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权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词。其中的经借用于织布。纺织用两种线,一是纵的方向的线,称经线;一是横的方向的线,称纬线。经线是不动的,纬线环绕经线穿插,经具有恒常的意义。这里的经表示“道”,指原则性。权也是借用词,秤砣叫权,秤杆叫衡,权衡的意思是称量后作出决定,称权变。权具有变化的意义,也就是离开恒常,所谓的“反常”。这里的权表示“术”,指灵活性。经权讲的是“道”与“术”的关系,体现的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经在本丛书《政道》与《官德》中谈过了,我们这里只谈权变,即权衡与变通。
(一)权衡
要义
权衡有两个环节,一个是衡量、比较,一个是选择、决定,表达的是在比较中作出选择,经衡量作出决定。《孟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儒家主张男女之间不能有身体接触,齐国大夫淳于髡问孟子:如果嫂嫂掉进了河里,应该伸手拉她吗?孟子答:当然要拉,见死不救是豺狼,男女之间不碰手是礼,拉着嫂嫂的手把她救上来,是“权”,即变通。(《孟子·离娄上》)这里,男女之间不接触是“经”,与落水的异性相接触是“权”,伸手救人则是权衡,是比较礼制与生命哪一个更重要而作出的选择。
治政领域远比这个经典事例复杂,但道理是一样的,面对大量的矛盾局面,我们每每要进行权衡,作出决定,选择处置问题的最佳方案。
故事
手和脚
瓠(hù)里子已经老了,对楚国的大夫说:“那一年,给国君拉车的左边的马病倒了,有人出主意说必须用活马的血来医治,掌管养马的圉(yǔ)人要杀掉我车子两边的马,我拒绝了,没有给。”
大夫说:“用杀马来救马,不合乎人情,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瓠里子说:“我私下里也感到疑惑。虽然没有想得十分明白,但也大致了解了国君的思想方法,说出来或许有好处。我听说执政的人一定要依靠农耕和兵战来维护国家,农夫和士兵哪个不是国君的百姓呢!要是兵力不足,农夫就失去了安全保障;要是农耕欠缺,士兵就没有粮食吃。士兵与农夫就像是手跟脚一样,不可缺其一。可是,如今士兵对农夫实施暴力,国君却不去禁止;农夫和士兵发生诉讼案件,胜诉的总是士兵,于是种田人更困窘了,这是只看见手而看不见脚啊。”
瓠里子喘了两口气,继续说:“国君的圉人只看见君王不能没有左边拉车的马,却看不见我不能没有两边拉车的马。从前陈国君主胡公的元配夫人大姬喜欢舞蹈,结果都城宛邱一带的人们拔掉了桑树而改种柳树。我真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在楚国发生。”(《郁离子》)
两个官职
楚国人甘茂到秦国做事,很受国君秦武王的赏识,拿出太仆和行事两个官职,由他任选一个。
太仆的职责是掌管国君的车马,相当于国君的马夫头;行事的职责是传达国君的命令,等于国君的使者。
甘茂拿不定主意,找孟卯商量。
孟卯说:“您不如选择做太仆。”见甘茂眼中充满了疑问,便解释道:“您所擅长的,是做使者。尽管您做了太仆,国君还是会把使臣的差事交给您。您佩带太仆的官印,但同时负责传达国君的命令,这其实是兼有两个官职啊。”(《韩非子·说林上》)
美女
秦国是大国,韩国是小国,两个国家虽然相邻,然而韩国在感情上与秦国很是疏远,但却不得不在表面上做出与秦国友好的样子。
为了表示友好,韩国每年都要送给秦国黄金。为了筹措到足够的金子,韩国便对外出售美女。美女的价格很高,没人买得起,秦国财大气粗,用三千金买回美女。韩国得到了金钱,就把它献给秦国。这样一来,秦国等于既得到了美女,又收回了金钱,一个子儿都不损失。
而韩国卖出去的美女因为心怀不满还散布对韩国不利的言论。她们对秦王说:“韩国很嫉恨秦国。”结果韩国不仅损失了美女和黄金,也没有达到给秦国造成友好印象的目的。
为此有人游说韩国,道:“不如节约用度,用这个办法积蓄黄金以侍奉秦国。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金钱来源问题,还可以避免泄露韩国真实的想法。美女是了解内情的人,善于用计的人是从来不暴露真实意图的。”(《战国策·韩三》)
郑国渠
韩国紧邻秦国,秦国席卷六国,统一天下,韩国首当其冲。
为了阻止秦国东进扩张,韩国精心策划了一个阴谋:派精通水利工程的郑国到秦国去,鼓动秦王开凿一道水渠,沟通泾水和洛水,引水灌溉农田。由于工程艰巨浩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牵制住秦国,使其无力东扩。
工程进行到一半,阴谋被秦国发觉了,秦国人恨得牙痒痒的,决定杀掉这个让他们劳民伤财的奸细郑国。
郑国说:“不错,我这样做可以为韩国的生存延长几年时间。然而你们想过没有,这道渠的建成却可以使秦国世世代代都受益。”
秦国人想了想,是这么回事,就放了郑国,让他继续指挥,把渠修成。这条渠被后人称为郑国渠。
工程完工后,引含有泥沙的水灌溉盐碱地4万多顷,收成达到了每亩一钟(相当于现在160斤)。关中地区从此变得更加富饶。(《资治通鉴》卷6)
上党与邯郸
秦国占领了赵国的上党地区,按兵不动。
应侯范雎对国君秦昭襄王说:“大王已经夺取了楚国的宛、叶、蓝田、阳夏地区,封锁了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围困住了魏国和韩国,但是还不能称王天下,为什么呢?”
是啊?原因在哪里呢?秦王注意地听着。
“是因为赵国还没有降服啊。”范雎说,“如果把我们在上党的兵力移师东阳地区(现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以东),邯郸好像是口中的虱子,必灭无疑。那时,大王就可以拱拱手而使天下诸侯前来朝拜,谁来得晚我们就派兵打谁。放弃上党,损失的不过是一个郡,而逼进邯郸则威胁的是整个赵国。如今上党一派安宁和谐景象,其所处位置又十分险要,我担心大王您舍不得放弃上党。”
秦昭襄王说:“我决定放弃上党,移师东阳。”(《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万金与天下
秦王嬴政召见一个名叫顿弱的人。问:“你看我能够吞并六国吗?”
顿弱说:“韩国所处位置,相当于扼住天下的咽喉;魏国所处的位置,相当于占据了天下的胸腹。大王如果肯拿出万金给我,由我到韩国和魏国游说,使得两国的执政大臣到秦国来拜见您,那么,韩国和魏国的问题就能够解决。这两个国家臣服于您,取得天下就容易了。”
秦王舍不得花这么多钱,推托道:“我的国家贫穷,恐怕拿不出万金之财。”
顿弱说:“如今天下闹哄哄的,诸侯不是合纵就是连横。如果连横占了上风,秦王称帝;如果合纵成功,称霸天下的就是楚王。秦王称帝,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楚王称霸,天下的东西都是楚王的,那时您即使拥有万金,也不属于您自己。”
秦王一下开了窍,道:“说得对。”
于是,秦王给了顿弱万金,让他东行去韩国和魏国游说。接着,顿弱又北上游说燕国和赵国,运用反间计除掉了赵国良将李牧。后来齐王也到秦国来见秦王。这样,燕、赵、韩、魏四个国家都归附了秦国,这都是顿弱游说的结果。(《战国策·秦四》)
刘邦就封
秦朝被推翻,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和汉中郡,建都南郑。
内地通往巴、蜀的道路极其艰险,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项羽这不是拿他汉王当犯人对待吗!刘邦大怒,想要攻打项羽,部将周勃、灌婴、樊哙也在一旁煽风点火,撺掇刘邦发兵。
萧何见状,便问刘邦:“到汉中去做王与死亡相比较,哪个好一些?”
刘邦白了他一眼,说:“你瞎掰什么呀,怎么扯到死上去了!”萧何说:“您的兵力比项羽差得太多,一旦打起来,打一百仗您得败一百仗,不死还等什么!”
刘邦愣愣地望着对方。
萧何接着说:“能够屈居于一人之下而伸展于万乘大国之上的,是商汤王和周武王。(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我希望大王您立足汉中,安抚百姓,招揽贤才,集聚和利用巴、蜀两地的资财,然后回师东进,平定雍、翟、塞三秦之地,如此便可以夺取天下。”
刘邦说:“好吧!”前往封地,任用萧何为丞相。(《资治通鉴·卷9》)
权衡对制胜的意义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给刘邦出主意,分封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的后人,复辟六国,以号召天下,被张良及时制止。
东汉学者荀悦评论道:“决策制胜的方法,要义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形,讲的是总体上计算得与失(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讲的是根据当下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随机进退;情,讲的是心情意志的沉稳和坚定。人们所采用的决策相同,所做的事情相同,但获得的功效却不一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形、势、情上存在着差别。”(《资治通鉴》卷10)
决断
西汉宣帝时,莎车国背叛汉朝。出使西域的冯奉世擅自使用皇帝符节征调各国军队,攻破莎车,平定西域。由于他假传皇命,虽然立了大功,却没能封侯。元帝即位后,杜钦上书,请求重新评定确认冯奉世的功劳。元帝以此事属于宣帝时代的旧政为理由,不再复议。
东汉学者荀悦评论道:要是冯奉世的功劳和义举确实应该受到封赏,重新评定也是可以的。按照《春秋》的议论,鲁文公拆毁泉台受到谴责,而撤销三军的中军则受到赞扬,各算各的账。假传皇命的事情,宣帝很在意,处理很慎重,然而冯奉世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是假传皇命的罪过大,平定莎车国的功劳小,可以给他惩罚;要是假传皇命的罪过小,平定莎车国的功劳大,可以给他奖赏;要是二者相当,可以维持现状。总之,应该权衡功过的轻重作出适当决断(权其轻重而为之制宜焉)。(《资治通鉴》卷29)
两件破衣服
西汉安帝时,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屡遭匈奴等族群的侵扰,形势日益紧张。有人建议大将军邓骘,把边疆各郡不能立足的百姓迁往内地。邓骘接受了,打算放弃西部的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方边患。他召集公卿会商,说:“比如衣服破了,用其中的一件去缝补另一件,能够得到一件完整的衣服,要是不这样做的话,两件衣服都保不住。”(《资治通鉴》卷49)
舍近求远
东汉献帝时,兖州刺史刘岱与冀州袁绍、幽州公孙瓒交好。后来公孙瓒与袁绍相斗,要求刘岱与袁绍绝交。刘岱与部属商议,好几天都拿不定主意。听说东郡的程昱颇有智谋,便找来询问。程昱说:“如果舍弃袁绍这个近援,而去寻求公孙瓒这个远助,就好比自己的儿子失足落水,跑到遥远的南方越人居住的地方去向游泳高手求救一样(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再说,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别看他现在击败了袁绍军队,但最终一定被袁绍所擒获。”刘岱听从了。(《资治通鉴》卷60)
北魏孝武帝时,驻扎西北的关中大行台贺拔岳被害,其部下诸将急于寻找可以依靠的人。有人提出同处西北的夏州刺史宇文泰。众人意见不一,各有各的说法。都督杜朔周说:“远水救不了近火(远水不救近火),今天大家思谋的事情,没有比宇文泰更合适的了。”众人同意,推举杜朔周前往夏州去请宇文泰。(《资治通鉴》卷156)
上、中、下三策
三国时,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投降吴国,举兵反叛。魏明帝曹睿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前往征讨。明帝问司马懿:“公孙渊将用什么方法对付您?”司马懿答:“无非三个办法:弃城逃跑,此乃其上策;据守辽东,进行抗拒,为其中策;死守襄平城,被我擒获,是下策。”明帝又问:“三策中他将采用哪一种?”司马懿说:“只有明智者才能够权衡敌我双方,从而事先有所取舍,进行选择。(唯明智能审量彼我,乃豫有所割弃。)这不是公孙渊的能力可以达到的,同时,他还会认为我们孤军深入,远离后方,所以一定会先据守辽水,然后死守襄平城。”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公孙渊死守襄平,兵败被杀,魏国平定了辽东。(《资治通鉴》卷74)
南北朝时,北齐孝昭帝高演答应封弟弟高湛为皇太弟,将来继承皇位。后来高演另立太子,高湛不平,违抗孝昭帝,但心中又不踏实,问计于高元海。高元海给出三条计策。上策是,高湛效法汉朝梁孝王的故事,带着几个随从前往晋阳,先去拜见太后,求她哀怜,随后再去求见皇帝,请求削掉自己的兵权,一直到死也不再干预朝政,这样做可以保住目前的荣华富贵。中策是,高湛上表皇帝,说明自己权势过盛,恐怕会招致众人毁谤,请求任命自己为青、齐二州刺史,不声不响地待在任所,这样做可以保住性命。下策是,放手一搏,来个鱼死网破。当今圣上(高演)的帝位是从废帝高殷那里夺去的,假托的是太后的命令。现在可以由高湛出面,召集文武百官,揭露高演当初的阴谋,然后恢复高殷的帝位,号令天下,讨伐高演。这样做胜败难说,胜者王侯败者寇。
高湛中意下策。没等他动手,孝昭帝高演从马上跌落,摔断了肋骨,死了,临终前把皇位传给了高湛。(《资治通鉴》卷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