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72200000002

第2章 中华传统节日(1)

节日

这里指以农历为序的传统节日。源于四季自然气候变化与农事活动的中国传统节日,实质上是围绕祈求丰收与庆丰收这两大主题展开的。春季祈生殖、夏季驱疫虫、秋季庆丰收、冬季慎储备。人们以最虔诚的信仰、最精美的饮食、服饰、工艺品,庆祝节日。流行至今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农事节日的延续。

节日起源于农业民族的生产、生活需要。远在八、九千年前,中国就有了农业,到7000年前,南北方的农业已出现了分野:北方为粟作农业,南方为稻作农业。农作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为了定季节,在特定的季节从事特定的生产活动,人们把不同季节中的特定时间定为节日。为了标明这些特定时间,人们借助于对天气、星座变化的观察,创造了天文历法。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备的历法纪年。《逸周书·时训》已记载了二十四节气,《淮南子》、《汉书》、《四民月令》、《宋书·历志》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仰韶文化的太阳纹,共有十二道光芒,当是一年十二个月的反映。夏代历法《夏小历》已有各月晨昏北斗斗柄的指向。《尚书·尧典》中有“四仲中星”岁时的划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后发展为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四季的终点“至”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更明确的时间限定“立”,即起点。到了战国时期,根据太阳在黄经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按一年气候变化过程,分五天一候,三侯为一气,一年便有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约数),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传统节日。在计时方面,商代以天干计时,周代以圭表测影计时,进一步明确了冬至,夏至,还定出了“朔日”。与二十四节气同时并行的节日,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间。定节日的标准之一是以月的朔望圆缺为记。朔为“上日”,是各月之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是旧历新年之始,为一岁最早的节日。望日月圆,为月之十五。上元节是一年的第一个望日,大庆大祭,后发展成“元宵”节。

宗教信仰对节日的产生也起了很大作用,是形成节日的主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节日都充斥了宗教的内容。远在旧石器时期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以巫教为其核心。鬼神信仰的普遍,使人们经常通过巫一人神中介,祈求神灵保佑。经常举行这种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一些节日。人类最初信仰自然神,自然崇拜在节日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礼记》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七夕节祭牛郎织女星,中秋节拜月神。二月二“龙抬头”,腊月二十三祭的灶神原本发端于火神。

总之,节日的起源是十分复杂的。从最初农业生产的需要,到人类生活其他方面的需要以及某些历史事件,都是形成节日的重要因素。

节日在商周以后进入发展期。随着知识分子的出现,科技文化的进步,节日随之发展。原始时期的节日较少,内容不丰富,宗教色彩浓重,各地节日时间不一。在这一时期以后,节日被礼俗化,某些节日成为国家盛典。例如上巳节,在三月上旬巳日,人们到河边沐浴,进行消灾求吉的祓禊活动、祭高禖、浮卵、聚餐、野合及其他娱乐活动。这本是全民性的求偶、求育节。帝王则利用上巳日举行郊祭,率领九嫔、官臣前往。于是上巳节成为国家主持的生殖崇拜的盛典。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奔者不禁,上升为礼的高度,成为古代为社会增加人口作出贡献的行为准则。随着礼仪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国的主要节日除夕、元旦,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已成习俗,趋于定型。岁时节日,在中国沿着农事祭祀、宗教习俗、民族传统三条线索向前发展,它们往往互相渗透、影响,融合成民俗节日。清明节始于周代,古称三月节。《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农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农村从此进入农事大忙阶段。在投入农忙前,人们到祖坟前去扫墓祭祖先,以祈求祖先鬼保佑丰收。清明节前一、二日的寒食节本是古代禁火忌日,与晋文公重耳追悼介之推的传说祭日相附会。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变成清明节的一部分。秦汉时期盛行的阴阳五行说,岁时节日加入了阴阳五行的成分,出现了正月正(元旦)、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样的重日节日。金、木、水、火、土与四季及年形成金秋木春、水冬、火夏、土年的相应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人们严格地说明了一年四季的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在不同的季节举行不同的宗教节庆活动。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岁时节日进入融合期,中外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在节日中有所反映。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反映在节日上,至少有四个旧时节俗与佛祖有关。二月初八的佛祖出家纪念日,二月十五的佛祖涅槃日,四月初八的佛祖诞生日与十二月初八的佛祖成道日,其中四月初八与十二月(腊月)初八不仅是佛门节日,也是民间节俗。浴佛节时,人们讨食圣水,以舍豆赠人结缘,放生,求子等。南北朝时将汉代的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改成腊月初八,人们以熬腊八粥、喝腊八粥活动为主。与此同时,道教与民间鬼信仰结合并产生新的形态。民间只认为人死为鬼,鬼魂安葬不好会到处游荡。道教的阴间观念,把鬼域规定为阴间,把鬼从阴间出来与家人团聚以及孤魂野鬼出来游荡,定为中元七月十五日,民间称为鬼节。人们集中在这一天举行超度亡魂活动。而对祖先鬼的孝敬,也正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至此,儒、释、道相互融合。这一时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随着人们的迁徙也产生互相的影响。汉族的春节在少数民族中盛行起来,盛行于南方楚越一带的端午节则为中原地区广泛接受。

宋代以后,节日的宗教因素减弱,礼仪性、娱乐性增强。节日所派生出的娱乐文化、礼品文化、饮食文化为节日增添了世俗的现实生活内容,以往节日中的庄严神圣已大大削弱,而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春节的爆竹,原是报告给在阴间的祖先的鬼魂,表明此时接他们回家团圆,其他恶鬼不要跟着一起来。而这一做法在宋代以后则变成讨吉利的娱乐活动。始于周代的傩祭本是国家举行的驱鬼仪式,宋以后,世俗故事情节加入,演变成民间小戏的傩戏。元宵观灯,吃元宵、汤团;七夕用面制成守岁图莲蓬形、金鱼形、荷花形、竹篮形等各种食品,称作“巧花”;中秋赏月、吃月饼;清明踏青、吃乌饭。娱乐与饮食文化在节日中得到鼓励与发展。食品越做越精,以至促成食品工艺的出现。节日活动如民间花会的舞龙狮、划旱船、放风筝、走马斗箭,娱乐项目也花样百出。

明清至今,由于城市的兴盛,传统农事节日中与农业生产联系过于紧密的如尝新节等,仅在少数民族中仍延续外,汉族及城市居民则只注重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了。节日的范围较之鼎盛时期大大缩小了。

节日的性质分单一与综合两类,由其目的决定。例如二十四节气,基本上都是为了某种农事活动存在的,属单一性质的节日。而清明节的发展,由单一的农事性质,发展成为寒食节的禁忌、祭祀、扫墓、郊游、踏青汇合的综合性质。过年是最典型的综合性节日,祭神、祭祖、除旧迎新、迎喜接福、合家团聚、文化娱乐多种多样,成为祭祀、服饰、饮食、社交、游艺竞技等展示民间百俗的综合性大节。节日的性质决定了节日的范围,单一性质节日范围较小,综合性节日范围较广。

纵观节日的发展历程,可将节日分成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五类。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牧等生产习俗为标志。例如四时标志的“四立”和“二分”、“二至”,以及数伏和数九。祭祀节日,主要内容以祭天地、祖宗亡灵、祈禳灾邪、驱恶避瘟等信仰习俗为标志。如七月十五中元节、清明节等。少数民族多有隆重的祭祖节。纪念节日,主要内容是追念英雄及受崇拜的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源于晋文公重耳纪念介之推被焚而死,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等。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人畜两旺为主题,喜庆活动一般要延续一段时间,如汉族的过年,大约半个月时间。纳西族的过年则持续三个月之久,几乎秋收后到第二年春种之间都在过年。社交、游乐节日,它的内容主要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这类节日在少数民族节日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大理白族的传统盛会“绕山林”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交游乐节日。苗族的“三月三”,土族、回族等的花儿会,广西壮族的歌墟等都以对歌、相情人等娱乐、社交活动为内容。

由于水稻与谷物有规律的生长,强化了时节的规律感,根据这样的规律,一年被分为若干个时节,形成主要的岁时节日。因为农民并不把农耕只当作技术问题对待,而是包含了许多信仰因素,这种倾向越往古代越明显。因此,节日文化,也是中国民间农事信仰的一个窗口。换句话说,节日是民间信仰的体现之一。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春节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示,人们在享受着春节文化的同时也表演着民族的节日文化。民族文化正是在节日这一特定的时空设置中得到传承与弘扬。

春节起源

我国农历新年为什么放在正月初一呢?

我国人民以寒冬将至,春阳萌动之时作为新年伊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腊祭”。“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主要内容是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伴随驱疫禳灾活动。古代“猎”与“腊”也相通。时当冬闲,人们用猎获的野兽作为祭品举行大祭。《礼记·月令》曰:“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乞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当时,有把“腊祭”之日当作新年来过的。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冬天来临,人们回到室内,堵住向北的窗户,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所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说人们收获之后,酿制美酒,庆贺丰收,孝敬老人。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逐渐形成。《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庆祝的日期越拉越长,逐渐演化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渐渐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此外,春节的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独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按照我国的习俗,从广义上说,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段时间,狭义上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这期间活动很多,许多习俗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都作揖道喜,互贺没有被“年”吃掉,这成了春节的重要活动。先是在家中,晚辈向长辈磕头跪拜,祝福祝寿,然后到邻居家中拜长辈。当然了,晚辈的口袋里总是被长辈塞满了糕点、花生之类的食物。大人们见面则说“出门见喜”、“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等吉祥话语。宋代时开始出现拜年的贺帖,到了明清以后,投寄贺年片之风盛行。过年给亲朋好友寄张印刷精美的贺年片,上面写一些简短的祝贺词语,别有一番情趣。

古时春节有饮“屠苏酒”的习俗。传说春节喝屠苏酒,可以强身除病。

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极为丰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按照习俗,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喜食甜食,春节早上吃糖莲子、糖年糕、糖汤团等,意思是“一年甜到底”,而北方人则喜欢吃饺子。

春节传统的民间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旧时,即使再穷,春节这天也要想方设法穿上新衣,盼望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平安无事,盼望农业丰收,生活美满。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拜年,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除夕守岁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月穷岁尽”,也是新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界点。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守岁源于何时《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代杜甫的《杜住宅守岁》诗云‘守岁何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述。如白居易《居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笼”的诗句。

其实,守岁,并非始于唐。据文献史料记载,最晚在晋代就已存在了。到南北朝时已成普遍风俗。南朝时梁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岁暮,家家具有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这里“宿岁”就是“守岁”。到了唐朝此俗就已盛行了。

宋承唐风,“守岁”尤盛。周密《武林旧事》说:“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至夜贲烛糁盆,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喧阗彻夜,谓之聒厅。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

到明清时,守岁之风不减唐宋。清王三聘辑《古今事物考》中载:“岁终一日为除日,夜为守夕。宋,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夜祀其先,长幼聚欢,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除夕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火越旺越好,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唐代张说《岳州守岁诗》:“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这里的“寒庭燎火”指的是屋外燃起的旺火。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这里的“火炉”是指屋内人们围以取暖的旺火。

除夜守岁还要喝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用草药配制成的药酒,饮屠苏酒是古代除夕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屠苏是一种阔叶草,古人用它饰屋,称作“屠苏屋”。饮屠苏酒之俗在唐代形成时,是元旦饮此药酒。以后代代相传,到宋代却是除夕饮屠苏酒了。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除夕守岁,饮屠苏酒乃是惯例。”今天,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仍有过年全家共饮屠苏酒的风俗。

唐代除夕欢宴,除了饮屠苏酒外,还喝一种在冬天能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桌上的盘中有花椒粉,饮酒时撮少许放入杯中调匀,然后再饮。杜甫《杜位宅守岁》诗曰:“守岁阿戒家,椒盘已颂花。”

守岁之俗有着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更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宋代大诗人苏轼曾在《守岁》诗中以形象的比喻勉励自己“努力尽今日”,他把飞逝的时光比作钻洞的长蛇,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只剩下个蛇尾了,想捉也捉不住。这正如俗话说的“黄金易得,韶光难留”。现代文学家鲁迅喜欢在除夕之夜整理自己一年写过的日记,计划新的一年的工作。从古至今,“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这层意思。

压岁钱

压岁钱也称“押岁钱”、“压岁钱”、“压胜钱”等。本来,压岁钱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孩子平安过年的,因为俗信小孩魂魄不全,易受鬼魅侵害,故以压岁钱相镇守。清代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云:“俗以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查儿童压胜,曰压岁钱。”

我国古代大约从魏晋时期就有过年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当时认为压岁钱起巫术上的“厌胜”作用,故也有称“厌胜钱”的,其物形似钱币,上右文字或吉祥图像,用来压伏邪魔。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占代有一叫“祟”的小妖怪,他身黑手白,面目狰狞,长得十分可怕,每逢年三十夜里窜出来,专门惊吓小孩,触摸睡熟的小孩脑门。凡经“祟”摸过脑门的小孩就要发高烧,待几天退烧后就变得呆头呆脑。人们都怕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点灯不睡,谓之“守祟”。据说当时嘉兴府有户姓管的人家,老来得子,十分珍爱。年三十晚上,老爷子一直陪孩子在床上玩铜钱,夜深了,玩着玩着不留心就睡着了,结果用红纸包的八块铜钱,就撒落在枕头一边。半夜时刻,小妖怪鬼鬼祟祟地溜了进来,正要对小孩下毒手,突然枕头边进出一道金光,“祟”尖叫了几声逃窜出去。这件事后来被传开了,大家都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夜里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的枕头旁,果然“祟”就再没来侵扰孩子。因而,人们把这叫做“压祟钱”。“祟”、“岁”同音,天长日久,就把“压祟钱”称为“压岁钱”。宋以后,压岁钱改为铜币,所以也叫压胜钱。宋币一个铜钱为一元,过年时人们给孩子的压岁钱,不过就是几个小麻钱而已,小麻钱比一元的铜钱要小,中间有个四方孔,可以用绳线穿起来。富裕的人家有讲究者,给孩子十个或百个小麻钱,寓意长命百岁,如吴曼云先生《压岁钱》颂诗曰: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现在我国农村生养小孩后,在几个月到一两岁这段时间里,仍有给小孩上衣缀压岁钱的,这种压岁钱有时是圆形方孔的旧铜币,有时是在一角或一元硬币上穿孔引线,缀于衣服前胸处。

过去给“压岁钱”,这是人之常情。古今不用钱为孩子“压岁”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苏轼给其子苏迈的就是一只普通的砚台,并以亲手刻在砚台上的“以此进道常若温,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的砚铭激励儿子。事实上,如果长辈们在春节送给孩子们的是能够激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压岁物”,可能更有意义,更能显示爱心。提倡“压岁”不必用钱,送些“压岁言”、“压岁物”等,也不失为一种好风尚。

爆竹烟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每逢除夕之夜,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劈劈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将节日的气氛烘托得热闹非凡。尤其到新旧年交替之际,那爆竹声更是震耳欲聋,响彻天宇。简直不能想像,过年要是不放爆竹,那是个什么样儿?

爆竹最早与桃符、春联一样,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东方朔《神异经》上说:古时候,在西方的一座大山里,住着一个怪物,长得像人,但只有一尺多长,也只有一条腿。这个怪物生性机敏,不怕人,而人若碰上它就倒了霉,浑身发冷并发烧,不多时就会在痛苦中死去。这个怪物名叫“山魈”。

传说中,山魈喜欢在过年时下山,人们都很害怕。相传有一年冬天,一位农民在山上砍了竹子回家,一路上感觉很冷。他想,我何不烤烤火,吃点儿东西再赶路呢?于是,他随手折了一堆小竹子燃烧,竹子在火中劈劈啪啪炸得直响。正在这时,他突然看见山魈,吓得丢下竹子就跑。谁知这个怪物看见那堆正在劈啪作响的火堆,跑得比这位农民还快,一眨眼就钻进山里,再也不见出来。原来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人们掌握了它的这个弱点,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早晨鸡鸣的时候,在各家的庭院里烧竹子,火光熊熊,竹裂声啪啪作响,吓退山魈,使它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

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呜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

“爆竹”又称“爆竿”。唐宋时,放爆竹已成为节日的常事,不独是在春节时才燃放。元稹《生春》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雅戏中,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刘禹锡《畲田行》诗曰:“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心腹……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杨万里《开禧之日》诗曰:“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爆竹的发展与火药的发明密切相关。相传,唐初,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当时有个叫李田的人,便在小竹筒内装上硝,导引爆炸,以硝烟驱逐山岚瘴气,减少疫病流行,这便是最早装硝爆竹的雏形。后来,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并用麻基把炮竹编成串,所以称“编炮”。又因为其响声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宋代,鞭炮的花样已有很多种,除夕时遍布京城开封的街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全国各地已有了专门生产鞭炮的作坊,最初的纸卷爆竹,发展成为连响、双响等各式各样的花炮。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自明代以来六七百年间,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今天,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烟花爆竹的制作,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仅制作精美,就是名称也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和时代特色,如“双响子”、“寒月明”、“全家福”、“全家乐”、“鸳鸯戏水”、“二龙戏珠”、“胜利花”、“白雪红梅”、“孙悟空大闹天宫”等等,多到一千多种。还有各种各样的烟花,名称也富于诗意,如“金菊吐艳”、“仙女散花”、“飞雪迎春”、“锦绣山河”“金猴腾空”等。这些爆竹和烟花在节日燃放起来,真是繁花似锦,姹紫嫣红,把节日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

爆竹已成为过年的标志,成为新年里不可缺少的民俗物象。

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萘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萘、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时梁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萘、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得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言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萘、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春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土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见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户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元宵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民族节日。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它负载了中华民族多少美好的祝愿和祈望!

元宵起源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元”,即开始,一年之始为元月;“宵”,即夜。“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西汉初期,吕后专制,诸吕作乱,汉文帝在大臣周勃的帮助下戡平叛乱即位。那天恰是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就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确定这一天为元宵节。

这种把历史事件作为节日源头的说法为人们所喜闻乐道,但忽略了节日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首先,源于我国本土的道教,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其文化渊源已有上千年的酝酿发展过程。道教文化有所谓“三元”神之说,认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因此,这三个日子分别为上元、中元、下元,在这“三元”之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其中上元又叫“上元节”,是元宵节的别称。按照这个说法,元宵节起源于对上元天官的祭祀活动。

不仅如此,道教文化与元宵节还有一层关系。《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太一也叫“泰一”、“泰乙”,战国时就是一位极其显赫的神明了,地位在三皇五帝之上。汉武帝对太一的奉祀十分隆重,其奉祀之时恰在上元,从黄昏时开始,至翌日天明结束,这种祭祀仪式对元宵节的形成无疑起到推动作用。

在汉代,京都平日实行商禁,由执金吾值勤拘禁夜间行人,惟有到正月十五,为方便万民同庆而解除宵禁。

南北朝时,元宵欢庆活动比汉代更热闹,梁简文帝曾作《列灯赋》,描写元宵张灯景象:“南油俱满,两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隋朝初年,有大臣向隋文帝提议禁止元宵节庆活动,原因是盛大的闹元宵活动浪费财力,男女杂伴有损教化。文帝出于天下初定国力有限,也出于礼教方面考虑,下诏禁止元宵节庆活动,还有官员因禁绝元宵不力而被罢免官职。可是,文帝的儿子,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却大力提倡元宵,并大肆铺张元宵的张灯、游玩活动。《隋书·音乐志》记载:

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锦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从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联者,殆三万人。

隋炀帝还多次微服观赏元宵灯市。据《隋书·炀帝纪》上说:“六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观之。”隋炀帝还写过一首《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干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高度繁荣,社会空前安定的时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规模盛大,远非隋炀帝时所能比拟。风流倜傥的唐明皇正值盛世,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张灯游玩三天。唐代诗人苏味道有写元宵节万人狂欢的著名诗作《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稼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作为节名大约也出现在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玉山樵人集元夜即席诗》)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帝王为了粉饰太平,“与民同乐”,元宵节亲登御楼宴饮观灯。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最初只限于京师开封府,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政府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

有灯元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

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在当时有着生动的表现。《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月楼》描写了灯市人烟凑集,花灯锦簇的热闹情景:

山石穿山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巩;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纷纷。秀才灯,捐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通判灯钟馗共小妹并坐。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背金蟾,戏吞至宝。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咆哮吼吼;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玩玩耍耍。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巨口大髯鲇鱼灯,平吞绿藻。银娥斗彩,雪柳争辉。双双随绣带香球,缕缕拂华幡翠穗。鱼龙沙戏,七颠老南天丹书;吊挂流苏,九八蛮来进宝。村里社鼓,队共喧闹;百戏货郎,庄齐斗巧。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只是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所载,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

元宵传说

有关元宵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汉武帝时京城长安有个年轻美貌、心灵手巧的姑娘名叫元宵。因为她制作和销售的汤圆又香又甜,软滑爽口,驰名京城,而被选入皇宫做宫女。

元宵身陷皇宫三年,时常想念家中年迈体弱的父母,日夜挂怀她和小弟的汤圆小店生意,但宫廷戒备森严,她根本就无法出去。为此,她常常伤心落泪。忽然,有一天她听说她的父母身染重病,而家中又无钱治疗,父母的病情日趋加重。元宵听后十分着急,心想在世不能为双亲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于是她就跳入宫中御井,正好被汉武帝近臣东方朔看到,急忙上前搭救,然后又问明缘由,东方朔十分同情元宵,想了一想便对元宵说:“姑娘,何必如此轻生?这样吧!我试着想个办法,让你正月十五与父母家人团聚……”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的文学家,不仅才华横溢,诙谐幽默,而且主持正义,乐于助人,常以善辞巧辩,博得武帝的欢心,是武帝身边的近臣谋士。

为了元宵姑娘,东方朔炮制了四句偈语:“长安在劫,焰红宵夜,十五大火,火焚帝阙。”后密谋由卦人传出,一时之下,长安城内谣言四起:“不好啦!不得了啦!因为我们待玉帝不周,玉帝下令火神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城,以此惩罚庶民,恐怕连陛下也在劫难逃……”

汉武帝闻听大惊失色,急忙召集左右谋土讨教避灾妙计。这时,东方朔胸有成竹地上前献策说:“陛下圣明,据臣所知,火神善食汤圆,听说宫娥中有个叫元宵的姑娘,做得一手好汤圆,不妨请陛下传旨,让元宵姑娘出宫指教庶民百姓,必须于正月十五日赶制一批汤圆,奉敬火神,借此消灾。”接着东方朔又说道:“至于玉帝方面么,还得请陛下再下一道圣旨,即全城奉献火神品尝汤圆的同时,必须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点燃焰火,通宵达旦,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定保陛下平安!”武帝听后笑逐颜开,频频点头,遂即传旨,照办勿误!

元宵接旨后,便乘出宫赶制元宵之机,见到了数年未见的父母双亲与小弟。与此同时,汉武帝在随从簇拥下,带上爱妃宫娥,离宫与庶民一起挂灯燃鞭炮。在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壮观美丽的灯海中,人们早巳把天灾忘得一干二净。汉武帝也因正月十五皇宫安然无恙而大喜,于是便下旨:今后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做汤圆,燃鞭放火,张灯结彩,从此就形成节俗。

元宵赏灯

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教义中将火光比做佛之威神,灯一直是佛前的一种供具。汉明帝为宣扬佛教,敕令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敬佛。从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关于元宵灯节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古时候,一只天鹅降临人间,被猎人射伤了。玉皇大帝非常恼怒,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将下凡,要把地上的人畜全部烧死,为他宠爱的天鹅报仇。巨大的灾祸就要降临人间,一位仙人冒着生命危险,前来相救。他对人们说:“正月十五晚上,你们家家户户燃起火把,亮起灯笼,便可免此厄运。”随后,仙人上天去报告玉皇大帝,说是已经火烧人间了,不必再劳天兵天将的大驾。玉帝率众神到南天门一看,人间果然是火光冲天,一片通红,这样便骗过了玉皇大帝,使人间免遭灭顶之灾。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张灯、观灯就成为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元宵节游玩观赏的主要对象是花灯,又叫“彩灯”、“灯笼”。花灯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西汉时就有了彩灯,到唐朝以后,经过千百年能工巧匠的开发创新,彩灯艺术百花竞放,各呈异彩。在样式上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等。在造型上有山水人物灯,有鸟鱼花竹灯。常见的有羊角灯、老虎灯、金鱼灯、绣球灯、长生灯、百花灯、九光灯、长明灯、青玉灯、荷花灯、九莲灯、白菜灯,还有更富民族特色的龙灯、云灯、宫灯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的灯以人物造型,各种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人物栩栩如生站立面前,如“木兰从军”、“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八仙过海”、“关公夜看春秋”、“李白醉酒”、“魏征斩龙”、“武松打虎”等等。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明皇李隆基曾下令建造一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灯楼,光照长安。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不甘示弱,特意制作了一座“百枝灯树”。灯树高八十尺,“竖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宋朝灯笼制作较唐朝更为华丽奇巧,灯品繁多,元宵灯市琳琅满目。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临安女童将诸色花灯,“先舞于街市”,以吸引买者。中瓦南北茶坊内挂诸般琉珊子灯、诸般巧作灯、福州灯、平江玉棚灯、珠子灯、罗帛万眼灯;清河坊至众安桥有:沙戏灯、马骑灯、火铁灯、象生鱼灯、一把蓬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等,除此之外,“街市扑卖,尤多纸灯。”明清时期,北京、南京等地“灯市口”白天列市,晚上张灯,观灯者呼拥会聚,络绎不绝。在争奇斗妍的花灯中,最精妙绝伦的是走马灯。

走马灯在南北朝时就已发明出来,《荆楚岁时记》提到它“灯以火运”的奇妙设计。由于灯罩自动旋转,画在上面的马宛如在不停奔驰,故称“走马灯”。自动运转的奥妙在于蜡烛上方的一个纸轮,由于燃烧,空气受热上升,引起灯内空气持续对流,形成一股热风推动风轮旋转,带动与轮轴连接一起的灯罩转动,画面联翩而出,团团不休。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走马灯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学(上)

    民间文学(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高风亮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高风亮节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日本调:一部穿越时空的日本风情史

    日本调:一部穿越时空的日本风情史

    为什么以瘦为美的日本社会崇尚肥胖丰盈的相扑运动?招财猫传说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日本男子成年祭的鲤鱼旗有着什么寓意?味噌汤究竟有多么美味?诡异叵测日本忍术只是虚幻传奇还是真实存在?国内通俗日本史第一人樱雪丸融合留学日本多年体验和对日本历史的研究,以风趣幽默的分割、调侃辛辣的笔触,深入剖析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的趣闻逸事,为您还原一个鲜活、独特的扶桑国原貌,向您展示一段华丽、绚烂的东洋岛小调。
  •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时隔十年后,金克木名作重磅归来!梁文道《开卷八分钟》首推书;钱文忠、张汝伦、陈平原联袂推荐!一代学术大家卓越的读书方法,一位文化传奇特殊的学习路径。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热门推荐
  • 豪门独占:如果爱你是场意外

    豪门独占:如果爱你是场意外

    世人眼中,他们是门当户对的金童玉女,天赐良缘。可没人知道他们的婚姻只有一个很短的期限,三年……她知道他有一位白月光的爱人,也做好了随时离开的准备。那日,漫天大雨中,她与他遥遥相望。他立于爱人伞下,矜贵清冷;眼泪埋藏于雨水之下,她狼狈不堪。阴暗牢房里,她蜷缩于角落,他立于她身前。她冷笑:“这么快就来找我算账?我……同意离婚。”他弯腰俯身,将她紧紧拥入怀,声音低沉又苦涩,“承认爱我……会死吗?”
  • 此时是你余生都是你

    此时是你余生都是你

    “江彦哥哥,我喜欢你。”面对一起长大,从小照顾的“妹妹”对自己的告白,陆江彦拒绝了。可为什么在柒夏逃离自己的身边以后,自己却全身心都在想念这个女孩?于是这个叫陆江彦的人开启了漫长的追妻之路。而柒夏面对着这个喜欢了整个青春的男人的死缠烂打,能有什么办法?当然是……接受他啊!陆江彦高兴坏了,这个小甜包终究还是属于自己。(1v1,双洁,追妻火葬场。)
  • 腹黑小萌宝:娘亲送到,请查收

    腹黑小萌宝:娘亲送到,请查收

    慕玖颜爹不疼娘死得早,被丢去别庄自生自灭,鬼门关走一次,忽然转了性,虐渣妹,打渣爹,一手开锁功夫天下无双。原本只想安静的抱住个金大腿,结果没想到惹上了不得了的大人物!“听说了吗,慕家大小姐怀孕了,孩子还没爹。”不知何时,京城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慕玖颜炸毛,抱着儿子走上人生巅峰,霸道宣布:“孩子他爹坟头草比我儿子都高了。”不料晚上就被堵在床上:“嗯?坟头草?”门外,奶娃娃干脆关门上锁,牵着弟弟,拿着钥匙丢进了河里:“爹爹,这次我要妹妹!”
  • 无敌神祖在都市

    无敌神祖在都市

    他是神界五神之一,却遭到其四神联手陷害,掉落虚空裂缝,重返地球,开启属于他的新时代,且看叶(夜)翎羽,如何报十年灭族之仇,如何重返神界夺回他的荣耀。
  • 未知生物见闻录

    未知生物见闻录

    你知道UMA吗?现在有个机会,你可以认识它们了。
  • 风华绝代:绝色嫡女倾天下

    风华绝代:绝色嫡女倾天下

    风习袅袅盈水展千华飞檐亭角清铃响;犹记当初你回眸莞尔一笑倾城百日香。......一场彻底的背叛,一次奇异的穿越,一只神秘的罗盘,一世动人的爱情......当一场一场谋杀的接近,当一个一个身世谜团的涌来......她不会退后,她只会倾尽天下!春雨绵绵,缱绻了谁的思绪,沧桑了谁的流年?她已无法逃避、对与错,是与非,她的犹豫,只是不想受伤而已......
  • 玩转后宫:皇后别淘气

    玩转后宫:皇后别淘气

    她就是太善良,才会被情敌踢下山崖,莫名其妙穿越了,恰好砸在丞相女儿出嫁的花轿上,花轿砸烂了,丞相岂能和她善罢甘休,硬逼迫她代嫁,否则就要杀了她。哎!嫁就嫁吧!嫁个老公好依靠,杯具的是她嫁的这个老公太博爱了,佳丽三千,还有外遇,她这个挂名皇后岂能备受冷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白日梦女孩的奇妙世界

    白日梦女孩的奇妙世界

    废柴女高中生过着每天混吃等死的生活,长相普通家境普通成绩普通掉人堆里都捞不出来,明明和往常一样趴桌子睡觉做白日梦啊,一睁眼…世界变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华殇

    风华殇

    你可知有书院名岳麓?你可知那里曾有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你可知一把火焚了的何止一座房院,更是几代人的家国梦?你可知城破之日那些年轻的心在抵御敌军时是怎样的跳动?你可知。。。。。。看他前世今生,与你讲述不一样的岳麓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