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张骞说明,此次外交活动的终点是月氏国,请求大宛国能够为出使提供向导、提供便利,汉帝国对大宛国提供的方便将给予巨大的物质回报(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张骞政治和经济两手抓的外交组合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宛国王当即安排向导、卫队陪同张骞一行,经康居国(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中转,来到了传说中的月氏国(今阿富汗北部)。
顺便说一下,在大宛期间,该国出产的一种能分泌出红色汗液的良种战马给张骞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张骞给这种马取了一个好听的汉文名字“汗血宝马”,二十六年后(前103年),汉帝国和大宛国将因这种宝马而翻脸,爆发一场战争,最终导致数万将士丧生,汗血马种群灭亡。
张骞带着使团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目的地。身在大宛国,张骞心中百感交集。
然而,和月氏国王的会谈结果却令张骞极度失望。
现在的月氏国王已是当年被匈奴砍掉脑袋的倒霉国王的孙儿。当张骞表明汉帝国愿和月氏东西夹击,打击匈奴时,这个年轻的君主沉默了。
原来,月氏国在匈奴的强力打击下已经西迁,现在的月氏国所占地盘,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外无强敌,国民安居乐业,大家幸福指数很高。
最终,月氏国王告诉张骞,过去的让它过去吧,月氏国已不想再和匈奴为敌,重新卷入战争。
既然人家不愿意卷入战争,张骞也无计可施。无论如何,此项任务已了,于是决定返程归国述职。
在归国的途中,厄运再次纠缠住张骞。
探险之旅(四)
返程之旅,张骞不走来时路,他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后,沿着昆仑山北麓向东进发,这一路,又穿越了莎车、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等三个西域小国。
如果翻开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张骞走的是“弓背路”,他绕了一个大弯子,但是没办法,他要避开匈奴控制区,从羌人部落(控制区在今青海省东部)进入大汉帝国。
公元1949年,有个叫爱德华·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正在组织进行一次试验,试验中,有个蠢货有条不紊地连续犯了十六次低级错误——这种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低概率事件导致试验失败。
据此,墨菲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打个比方,早餐时如果蛋糕落在裤子上,接触裤子的一定是有奶油的那面。
我将这个定律总结概括成:怕啥来啥。
现在,张骞一行遭遇了“墨菲定律”。
很少在羌人部落出现的匈奴骑兵竟然出现,发现了张骞,把张骞一行又捉了回去。
张骞,命苦不能怪政府!
军臣单于对张骞一如既往的客气:还是留下来吧!
于是,把张骞的匈奴妻儿全部召来团聚。
于是,张骞再次和匈奴人同食、同劳、同宿,再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摸旄节。
这一次,命运没让张骞等得太久。
一年之后(前126年),军臣单于病死,匈奴陷于夺权内讧,张骞抓住机会,带着匈奴妻儿和堂邑甘父,跑回中原。
探险之旅(五)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老先生对张骞的此次出使,曾作如下评价:“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对此,俺不敢赞同。
张骞当年出行之际,刘彻交给他的首要任务是和月氏国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共同攻击匈奴。
从这个角度说,张骞没完成任务,差是办砸了。
令刘彻惊奇并感动的是,张骞的这趟出使居然用了十三年;一百多人的出使团队居然只有两个人活着回来;出使的过程居然如此艰险曲折。
刘彻为了表彰张骞对自己的忠诚,虽然差没办成,依旧任命他为掌议论的太中大夫,秩比千石,这并不是一个十分高级别的重要岗位(张骞当年出使之际已是郎官,如不出使,经历十三年,混资历也到这个级别了),而堂邑甘父,也有苦劳,封为“奉使君”。
在刘彻眼中,张骞出使西域各国所立的功劳,远不如在战场上刺刀见红和敌人玩命的将领,所以,封侯的事就不用想了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骞本次出使对汉帝国、中华民族、世界格局和文化的巨大影响才逐渐显现。
张骞本次出使,带回了核桃(胡桃)、葡萄、蚕豆(胡豆)、黄瓜(胡瓜)、胡萝卜、大蒜等西域作物,并引入汉帝国种植,极大地丰富了大汉帝国民众的菜篮子。
张骞将所经过的地域绘成地图,标明沿途各国、行径道路、沙漠、山川、草原、河流,对葱岭(帕米尔高原)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
张骞付出九死一生的代价而取得的重要收获,是使大汉民族第一次有了世界性的眼光,看到了国境之西那片神奇、广阔的天地,也点燃了刘彻这个年轻君主胸中为大汉帝国开疆辟土,经略西域的勃勃雄心。
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后。往返走了两条道路(北路和南路),于是——阻挡东西方交流的一道珠帘就此挑开。沿着张骞的足迹,这条道路上走过各国使节、商队、求学的学者、取经的僧人,这条路一直延伸至古罗马(今意大利),贯穿欧亚,成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道,这就是“丝绸之路”。
还是那句话,以上总结并不权威,谢绝抬杠。
好吧,既然刚才提到了哥伦布,那么顺便也将张骞和哥伦布比较一下吧。
张骞“凿空”西域之旅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都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巨大历史事件,区别之一是,张骞比哥伦布早了1600多年。
好像国内的所有教科书都热衷拿年代说事。比如说,一再强调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是战国时期人甘德和石申写的,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二百年。
那你倒是接着研究啊?为什么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人呢?
我老爸在我童年时经常质问我,我比你小的时侯都会下地插秧了,你会干啥?时隔多年,他鄙夷的眼神依旧时时刺痛我心,我有机会一定要回家质问他,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知道微博不是私密聊天工具吗?会装电脑系统吗?
我以为,中华文明起步更早,因此,年代其实不值夸耀。
那么,什么值得夸耀呢?
是动机。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和月氏结盟,是为了广交朋友,而哥伦布探险之旅的目的,是黄金、是奴隶、是掠夺。“洗劫和强抢,这就是在美洲的西班牙冒险家的唯一目的”。这话,是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的。
是手段。张骞是奉旨出使,他是正式的国家外交使节,除了敌对国匈奴外,其余诸国都对他以礼相待,他的外交实践也彰显了大汉帝国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而哥伦布,靠的就是忽悠,他先是忽悠贪婪的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说,自己能为她带来金银、宝石、珍珠、香料等财富,由此骗来活动经费,接着,他又用同样的诱饵,忽悠来一群在当地混不下去的无赖、囚徒充当水手,并差点儿在途中死于水手哗变。在哥伦布的字典里,简直没有“诚信”这个词条。但他命好,发现了新大陆。
是结果。张骞奉命出使,目的明确,线路清晰,最终到达目的地月氏国。而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却到死都固执地认为他所到达的目的地是印度,真是糊涂得可以。
再多说一句,哥伦布海上冒险的最初目的,正是为了寻找一条可以取代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的海上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