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在:作奸犯法的事根本不干,社区纠纷倒是热心张罗,好人好事唯恐落后,以前得罪过他的,他都既往不咎,不光不咎而且还要给人好处,这就是传说中的“以德报怨”。
下面,插播一下郭解同志的先进事迹:
有一天,郭解的外甥跟人喝酒,对方酒量有限,推辞不喝,郭外甥仗着自己的舅舅是老大,捏着鼻子强灌,对方看来确实是酒喝高了,一时失去理智,激情杀人,拔出刀子,当桌把郭解的外甥捅死。
这下事情闹大了。杀人者逃跑,亡命天涯。
郭解的姐姐死了儿子,不肯善罢,在家里跳着脚撒泼:郭解在道上混了那么多年,现在外甥被人杀了却捉不住凶手,实在丢人。
让人把儿子的尸体丢在马路中间——这是给郭解施加压力。
郭解于是采取行动,遍撒黑道通辑令,杀人者无路可逃,只得乖乖地到郭解门下自首,只求速死。
郭解和颜悦色地问明了情况,当众宣布:这事儿是我家孩子的错,该杀!将杀人犯当众释放,由自己出资厚葬外甥,安抚老姐。
一时,郭解对己严、待人宽,公道、仁义之名传于江湖,四方豪杰,多来拜归门下。
像郭解这样的江湖大佬,平日里在路面上行走,相识的都会赶紧过来奉承,识相的闲杂人等都会赶紧给郭老大让路。有一天,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个小子,大马金刀地卧在郭解必经的路中,甚至斜着眼睛打量郭解。
郭解很是诧异,暗中猜测:莫不是其他道上的朋友过来踢场子?于是悄悄吩咐身边的马仔:去查查这人的底牌。
一查之下,这人其实小民一个,没啥社会背景,此举纯属无知,混小子不知死活。
既然没啥背景,也就不用顾虑,马仔们建议:今天晚上就由兄弟们动手,把这个对老大无礼的小子“咔嚓”了,以儆效尤。
郭解义正词严地说出“大侠语录”:人家不敬重我,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服人,他有啥错(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不仅不追究,而且在背后和官府相关人等打招呼:这人是我的朋友,以后官府若摊派劳役,请高抬贵手,放他一放。
郭大侠面子大,一言九鼎,说啥是啥,稍后很长一段时日,这人都没被官府抓差,这事十分反常,他一打听,却原来是郭解在背后起了作用。于是十分感动,专门跑到郭解门下负荆请罪,承认自己有眼无珠,不识好汉。郭解呵呵一笑,并不以为意。
这事据说又上了《江湖日报》的头条,郭大侠以德服人的优良品行再次传遍江湖,赢得更多粉丝,手下小弟数量以几何倍数增长。
又有一次,有人来找郭解帮忙,说雒阳(今洛阳)有两大家族闹对立,当地十几家社团组织前去调和都未成功,请郭大侠去化解纠纷。郭解大概认为雒阳属于自己的势力辐射区,自己有义务出头。同时,家族仇恨这种事容易引发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于是毅然出马,赶往雒阳,连夜约谈两家代表。
具体工作怎么做的,细节不详(如果是我,就跟两家说明白,大家卖我个面子,都别闹了,不然老子翻脸,让你们一块玩完)。总之,两家代表听从郭大侠劝解,当堂口是心非地握手言欢、各怀鬼胎地拥抱干杯。
最耐人寻味的是郭解对这结果的处理方法。他告诉两家代表,之前当地十几家社团前来调解纠纷未成,而我一出马你们就和好了,这样一来,显得我强龙压过了地头蛇,不如你们接着闹,等到他们再来调解时,就势和好,让他们好收场下台。
这事最终还是传遍了江湖。
大家对郭解的人品、道德更加佩服得五体投地:郭大侠做好事不留名,而且顾及到各方面的关系和面子,实在是高!
通过以上事迹,我们惊奇地发现,现在的郭解仿佛优秀人品大爆发,他完成了由黑道老大,向“雷锋叔叔”和“闲人马大姐”完美混合体的华丽转身。
然而,我阴暗地以为,以上一切不过是假象。
郭解,不过是实现了由2.0流氓系统向3.0流氓系统的成功升级。
大侠的覆灭(五)
下面讨论一个问题:侠是什么?
根据《辞海》的解释,“侠”是指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辱的人或行为。
于是,帮助弱小的行为就是侠,把侠义行为做到尽人皆知的人方为“大侠”。根据这个定义,我郑重建议把“福布斯慈善排行榜”,正式更名为“侠客谱”。
其实,每个人心中对“侠”的理解自有尺度。
长期受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影响。在我等庸碌小民心中,“侠”跟“武”双宿双飞、不离不弃。二十余年前,我读梁晓生的自述体小说《京华见闻录》,读到作者自述混在北京、不闻一名之时,曾经心生武侠幻觉,幻想自己突然神怪附体,“嗨”地一声,打断京城当路的电线杆,引来路人对自己的侧目崇拜一段时,不禁产生共鸣、拈书狂笑。盖当时我心中的武侠梦,是能够在课间操时,一掌震死同班前排那个经常对班花讨好、谄媚的死胖子。
当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对“侠”有更高的标准。他在自己武侠小说创作的颠峰之际(1959年),借《神雕侠侣》二号男主角之口抒发了他对“侠”的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口号是如此响亮、胸襟是如此博大,门槛却是如此之高——足以根绝了我等草民的侠客梦。
而比金庸大足了两千多岁的司马迁显然对“侠”有着不同的认识,虽然这认识多少有些含混不清。
司马迁在编撰《游侠列传》时,所入选的主角们全是市井平民,开宗明义,他宣布入围的标准共计四条:
一.诚实守信(其言必行,其信必果)。
二.不怕死(不爱其驱)。
三.有功夫却不显摆(不矜其能)。
四.有功劳却不自吹(羞伐其德)。
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标准,司马迁老师先是没敢说,最后终于没憋住,还是说了出来,那就是:压根儿把法律当个屁(扦当世之文罔)。
我以为,这是司马迁本人深受酷法之害,在自己的书里吹捧一下敢于挑战法律的“游侠”, 顺便出了胸中一股怨气。
而郭解,不是敢于挑战法律,只是善于钻法律的空子,其手段可鄙、其用心可疑!
且容我细细道来。
大侠的覆灭(六)
说郭解可疑,是因为他成名之后,固然循纪守法,绝不杀人,大行善事,广树侠名,而在他的身边,却总有反常的事情发生,恶性凶杀案不断。
我在前文曾经讲过,元朔二年(前127年),刘彻下令将全国所有资产超过三百万钱的大户强制移居茂陵。郭解榜上有名,他托人找到大将军卫青说情,但刘彻不允。
卫青当时的理由是,郭解家里确实没那么多钱。
卫青错了。对郭大侠来说,搞钱,太不是问题了。
当郭解由老家轵县迁往茂陵的前夕,前来送行的人踏破了门槛,短短数天,送上门的搬家捐款居然超过了一千万钱,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事十分可疑。
你或者会说,郭大侠人品好啊!行侠仗义,仁义之名传于四方啊!送上捐款,表达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对郭大侠的难舍之情和崇高敬意啊!
大约距此三百多年前,有一个叫孔丘的老师带着他的学生们四处游历,遍传“礼乐”、“仁义”、“忠恕”之学,他们的传道之旅,艰辛坎坷,学术带头人孔老师时时被人讥笑为“丧家之犬”,全队师生还差点儿被集体饿死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
莫非,郭大侠的人品、名声竟比后世誉为“万世师表”、“大成至盛先师”的孔老夫子要值钱这么多吗?
因此我认为,郭解在短期内得到巨资的原因只有一个:威逼。
呜呼。轻视道德而屈服强暴乃人之本性、亘古不变。
郭大侠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为强暴披上了道德的马夹。
当然,也有个别不买账的硬骨头。
轵县有一个姓杨的秘书(县掾)。时时对郭老大留意提防,提名将郭解强制移民的,就是此人,据《汉书》说,杨秘书对大家向郭解送钱,也从中阻挠。
这下,郭大侠很生气,既然你断我的财路,我就断了你的生路。结果是杨秘书被人砍掉脑袋,据目击者供述,这个杀手正是郭解的侄儿。
对此,郭解推说毫不知情,他带着家人迁入关中,这一路郭大侠走得风风光光,关中各条线上的老大,无论相识与否,纷纷作东宴请郭解。
就在郭解走后不久,他的老家轵县再次传来凶讯。杨秘书的老父亲也随即被人干掉。
郭解继续表示愕然,我现在人都不在轵县了,这凶杀案与我何干?
留下杨家的孤儿寡母哭天抢地,杨家人也算有骨气,擦干血水、泪水之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告状。
县里不敢受理就告到郡里,郡里不予受理就告到首都长安,不信天下没有王法。
而骇人听闻的事情再次发生,就在皇帝居住的未央宫门外,前去告御状的杨家人又被人杀死。
一时长安震惊,举国震惊,得知事件原委的刘彻被激怒:好你个郭大侠,杀人杀到我门口来了,于是下令,缉拿郭解。
郭解开始逃亡,他的大侠戏份至此结束,他现在的出场角色是国家通缉重犯。
苏联戏剧教育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有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郭解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演员,无论扮演任何角色都一样出彩。
在临晋关(今陕西省大荔县),他被一个名为籍少公的政府官员捉住,郭解拿出当大侠时的亲和力,一碗迷汤,说服籍少公放了自己,稍后,上级向籍少公问责,籍少公只得自杀。
在郭解的老家轵县,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读书人因为说了郭解几句坏话,当夜就被人割掉了头和舌头,看来,舌头和头联动紧密,“祸从口出”这话真不是说着玩的。
终于,郭解还是被绳之以法,于是进入司法程序,审理的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
办案官员汇报:以往郭解所犯下的命案要案,都在元朔元年(前128年)三月十三日之前,而这一天是册封卫子夫为皇后的日子,大赦天下。也就是说,郭解之前犯罪记录,全部清零。
那么大赦之后呢?之后,郭解是堂堂的郭大侠,所有发生在他身边的凶杀案他自称毫不知情,并且全都有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
杀人、割舌头这种小事,自有小弟出马,何劳“大侠”亲力亲为?
现在轮到皇帝刘彻纠结了:也就是说,如果依照法律,还收拾不了郭解了?
办案官员苦着脸回答:确实如此。
时任最高检察长的是公孙弘,此人混迹官场多年,特长是揣摩皇帝心意。
眼见刘彻想收拾郭解却找不出理由,憋得难受,他适时贡献智慧:郭解身为平民,大搞黑社会建设,恣意杀人,虽然他自称不知情、没参与,实际上比知情、参与更为可恨,因此,应当判他大逆不道之罪。
于是,刘彻龙颜大悦,当即宣布:将郭解灭族。
郭解受诛,再次体现了刘彻“越是强势、越要打压”的治国思路,一时间让天下社团首领、大小老大噤若寒蝉。
从郭解之死,让他们明白了两个道理:
一.黑道永远干不过白道。
二.皇帝,只有皇帝才是真正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