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是一个成语,管就是管仲,鲍就是鲍叔牙,说的是朋友之间互相信任的非常深厚的友谊。
管仲早年家贫,与鲍叔牙一起跑商,贩点儿茶叶、毛皮、山货什么的,我们知道古时候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管仲都沦落到跑商的地步了,可见其境况实在不咋地。跑商赚了钱,两个人就分,本来应该平分,管仲每次都多拿,跟着鲍叔牙的人肯定就不高兴了,都说管仲是个贪财之徒。鲍叔牙就出来解释,管仲绝不是个贪婪的人,只不过他家里很穷,是我故意让他多拿一些,好接济家里。
后来境况好一些了,管仲、鲍叔牙就弃商从军,而且他俩都当了小头目。打仗的时候,管仲老猫在后面,回军时他又跑的最快,所以很多人都嘲笑他,说他没种,胆小鬼,窝囊废。战场是用武之地,懦弱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连管仲手下的小兵都不愿意再跟着他。鲍叔牙又为管仲开脱,管仲有老母在堂,他是个孝子,只不过想保存生命孝顺母亲,哪会真的怯斗。
后来鲍叔牙遇到几次困难,管仲给他出主意,结果事情越办越糟,本来想帮忙,却帮了倒忙。鲍叔牙又推荐管仲去衙门当差,管仲每次都被免职,搞的很狼狈。所以当时人们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废柴,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鲍叔牙说,诸君不了解夷吾,他只不过未遇其时,若遇其时,定当百不失一,无往不利。现在我们都知道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如果你让这样一个人去搬石头拿铁钎,他是连一个乡野村夫也比不上的。可当时的人并不知道管仲的才能,都看不上他,只有一个人深知管仲之才,那就是鲍叔牙。管仲听到鲍叔牙对自己的评价后,非常感慨,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哉!两个人就结为生死之交。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就这么来的。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次子纠,幼子小白。齐襄公吕猪继位后,胡作非为,管仲鲍叔牙知道襄公不能长久,他死之后即位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姜小白,于是二人分辅二公子,约定异日嗣位,互相引荐。鲍叔牙有长者之风,让管仲辅佐公子纠,自己辅佐姜小白,因为公子纠年长,是第一顺位继承人,鲍叔牙甘居其次。后来齐国发生公孙无知之乱,二人连同二公子都避难跑到国外,管仲和公子纠到了鲁国,鲍叔牙姜小白去了莒国,之后姜小白反客为主,首先回到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
姜小白即位之后,鲍叔牙派公孙隰朋出使鲁国,目的有两个,一,杀掉公子纠,二,救管仲回国。当然,明面上说的是要把公子纠和管仲都杀了,管仲要带回齐国由姜小白亲手杀掉,这只是个策略,因为如果说要用管仲,鲁国是不会放人的。
前面介绍过,鲁国有个牛人谋略家施伯,施伯很厉害,他看出齐国不是真的要杀管仲,而是要用他,他也知道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被齐国重用,会是鲁国的祸患。因此,他建议鲁庄公不要放管仲回国,留在鲁国自己用,如果不用就要杀掉,把他的尸体给齐国。姬同不听。管仲有惊无险的回到齐国。
鲍叔牙援救管仲是偷偷进行的,并没有禀报齐桓公,因为他知道齐桓公还记着射钩之恨,如果说要救管仲,姜小白肯定不同意,所以这件事只能暗中进行,先把管仲弄回来再说。管仲平安回来后,鲍叔牙让他先住在自己家里,然后到临淄见齐桓公,见了齐桓公他演戏,先哭后笑,又哭又笑。
姜小白很无语,师傅啊,您这演的哪出啊,哭什么?鲍叔牙说,公子纠是你的亲哥,你为了国家不得不假手他人杀了他,我知道你很为难,心里很难过,我这是为你而哭啊。姜小白说,呃……是是是,那你又为什么笑啊?鲍叔牙说,管子天下奇才,非他人可比,我已经让他死而复生,主上得一贤相,真乃可喜可贺,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了,所以我是为主公而笑。
你看,鲍叔牙这个人说话是很有艺术的,很有条理,目的性强,又是演戏,又哭又笑,什么都是为君主着想,说到底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推荐管仲。
姜小白一听大怒,什么?管仲回来了?在哪?搞过来,我要活剥了他,食肉寝皮,以快寡人之志。果然,齐桓公还记恨着射钩之仇。
鲍叔牙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小白呀,你不要这么小气嘛,当初管仲射你的时候,他只知道公子纠,不知道你,这叫各为其主,有什么错。现在公子纠死了,管仲就是孤魂野鬼,你要是用了他,那就不仅仅是射钩而已,他会为你射天下!齐桓公一听“射天下”,勾的他心里痒痒的,那好吧,射钩之事就算啦,留他一条性命。
直到此时,管仲才算真正脱离了生命危险,这其中不乏鲍叔牙的大力周全举荐之功,也可以看出姜小白很不简单,最起码的一条,心胸宽广。戊申记得雍正曾经讲过,自古成大事者,第一是要有胸襟,讲的大概就是齐桓公吧。不过齐桓公虽然赦免了管仲的死罪,可还并没有启用他,可见姜小白还是比较谨慎的,即便是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推荐的人才,也不能一言而决。
齐桓公即位后不久,要议功,论功行赏,欲拜鲍叔牙为上卿,任以国政。鲍叔牙和姜小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有援立大功,可以说是桓公一朝的第一人,当个上卿没有问题。可鲍叔牙拒绝了,他说我没那本事。齐桓公以为鲍叔牙是谦让,于是说,我是知道你的,你没本事谁有本事,请不要推辞。鲍叔牙看时机成熟,就放个大招,说了一番非常精彩的话,所谓知臣者,小心敬慎,循礼守法而已。此具臣之事,非治国家之才也。夫治国家者,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勋加于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疆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此帝臣王佐之任,臣何以堪之?
说得齐桓公两眼放光,直流口水,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吗?鲍叔牙说,有啊,管夷吾,除了他没别人。接着又说,臣所不若夷吾者有五:宽柔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施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弗若也。这五点说起来很简单,可要真正做到,是很困难的事。
齐桓公心痒难搔,你把他给我叫过来,看看是否有真才实学。鲍叔牙又是一番大道理,臣闻‘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君欲用夷吾,非置之相位,厚其禄入,隆以父兄之礼不可。夫相者,君之亚也,相而召之,是轻之也。相轻则君亦轻。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君其卜日而郊迎之。四方闻君之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谁不思效用于齐者?
戊申真是佩服之至,鲍叔牙这人弯弯绕太多,说出来一套一套的,而且说得很有道理,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让人不得不服。有这样一个人做管仲的推荐人,管仲想不出仕都难。姜小白心悦诚服,一切听从鲍叔牙安排,择吉,郊迎管子。郊迎就是走出国都,到郊外去迎接,是很重的礼节。
齐桓公委国政于管仲,拜为相国,尊其号为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其实,管仲的年龄比齐桓公还要大个两三岁,姜小白能叫他爹,也真是够礼敬的了。不仅如此,还禁止国人称呼,不许犯夷吾之名,不问贵贱,皆称仲,因为古时以称字为敬。
管仲可以说到了人臣之极,没有比他更加尊贵的臣子了,而这一切都是拜鲍叔牙所赐,如果没有鲍叔牙,他早就连命都没有了。
鲍叔牙就像一个大哥,管仲像个小弟弟,大哥什么事都让着小弟弟,连最尊崇的位置也让给他,做朋友做到这份上真是没的说。鲍叔牙就像一个伯乐,深知管仲这匹千里马的能力,那么管仲对鲍叔牙又知道多少呢?有一件事可以说明。管仲病重,弥留之际,齐桓公问以后事,就是说谁可以替代他。当时宁戚、宾须无等大臣都死了,管仲悲叹。齐桓公想用鲍叔牙,管仲说不行,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管仲的意思是鲍叔牙把是非黑白分得太清,这是他的好处,也是他的缺点,水至清则无鱼,这样的人当国,会消除一些问题,但同时会滋生新的问题,不行。
管仲在弃用鲍叔牙的同时,嘱咐齐桓公要远离齐国三忍,身为三忍之一的易牙听到这个话后,就跑到鲍叔牙那里挑拨离间,他说,管仲的相位是您推荐的,现在主君问以后事,管仲却说您不能为政,我很替你感到不平啊。鲍叔牙听后哈哈大笑,我推荐管仲是为国,管仲弃我也是为国,以公废私有何不对?倘若真让我当国,尔等死无葬身之地矣。易牙满面羞惭而退。
一件事就可以看出管仲对鲍叔牙也是知之甚深的,二人互相引为知己,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是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这样的友谊才是真的友谊,才是千百年来人们争相模仿的典范。鲍叔牙举贤不避亲,齐桓公用人不避仇,共同树立了千古君臣的楷模。
话说鲍叔牙如此推崇管仲,到底管仲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继续关注——天纵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