为,与人交往,只要自己足够热情,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会远离我们,恰恰是因为我们太热情从而让人产生了怀疑和误解。由此可见,为人处世,把握“分寸”尤为重要。
在一次欧洲领导人峰会上,作为东道主的萨科齐,在迎接德国女总理默克尔时,因为太过“热情洋溢”,险些闹出乱子。一见面,萨科齐就来了个“熊式拥抱”。接着,不等默克尔反应,他又突然将嘴凑到默克尔脸上,对着她的两颊吻了一下。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明显超出了默克尔的忍受范围,然而这还没完,最后萨科齐一把抓过默克尔的手,抚摸并将之送到自己嘴边“热吻”起来。整个过程,默克尔都将脸扭向一边。
几天后,默克尔提出抗议,称无法接受萨科齐的欢迎方式。她表示,对于萨科齐的‘过分热情’,她感到‘非常尴尬、极度难为情’,希望不要再有第二次。
事情爆出后,萨科齐面临指责。尽管他当时的想法是,营造出一种法国和德国亲密无间的友好气氛,但却事与愿违,引起了默克尔的反感,令两人隔阂更深。虽说“对人热情”是美德,“对人客气”更是礼仪,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升温剂”,是创建和谐世界的有力武器,但如果对一个没有太多交情的人过分的热情和客气,难免会引起别人的不适,甚至是反感。真正的热情要适可而止,一旦过分了是会烫人的。做一个知趣的人,把握点到即止的分寸,认清适可而止的界限,为彼此营造出舒适的相处环境。
3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搁不住心事。但凡有一点点的喜怒哀乐,就总想找个人说道说道。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场合,更不管对象是谁。其实,与人分享并无不对之处,只是,这朋友还分患难之交和萍水相逢两类,不管不顾地将自己的隐私告诉别人,好的自然觉得我们这是感性,可一旦遇上居心不良者,岂不是自投罗网?
江一城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那是他在一家公司当策划的时候,因为工作能力出色,为人也不错,几个上司都比较喜欢他,常和他讨论一些公司的最新计划,有时候,上司们还会让他参与进去。尤其是他的直属上司,对他非常信任,连自己打算降谁的工资,提拔谁都会告诉他,还经常让他帮忙办一些私事。
有一次,他们公司老总拟定推出一份最新计划,因为计划刚出炉属于机密文件,只在高层中传播。老总让高层精英相互讨论实施的可能性和其中价值高低后,再视具体情况在公司广而告之。
江一城的上司自然也属于讨论的范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江一城,让他也帮忙想想。本来,这样的事也不是第一次了,江一城也没什么特别激动的。
只是恰巧那一周公司新来了几个同事,其中一个还是他老乡,于是,以这位老乡为代表的几个新人就约他周末一起吃饭,请他传授一些工作经验。聚会中,因为喝得比较多,加上其中有两个姑娘不停地追着他问,那崇拜的目光让他有些飘飘然,不知不觉地就把公司这次的最新计划给抖了出去。酒醒后他也后悔无比,奈何,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收不回来了,他只有祈祷那几位新人没有再向别人说起。
然而,事与愿违,几个刚离开学校的年轻人哪管得住自己的嘴巴,很快就炫耀似的说给了其他同事,一下子全公司都传开了。得知情况,公司上层非常震怒,二话没说,直接就把江一城给开除了。若非上司求情,他还会因此背负法律责任。
任何人若能在“管住自己嘴巴”这方面处理得当,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快意而让自己陷入险境,从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对身边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俗话说,交浅言深,此君子大忌。感情没到那个地步,轻易就掏心掏肺,不但得不到对方的认同,反而激起别人的疑心:是不是有所求,或者有所图谋?
反过来也一样,若有人一见面就跟我们交流一些很隐私、很深入的话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小心警惕了。
这正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试想,如果一个人轻易就将他的心事不分对象地倾诉,岂不是将他的脆弱和缺点都暴露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将自己置身险地之中?民间有句谚语,叫“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就算大家彼此都没有任何恶意,面对不熟的人,话题聊得太过深入依然会引出许多尴尬。就像电影《一个时代的婚恋观》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男主角查尔斯在一次朋友的婚宴上,遇见了一位托着酒杯前来搭讪的普通朋友。他与那人只是泛泛之交,平时也并不怎么来往,相互间的情况都不是很熟。在寒暄几句后,觉得交谈的气氛还算融洽,查尔斯就开始问一些隐私的问题了:“你女朋友还好吗?”
那位朋友一听,笑道:“她已经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话音刚落,查尔斯便迫不及待地安慰道:“别难过,人们说她一直跟汤比有染。”那位朋友听罢,先是一愣,随后才在极度震惊的表情下,吐出了下半句:“她已经是我的妻子了!”
场面瞬间凝固,查尔斯一脸尴尬,连连道歉。说白了发生的这些尴尬,都是查尔斯交浅言深惹出的祸,这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孔子曾经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的交往,都是败在了“言之无度”这四个字上,遗憾的是有人还自以为有话就说是一种真性情,实际上,这只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情亦是如此,与人交往,若是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得太快,不但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对方的不尊重。更何况,我们这里所说的“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是让我们就此闭紧心扉,只是视对象、视情况而定罢了。
总之,作画讲究留白,做人亦是如此。做人,还是适当神秘一点才好。须知,与人交往时,在共同兴趣爱好上的探讨,远远好过一味地吐露自己的心声。
4 谦虚过度让人很不舒服
谦虚是礼貌,既表达了我们对别人的尊重,又体现了自身的修养,可谓美德。然而,凡事有度。过分的谦虚,就不再是美德,而是一种蔑视、甚至无视了。
高三的时候,一次月考,因为考题较难,很多同学都折戟沉沙,拿着试卷不忍查看分数。只有向来学习努力,脑瓜子又聪明的刘在荣,不管考题有多难,他总能拿到让人羡慕的分数。自然,这一次也不例外,647分,全年级第一。
这样的分数着实刺激了不少人,于是很多同学特地向他请教学习方法。但刘在荣却连连推辞,一个劲儿说自己不行,没什么学习方法,就是下死功夫。如此敷衍的说辞,又怎能让那些心怀期望的同学满意。可看到刘在荣死活不说的样子,很多人也就生气离开了,不但不再问他,还到处宣扬刘在荣自私,不愿分享学习方法。
事实上,刘在荣倒不是真那么自私,只是他习惯性的谦虚在作祟罢了,别人问他行不行的时候,他总是不自觉地说自己不行云云。这下可谓吃了个大亏,慢慢地,他自私的名声也就被传了出去。再后来,临近高考的前三个月,学校又进行了一次月考,考题更难,又有很多同学考砸了,然而刘在荣依旧是年级第一,这不免引起很多人的不爽。
恰巧这一次,有位同学习惯性地向刘在荣表示恭喜,刘在荣也习惯性地谦虚,表示自己只是运气好而已,没什么了不起的。本来这没什么,可却刺激到了另一位脾气火爆的同学。他这次考得很不好,再加上高考的压力,使他一下子就爆发了。
只见他带着怒色,冲到刘在荣身边抓起他的领子,道:“你嘚瑟是吧,学习好就学习好,用得着这么虚伪吗,你次次年级第一都不行,是说我们连废物都不如咯?”说完这位同学扬起拳头就打了下去,两人就此扭作一团。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把自己跟别人进行比较,从身高、脸蛋、外表,到衣着打扮、身份地位,以及财富声誉,再到谈吐、气质和修养。
有的人明明很优秀,就像刘在荣,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可他在说到自己时,却常常自称“侥幸”“不行”。也许在他看来这是谦虚,可听在别人耳中,只感到羞辱。心想:你都这么牛了还说自己不行,敢情,我们这些人连评价的必要都没了。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比侮辱、责难和嘲笑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无视。过度的谦虚所传递的信息中,其中一条就是“让人产生自己被彻底无视的感觉”。
俗话说得好,“礼多必伪”。我们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保持谦虚,就能让人感到愉悦和亲近。殊不知,过度自谦,实际上是一种“明褒暗贬”的表现。表面上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排斥着别人,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比自吹自擂更让人觉得讨厌。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真诚与否的问题。那些有点儿本事就喜欢吹嘘一番的人会让人不爽,但至少我们知道他说的是真心话,他是真的觉得自己很好。反之,那些过度谦虚的人就不同了。不管他们的本意是什么,给人的感觉都像是在演戏。
众所周知我们多数人对虚伪的人本能地持有一种拒绝的心态。有人说,太过谦虚的人,就是虚伪地贬低自己来展示傲慢,还占据着“谦虚”的道德制高点,让人无法反驳。本质上,这是一种极其高傲的态度,完全无视别人的存在和感受。
在我们传统认知中,“谦虚”被看作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拉近我们与人的距离感,消除对方的戒心。但实际上,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谦虚都需慎用。比如面试,如果我们太过谦虚,不但无法博得面试官的好感,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
崔勇就曾吃过这样的亏,当年他刚从大学出来的时候,第一次面试时,考官问他:“你觉得你能胜任这个职位吗?”崔勇习惯性地谦虚道:“可能我现在还不能胜任,但我可以多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相信很快就可以积累起足够的经验。”
考官一听,当即对他下了逐客令:“我们招的是能胜任职位工作的人才,而不是边干边学的培训生,抱歉。”崔勇一听,后悔万分。
实际上,对于应聘的这份工作,崔勇早已得心应手,完全有能力胜任的。只可惜,前面那一番习惯性的自谦,让他与之失之交臂。
可见,过度的谦虚,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一件好事。谦虚在本质上是对别人说的话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果一味谦虚,那无异于告诉对方:你说的并不完全对。
这种隐性的拒绝会让对方十分难堪,别人会以为这是我们不愿与之交往的表现。这种情况下,谦虚就不再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润滑剂,而是离间彼此的毒药炸弹了。
5 赞美也要适可而止,过度赞美惹人烦
做人,凡事都要掌握分寸,把握尺度,如果太走极端,就显得不知趣了。所以,即便是美德,也有可能会明珠蒙尘,成为另一种伤人伤己的武器。
就像赞美,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就很容易惹人厌烦。毕竟,虽然人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不会相信过度赞美。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太恰当的赞美,只会让被赞美的人感到尴尬,甚至是难为情、羞辱和难堪。
在一次公司年会上,王林的经理突然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五言绝句。老实说,经理的这首诗水平还真是不错,旁边的人都说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也很符合。
受到众人认可,经理也很高兴。没想到就在这时,王林突然插嘴道:“我倒觉得你们说得太保守了,依我看,咱经理作的这首诗,水准之高绝不下于李白、杜甫之流,怕是就连苏东坡都要逊色几分,堪称当世无双了。”一番话说得众人一愣一愣的,好半天,经理才脸色通红,尴尬地笑了笑,连说“没有的事儿,小伙子就爱开玩笑”。
说完,经理狠狠地瞪了王林一眼。在座的很多人也都觉得尴尬,不知这小伙子到底是在赞美他的领导呢,还是存心讽刺。接下来的时间里,经理再也没理过王林。
哥尔多尼说过:“过分的赞美会变成阿谀。”我们在夸奖或赞美一个人时,可以有稍微的修饰,这样既能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别人也乐意接受。但如果过了一个度,我们的赞美就会脱离实际,那么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真诚,而是赤裸裸地愚弄了。
马克·吐温曾经干过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的时候,他深受震动,决定等牧师讲完后捐款。然而,过了十分钟,他发现牧师还在讲,他有点不耐烦了,觉得演讲毫无意义,全是煽情的空话,于是决定只捐一点点。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依然口若悬河,马克·吐温却决定分文不捐了,因为这次演讲太浪费他的感情和时间了。牧师对此一无所知,继续说着。也不知过去多久,冗长的讲话终于完了,马克·吐温做出了耐人寻味的动作:只见他非但没有捐钱,反而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这就是有名的“超限效应”,即一个人因为某种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从而产生了不耐烦或抗拒的心理。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正如祥林嫂的遭遇,在一次次的过度聆听后,人们的反应也只剩下嘲讽和冷漠。
赞美也遵循这样的道理,不宜过多,也不宜过于夸张,脱离实际。这就好比吹气球,一个气球吹得太小,就会不好看。但如果吹得太大,又可能会破。可见,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赞美的尺度。只有这样,别人才会觉得我们是真心在赞美他,而不是刻意讨好,甚至变着法儿的羞辱。
众所周知,金庸先生最喜欢下围棋,曾得到过聂卫平先生的指点。有一次,别人就问聂卫平,“你有几个围棋弟子?”聂卫平想了一下,说:“最好的弟子是马晓春,但真正拜过师的只是查先生一位。”金庸原名为查良镛,“查先生”其实就是金庸了。
人家又问,“你怎么不叫查先生徒弟呢?”聂卫平又答:“我崇拜查先生的小说,他的年龄又比我大得多,我们是两头大。”人家再问:“查先生的围棋在香港是不是最好的?”聂卫平笑说:“在香港知名人士中第一。”这话一出,连金庸都笑得乐不可支。这就是适可而止让人心悦诚服的赞美了。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禁不住别人的赞美,哪怕是名人文士,行业精英,内心里也是期望听到别人的赞美的。不可否认,赞美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但是,怎么赞美,以什么样的方式赞美,却是一门学问。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把赞美说成了奉承。
比如,上司明明长得很胖,为此他自己也感到很苦恼,我们却硬说“您的身材真有福气,简直是模特中的模特”。明明对方脸上长了很多黑斑,最忌讳别人提起她的脸,我们却说“你真的很漂亮,皮肤雪白诱人,像剥壳的荔枝”……试想,这样睁眼睛说瞎话,强行解释的赞美,怎么看都像是反讽,又如何能让人感觉到心里舒坦呢?
更有的人,在赞美别人时都找不准对方的特点,别人明明是努力型人才,却夸他有天分。明明别人有的是天分,却夸他全靠努力。还有的人,赞美的话张冠李戴,不假思索,随口而出。这样的赞美,不但不能让听者高兴,反而只能给人带来难堪。
很多时候,赞美的尺度直接影响着赞美的效果。真正的赞美,是恰如其分,点到为止的。过多的华丽辞藻,刻意的恭维,空洞的吹捧,失真的修辞手法,统统只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不自在,进而心生烦躁,达不到赞美真正的效果。
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做人要讲究阴阳并济,要知趣,要懂得进退得宜。赞美也一样,发自内心就好,真诚就好,切忌假大空,杜绝套路话。
6 响鼓不用重锤敲,批评点到为止就好
员工上班老迟到,孩子上课总不认真,恋人总是好吃懒做,上司总是滥用职权兼乱发脾气……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得我们免不了要做那个批评的人。
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句。虽然都说苦口良药利于行,但被人批评总归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因此,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别人的批评时,都会本能地感到抗拒。由此及彼,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懂得见好就收。
刘向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经常得势不饶人,一张嘴能说得别人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用他的话说,只要有理,怎么说都行。为此,他在公司里很不受待见。
有一次,他跟女朋友相约去看电影。坐公交时,因为人多,大家相互推挤,一个青年不小心踩了他一脚,脾气火爆的刘向东当场就爆发了,扯着对方的领子,硬要他道歉。没想到那个青年也是个臭脾气,见刘向东态度不好,死活不肯道歉。
于是刘向东就开始发挥他的特长,长篇大论地指责青年没有道德,蛮横无礼。刘向东的女朋友见他越说越起劲儿,连忙拉住他,同时跟那青年报以无奈的歉意。那青年见刘向东的女友如此真诚,就跟她道了歉,没有理会刘向东。原本,这事儿就应该这么完了。可刘向东却不放过他,可着劲儿地指责对方滑头,一定要跟他道歉才算完。
两人就这么推推扯扯,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过来,青年似乎有些怒意,再加上刘向东的话严厉苛刻,终于,两人扭打在一起,最后两人都被带进了派出所。
生活中,高情商的人在批评他人时,总是三言两语就搞定收工,给对方留下足够的反省余地。而那些喜欢在嘴上逞威风,抓住一点就不肯善罢甘休,非要将对方批得体无完肤才尽兴的人,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将事情推到了反面。
人都是有自尊的,没有谁愿意听人在那儿长篇大论地数落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此,批评方式的恰当与否,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通常来讲,批评他人,言语要简练,话讲太多只会起到反作用。要知道批评人的目的在于指出对方的不足,帮助对方进步,而不是借此显示我们的权威和学识。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通过我们的批评,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的批评才是有意义的。
陈林是一位中学老师,有一次,他班上的一位男同学过生日,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据说是要搞一个盛大的生日party,全班同学都被邀请了。陈林得知后,深觉此事不妥,作为一个中学生,怎么能如此铺张浪费呢。但他也知道,那孩子敢这么做,很有可能得到了他父母的同意。
想来想去,陈林还是将那位男同学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问话:“小雷啊,听说你的生日快到了,怎么样,派对准备好了吗?”小雷不无得意地说:“老师不用担心,这些有我爸妈准备,没事的啦。他们就我这么一个儿子,还能不疼我?”
陈林一笑,说道:“哦,据我所知,咱们班就只有我不是独生子女。”小雷终于听出了陈林的言外之意,惭愧地低下头,道:“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普遍存在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別是那些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如果说硬话,用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不会理睬,说不定还会比我们态度更硬。最佳的办法就是,点到为止,让我们彼此心照不宣。
凡事都要留下回旋的余地,掌握“不说破”的分寸。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改或者愿意改的人,不需要我们太多言辞,只需轻轻点拨他们就会意识到并将之改正。反之,如果对方本身就不在乎这些缺点,我们就算费尽口舌,也没有半分意义。
齐景公,因为自己的鸟儿跑光了,就想要杀死饲养鸟的烛邹。晏子就劝说齐景公不要为了鸟儿杀害自己的臣子,以免天下人认为,君爱鸟胜过爱民。
但晏子是怎么劝的呢?他没有直接批评齐景公,而是将所有罪名全部罗列到了烛邹的身上,罪名有三:第一,烛邹没有干好本职工作;第二,烛邹惹怒君王,该杀;第三,就因为烛邹一个人的过失,却要让君王从此背负上昏君的名头,该杀。
齐景公一听,当即熄了加罪烛邹的心思。
很多人之所以能批评别人,还受到被批评者的尊敬,就在于他们掌握了批评的技巧。批评他人时,怀着一颗同理心,点到即止,既达到目的,又使人易于接受。
7 帮助朋友,不要总把你的恩惠挂在嘴边
人们常说,人情一旦欠下,一辈子都还不完。生活里,很多人的付出很多时候都不是纯粹的,当他在付出时,就已经在思考如何让对方回报他了。如果他日对方的回报达不到他的期望,他就会生出嗔心,造成双方不必要的烦恼,所以不要轻易受人恩惠。
鉴于这样的认知,生活中我们常常最不愿面对的就是受人恩惠。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欠了别人的人情,感觉在他面前一辈子都抬不起头。其实,反过来说,当我们对朋友施以援手时,为了不让这份情谊变质,最好也不要总把恩惠挂在嘴边。
上大学的时候,吴桂林和常晓春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旅游,看电影,参加各种活动,到各种档次的酒店吃饭。那时候,因为常晓春是农村孩子,家中兄弟姐妹甚多,他的生活费远比不上自家开公司的吴桂林。因此,这些花费多由吴桂林出。
毕业后,常晓春凭着优异的表现进了一家大公司,收入也渐渐多了起来。一个人在大城市漂泊,使他怀念起大学的那段日子,更想念自己的好友吴桂林。当年吴桂林对他的好,让他对吴桂林始终有着浓厚的感激之情。于是,两人再度联系上了。
没过多久,吴桂林告诉常晓春,因为不想再啃老,他决定出来闯一闯,就到常晓春所在的城市。常晓春一听很高兴,强烈要求吴桂林住到自己租的房子里,不但方便,兄弟两个也可以重新回到大学那样的生活里。吴桂林接受了他的建议。
一开始,两人也确实感情如初,与大学的时候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曾经吴桂林是掏钱的那个人,现在掏钱的成了常晓春。当然,这其实都不算事儿,两人都不是太把钱放在心上的人。但问题在于,与朋友聚会的时候,每当有人表示羡慕吴桂林能交到常晓春这样的朋友时,吴桂林总是有意无意地点出,他当年对常晓春怎么怎么好。
久而久之,“我当年对你如何好”这样的话成了吴桂林的口头禅,经常出现在两人的对话中,这让常晓春心中埋了一根刺。尽管他努力告诉自己,这只是吴桂林无意识的举动,可他还是感到难受。这让他有一种被视为忘恩负义之人的感觉。难道,他常晓春有什么地方对不住吴桂林吗,还是说在吴桂林的心里,他常晓春就注定要矮一头?
就这样,常晓春开始不太喜欢和吴桂林一起参加聚会了。第二年,他们没有再住在一起,虽然见了面依旧是哥们儿,但两人都能感觉到相互间的那层隔阂。
莎士比亚说过: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
我们周围常有这样的人:一旦帮助了别人,就觉得自己有恩于人,在对方面前总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这种态度是极其愚蠢的,常常会引发反效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别人却不一定承受这份情。严重者,甚至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生活中,常常把自己的恩惠挂在嘴边的人是很容易令人厌烦,尤其在朋友之间,这种无形的伤害更是巨大。帮助常常是出于同情,而同情本身就带有居高临下的姿态。若总在朋友面前提起自己对他的帮助,就会让对方时刻感觉到矮人一头。这样的感觉,没有谁会喜欢。
人们说,一个施恩的人,如果总是将此事记挂心头,甚至到处张扬出去,要求别人对他有所回报,那么即使付出了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汪雪菲的一个朋友,追一男生追了两年才达成心愿,然而,他俩在一起没一个月就分手了,朋友绝望地找她哭诉。她问汪雪菲,为什么自己那么爱他,他还是不要她。听完朋友的话,汪雪菲说:从你的表达里,我感觉不到你有多爱他,倒总听你在说付出了多少。你没发现吗,你三句话里有两句都是在说你对他付出多少这样的话,换作是我也会烦的。
事实上,当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恩惠挂在嘴边的时候,给人传递的信息就是:我曾经帮助过你,你应该记得这份恩情,没有我就没有今天的你,所以你要感谢我,回报我。也许我们心里不是这个意思,但他人解读出来的含义就会这样。因此,高情商的人永远不会在帮助朋友之后再度提起。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自觉做了那个愚蠢之人。
最后,真正的朋友之间,相互帮助是发自内心的,不计回报的付出。不是一股脑儿强加的帮助,而是在对方有真切需要的时候再施以援手。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处在平等位置的“搭把手”。做个高情商的人,将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牢记于心,忘掉自己给予的恩惠,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收获朋友的真心,换来更大的回报。
8 有些事情不必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常被用在写文章一道,即从小处着手,引出大问题进行探讨,这是一种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任其在我们生活中泛滥,那就不太恰当了。
在我们身边,一些人总是杞人忧天,要么担心自己的哪个眼神不善,会惹怒领导进而被炒鱿鱼。要么出个门都要小心翼翼,怕踩空。再不然,喝杯凉水都要叫人看着,万一被噎着可以及时抢救……他们时时刻刻都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一点风吹草动在他们眼里都是世界末日。路人随意看了他们一眼,在他们眼中都是世态炎凉,社会冷漠。
如今,我们中有太多人喜欢小题大做了,恋人因为一根来历不明的头发闹得分手,夫妻因为一次饭局整得离婚,甚至有网友因网上冲突,竟然在现实约架,酿出一幕幕惨剧。比如2016年6月,遂宁就有五名青年网上吵架,网下约架,造成一死一伤。
此外,据临医学调查表明,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程度或轻或重的存在心理上的疾病。有人会因为一时的心情不畅,硬生生将自己逼得精神憔悴,大病一场。可见,将事情小题大做,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并无太多好处,不但惹人厌烦,还会让自己难受。
半个月前,张舒婷在换衣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大腿外侧有几处硬币大小的瘀青,当时她没怎么在意,只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在哪儿碰着了。可没想到过了几天,她又在自己的手臂内侧、后背等多处部位都发现了这种瘀青,心中惊恐的她以为自己患了什么吓人的大病,赶紧坐到电脑前查起资料来。她这一查,还真查出了天大的问题。
通过网上一些症状的描述,她发现自己身上的种种征兆像极了白血病。失神地望着电脑,张舒婷整个人都傻了。她猛然回想起,前段时间刷牙的时候,她的牙龈一直有出血的现象,当时也去医院检查过,医生说她的牙齿没问题。那时候她还纳闷,原来这一切竟是白血病的征兆。越想越绝望,她就那么呆呆地坐了一晚上,暗自流泪。
接下来的一周,她的情绪变得无比低落,不肯和男友说话,上班也毫无状态,上司接连两天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她又不敢去医院,害怕医生告知明确的结果。后来,还是男友发现她实在很不对劲,就不顾她的哭闹,强行将她拖到了医院。
很快,检测结果出来了,身体健康,无病无害。这个结果让张舒婷简直不敢相信,反复看了报告书,最后才向医生问道“不是白血病么”,惹得医生哭笑不得。
原来,她身上的瘀青只是近年来在女性青年身上很常见的一种突发性皮肤过敏,虽然看着很吓人,但对人体没什么伤害,甚至无须用药就能自行消退。知道真相后,张舒婷不禁一阵脸红。
很多时候,其实事情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却被我们过度想象,最终变成了所谓无法挽救的大事。就像之前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玉林狗肉节”,其事件的源头不过是一段英国拍的视频,然后,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一群有心人的挑拨下,就将此事扩散成为一件全民声讨的争论事件。一时间,似乎大有通过此事重定是非善恶的趋势。
然而,等到人们逐渐了解真相才知道,原来人家玉林根本没有什么狗肉节,只不过按照当地自古以来的习俗,人们喜欢在那一天吃狗肉而已。所谓的“狗肉节”,不过是一些所谓的爱狗人士,或者有心人自己提出来的“专业”名词罢了。
生活中,喜欢将小事小题大做的人,要么是情商低,啥也不懂就跟着瞎起哄。要么是过于敏感,听风就是雨,缺乏安全感。再不然就是居心不良,别有目的。不管是哪种人,他们都是不讨人喜,甚至令人厌烦的,人们往往对这样的人避之不及。
当年燕国与赵国发生冲突,燕国派兵10万攻赵。本来,以双方的实力,赵国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割让一些边境上的领土给燕国,大多也就三五座城池。
但赵孝成王吓得要死,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又认定赵国没有善战之将,竟决定派人到齐国去请大将田单来带领赵国的军队。结果齐国对赵国使臣说:“要田单去当将领完全可以,但是你们必须将靠近我国的三座城市57个小镇全给我们。”
孝成王听后,思考一番,答应了这个要求,因为他害怕燕国的势力能把赵国一举攻灭。
这件事被赵国人知道后,满朝文武都非常气愤,相互议论说:“燕国攻打我们,最多丢了几个小镇。如今却要割让三座城市57个小镇给齐国,这难道不是小题大做吗?把这样小的问题,当作如此大的问题来处理,真让人气愤。”
从利益的角度来讲,小题大做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从效率上来看,小题大做则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微小的矛盾变得尖锐剧烈。喜欢小题大做的人,往往被人防备。因此,在生活中,高情商的人永远致力于把大事化小,而不是将小事化大。
9 别那么急着否定别人
人们总是忍不住喜欢反驳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别人明明说得很对,但就是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用当下的话来讲就是:那只是你的观点,请不要强加给我。再说直白一点就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在我们周围,普遍的现象是,大家都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似乎,驳倒了对方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胜利。可古语有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有时候,急着否定别人也许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只会暴露自己。高情商的人,往往善于聆听。
有一次,正值下班的晚高峰时间,公交车上挤满了人,但一位安静地坐在那儿看书的小女孩儿,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她是那么地恬静安宁,散发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气质。
不一会,车上接连上来了三个老人。其中一位老人家拄着拐杖,看上去没有八十也有七十好几了,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再加上车子不停地颤,老人家随时都有跌倒的可能。一些年轻人见状,就纷纷说道:“有座位的朋友们,谁给这位老人家让个座吧。”
一连喊了几声,也不见有人起身,气氛顿时有些尴尬。就在这时,20出头儿的男生看见了那个看书的小女孩,就喊道:“那个看书的小妹妹,给老爷爷让个座位呗。”也不知道是不是看书太投入,小姑娘连头也没抬,旁边的人就开始议论起来。
那个男生更是生气,就挤过去说:“小妹妹,那儿有个老爷爷,站不稳,你能让个位子吗?”说完男生还在小女孩肩上拍了一下,想把她从书中世界拉出来。
“嗯?”这一次,小女孩抬头了,只见她面向男生,一脸茫然。男生强忍着怒气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女孩儿皱起了眉头,但脸上依旧透出疑惑和愁思。这下子,那些大人彻底愤怒了,“现在的孩子真嚣张”“一点爱心都没有”之类的话接连不断。男生也很恼怒,但他还是耐着性子指了指拄杖的老人。这时,旁边的一位大姐让了座。
看到这儿,小姑娘似乎明白了什么,惭愧地从书包里拿出纸和笔写道:对不起,我听不见,刚才没明白你说的,所以没法回答你。那个男生一见这句话,瞬间脸色绯红,愧疚地向小女孩投去歉意的眼神。同时,他把那句话的意思转述了一遍,一瞬间,那些正在声讨小姑娘的大人,全都像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被主观的臆断或自我的观点所控制了,以至于只要别人的想法和我们有所不同,就会忍不住驳斥对方。事实上,如果我们能耐心一点儿,先不要急于否定对方,耐心聆听对方的想法,就会发现,可能对方的观点更有道理。
我们之所以急着否定别人,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在与人交流时,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攻击”心理:当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候,至少要证明对方是错的。如果连对方是错的都无法证明,那至少要在自己的心里这么觉得。其实很少有人想过:当我们否定别人时,其实也是在否定自己。
在2014年的某一期《我是演说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姑娘王守英,她虽然看上去土得掉渣,但却给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现:刚踏上舞台的时候,她似乎有些紧张,口头的表达能力也很一般,没说多久就被导师们否定了。但谁也没想到,她却是一个天生的时装设计师,设计出的服装就连范冰冰都感到惊讶,而且这些服装很多都是用废纸做成的。她这番表现让那些导师大开眼界,纷纷为自己小瞧了这个小姑娘而道歉。
每个人都有不可低估的才能和想法,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粗浅的了解就做出评判。判定别人必须全面客观,否则,这既是对自己的放纵,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肯定。但现实却是,我们很多人总是随意地否定那些自己看不惯,看不起,以及看不透的人。殊不知,有时候只是我们的目光太浅,无法触及别人的高度。不要轻易否定身边任何人,哪怕这个人我们不喜欢,甚至讨厌。
总而言之,当我们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否定,先耐心地听下去,采取另一种沟通的方式会更好。鲁莽的人急于驳斥,而高情商的人则总是聆听。
10 留点余地,话不说绝
俗话说,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说话做事留点余地,才能从容转身。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切忌把话说得太绝。把话说得太绝,双方都没有回旋的余地,往往只会让自己陷入难堪,不如求同存异,这样的交流才富有弹性。
李晓霞小的时候长得不好看,个子也矮,再加上她家里穷得响叮当,于是村里的人都嘲笑她,认定她长大后没什么出息。非但如此,她的父母也常常为此唉声叹气,认为自己生了一个废物。只不过,碍于父母情分,他们只能勉强养着她。
有一次,晓霞妈妈的姐姐带着孩子串门儿,看到李晓霞一个女孩儿,竟然穿得破破烂烂,光着屁股和脚丫,比城里要饭的都不如。最关键的是,李晓霞当时正在撵狗追猫,简直不像一个女孩子。她就笑了起来,说:“妹妹,你这女儿咋养成这鬼样子。”
这话一出,李晓霞的父母心里很不高兴。毕竟,再丑那也是自己的孩子,哪容得着外人说三道四,更何况这人还是孩子她姨。于是,两人直接下了逐客令。
这可把对方给气坏了,指着李晓霞说:“走就走,长得丑就是长得丑,还不让人说,你这地儿,以后用轿子抬我都不来,还有你,以后出去别说是我外甥女儿。”
这话说得很重,年幼的李晓霞深深地被刺痛了。自那以后,李晓霞的姨娘就再也没有来过他们家,当然,李晓霞也从不向人提起这位姨娘。
后来,上了中学,李晓霞因为成绩优异,考进了城里最好的中学,她姨娘也在同一个城市。但因为当年那句话,初中高中总共六年的时间里,李晓霞一次也没去过姨娘家。六年后,李晓霞考上了北京大学,还上了当地县里的电视台。
升学宴上,很多平时不怎么走动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唯独那位姨娘没来。一想到当年那句话,她姨娘就挂不住面儿。她也担心这位外甥女儿会给自己难堪。
就这样,大学毕业,成家立业,再到李晓霞生孩子,这位姨娘始终没有到场,同样,李晓霞也从没去过她家。因为这层关系,两家人的关系就这么淡了下去。
古人云:“行时找钱背时用。”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留余地的重要性。比如高考填志愿,之所以要有第一、第二、第三志愿,不就是为了给学子们留下退路么。再比如,一把锁配多条钥匙,为的就是丢了一条,还有备用的可以用。正所谓“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留下回旋的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纠错的契机,留下缓和的空档。
要知道,车轮之所以能自如地转动,就是因为车轮里的珠子没有塞得满满当当。弹簧的弹性也是有限制的,如果我们不顾及弹簧弹性的最大承受力,过度大力拉它,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弹簧的弹性消失。
给人留有余地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懂得留有余地的人,眼光通常很长远,深谋远虑,做任何事情都从长计议。有道是,说得体的话,做得体的事,才能心高路远。
以前,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家中有七个儿子,四个女儿,男的个个都是彪形大汉,女的个个都是心灵手巧。于是,这家主人便扬言:“我家不会求别人做任何事。”他家建房子不求人,七个儿子里木工、泥工、石匠,样样齐全。最后,房子倒是建好了,可按照习俗,谁家搬进新家前,都要摆一个乔迁宴。这下子他没辙了,只得挨家挨户请人。
把话说得太满,就像倒满水的杯子,再倒水就会溢出来。也像打足了气的球,再往里充气球就会爆炸。我们与人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道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任何时候都要留有余地。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在这高速发展的时代,什么事都在变,怎能知道,我们今日一句决绝的话说出去,日后不会成为我们后悔的根源呢?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的结果好坏,都不会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事情变故之大,此一时彼一时是再正常不过,要对一件事情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实属不易,因此,凡事必须留有回旋余地,才能避免出现“口出狂言”的结局。
总之,与人交往,诸如“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不要说出口,以免他日再相见,徒增尴尬。同时,类似“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的预言,也不要提。我们又不能预知未来,哪能看到一个人未来的样子。一下子把话说死,就等于把退路也堵死了。高情商的人高就高在,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懂得为自己留下一线转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