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庙堂壁画创作的情况被记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幸运的是,在长沙的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战国时期的带有旌幡性质的帛画,它们都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两画描绘的都是墓主的肖像,一幅为妇人,其上方绘有飞腾的龙凤;另一幅则是一位有身份的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或龙舟。墨线勾勒的侧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是两画的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人物御龙图》所表现出来的画家技巧要熟练了许多。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艺术开始从工艺品的附属地位解放出来。标志是壁画、帛画等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作品应运而生。
春秋时期绘画
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出现,是继原始彩陶以后的又一辉煌时期。从石器、骨器、玉器以及陶器艺术发展到了青铜器艺术。青铜器上各种造型生动而有变化的纹样简括、凝重、古朴,如几何纹、禽兽纹、气象纹等,极赋想象力和装饰性,表现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青铜器艺术的创造,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古代的文献中曾记载“史皇作图”。
《画史会要》中记“画嫘,舜妹也,画始于嫘,故曰画嫘”。自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代开始,经商代、西周到东周,由于铜器和铁器的相继发明及推广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各种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为礼教服务的青铜艺术,在先秦造型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商周的玉石雕刻及战国的彩漆木雕,艺术成就十分可观。寓有兴废之诫的殿堂壁画及人物写真画,为先秦统治者所普遍重视。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绘画艺术形式多样而较成熟。那时绘画大多为装饰之用,或依附于工艺品和建筑物之上。遗憾的是这些作品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从青铜器艺术中,仍可以看到我国民族绘画最初的造型水平和表现能力。战国时代,已有了专门画工从事绘画制作,绘画(壁画、漆画、帛画)雕塑、玉器,各自都有独立发展,创造出无数精彩华美的作品。这个时代宗教神话的气息十分浓郁。已经发现的战国时代的三件帛图,造型简括,线条流畅,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绢帛画作品。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绘画技巧已较成熟。
战国的帛画
《龙凤人物图》是一九四九年由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国现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画风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的痕迹。图中描绘一妇女,侧立向左,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腰细而修长,两手合十神态虔敬。在人物的上方,绘有龙一凤,形态夭矫富有极强的动势,似乎正向天空飞升。画面呈现出风发昂扬的勃勃生机。
关于画中所绘龙的形象,初发现时由于左侧龙足处破损,只见右侧足,一度被认为是夔,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夔是古代传说中恶的象征物,故而将这幅画的含义释为善恶之争,恭立的妇女则是祈祷善灵的胜利。但说这是一幅描绘一位墓中死者对引道升天的祝祷,更符合记载中楚人的丧葬习俗。在妇人之上绘的龙凤,寓示着死者随龙凤所引升天时情形。腾空而起的龙、凤均有一种向上的动势,而下方的侧立人物则反映出一种跟随的特征。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为死者祈天求佑的具有丰富含义的绘画作品。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
《龙凤人物图》是一九四九年由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国现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画风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的痕迹。图中描绘一妇女,侧立向左,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腰细而修长,两手合十神态虔敬。在人物的上方,绘有龙一凤,形态夭矫富有极强的动势,似乎正向天空飞升。画面呈现出风发昂扬的勃勃生机。
关于画中所绘龙的形象,初发现时由于左侧龙足处破损,只见右侧足,一度被认为是夔,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夔是古代传说中恶的象征物,故而将这幅画的含义释为善恶之争,恭立的妇女则是祈祷善灵的胜利。但我们认为,说这是一幅描绘一位墓中死者对引道升天的祝祷,更符合记载中楚人的丧葬习俗。在妇人之上绘的龙凤,寓示着死者随龙凤所引升天时情形。腾空而起的龙、凤均有一种向上的动势,而下方的侧立人物则反映出一种跟随的特征。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为死者祈天求佑的具有丰富含义的绘画作品。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
《人物御龙图》这幅帛画一九七三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可以说是《龙凤人物图》帛画的姊妹篇,二者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巨龙。龙头高昂,身平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较好地把握了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御龙出行时的动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幅帛画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图中男子可能就是死者的侧面肖像。画中男子,高冠岌岌,长剑陆离。而白鹭象征着男子的人格风范,同时白鹭又是传说中仙境之物。整幅帛画呈现出男子走完了尘世之历程,踏上天游之行。御龙乘风白鹭相随,表现出男子轩昂自若的风度。这种广阔的襟宇,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与死独特的认识。
这幅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对状物的精心细致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