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六年正月晦日,武鸿德领府中众人于祠堂中祭祀先祖。武焱并不知父亲为何独独挑了这一天祭祀,只是趁着年年初晦偷得一日闲。
出了祠堂,武鸿德与武炎、武焱谈起些陈年旧事,武炎问武鸿德道:“父亲与叔父皆为本朝栋梁之臣,却是一文一武,当初叔父为何不随父亲一道从军。”武鸿德道:“我与伯仁年少时即立志苦读,本想一同考取功名,不料后来南蛮与西戎纠集西南众部落进犯我朝,军中正是用人之际,我便投身行伍,追随陛下南征北战。你叔父向来不爱兵斗之术,他以为变法改政才是天朝兴盛万世之道。只是如今天下虽定,他却再无心久留庙堂。”武炎见父亲心中不悦,不再多言。忽然武鸿德问道:“二火儿近日在麒麟卫中可曾听来什么消息?”武炎先是一惊,随后慌忙答道:“孩儿并非有意欺瞒父亲,只是想求得个机会施展抱负,为国尽忠。”武鸿德道:“麒麟卫本就是陛下耳目,我武家为天朝效力,无所谓官位职权。自陛下立储以来,晋王虽表面不争,心中一直不服太子。如今他执掌麒麟卫,我怕他有一日起了祸心,大权旁落。”武焱问道:“父亲如何知晓这些?”武鸿德道:“你们只知麒麟卫密探遍布朝野,却不知麒麟卫中亦有我心腹。”
武焱问道:“父亲为何不将这些事奏明陛下?”武鸿德道:“为父问你,你可知我为何将你调入我麾下?”武焱思索片刻道:“父亲是要亲自培养孩儿。”武鸿德道:“说中一半,再想。”武焱又道:“父亲年事已高,处理军务愈发力不从心,故而叫儿来分担。”武鸿德斥道:“竖子,为父还未到年老体衰之时。我追随陛下多年,陛下心事我已参透七八。陛下擢你兄长替代太子充任青龙卫大将军时,我便知他有意试探我武家。我请旨将你调出京城便是为了打消陛下疑虑。如今仲仁告老回乡,你亦交出禁军,旁人便再无话可说。”武焱道:“父亲追随陛下半生,建功无数,陛下为何还信不过我武家?”武鸿德叹道:“当今陛下有安抚万民之德,经天纬地之才,只是无论对何人皆多一分疑心,便是几位皇子亦不排除在外。”武炎道:“晋王近年确有私自扩招之举,至今尚不知其用意。”
三人又闲谈一阵,青龙卫中有小校前来呈递公文,武炎接过后急往营中处理军务。
武鸿德与武焱来至后园,武鸿德问道:“三火儿可还记得我曾与你说过我当年卧虎山奇遇。”武焱道:“自上元节以来每夜月色愈发泛红,前日已现血色。近日我观父亲时常调度兵马,募集粮草,孩儿才想起父亲曾说过红月之兆。父亲乃当世英雄,定能逢凶化吉。”武鸿德道:“是吉是凶自有命数,我只愿保八州百姓,不负皇帝嘱托。”正当武鸿德与武焱父子二人闲谈之时,宫中内侍前来传旨,急召武鸿德进宫面圣。
武鸿德随内侍急忙赶赴羲和殿,恰于殿外遇着朱雀卫大将军司马武曲亦奉旨进宫。二人一同进入殿内,兵部尚书钱雍、玄武卫大将军曹成已于殿中等候,武鸿德见这等景象自知定是红月之兆应验。未曾待武鸿德开口,钱雍道:“方才兵部接到铁壁关急报,东极边镇左陵关遭人夜袭,敌军正向西而来,想来此时已到金汤城下。”武鸿德道:“东山乃极东之地,荒无人烟,敌军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成?军报中可曾提及来犯者何人?”话音未落,皇帝李瑜领左右丞相赶到,李瑜道:“朕已接到东山来使所呈战书,李氏流放子孙瑕自称兴兵百万,欲来抢夺天朝神器,与朕平分天下。”司马武曲道:“这李瑕真真痴人说梦,大言不惭!东山绝地,何来百万之兵?依臣之见,所谓百万之兵不过是些草莽流寇罢了。”钱雍道:“司马将军莫要妄下定论,臣以为李瑕虽已流放东山数十年,然终究是皇族一脉,百年来东山人迹罕至,无人说得清其中奥秘,若李瑕与人勾结,其势力犹未可知。”司马文曲道:“李瑕数十年未有消息,如今忽然来犯定是早有准备,无论如何需先收复震州失地,安抚边民。”武鸿德、白严等人皆附议。明帝李瑜道:“先皇将其流放东山,本欲令其自生自灭,如今恰好趁此机会将其斩草除根。”说罢,明帝当即草拟诏书:
朕自继承大统以来,征讨外敌,平定内乱,亲贤远佞,安抚万民,自以为不负于先帝重托,无愧于社稷百姓。今有皇室流放子孙李瑕,进犯我朝疆土,妄图与朕共分天下,实乃蚍蜉撼树,痴人说梦。现擢白虎卫大将军武鸿德为东征大元帅,玄武卫大将军曹成为副帅,白虎卫前营将军武焱为虎威先锋,领精兵三十万,不日出征讨贼。青龙卫大将军武炎、朱雀卫大将军司马武曲镇守京畿重地,谨防南蛮、西戎趁乱进兵。
议毕,众人各自退去准备。武鸿德途径宫门时被太子李璋与澹台佐、澹台佑兄弟拦下,李璋道:“老师此番东征我不能一同前往,还请老师将我这两个亲卫带上。这兄弟二人身手矫健,勇武过人。当年震西军攻入天京,我与禁军走散,幸亏有他二人在侧,他二人一剑一弓,击杀贼寇数百人。若有这二人护卫老师左右,我可安心矣。”武鸿德道:“太子恩德老臣心领了,储君乃是国家命脉,太子安危关乎我朝未来,若如此行事老臣心中不安,还请太子收回成命。”太子道:“老师为我朝屡建功勋,乃是父皇臂膀,朝廷栋梁,还请老师莫再推辞。”武鸿德见状只得领澹台佐、澹台佑统领亲兵,又再三拜谢太子,遂领澹台兄弟二人出宫回府。