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住家过日子爱“讲究”。
比如说,植树是“房前不栽桑,屋后不种柳”,院内建筑是“东不平(平房)西不厦(厢房)”,蒸饽饽碱大裂了不叫“裂”而称“笑”,煮饺子碎了不叫“碎”而称“挣”,借人家药罐子绝对不能主动退还,而要耐心等待主人来取......至于盖房修屋、婚丧嫁娶那些大桩事情,“讲究”就更多更繁杂了。其实,乡下人并非老脑筋讲迷信,而是住家过日子图吉利,盼兴旺,从这一点上讲,的确无可非议。
老家的四奶奶就是一个非常爱“讲究”的人,尽管她子孙绕膝,家里的日子殷实而舒心,但她仍旧爱“讲究”,碰上不“讲究”的人和事,她非要认真地“讲究”一番不可。
记得改革开放不久,杏树胡同老黑的儿子结婚,媳妇是一个死了男人的女人,还领着一个三岁的男孩。当时乡村重新兴起红白喜事请鼓乐班子吹拉弹唱,那天媳妇刚一进门,老黑请来的鼓乐班子竟如痴如醉地唱起吕剧《李二嫂改嫁》来。四奶奶那阵儿正在洞房里帮着忙乎,一听那曲调不对劲儿,就忙三迭四地跑出来,冲着鼓乐班子喊“停”,鼓乐班子的头儿茫然不解,说这曲子正合适,媳妇不就是改嫁过来的吗?四奶奶满脸的不高兴,说媳妇是改嫁过来的不假,可你还想让她再“改嫁”啊!鼓乐班子那帮人恍然大悟,立即吹奏起喜洋洋的《百鸟朝凤》来。
更有趣的是老井台边柳大叔给儿子小泉摆订婚酒那天。说来也怪,小泉这小伙子长得挺精神,人品也好,干活儿很勤快,可就是媳妇说一个黄一个,这已经是第五次摆订婚酒了。那天,物大叔特意从镇上的饭馆里请来一个挺有名气的厨师。厨师正在下料配菜时,四奶奶走进了厨房,她仔细打量一阵子后对厨师说,把黄瓜、大蒜和梨撤掉,这三样东西今天不能上席。厨师先是一楞,接着显得不耐烦,就说黄瓜和大蒜是配菜,梨是“醒酒汤”的主角,缺了这三样,做出的菜怎能有“色香味”?可能两人的嗓音有点儿高,亲戚朋友都凑了过来。厨师挺委曲,四奶奶却不依不饶,说今天是“订婚酒”,这黄瓜占个“黄”字,大蒜含着“散”字,而梨就是“离”,万万用不得!厨师听后乐了,说老太太还挺讲究的。四奶奶说,图个吉利呗。众人也都笑了,笑声中厨师乐颠颠地忙着调换菜谱。也是凑巧,小泉和那姑娘不仅结了婚,而且和和美美,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听说柳大叔现在想起当日那件事,还乐得憋不住地笑。
年前腊月,九十六岁高龄的四奶奶无疾而终。据说,四奶奶生前按照自己的“讲究”,把身后事一一交代给了子孙。子孙也按照四奶奶的“讲究”,把她老人家的葬礼认真地“讲究”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