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读《东周》第二三期——智过于腹
话说齐襄公吕猪拉杀鲁桓公姬轨,鲁国朝野震动。上大夫申繻主张扶世子同即君位,以安民心。鲁桓公庶长子公子庆父是个野蛮强横的人,性情刚而无谋,他要提兵伐齐给他爹报仇,当然孝心是有的,做法未必妥当。上大夫申繻很感动,他觉得可以和齐国拼一下子,于是问计于施伯。
施伯说了三点,第一:暧昧之事,不可闻于邻国。你打齐国,为什么打,给国君报仇,齐国为什么杀他,他发现了老婆的奸情。这种事情能说出去吗?虽然占理,可颜面丧尽。别人知道那是别人的事,我们自己不能再往外捅。第二:鲁弱齐强,伐之未必可胜。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你要掂量掂量双方的实力对比,不能逞一时血气之勇,没有把握的事不要做,胜了当然好,败了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第三:报私仇,杀彭生,说列国。这件事是不是就算了呢?也不能算,但要当做私人谋杀来看,不能把影响扩大化,致书齐侯,让他杀掉公子彭生以为国君报仇,齐襄公心中有愧,虽然他和彭生有叔侄之亲,必定不敢包庇。彭生一死,咱们也算洗刷了耻辱,在国内国际上都有了交代。
施伯当时在鲁国朝野的地位很低,没有官职,只是申繻的一个谋士。从这三点可以看出来,施伯是很有智谋的,对当时的齐鲁形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问题比较宏观。当然,这个处理方案看上去有些示弱,但这是鲁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并非施伯一人可以改变。有多大家底打多大牌,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求稳,这是当时鲁国群臣能拿出的最佳的解决方案,获得了申繻的赞同。事后,申繻把施伯推荐给鲁庄公,姬同提拔他做了上士。这个职位和施伯的才能真他什么的不匹配,可以看出鲁国君臣对施伯是不够重视的,估计是因为施氏在鲁国地位比较低贱,鲁国是最信奉周礼的,等级森严,瞧不起中下层人士。若论施伯的智谋韬略,不在郑国权臣祭仲之下,就是做鲁国上卿也绰绰有余,但若若就好了,现实永远是很残酷的。
公子庆父这个人性暴喜武,不计后果。姜小白即位之后,用管仲之谋,初合诸侯,举行衣裳之会,鲁国不到,齐桓公率师攻占遂城,陈兵济水,问罪鲁国。这时候鲁国又面临一个战与不战的问题,鲁庄公很害怕,问计于群臣。
庆父又跑出来呐喊,我,我要去搞齐桓公……不自量力!
施伯阻止,不行,仗不能打,赢不了。又说了三点。管子天下奇才,今得齐政,兵有节制,其不可一也;北杏(齐桓公初会诸侯之地,鲁国未到。)之会,以奉命尊王为名,今责违命,理曲在我,其不可二也;子纠之戮,君有功焉,王姬之嫁,君有劳焉,弃往日之功劳,结将来之仇怨,其不可三也。为今之计,不若修和请盟,齐可不战而退。说的有理有据,鲁庄公欣然采纳,与姜小白会盟于柯,才有曹沫出来蹦哒,怼了齐桓公一下子,曹沫的事以后再说。
齐桓公伐遂是之后很久的事,咱们这里提出来说下,主要是拿庆父和施伯做个对比,这两件事相似度很高,都是对齐国,庆父主战,施伯主和,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再说回齐襄公,之前咱们说过,吕猪想娶王姬,鲁桓公姬轨本来是主婚人,吕猪杀了他,主婚人的身份、义务就落到鲁庄公姬同身上。姬同刚刚即位,为齐迎婚之事,与群臣商议。施伯发言,国有三耻,你知道吗?
鲁庄公说,哪三耻?施伯说,先君虽已成服,恶名在口,一耻也;君夫人留齐未归,引人议论,二耻也;齐为仇国,况君在衰绖之中,乃为主婚,辞之则逆王命,不辞则贻笑于人,三耻也。
咱们一点一点来看。第一,先君成服,恶名在口。先君就是鲁桓公姬轨,成服是指人死之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远近穿上不同的衣服,与三年之后的脱服、除服是相对应的,先君成服,简单理解就是鲁桓公死了。恶名在口,是指鲁桓公君位不正,因为姬轨当初是在公子翚杀掉鲁隐公之后才即位的,所以姬轨属于弑兄篡位,名声不好。
第二,君夫人留齐未归,引人议论。君夫人就是文姜——鲁庄公姬同他亲娘,鲁桓公被拉杀之后,文姜继续留在齐国和齐襄公通奸,这件事前面咱们已经详细讨论过了。所以说文姜这个女人不是个好东西,给她老公戴绿帽,害姬轨丧命,也让她的儿子蒙羞。施伯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不仅是姬同个人的耻辱,也是鲁国的耻辱。
第三,齐为仇国,况君在衰绖之中,乃为主婚,辞之则逆王命,不辞则贻笑于人。衰绖也作缞绖(读音:蝶),名词指丧服,动词指服丧。施伯说,齐国和我们有仇,但我们有王命在身,还要给他主婚,主上你是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
鲁庄公听完后触动很大,觉得施伯分析的很透彻,马上问他该怎么办——三耻何以免之?
施伯说,好办,请王命;迎夫人;馆王姬;此三策可以破三耻。第一,施伯建议鲁庄公乘主婚之机,向周王请命,为鲁桓公正名,周王肯定会答应,第一耻就没了。第二咱们前面讲过,就是迎回文姜。第三,馆王姬,是指在都城郊外建个别墅,王姬来的时候让她先住在那里,然后派上大夫迎接送去齐国,姬同以服丧推辞,不用去,避免很多尴尬。这叫上不逆天王之命,下不拂大国之情,中不失居丧之礼,如此则三耻俱免。鲁庄公很高兴,对施伯赞叹不已,一一依策而行。
后来齐襄公被杀,无知也被高徯、雍廪等人设计除掉,齐国准备迎立公子纠。鲁庄公很高兴,准备送公子纠回国。施伯建议,不要送行,最好把公子纠留在鲁国,因为齐国君位空虚对鲁国是有利的,况且齐国和鲁国有仇,没有必要为仇人出力。施伯从大局出发,这个建议本来是很好的,文姜却极力撺掇她孩送公子纠回国,因为她想让姬同带兵,顺便为齐襄公报仇,这是私恨。姬同拗不过,遂不听施伯良言,结果乾时惨败,损兵折将,汶阳之田也被齐国占了。
听施伯的,鲁国安然无恙,不听,后果很严重。所以说一个国家想要强盛,不但要有良臣,还要有明君,二者缺一不可。
齐桓公即位之后,鲍叔牙提了两点建议,一杀公子纠,二用管夷吾,这两个人当时都在鲁国。杀公子纠没有异议,但在管仲的问题上,鲁庄公姬同犯迷糊。施伯私下里给他分析,管仲这个人是天下奇才,此行归齐,绝不会死,不死,必大用于齐,齐必霸天下,那我们以后擎等着当齐国的小跟班吧。所以不能放管仲走,只要管仲在鲁国,齐国不足虑也。
读到这里,戊申十分佩服,施伯看问题真是洞若观火,细致入微。第一,他看出齐使要求带管仲回国正法,不过是掩人耳目,耍得一个小圈套,目的很明显,就是要用管子。第二,英雄识英雄,好汉识好汉,他知道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个人不得了,到哪都厉害。要知道当时管仲还没有出名,只不过是公子纠的一个跟班而已,识英雄于微时,这是要有很独到的眼光的。此时认为管仲有王霸之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鲍叔牙,另一个就是施伯了。其他人比如管至父等,也知道管仲很有能力,但他们不知道管仲有多少能力。
施伯建议用管仲,可他说的都这么明白了,姬同还犯傻,他怕自己用了管仲,齐桓公会打他。施伯也是很无语,他说你要是害怕,就把管仲杀了,绝不能让他活着到齐国。结果怎么样,估计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了。鲁庄公姬同就这德性,就算管仲为鲁所用,其才也不可能完全发挥,因为姬同这人不行,他比姜小白差远了,管仲如果真在他手下,那也是糟寂了了。后来齐桓公用了管仲,这货还生气,你生个毛气啊,施伯早跟你说了,你不听,怪谁?
智过于腹,是鲁国上大夫申繻对施伯的评价,以吾观之,施伯何止是智过于腹,简直就是满腹经纶,其能不下祭仲、鲍叔牙、管仲、百里奚、蹇叔、子文等当世的第一流人才。鲁庄公若能善用施伯,也足可傲立诸侯,可惜……
虽然如此,施伯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并由他引出了一位优秀的战略家、军事家,鲁国最耀眼的一颗将星即将横空出世。请继续关注,长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