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仅10岁的少年,孤苦伶仃地走在漫无边际的大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却没有人在意一个孩子的痛苦。
他自幼家贫,父母双亡,在斯德哥尔摩,算是两极分化的穷苦一极。他曾经被人送到孤独院里去接受封闭式的“幸福”生活,但他更喜欢自由,他逃了出来,但在跳离墙头时,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鞋子。
他在垃圾堆里,有幸捡到了一双破烂的布鞋。但鞋子大了许多,他只能将就着穿上,由于鞋子大地厉害,他的脚像桨,而鞋子像一艘小船,他穿着十分难受,并且成为自己寻找食物与生存的障碍。比如说他去富人区里接受施舍,鞋子会在关键的时刻脱离自己的身体,他低下头去整理鞋子时,食物早已经被“竞争对手们”一扫而光。
孩子发誓:一定要找到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
三天后的一个黎明时分,一个富家的孩子扔出来一双半新的皮鞋,他欣喜若狂地换掉了旧鞋,但遗憾地是,鞋子有些小,挤的他的脚十分难受,但体面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了。
孩子路过一家百货店,他相中了橱窗里的一双鞋子,他做了认真地比对,这双鞋子是富贵的象征,如果自己穿上这双鞋子,再次出入于富人区,一定会得到景仰。
可是他没有钱,他想到了抢。脚下的鞋子早已经将自己的脚磨出了血泡,他一怒之下,扔掉了鞋子,干脆躲在角落里等待晚上打烊的时间,因为那个时候,也是店主最麻痹大意的时候。
晚上九时许,孩子趁一个良机,盗走了那双可爱的迷人的皮鞋,果然号码适合自己。他喜出望外地穿在脚上,煞有介事地找了面镜子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学着富人的模样长时间的学着走路,觉得有八分像了,便从贫民窟里找到了自己的破落衣柜,换了件算得上体面的衣服,配上这双抢眼的鞋子,他俨然成了一个富贵中人。
他出没于一场晚会,并且说出一个富人的名字,说是他请自己过来的。他与富人们握手,在餐厅里高兴地喝酒、吃菜,故意学绅士一样作秀,不敢高声语。
但很快孩子发现自己举止十分低俗,动作像个乞丐似的丑态百出。餐厅的服务员很快发现混进来一个坏家伙,只知道吃与喝,不知道如何应对大家的询问?
孩子被赶了出来,他突然间发现:表面的浮华于心难安。自己始终没有找到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这双偷来的鞋子并不适合自己。
这个叫海宁的孩子,愤怒地扔掉了这双新皮鞋,从此后躲在贫民窟里拼命地苦读。有些书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有些是乞丐们的存品,或者是在无人问津的废报市场上以低廉的价格买来的,他自幼喜欢文学创作,只是碍于贫穷影响了前途罢了。
18岁那年,海宁.曼德勒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意大利鞋》,作品简直是自己童年的真实写照,通过不同鞋子的转换,以及身份的不同,而对鞋子产生产生不同的看法以及文化认同。
小说一经推出,万人空巷,人们争相购买这部描述离奇的小说作品,整个欧洲轰动一时,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的报纸纷纷连载,海宁取得了成功。
如今,海宁.曼德勒已经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瑰丽奇特,匪夷所思,作者大多讴歌了贫民阶层的辛酸生活,简直是一部瑞典的中下阶层史。
海宁孤单一生,在晚年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女士邮给他一双精巧的鞋子,而这双鞋子,揭开了他晚年的幸福储蓄罐。鞋子十分适合海宁,而海宁与这个女士卡奇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有些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而有些人倾尽一生,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与方向,但鞋子是否适合,只有脚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不管如何,脚踏实地才是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